王 歡,馬祉茜,林淑云,湯英賢,李玉珍,溫偉洪,李介華,徐令清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清遠市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廣東 清遠511518)
肺炎克雷伯菌(KP)是常見的導致臨床感染的條件致病菌之一。其檢出率僅次于大腸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1]。近年來,伴隨廣譜抗生素的濫用現象,KP耐藥率明顯增高[1],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的菌株也與日俱增。有現象表明,其產生的獨立預測因素為不恰當的抗菌治療,包括不必要的延長抗生素用藥時間、過多的給藥劑量等等。外用抗生素尤其易導致細菌耐藥,第三代頭孢菌素經驗性用藥可引起產ESBLs 的菌株流行[2]。整合子作為一種可移動的基因元件,不僅可利用位點特異性重組系統(tǒng)在細菌之間傳播,并且具有捕獲耐藥基因盒的功能[3]。本文通過基因擴增和測序的方法研究整合子在產ESBLs和非產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布和整合子攜帶耐藥基因盒的種類。
1.1菌株來源本研究中包含80株肺炎克雷伯菌,來源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廣東省清遠市人民醫(yī)院不同科室患者的臨床標本,以住院病人為主。由BD phoenix100儀器鑒定,其中產ESBLs菌株30株,非產ESBLs菌株50株。排除同一患者在一次住院期間同類型標本分離的同種菌株。這些菌株分離自痰液(n=37)、血液(n=13)、中段尿(n=11)和其他分泌物(n=19):包括膿液、分泌物、引流液、膽汁等。
1.2儀器與試劑儀器:BD phoenix100 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及其配套鑒定藥敏卡;BIO-RAD公司T100TMPCR擴增儀、Power PacTMBasic 電泳儀以及Gel DoxTMXR+紫外凝膠成像系統(tǒng)。試劑:DNA提取試劑盒,Taq PCR MasterMix ,GelGreen核酸染料以及Marker Ⅱ、Ⅲ DNA Ladder 成品均購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TIANGEN);引物由英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
1.3方法
1.3.1細菌總DNA 的提取 分裝無菌的伊利純牛奶于已滅菌的EP管中,-20℃保存。使用前恢復室溫,挑取單個菌落混勻,-80℃冷凍保存。提取前,挑取一環(huán)牛奶,于血平板分區(qū)劃線,過夜培養(yǎng)。挑取適量菌量加入無菌生理鹽水中懸??;按照提取試劑盒說明書(TIANGEN公司細菌組DNA提取試劑盒)的步驟提取,最后用1.5 ml 規(guī)格的無菌EP管收集洗脫后的DNA產物,-40℃冷凍保存;
1.3.2整合酶基因PCR 檢測 根據參考文獻[4]設計擴增引物,引物序列見表1;PCR體系為25 μl,其中2×Taq PCR masterMix 12.5 μl,引物各0.5 μl,模板0.5 μl,補充ddH2O至25 μl;擴增條件為:95 ℃預變性5 min;之后每個循環(huán)為94 ℃變性30 s,62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26個循環(huán)后,72℃延伸5 min。PCR產物采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法,取5 μl產物點樣,參照條帶使用100-1 200 bp的MarkerⅡDNA Ladder,電壓為150V,在2%的瓊脂糖凝膠中電泳30 min,結果使用BIO-RAD公司的凝膠成像系統(tǒng)分析。
1.3.3可變區(qū)PCR檢測 根據參考文獻[4]設計擴增引物,引物序列見表1;PCR體系為50 μl;其中2×Taq PCR masterMix 25 μl,引物各0.5 μl,模板1 μl,補充ddH2O至50 μl;擴增條件為:94 ℃預變性5 min;之后每個循環(huán)為94 ℃變性30 s,58 ℃退火30 s,72 ℃延伸2 min,35個循環(huán)后,72℃延伸7 min。PCR產物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法,取5 μl產物點樣,條帶參照使用200-4 500 bp的MarkerⅢDNA Ladder,電壓為150 V,在1.2%的瓊脂糖凝膠中電泳30 min,結果使用BIO-RAD公司的凝膠成像系統(tǒng)分析。
1.3.4可變區(qū)測序分析 將電泳結果顯示有明顯條帶的可變區(qū)PCR擴增產物交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進行純化和測序分析,測序結果使用BLAST(www.Pubmed.com)進行序列比對分析,選擇匹配度最高的結果。
1.3.5引物設計 參照參考文獻[5],Ⅰ類、Ⅱ類、Ⅲ類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以及可變區(qū)所用的引物序列見表1。所用的引物由英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
表1 三類整合酶基因以及可變區(qū)的引物序列
1.3.6數據統(tǒng)計分析 藥敏結果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統(tǒng)計分析,耐藥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科室分布情況30株產ESBLs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送檢自ICU的有9株;其次是心血管科和兒科各3株,其余科室散發(fā)存在;50株非產ESBLs菌株中,ICU 18株,其次是泌尿外科5株,其他科室散發(fā)存在;是以可見,ICU是最易發(fā)生細菌感染的科室。
2.2整合酶基因分布80株肺炎克雷伯菌共檢出I類整合子陽性菌株30株,檢出率為37.5%;其中產ESBLs菌株中占73.3%(22/30),非產ESBLs菌株中占16%(8/50);未檢出Ⅱ類和Ⅲ類整合子。部分整合子Ⅰ陽性PCR 電泳結果如圖1所示。
2.3Ⅰ類整合子與各種抗菌藥物耐藥率的關系Ⅰ類整合子陽性的菌株對各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除氨芐青霉素、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和阿米卡星之外均高過Ⅰ類整合子陰性的菌株。結果如表2所示。
2.4整合子可變區(qū)擴增結果經過PCR擴增以及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出現明顯條帶的標本有8株,其片段長度為1 200-3 000 bp之間,大小不等,結果如圖2所示。
2.5基因盒測序結果
結合瓊脂糖凝膠電泳條帶分析,把7株Ⅰ類整合子陽性的菌株及1株Ⅰ類整合子陰性的菌株,共8株送去測序。測序結果顯示,7株Ⅰ類整合子陽性的菌株全部檢測出基因盒,Ⅰ類整合子陰性菌株,也就是2號標本測序不成功。其攜帶的基因盒類型如表3所示,共檢出10種耐藥基因。
注:Marker:100-1 200 bp;泳道1-10:Ⅰ類整合酶基因陽性標本,對應的原始編號為2,3,4,5,6,8,9,10,11,13;泳道11:空白對照。
圖1 部分Ⅰ類整合酶基因PCR 擴增結果表2 80株肺炎克雷伯菌Ⅰ類整合子陽性菌株和陰性菌株耐藥表型比較
肺炎克雷伯菌是獲得性感染的主要流行菌,隨著超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近年來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也與日俱增[6]。而Ⅰ類整合子是肺炎克雷伯菌最常見的整合子類型,包含大部分耐藥基因[7]。因此本次實驗對本院2016年11月到2017年8月臨床分離的80株肺炎克雷伯菌進行整合子Ⅰ、Ⅱ、Ⅲ、可變區(qū)以及測序分析,從而對該院的院內感染趨勢提供相應的依據。本次實驗對80株肺炎克雷伯菌進行整合子Ⅰ、Ⅱ、Ⅲ的檢測,整合子Ⅰ陽性共30株,檢出率為37.5%; 其中產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整合子Ⅰ陽性檢出率為73.3%,非產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整合子I陽性檢出率為16%; 并未檢出整合子Ⅱ、Ⅲ;由此可見,整合子Ⅰ在產ESBLs和非產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布相差懸殊。另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來自ICU 的9株產ESBLs菌株中,有5株檢測出整合子Ⅰ陽性,檢出率為55.5%,略低于相關研究[7],可能與標本數量太少有關;另來自ICU的18株非產ESBLs的菌株中,僅2株檢測出Ⅰ類整合子,檢出率為11.1%,存在明顯的差異。
注:Marker:200-4 500 bp;泳道1-8:可變區(qū)陽性標本;對應的原始編號為:2,12,13,20,24,27,77,80,泳道9:空白對照。
圖2 8株陽性標本可變區(qū)PCR結果
注,對20種抗生素進行分類,可以分為9類,其中a類為碳青酶稀類,IPM,MEM;b類為氨基糖苷類,CN,AMI;c類為醛固酮類:CIP,LEV,MXF;d類為頭孢菌素類:CZ,CAZ,CTX,FEP;e類為廣譜青霉素類:SAM,TZP,AMC,PIP;f類為β-內酰胺類:ATM,AMP;g為磺胺類:SXT;h為四環(huán)素類:TE;i為酰胺醇類:C.
通過統(tǒng)計分析,氨芐青霉素的耐藥率為100%,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率較低,亞胺培南、美羅培南以及阿米卡星的耐藥率都在10%以下,整合子I陽性菌株的耐藥率更是低至0.00%,提示臨床可以根據病人感染情況按照限制級別選擇用藥;對環(huán)丙沙星、四環(huán)素、哌拉西林、頭孢唑啉、頭孢噻肟、氨曲南、氯霉素和復方新諾明等藥物,整合子I陽性菌株的耐藥率明顯高于陰性菌株,這代表著其耐藥機制與整合子I的存在有緊密的聯系。
整合子是一種具有基因捕獲和表達能力,攜帶一個或多個基因盒的遺傳單位[8];基本結構有5′保守區(qū)(5′conserved segment,5′CS)、3′保守區(qū)(3′conserved segement,3′CS)、可變區(qū)(Variable region,VR)三部分組成。可變區(qū)可同時插入一個或多個記憶和(GC),基因盒是由重組位點attC和基因編碼區(qū)組成,這些基因盒作為獨立的功能單位可單獨移動[9]。80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擴增出可變區(qū)的有8株,共檢出 10種耐藥基因盒。其中aadA1、aadA2、aadA5為編碼氨基糖苷類藥物的耐藥基因[10];dfrA1、dfrA12、dfrA17為編碼磺胺類藥物的耐藥基因[11],本次檢測耐藥基因與耐藥表型有一定的關聯卻不完全相符,可能存在其他耐藥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Ⅰ類整合子的攜帶與細菌的耐藥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可變區(qū)所攜帶的基因盒具有多樣性,與耐藥機制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應加強研究,以更深入的了解細菌耐藥的發(fā)生和傳播機制。
作者簡介:王歡(1980-),主管檢驗師 ,醫(yī)學法學雙學士,主要從事醫(yī)學檢驗質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