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作為生活場域的羌族碉樓民居

2019-02-27 01:59:30李祥林
文史雜志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碉樓北川羌族

農(nóng)歷戊戌年(2018年)寒露這天,汶川綿虒羌鋒村友人汪清壽發(fā)來幾幅照片,是有關(guān)他們村寨碉樓重建情況的。說起羌鋒這座碉樓,去過川西北岷江上游并了解羌族文化者并不陌生。當時,我在微信圈轉(zhuǎn)發(fā)了照片,對此表示祝賀,并且寫道:“‘5·12大地震受損、數(shù)年后垮塌的羌鋒碉樓重新立起來了。這座碉樓本是沿岷江上行進入汶川的醒目標志,上面有1996年費孝通先生題寫的‘西羌第一村五個金色大字。這些年來,我屢去羌鋒,也屢在寨子中心的碉樓殘跡前拍照,有很深、很深的感嘆。如今,碉樓重建,了卻村里人一樁多年的心愿,真為他們高興!”隨后,又寫下一句話:“碉樓之于爾瑪人,不僅僅是一座石頭建筑,其在當?shù)厝诵哪恐芯哂刑貏e的民俗價值和文化意義。不懂得這點,就不懂得碉樓?!毕旅妫徒璐嗽掝}并結(jié)合歷史與現(xiàn)實、文獻與田野,從三方面入手論述作為爾瑪人日常生活場域的碉樓民居。

?歷史審視:古老的西部“邛籠”

根據(jù)古籍,“碉”者,“石室”也。(《玉篇·石部》)由此釋義推衍,石室之高聳如塔者,可謂“碉樓”;石室之低平為屋者,可謂“碉房”(民居住宅)。1920年,在岷江上游羌區(qū)傳教的英國牧師陶然士在他撰寫的《羌族的歷史、習俗和宗教》中,對“有兩三層樓高”的民居和對“有10層或更多層”的碉樓是分別記錄和敘述的。當年,任乃強在行走西康地區(qū)的筆記中,曾言及“漢夷家宅鑒別法”,以丹巴為代表,稱“夷家皆住高碉,稱為夷寨子,用亂石疊砌,酷似磚墻,其高率五六丈以上,與西式洋樓無異”。此處“高碉”指作為民居的碉房,之所以冠以“高”字,蓋在其跟“矮小湫隘”的漢人居室相比而顯其“高”;隨后,另有文字介紹高聳如塔之碉樓:“夷家屋側(cè)恒有哨碉,漢家無之。哨碉為守望之碉,高10余丈,或20丈,方直如塔,頂寬3尺,中有空梯可登,有窗通光。精者為八角形,稱為八角碉?!盵1]其觀察仔細,亦敘述明白。據(jù)羌族學人介紹,在南部羌語(桃坪話)中,三層碉房(住宅)叫做“基”,塔式碉樓稱為“基臥格”或“刮基”[2],二者不混淆。以“碉”為標志的藏羌村寨建筑是川西北地區(qū)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古籍屢見記載,學界也有此說:“在中國境內(nèi)之屋宇形式,甚至東亞之屋宇(蒙古人游牧之帳篷,另為一種,自當除外)可分為兩大系:一為漢式之屋宇,二為羌藏式之屋宇?!盵3]的確,行走中國大地,考察各區(qū)域和各民族的傳統(tǒng)建筑,地處西部藏羌彝民族遷徙大走廊上的碉樓民居不可忽視。就羌區(qū)村寨看,高高的碉樓也是人們舉行儀式和進行活動的重要場所,如20世紀汶川有羌族花燈戲去刷經(jīng)寺參加全州文藝調(diào)演,在當?shù)嘏笥颜淼膭”尽抖±勺佑懹H》中,故事發(fā)生的中心地點就在鳳凰寨石碉樓,且看劇本第三幕所寫:“鳳凰寨古老的石碉樓內(nèi),張燈結(jié)彩,院壩里擠滿了人,有坐著的,也有站著的,院壩周圍的圍墻上和院外的樹上都站滿了看熱鬧的人?!?p>

汶川羌鋒村重建后的碉樓(供圖:汪清壽)

“碉樓”在多民族中國,見于漢及非漢民族,其建材、形制、風格等互有異同。對其漢語詞義,有人從語意學角度考察:“樓”字出現(xiàn)并使用于漢代,“碉”字到唐朝才普遍用于這種建筑。前者本意指多層房屋,強調(diào)的是建筑形體;后者指軍事上防衛(wèi)或瞭望的工事,強調(diào)的是建筑功能。合而言之,“‘碉樓一詞在中文里是‘樓的建筑形體與‘碉的防御功能相結(jié)合而構(gòu)成”。從地區(qū)看,“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記載,四川是最早興建碉樓的地方”,是考察中國碉樓不可多得的樣板之一。[4]在川西北民族地區(qū),清道光五年刻本《綏靖屯志》對居住民俗有記載:“夷俗:頭人所居曰官寨,夷民所居曰寨子,累石為守望地曰碉樓……”該書又引《金川瑣記》:“蠻俗造物盡用土蓋,其碉樓及一切墻垣盡砌亂石,遠望做水裂紋,整齊如刀削,雖漢人工巧不能及?!盵5]漢文古籍中,涉及西部民族地區(qū)的“碉樓”,亦稱“邛籠”。清道光《茂州志·風俗》載:“古冉駹二國,羌氐之遺,其地多寒,宜麥、宜黍、宜畜牧?!渚訅臼癁橹?,狀似浮圖,曰邛籠,曰碉樓?!备D指佛塔,此處借以狀寫高高的碉樓。碉樓有軍事防守意義,官方也重視之,同書《關(guān)隘》載:“蒿坪碉:州東八十里,系舊蒿坪村,去大路頗遠,明嘉靖三年,青片、白草諸番為患,筑碉防之?!边@是在今屬北川的青片等地,明朝地方政府為了防御而修建的碉樓?!睹葜尽逢P(guān)于“邛籠”的敘述來自《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后者稱“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渖接辛钠咔季咆?,各有部落?!砸郎骄又?,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為邛籠”,此乃華夏文獻對西部民族地區(qū)碉樓的最早記載。有羌語專家認為“邛籠”即“碉樓”,指出“邛籠”二字源于羌語,是羌語的漢語譯音。[6]再來看民族志資料。據(jù)1986年金綏之等人調(diào)查,甘孜瀘定嵐安鄉(xiāng)等地有貴瓊藏族,因操貴瓊語而得名,其宗教習俗、語言結(jié)構(gòu)屬于羌語支。“據(jù)當?shù)乩先藗髡f,貴瓊?cè)嗽瓰楣徘既诉z裔”,其先民初居邛雅一帶,三國蜀漢時期因漢羌糾紛,后遷天全,再遷瀘定。他們“到明清時期才開始學講漢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被定為漢族,1986年改定為藏族。從民居建筑看,貴邛人住的是木石混合結(jié)構(gòu)的碉房,一般為三或四層,呈四或六角形,頂層供白石神等,或設經(jīng)堂?!百F邛人為什么修建碉房?傳說古代常有外來侵犯,人畜和生命財產(chǎn)安全無保障,因而修建這種牢固的碉房,他們稱為‘邛籠?!盵7]近有藏學研究者認為“邛籠”的含義當為藏區(qū)本教中作為崇拜對象的“瓊”(藏語指大鵬鳥),認為碉樓起源跟本教有關(guān)。[8]此為另一說。此外,有論者認為,“邛籠”(石碉系統(tǒng))“主要是古江源地區(qū)氐羌部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條件創(chuàng)造的”[9],是巢居文化的類型之一。

羌、藏相鄰,彼此文化交流密切,“邛籠”語源究竟何在,學界猶在探討中。[10]還有論者指出,羌語稱石砌民居或寨房為“基勒”而石砌高碉為“羅則”,二者是災后羌族家園重建的首要目標,它們是物質(zhì)家園也是精神的家園;[11]又有論者說,“古碉,康巴藏話稱為卡日或色爾卡,嘉絨藏話稱為達尤,羌話稱為歐羅”;[12]或說,碉樓今在羌語中叫法有二:一稱“俄魯”(俄魯,石砌之意);一稱“魯則”,“魯”意為石頭,“則”含有界線的意思,直譯即石砌的界線。[13],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疾齑ㄎ鞅贬航嫌蔚貐^(qū)的羌語可知,南部羌語“羅澤”(魯則)及北部羌語“硪魯”(俄魯、歐羅),均指石砌碉樓。[14]而在碉樓較集中的茂縣黑虎羌寨,如我所知,當?shù)貭柆斎藢Φ飿堑姆Q呼又有別于以上這些。當今中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qū)在四川,主要是在岷江及涪江上游。這里是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勢復雜,文化多樣。川西北羌族生活的高山深谷地帶,區(qū)域不同,族群有別,村寨相異,彼此間用語及語音也互有異同。即使是在羌區(qū)內(nèi)部,對同一事物的稱呼也不盡一致,蓋在羌語本有南、北地域之分,而“南、北方言各分五個土語”[15],情況復雜多樣。因此,不同調(diào)查者的田野地點不同,不同研究者的切入視角有別,不同譯音者采用的漢字相異,得出的稱呼及結(jié)論彼此有距離,乃是自然。不管怎么說,在有關(guān)川西北羌族傳統(tǒng)建筑的表述中,諸如“邛籠”“羅則”“呢哈”“俄魯”等是同類對象的指稱,這應該沒啥問題。

?生活觀照:世俗的村寨民居

川西北羌族村寨的碉樓,有公共的,也有私家的;有的建在寨外,有的建在寨內(nèi);有呈獨立之勢的,也有跟住房連體的。2011年歲末,我去汶川縣龍溪溝深處的巴奪寨走訪,看見寨子里有兩座不同形制的碉樓,二者以巴奪溝為中軸線,位于新建的釋比文化傳習所兩側(cè),呈左右對稱之勢。山腳處是新碉,呈獨立之勢,乃是近年修筑起來的,位于格洛曲溝匯入巴奪溝處被村民稱為“兩河口”的地方,碉樓頂部為常見的座椅式,并呈“品”字形安放著三塊白石;路邊老寨子處是老碉,上部已殘,僅僅余下三層,高度為12米左右,跟其下方的石砌民居是連在一起的。村民告訴我們,巴奪溝這座老碉樓原來有9層,高度大約在30米左右,上個世紀70年代被生產(chǎn)隊拆去了上半截,遂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類似建筑,尤其是碉樓完全融入民居者在茂縣曲谷、三龍、黑虎等地的村寨多見,或以為此乃羌族民居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碉樓與住房連體,戰(zhàn)時用于防御,閑時儲藏糧食,功能實用。在茂縣西北雅都鄉(xiāng)四瓦村,傳統(tǒng)民居最具特色的便是“房帶碉”,俗稱家碉,多修建在房前屋后并與住房緊密相連,該村迄今尚存完整的家碉12處。無論獨立還是連體,羌寨中碉樓跟住房的建筑材料與工序其實并無二致,有石砌的(如黑虎、桃坪),也有泥筑的(如布瓦、蘿卜寨),其中尤以石砌的居多,建筑體內(nèi)部也是用木板間隔成多層(后者二三層,前者多的有十多層),只是前者建造得體態(tài)修長,筆立高聳,遠遠望去頗為壯觀。在岷江上游地區(qū),羌人修筑房屋,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如當?shù)仉S處可見的片石和作為黏合劑的黃泥。每層用圓木或木板間隔,屋頂平面以黃泥夯筑,略微傾斜,以利排水;砌墻體時,巧妙使用“墻筋”“鯽魚背”等,以增強其抗拉扯力。這種房屋,雖是亂石砌就,卻外表平整,棱角突出,堅固美觀,人居其中亦冬暖夏涼。讓人佩服的是,修筑過程中既不繪圖也不吊線,更沒啥特別工具,全憑目測,一層層信手砌來,猶如釋比經(jīng)文所唱:“羌家匠人手藝高/工具不多只兩樣/一把石錘兩泥掌/工巧藝精多能干/提起石錘敲石塊/不彈墨來不吊線……”[16]我在“5·12”地震后走訪龍溪溝夕格寨羌民,他們說一般成年男子都會砌這種房子,這是他們祖輩傳下來的手藝。

從建筑朝向看,在山高谷深的岷江上游地區(qū),由于受到山脈、河流走向的制約,羌族村寨碉房多取背山面水之勢。一般說來,羌寨碉房從結(jié)構(gòu)看多系平頂方形三層,上下使用獨木梯。底層為畜圈,便于牧養(yǎng),亦堆草漚糞等;二層是人的居室,利于上下勞作,有堂屋、臥室、神龕、火塘等;三層為儲藏室、曬臺和罩樓,把豬膘、油餅、香腸等懸掛在第三層,還可利用第二層火塘的煙熏防腐;其外為曬臺,日照充分,可曬放玉米等。對于這種房屋結(jié)構(gòu),釋比唱經(jīng)中屢屢涉及,保留在爾瑪人的文化記憶中,如《采料》所述:“底下一層關(guān)牲畜/留好牲畜之圈道”,“二層樓上羌人住/羌人修建留指紋”,“柜房是在第三層/為神修建留指印”[17]。就我走訪所見,茂縣甘青村、坪頭村和牟托寨,汶川蘿卜寨、巴奪寨和布瓦村,理縣佳山寨、桃坪寨,北川吉娜寨、石椅寨,等等,其災后重建房屋基本如此。作為日常生活場所,人居第二層的室內(nèi)空間劃分,主要是依據(jù)神龕、火塘、中心柱在主屋對角線上的標準進行分配。堂屋通常分為兩部分,進大門為外間,右邊為樓梯,可達第三層的倉房和曬臺。主屋位于左邊,有門,面積大小不等?!耙蕴移呵颊凝埿…傉瑸槔渲魑萆颀愇挥谥魑蓍T對面墻的夾角處,神龕下設火塘。由于主屋寬度的原因,火塘的旁邊是由兩根并列的中心柱組成,柱間立板,與外間的中柱成一條直線,自然地將主屋與廚房分割。主屋有門通往其他臥室和房間。臥室位置略高于主屋,構(gòu)造簡單,均為木板隔成。整棟住宅結(jié)構(gòu)復雜,錯層、夾層眾多,并很好地運用了共享空間,體現(xiàn)出一種設計初的智慧?!倍?,“龍宅第二層的空間分配以主屋為中心,突出了主屋是家人活動的重要場所的地位;門厚實沉重,陳設豐富集中,從主屋才能進入各個臥室,且夾層、錯層眾多的設計,則體現(xiàn)出主屋的神圣性和羌人性格中的神秘性和封閉性特征”。[18]這實實在在的寨房民居,是爾瑪人日常生活的依托所在。

不過,地震前若是來到涪江上游支流湔江一帶,也就是北川,見到的羌族民居則大多并非石砌的碉房,而多是木質(zhì)的干欄房,即所謂吊腳樓。這是怎么回事呢?對此,已故民族學家李紹明解釋說:“按照常規(guī),干欄式的吊腳樓在古代主要是百越系統(tǒng)民族居住的特點。百越民族的后裔即今天的壯、傣、侗、布依、水等民族。所以人們就有同是羌族,為何兩處民居有如此差異的疑問。其實,翻開歷史典籍,我們就可發(fā)現(xiàn)北川羌民在四百年前的明代,仍然與岷江上游的羌民一樣,住的是石碉房,只是由于明代中期,因北川羌民反抗封建王朝,他們據(jù)碉自固,給官軍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當事件平息后,官軍就著手拆毀碉房。僅在1547年明朝的總兵官何卿在征討北川羌族時,就下令拆毀了碉房4870余座。與此同時,明廷還在北川一些地勢險要的地方,修筑了許多駐軍的城堡用來‘防羌。自此以后,北川羌民的民居便逐漸改成內(nèi)地的形式,到清代初期又有一批外地移民進入北川,把吊腳樓民居的形式帶到這里。這就是為什么迄今北川除西部青片河流域還有少量碉房遺留外,而大多數(shù)民居均已變型的原因?!盵19]也就是說,湔江流域的羌民住房是在強勢外力干預下發(fā)生演變的(就我走訪所知,類似情況在與北川相鄰并有羌族聚居鄉(xiāng)鎮(zhèn)的平武縣亦然)。典型的羌族民居樣式還是以岷江上游區(qū)域保留為多。明白這點,回頭來看已獲政府冠名的“羌族自治縣”北川,其從城鎮(zhèn)到村寨在災后建設中種種由“漢”返“羌”的現(xiàn)象也就事出有因。

?民間知識:奇妙的建筑技藝

關(guān)于災后羌寨重建,《汶川縣龍溪鄉(xiāng)魅力鄉(xiāng)鎮(zhèn)規(guī)劃》強調(diào)將羌族符號元素融入村寨民居,建設有羌族特色的建筑群,重點在于把握以下幾方面:“(1)碉樓 ?以石材砌筑,形式多樣(主要有八角形),層次不一,結(jié)構(gòu)嚴密,棱角整齊,從而形成‘羌土寨居,遠視如西式洋樓獨特建筑。(2)門飾 ?主要以漢式木門為主,色調(diào)為原木色。(3)窗飾 ?外窗多為方形,窗扇以漢式小方格和花格為主,窗楣上安橫木過梁, 過梁上放挑頭圓木裝飾(多有人家在上放白石)。沒有多余的色彩飾面。(4)檐飾 ?屋面板一般為先安放圓木(挑頭飾女兒墻),上鋪木板(或石板)后再作防水層。女兒墻用石材砌筑,有的女兒墻面砌為羌繡圖案。(5)白石 ?羌族的宗教基本保留著原始宗教的內(nèi)涵,為多神信仰,除火神以鍋莊為代表,其余諸神均以白石為象征。白石被廣泛地供奉在碉樓頂、房屋女兒墻四角、外窗窗楣之上?!薄躲氪h威州鎮(zhèn)布瓦村精品旅游村寨規(guī)劃》稱該村碉群作為我省僅存的黃土夯筑碉群,是川西北羌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jié)晶,也是四川省乃至全國少見的建筑藝術(shù)珍品。現(xiàn)在的布瓦碉樓僅存3座。它原有49座,依山勢和村落呈南北分布,有八角、六角、五角、四角等,其中,“土碉:共45座,均為四角碉。土碉基座為片石砌成,高1.6米,寬1.5—1.7米,碉身一般在20—30米之間,內(nèi)分七層至九層不等,每碉第一層底部東墻中部開一門,高1.8米,寬0.9米,第四層東墻中部開有1—2個豎長方形或小三角形瞭望孔,孔高0.13—0.2米,寬0.2—0.1米?!贝送?,“石碉:共4座,其中八角碉和六角碉已毀,五角碉和四角碉尚在,時代為明、清所建成。此種碉均用石塊和石片為材料,用小石塊楔縫,黃泥粘土合草為黏合劑,相互錯落搭建而成,碉型呈上小、下大,高4米或數(shù)10米不等的截頂錐體。碉墻下寬上窄內(nèi)直外斜,略帶收分逐層壘砌,內(nèi)置橫梁隔成數(shù)層,橫梁同時亦起支撐拉扯的墻筋作用”。以上文字均來自阿壩州政府網(wǎng)站(2010年5月發(fā)布),整體介紹了羌族傳統(tǒng)建筑及技藝特點。

羌寨傳統(tǒng)碉樓民居在建造技藝上究竟有何奧妙呢?“5·12”地震前,2006年后,當時桃坪羌寨實際上包括兩個部分:老寨子和為了發(fā)展旅游而建的新區(qū)。新區(qū)位于老寨子東南河谷臺地,地震中各戶于2006—2008年新建房屋損毀較嚴重,新區(qū)大門與新建碉樓幾乎完全倒塌,大部分新建房屋的頂部都發(fā)生了垮塌,墻體也出現(xiàn)較大裂縫。據(jù)管理處負責人介紹,經(jīng)過檢測,新區(qū)房屋90%已成危房,估計整個損失達1600多萬元。而老寨子的房子和碉樓情況則要好得多,寨中3座老碉樓僅僅頂部石頭垮掉一點,依然屹立,村民房屋除了個別罩樓有局部垮塌外,其他部分都安然無恙。這些經(jīng)受住了8級地震考驗的房屋,乃是保證這次桃坪村民無傷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在強烈地震的襲擊下,為什么古老的碉樓不倒,而旁邊才建了兩年左右的房屋卻塌了?這不能不說到碉樓修建的技巧。當?shù)孛耖g有此看法:“對羌人來說,砌完一圈后就要停工一個月,讓它充分沉降后再砌第二圈,通常一年只砌一層。一棟9層高的碉樓,加上準備建筑材料(片石和黏合黃土)的時間,或許會耗時10多年?!粋€人如果40歲功成名就,可以修碉樓了,在那時的條件下,完全有可能等一棟碉樓建成,他也走到了生命的終點。而把主人‘修死的碉樓,卻可以因此千年不倒,福蔭后人。它讓人們反思:所有急功近利的建筑,‘短命或許怨不得別人?!盵21]話語有些極端,卻不無道理。

“5·12”大地震中,岷江上游羌區(qū)有好些石砌碉樓承受住了考驗;不僅如此,連高高的汶川布瓦山上的泥筑碉樓也主體猶存(僅頂部受損),令人驚嘆。2008年6月19日,汶川地震一個月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馮驥才入川發(fā)起的“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chǎn)四川工作基地成立暨專家調(diào)研工作會”在成都召開。應其邀請,來自方方面面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會上,《中國羌族建筑》作者從抗震角度就羌族石砌建筑經(jīng)驗進行了總結(jié),指出,羌族建筑整體規(guī)則、勻稱對稱,多方形;無論民居、官寨、碉樓均上小下大,整體有收分,墻體也有收分;聚落中的單體總是通過圍墻、過街樓等一些構(gòu)筑物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整體;墻無柱,以墻代柱均勻分散受力,轉(zhuǎn)角處及墻體面不時有“過漿石”阻擋破壞力從上往下傳導,使得墻體不易開裂;一年砌筑一層,全干后,第二年再砌第二層,依次上推,整體受力無缺陷之處;樓層、屋頂全用木材、竹草等輕質(zhì)材料,各層樓梁縱橫錯開,相互牽制;砌墻多用片石,就地用泥沙作漿壘砌,理化性能比較一致;房屋的開間都小,平面10平方米左右,等等。談到羌區(qū)災后城市重建問題時,他呼吁:“以羌族民居、官寨、碉樓等原生模式為借鑒,從內(nèi)部空間到外部風貌,直到建筑技術(shù),均積極借鑒其抗震原理并弘揚其非物質(zhì)傳統(tǒng)構(gòu)筑文化”[22]。歸根結(jié)底,羌人在建筑方面的技藝及經(jīng)驗作為實用性民間知識值得我們重視。

注釋:

[1]李祥林:《城鎮(zhèn)村寨和民俗符號——羌文化走訪筆記》,巴蜀書社2014年版,第204—205頁。

[2]周巴:《羌族民俗文化中的色彩運用》,載《阿壩師范??茖W校學報》2012年第2期。

[3]馮漢驥:《松理茂汶羌族考察雜記》,見《四川大學考古專業(yè)創(chuàng)建四十周年暨馮漢驥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張國雄:《中國碉樓的起源、分布與類別》,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5]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394頁。

[6]孫宏開《試論“邛籠”文化與羌語支語言》,載《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

[7]金綏之:《爐定縣嵐安鄉(xiāng)貴瓊?cè)俗诮塘曀住罚d《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2期。

[8]石碩:《“邛籠”解讀》,載《中國藏學》2011年第1期。

[9]譚繼和:《論古“江源”地區(qū)巢居文化淵源及其歷史發(fā)展》,載冉光榮、工藤元男主編《四川岷江上游歷史文化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0]也有論者認為“邛籠”僅指高二三丈的“石砌民居”而不包括十余丈的“碉”,見季富政:《中國羌族建筑》第14頁;但如此理解跟《后漢書》記載有出入。

[11]趙曦:《重建視野下:對羌族羅則、基勒的人本文化價值解讀》,載《阿壩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3期。

[12]劉波:《試論藏羌古碉的類別及其文化價值》,載《貴州民族研究》2007第6期。

[13]彭代明:《夯成千古奇碉 ?寫就萬年絕史——布瓦山黃土巨碉邛籠審美探索》,載《藝術(shù)教育》2009年第6期。

[14]趙曦:《神圣與世俗——中國羌族釋比文化調(diào)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264—265頁。

[15]孫宏開:《羌語簡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頁。

[16]《羌族釋比經(jīng)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8頁。

[17]《羌族釋比經(jīng)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8頁。關(guān)于羌族碉樓民居,除了從日常生活的世俗層面看待,還可從寄托爾瑪人信仰及精神世界的神圣層面認識,對于后者我另有文章論述,此處不贅。

[18]張犇:《解析羌族建筑的文化內(nèi)涵》,載《東吳文化遺產(chǎn)》第2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

[19]李紹明:《站在歷史與現(xiàn)實接口的北川羌族》,載《DEEP中國科學探險》2006年11月號。此外,據(jù)《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羌族卷》介紹,流行于北川的四川方言故事《從碉房到吊腳樓》亦說古代北川羌民普遍以“碉房”為居室,清代后期以來,才逐漸轉(zhuǎn)變?yōu)椤暗跄_樓”。(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頁)走訪鄰近茂縣的北川青片鄉(xiāng)可知,海拔2000多米的青龍山上,分上、中、下三寨的大寨子迄今猶存石砌碉房遺跡60余處,證實著往日的歷史。類似情況亦見于跟北川相鄰的平武縣,“明清以前,平武羌族人的住房多為‘碉房。這種‘碉房全用亂石壘砌而成,石塊之間用黃土粘連,砌的平直整齊,外形像碉堡。一般高三層,也有三層以上的……近現(xiàn)代,全為吊腳樓式的穿斗式木構(gòu)架房屋”(《平武縣清漪江羌族聚居區(qū)、羌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工作匯報材料》,中共平武縣委、平武縣人民政府2012年5月編印,第3頁)。

[20]劉亞寧、唐楚軒、周丹《災難與民族村落——以甲居藏寨和桃坪羌寨為例》,載《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8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1]鄭蔚:《桃坪羌寨:不倒的秘密》,http://whb.news365.com.cn/tx/201105/t20110518_3039603.htm,日期2011-05-18(原載《文匯報》)。

[22]季富政:《創(chuàng)建中國汶川世界最大的羌族聚落城市形態(tài)》,載馮驥才主編《羌去何處——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chǎn)專家建言錄》,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shù)學重大項目“中華美學與藝術(shù)精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16ZD0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作為文化遺產(chǎn)和民俗藝術(shù)的羌戲研究”(項目編號:17YJA850004)的成果。配圖除署名者外,均由作者于田野考察中拍攝。

作者: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教授

四川省民俗學會副會長

猜你喜歡
碉樓北川羌族
中江有碉樓精巧神奇名鄧氏
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 13:17:04
理縣蒲溪村羌族釋比戲文化初探
GHOSTS OF GUANLAN
布瓦雄碉與川東碉樓
重慶建筑(2017年4期)2017-04-24 02:36:11
北川的味道(四題)
劍南文學(2016年15期)2016-08-22 03:17:06
工布江達縣碉樓文化探析
西藏研究(2016年4期)2016-06-05 11:31:15
56 個民族56 枝花羌族
啟蒙(3-7歲)(2016年12期)2016-03-11 17:46:54
西寧市北川河綜合治理工程設計探索
中國水利(2015年4期)2015-02-28 15:12:22
北川讓夢想飛得更高
羌族釋比文化略述及其保護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區(qū)為例
四子王旗| 张家川| 司法| 河间市| 当涂县| 射阳县| 九台市| 武清区| 岳池县| 卢氏县| 光泽县| 日土县| 新闻| 邹平县| 中西区| 闻喜县| 凤台县| 神农架林区| 南开区| 西乌| 达日县| 富顺县| 宜都市| 南漳县| 南开区| 防城港市| 海兴县| 旬邑县| 庐江县| 宁晋县| 衡东县| 黄大仙区| 潍坊市| 高平市| 漳浦县| 凭祥市| 甘谷县| 杂多县| 西吉县| 南岸区|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