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各大學校開展了英語相關的眾多課程,其中也包括一些聽力相關課程,不過對于語音學來講,這些課程是遠遠不夠的。本文就從聽力課開始,分析一下語音學及音系學所缺少的與人交互的部分。
【關鍵詞】語音學;聽力;音系學
【作者簡介】楊麗麗,西安翻譯學院。
一、語音學的現(xiàn)狀
聽力作為語音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因為一些錯誤的觀念使得它附屬于語言學,并且語言學的一些規(guī)則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語音學的發(fā)展,這個是相當不合理的。語音學出現(xiàn)雖然要比語言學要早一段時間,但從發(fā)展程度上來看,其程度完全比不上語言學。單從大學教育方面來看,針對語音學的課程也是少之又少,有的學校也僅僅只有一門聽力,甚至有的學校還未開展此科目,只將其作為綜英的一部分納入教學,這對于語音學的發(fā)展是極其糟糕的。僅僅開設一門語音學的課程,是不足以發(fā)展語音學的。
從社會角度來講,或許在某些方面對于發(fā)音有迫切需求,但對于語音學來講是完全不夠的,而且現(xiàn)在社會對于語音學的理解還過于單一,也僅僅只是流利地表達語言的要求,這對于語言學來講,也只是解決了“語”的過程,對于“音”,還是需要有更多的理解。
二、語音學的本質(zhì)
語音學研究的是“音的特征”,說起語音學,就不得不提起他的近鄰,也就是音系學,語音學更多強調(diào)的是從“音”的性質(zhì)和調(diào)的方面來探究,進而掌握正確的語音方式,以達到對語言的正確客觀感知;而音系學更加強調(diào)的是“音“對于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例如制約,或者是被制約,這便是音系學所關注的內(nèi)容。正因為是語音學的兩種姿態(tài),使得大多人對于語音學望而卻步。
是這樣,但我們無時無刻還在使用者語音學的種種知識,或者說,我們根本離不開它。在這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音”感知,這是語音學離社會最近的的屬性,也是與社會直接交流的唯一方式。說來巧的是,語音學的部分中當中雖然有感知的部分,稱作是感知語言學,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它拉開了語音與社會的距離。我們可以先來分析一下感知語言學的四個階段:聽覺的、語音的、語法結構的,是從生理回歸到語言屬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作為語音學的載體,人的參與程度顯然較低,雖說是感知語音學,但始終強調(diào)的是人對于語法感知。在這一點上,它是語音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恰恰也正是這個部分,使的語音學與社會產(chǎn)生了距離。
我們再來看一下語音學的近親——音系學,他原先屬于語音學,在19世紀的末期才從語音學的概念中分離出來。與語音學不同,它著重強調(diào)的是感知,但它也并沒有將語音重新帶回到人們的視線當中,實際上,它也很難做到。
語音學更多強調(diào)的是社會與語音的交互,也就是制約,或者被制約,發(fā)展,或者是被對方淘汰之類的關系。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屬于感知。也彌補了傳統(tǒng)語音學當中語言與社會之間的缺失關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語音的載體——人,依舊是沒有出現(xiàn)。社會雖說是有無數(shù)的人構成的,但人與社會終究不同。語音與社會進行的感知,在某種角度上來看,也就是與人的感知,但事實上是,語音學與音系學當中缺少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個體,也就是個人的語音與社會的連接。也許用下圖可以更能說明問題。
舊的語音學與音系學當中雖然含有指導關系,就是相互為問題和答案的形式,但因為缺少了人作為載體,使得人的參與度降低,導致舊體系當中語音與人的交互降低,從而進一步影響語音學當中語言與社會的交互關系,僅而形成錯誤的反饋,最終使得人們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陷入惡性循環(huán)當中。
三、對于語音學的期待
彌補語音學及音系學當中所缺少的部分,也就是語言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的交互作用。這并非是一節(jié)聽力課所能解決的問題,所以便要求我們要將語音真正地帶進社會,而不僅僅是按照語法上對于重音的標注,來進行正確的發(fā)音。文字對聲音的描述向來都是匱乏的,說起文字對于聲音的限定,自然讓人想到了樂譜中對演奏的限定,無數(shù)的人運用了無數(shù)的方法加以修飾,但依舊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語音也是這樣,所以無論用怎樣的重音標記,與現(xiàn)實的“信“比起來,自然有些差距的。
對于語音的另一種期待,除了“信“之外,就是表達更多的意思,就像是聲音藝術家對于語音語調(diào)的理解一樣,將一個字反復琢磨,從聲音,從氣息,表達出更多的意思,從而使得語音系統(tǒng)更加豐富,使得人與社會交流更加頻繁,進而指導語言結構,最終改變落后的語法結構,再次反饋與人,形成健康的正循環(huán)。
給聽力課松綁,使其回歸到社會,與社會進行反饋,再指導語音學,這才是真正有利于語音學及音系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嘉齡.語音學與音系學的趨同傾向[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 (2):29-33.
[2]許曦明.語音學與音系學導論[M].上海交通出版社,2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