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生死的本質(zhì)與超越
——老子生死觀簡析

2019-02-26 10:28
關(guān)鍵詞:生死觀鬼神道德經(jīng)

閆 偉

(安徽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人作為一種有機體的存在,有生必定有死,而生死的定數(shù)成為人生永恒的悲劇。如何超越生死的困苦,是無數(shù)先哲欲以探求、解決的問題。老子也是如此,將生死觀視為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兜赖陆?jīng)》中的生死觀既揭橥出老子對“生”與“死”的本質(zhì)內(nèi)涵的理解,同時也是老子思想中所具有的生死解脫論的表達。

一、道本自然,長生久視

(一)“生”的本質(zhì)內(nèi)涵

先秦道家之學始于老子,老子哲學以人生與政治理論為主,所以安身立命也相應(yīng)成為《道德經(jīng)》中有關(guān)人生價值思想的終極目標。老子將“生”的本質(zhì)內(nèi)涵歸究為自然與柔弱,而人之生命,在老子看來則是由“道”而生、由“德”而成、由“氣”而形。遂效法自然之道,形神兼修,主靜養(yǎng)心成為老子養(yǎng)生之學的核心要點。

1.“生”之由“道”

道家以“道”名宗,以“道”為中心展開其學說?!暗馈奔仁巧镏?,亦是成物之本,亦是天地萬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據(jù),亦是君王治國安邦之根本方略。[1]“道”的思想由老子創(chuàng)立,使之成為世間萬物的總根源,是人之生命的源頭,也是人之生命活動的法則與規(guī)律。

《道德經(jīng)》闡發(fā)“道”的本原性,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盵2]159天地產(chǎn)生之前就有“道”的存在,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物自然由“道”而生。換言之,形而上的“道”成為萬物生成的根據(jù),是人之“生”的源頭。所以《老子》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225這是總括“道”生萬物的過程,“道”與“一”俱是指稱混沌未分的統(tǒng)一體,由“道”生出“二”即天地,天地產(chǎn)生并長養(yǎng)萬物。此外,《道德經(jīng)》52章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盵2]254“道”雖然是產(chǎn)生萬物的本原,但是在萬物的生成過程中卻是由“德”內(nèi)化為萬物的屬性,由“沖和之氣”(陰陽二氣)形成萬物的形體。

“道”是萬物的形上學依據(jù),而“道”生萬物之后卻是任其自然發(fā)展的,所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彼匀f物的生長與發(fā)展都是“尊道貴德”,自然無為的。人作為天地萬物之秀者,老子稱其為“四大”之一,人的行為法則也是以“道”為基準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2]159“道”的本質(zhì)屬性就是自然,所以人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應(yīng)該以“道”(自然)為指歸,法道而為,以自然為宗。

2.“生”之自然

在老子看來,萬物由“道”所生,又因“道”本自然,所以萬物之“生”具有自然性。萬物既不自求其生,“道”也不是有意生物,萬物之生乃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事實。[3]160老子從“道”生萬物的自然性與萬物得生的自然性來說明天地本自然的道理。老子曾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2]83此語說明“道”生萬物并非有意而是自然而為,“道生”之“生”釋為“不生”之“生”即不自生。正如《道德經(jīng)》34章云:“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盵2]194萬物得以產(chǎn)生并非強制而是順應(yīng)天地自然的規(guī)律所致,是本性使然。從道與萬物的關(guān)系而言,因“道”自本根、性本自然,故而也不干涉萬物存在、生存之自然,萬物因順自然而生、而長。[4]141即使萬物成形、成性之后,其變化與發(fā)展也是任性而為,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擾。譬如老子將君王治世的原則定義為“無為”,而“無為”又是“無不為”,意在表明以自然之道治理國家,符合人民純樸、無邪的特質(zhì),社會方可安泰。另一方面,老子視個體的修養(yǎng)方法也是自然。所謂“生生之厚”的益生行為不過是損道傷身,自取滅亡罷了。

3.“生”之柔弱

《呂氏春秋·不二》云:“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子貴兼……?!盵5]可謂道出了老子“貴柔尚弱”的思想特質(zhì)。《道德經(jīng)》中有關(guān)“以柔克剛”“柔弱勝剛強”的言論較多,諸如“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2]330“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盵2]337依老子,“柔”與“弱”是“道”之自然本性的體現(xiàn),亦是萬物生命狀態(tài)的體現(xiàn)。

老子認為生命本意以“柔弱”為其表征,遂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盵2]330的論斷。在一般人的常識中,“剛強”要比“柔弱”得勢,而老子卻以逆向思維倡明“柔弱處上”的理念。老子善于以“物”喻理,經(jīng)常將“水”“嬰兒”“草木”“山谷”作為倫理性的類比,隱喻“柔弱”“質(zhì)樸”“虛靜”“堅韌”等人之品質(zhì)。在這里,老子以“水”與“草木”表征“柔弱”是“生”的本性,也是如此。老子之所以認為“柔弱”是“生”的特征,在于他看到了“柔弱”的東西具有綿延不絕、堅韌不克的精神。與“剛強”之物的顯露、突出相比,“柔弱”之物具有深藏自保的特殊力量與善于處下的品格特質(zhì),因此可以久居長存。故牟鐘鑒先生曾說:“老子認為柔是指生命有深厚積累,富有彈性和韌性,不爭是消解貪欲,積德為人,恰是真正強大長久之本?!盵6]2經(jīng)驗世界中的“水石”“草木”“齒舌”都是老子“貴柔”思想的喻證,而上升至抽象思維層面的人為處事、治國安邦之策略、規(guī)律時,老子以“無為”作為“柔弱”的另一表達方式。人君皆以“無為”為活動準則,這也是自然之“道”于人為世界的下落。誠如陳鼓應(yīng)所言:“自然,是對天地的運行狀態(tài)而說的,無為,是對人的活動狀況而說的?!盵2]32

(二)養(yǎng)生貴身的實踐方法

《道德經(jīng)》對人之“生”的本質(zhì)內(nèi)涵的理解基本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生命由“道”所生,“生”之自然性,“生”之柔弱性。老子視人的生命及其過程都是“道”的自然運作,然而《道德經(jīng)》中亦含有“貴身”“愛身”的養(yǎng)生之法?!独献印?3章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盵2]108“貴身”“愛身”是老子養(yǎng)生理論的中心,只有生命的載體(身形)安逸無傷,人才有實現(xiàn)自身價值、享受生活的基本條件。老子曾說:“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盵2]283此“長生久視”是老子養(yǎng)生之學的最終目的。老子所謂“長生久視”的生命,非俗世所追求之長生不死,而是自然完成生命歷程,在生、長、成、衰、老、死之過程中,展現(xiàn)“道”所賦予的生命內(nèi)涵。[4]149萬物(包括人)的生死流變都應(yīng)法“道”而行,以自然為宗,順其自然的運作,方可得以“長生”。《道德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之法,以自然為其指歸,具體方法主要有摶氣致柔、形神兼養(yǎng)與虛靜養(yǎng)心三個方面。

1.摶氣致柔

道家哲學注重“氣”的概念,認為“氣”是構(gòu)成現(xiàn)實物質(zhì)的基本材料,所以養(yǎng)“氣”成為道家養(yǎng)生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子所謂“氣”實指“精氣”也就是“和氣”即陰陽二氣的沖和之物?!皩庵氯幔苋鐙雰汉??”[2]93“專氣致柔”,王弼釋為“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盵7]25老子認為“精氣”最為盛者,當屬嬰兒。遂言:“精之至也”“和之至也”。依老子看來,幼小的嬰兒之所以能夠精氣純和,在于“含德之厚”即保持天地自然的純樸與無邪。

“專氣致柔”重在“專”字上,“專”通“摶”義,實為聚集、結(jié)聚的意思。王孺童說:“專,指專一。如果人能夠使氣專一凝聚,以致柔和,就能達到猶如嬰兒般的本真狀態(tài)?!盵8]20“柔”在老子那里本身就是“生”的表現(xiàn)。因為“柔”的事物具有“變通”“發(fā)展”的可能,擁有“生”的含藏力。剛強之物,因其過度外露而極易遭受攻擊,且缺乏融通發(fā)展的內(nèi)在因子,所以容易走向滅亡。故老子感嘆:“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2]330老子的這種“摶氣致柔”的養(yǎng)生方法被后人所繼承,在莊子學說與黃老道家之學,乃至道教內(nèi)丹術(shù)中都有集中的體現(xiàn)。例如莊子“聽之以氣”(《人間世》),《淮南子》中的“慎守”養(yǎng)生法之一就是養(yǎng)氣。

2.修形嗇神

形與神是人之生命的兩大基本元素?!兜赖陆?jīng)》文本中并未將“形神”并舉,但并不意味著老子不重視形神的修養(yǎng)。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2]93所謂“營魄”,河上公釋為“魂魄”,王孺童認為:“營”,即“魂”,指人的精神。“魄”,指人的肉體?!盃I魄”,指人的神形整體。[8]20“營魄抱一”之“一”是指“道”,所謂“抱一”即是合于“道”,也就是形神修養(yǎng)在于順應(yīng)自然之法則,才可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老子養(yǎng)生兼顧形神,卻以養(yǎng)神為主。養(yǎng)神之法,在老子看來,在于“嗇”?!兜赖陆?jīng)》59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嗇?!盵2]283“嗇”與“儉”(老子謂三寶之一)相應(yīng)相合:“儉”是外在行為上的“嗇”,“嗇”是內(nèi)在精神上的“儉”?!皟€”“嗇”都有斂藏、無為的意蘊,是“道”的一種品質(zhì)特性。“長生久視之道”乃為“嗇”,“嗇”能養(yǎng)身,養(yǎng)神,亦可“長生”。[4]157現(xiàn)代詞匯中“吝嗇”為小氣之義,而老子之“嗇”主要是指保養(yǎng)精神,避免勞精傷神,培精積神,以達“長生久視”。關(guān)于“嗇”的養(yǎng)生之法,除“儉”義外,還具有積累能量、以備“厚積薄發(fā)”之義。老子云:“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之謂重積德……有國之母,可以長久?!盵2]283在老子看來,“嗇”,一方面要收斂精神,“塞其兌,閉其門”,專注內(nèi)心的修煉;另外也要注重精神上的培蓄能量,厚藏根基,以保證日后的精神消耗,免于盡毀。

3.虛靜養(yǎng)心

道家養(yǎng)生觀與人性密切相關(guān),由人性主靜可推至虛靜養(yǎng)生的結(jié)論?!兜赖陆?jīng)》有曰:“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2]67又言:“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盵2]121人由“道”而生,其心性得之于“道”,自然為虛靜,所以道家基本的人性論就是主虛主靜。與之相關(guān),在養(yǎng)生層面上,老子也主張致虛入靜、革欲養(yǎng)心。

首先,老子提出養(yǎng)心的總體綱領(lǐng),“致虛極,守靜篤?!盵2]121所謂“極”與“篤”皆是極限之義,“致”與“守”即是恢復,此句意在教人通過“致虛”“守靜”的工夫,以恢復心靈的清明,使心回歸到原本清明透徹的境地。至于具體的虛靜養(yǎng)生之法,老子主張“滌除玄鑒”“少私寡欲”“守中至和”。老子之“滌除玄鑒”,就是滌除困擾于心的各種外部因素。干擾清心的因素,老子認為主要有“名”“欲”與“智”?!兜赖陆?jīng)》44章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俊盵2]234身外之名,名權(quán)利色等等都是俗人所趨之若鶩的,而老子卻以反問的口吻道出了“貴生輕利”的養(yǎng)生原則?!爸恰痹凇兜赖陆?jīng)》中并非“智慧”之義,而是指多含有貶義的“巧智”“偽智”。這種智巧詐偽是與“道”之自然、無為的本性相矛盾的,老子認為它會破壞人心的純樸,成為“為道”的巨大障礙。欲望是人天生而來的,本無可厚非,但其過度就會造成永不知足的貪欲,從而貽害無窮。老子看到了這一點,遂說:“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盵2]238貪欲之所以為禍,在于使人心迷神倒,之所謂“令人心發(fā)狂,令人行妨”。為此,老子提出“少私寡欲”的凈心方法。他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盵2]67“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2]134掃除掉“欲”“名”“利”“智”之后,老子認為就可讓自己的心靈達到“玄鑒”的境界,“玄”亦比于“玄同”之“玄”。王弼曰:“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于極覽,能不以物介明、疵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盵7]25依王弼所言,“玄鑒”即是人心的深邃靈妙,是與“道”混同,與萬物一體。當人心如水一般虛靜,進入“玄”的狀態(tài),那么為了避免外物的再次侵擾,老子主張“守中”,也就是“守中至和”。《道德經(jīng)》云:“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盵2]74“中”,即守其空虛無為之意。[7]17王孺童說:“‘中’,指不偏不倚,即為‘道’?!盵8]13牟鐘鑒也說:“道家之‘中’是本然道性,返樸歸真即為守中?!盵6]21可見,老子之謂“守中”當是“守道”之義,也就是持守自然之道,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兜赖陆?jīng)》文本中多次出現(xiàn)“谷”“淵”“橐籥”“嬰兒”等象征之物,實是老子以此為喻闡發(fā)“中虛”“純樸”之義。老子認為圣人守道(守中)的最高境界是復歸于嬰兒般的樣子,所謂“精至”“和至”。所以在老子養(yǎng)生觀中,“守中至和”也是非常重要的凈心體道之法門。

二、萬物歸道,死而不亡

(一)“死”的本質(zhì)內(nèi)涵

老子論“死”,比其論“生”,相對較少。據(jù)學者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全文“生”字共38見,“死”字共18見,均做死亡解。[3]160老子主張人之“生”是“道”的自然運作,是具有自然性與柔弱性的生命過程。而人之“死”,在老子看來,是萬物向“道”的回歸,是向自然天地的回歸。依“道”的往返之動,人之生死都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動,所以老子的生死觀總體上是自然主義的。

1.“死”之必然

一般來說,生死觀是指人們基于生死問題形成的,并因此影響人們社會活動的看法和觀念。[9]1生死觀重在對死亡本質(zhì)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死亡問題是生死哲學的基本問題。老子論“死”的言語雖然不多,但卻開啟了道家自然生死觀的先河,對莊子的生死哲學影響極深,其意義不可謂不大。

老子認為萬物的生命由“道”所生,生命活動法“道”而為,而萬物的最終歸宿也是趨向于“道”。從“道”的角度上講,人的死亡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兜赖陆?jīng)》23章曰:“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盵2]153自然界的狂風暴雨不會持久,這是天地自然所為,而作為萬物之一的人,又怎么會長久呢!老子此語意在說明人的壽命由天地決定,天地尚不能長久不變,人必定會有壽夭禍福的變化。因此,基于“道”的運作,人之生命也是歸于死亡的。老子曾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2]217“反”有兩義:相反與返復,相比而論,老子更加注重“返復”之義。所謂“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2]121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復命”之向,向著本根即“道”而運動。人的一生,歷經(jīng)出生、成長、發(fā)展、衰老、死亡的過程就是一個由“道”生,歸“道”死的循環(huán)?!暗馈奔仁巧钠瘘c,也是生命的終點和歸宿,萬物生于道,成于道,最終復歸于道。[4]144生命過程就是“道”的活動過程,這個過程是無法更改和停滯的,是為“獨立不改,周行不待”也。

2.“死”由命定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是儒家天命思想的體現(xiàn),道家生死觀以自然為宗旨,但老莊哲學中對人之生死的理解確含有命定論的成分。最典型者當屬莊子,《莊子·大宗師》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10]莊子認為人的生死由“天命”決定,就像晝夜更遷一樣。儒道之謂天命,皆有不可抗拒的客觀必然性的意蘊,然而道家命定論卻是將“命”與“道”(自然)相統(tǒng)一,“道”的規(guī)律性在人生命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命”。莊子生死命定觀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老子思想發(fā)展而來的,在老子生死觀中依稀含有命定生死壽夭的色彩。

《道德經(jīng)》中最能體現(xiàn)老子生死命定論的文句有兩處:其一,《道德經(jīng)》16章言:“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盵2]121歷代解老者多將此文中的“命”釋為“性”,主要是受《中庸》:“天命之謂性”的思想影響,宋儒更是以“在天曰命,在人曰性”認定老子之“命”為清凈本性。魏王弼曰:“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盵7]39嚴靈峰說:“復其性命之本真,故曰:‘復命’?!盵2]114老子所謂“命”的概念,不管是“性”義,還是“本原”之義,皆與“道”有莫大的關(guān)系。萬物的生命走向盡頭就是“道”的自然運作,即生命的周行輪回受制于“道”,在具體的事物身上就是“命”的顯現(xiàn)。其二,《道德經(jīng)》50章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盵2]250人的壽命長短不一,皆由定數(shù)所主。天生長壽者,據(jù)十分之三;天命不佑而中道夭亡者據(jù)十分之三;違背自然,過度奉養(yǎng)而作死者也據(jù)十分之三。在老子那里,只有一成人可以得其養(yǎng)生之法,過著質(zhì)樸、清靜的安逸生活。在這里,老子雖然沒有像莊子那樣完全否定人力在生死大事上的能動性,但是卻也承認了人的生死是由“命”注定的。誠然,此“命”應(yīng)比儒家“天命”觀念更具有自然、無為的氣息。

3.“死”之剛強

老子以“柔弱”為人之“生”的象征,與之對稱,則“剛強”乃是“死”的表現(xiàn)。故《道德經(jīng)》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盵2]225“不得其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指兇死、短命夭亡等非正常死亡現(xiàn)象,這樣死亡的人常常得不到正常的喪葬祭祀禮儀。[9]56因此,人們普遍厭棄、避免此種死法。老子以“不得其死”作為“剛強”者的結(jié)局,足以看出他對恃強者的鄙夷。老子經(jīng)常將“生死”與“剛?cè)帷辈⑴e,意在倡明“貴柔”理念。譬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2]330老子將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與外在表現(xiàn)貫通起來,以人的生死與草木的生死為例,得出“生”之“柔弱”,“死”之“剛強”的結(jié)論。老子之所以如此論斷,在于看到了事物發(fā)展的實質(zhì)性規(guī)律。在老子看來,柔弱的事物往往綿延無窮,內(nèi)部充滿生機,且具有含藏內(nèi)斂的特質(zhì),此類事物在日后發(fā)展過程中會符合“道”本自然的一面,從而全生、保性。而與之相反,剛強之物外在表現(xiàn)為顯露突出。此類事物已經(jīng)達到極盛狀態(tài),雖然從表面上看十分強壯,生機旺盛,但由于其蘊藏的生命力即將消耗殆盡,因此,其基本趨勢將是每況愈下,生命力越來越弱,最終走向死亡。[3]162實際上,“物極必反”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哲人那里尤為重視,儒家同樣將“恃強”者看做將死之物?!墩撜Z·先進》篇記載:“閔子侍側(cè),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行行”,朱熹釋為“剛強之貌”(《四書章句集注》)??鬃涌吹綄W生子路走路時呈現(xiàn)剛強的態(tài)勢,就預言子路將不得善終。事實證明子路日后的下場,果如孔子所言不得其然也。

(二)超越死亡的解脫方式

生命是一種有限性的存在,此種有限性既體現(xiàn)在時間層面,也體現(xiàn)在空間的維度上。時空條件對生命活動的囹圄是個體主觀精神領(lǐng)域內(nèi)最大的思想障礙,所以人們總是希望能夠超越這種限制,尤其表現(xiàn)為對死亡的超越。人有生有死,本是自然的生理現(xiàn)象,但卻是人間不可抗拒的悲劇。超越死亡本質(zhì)上是對死亡的否定,盡管只存在于精神層面。

由于死亡現(xiàn)象的發(fā)生已經(jīng)成為不爭的事實,人們只有將死亡超越的意念指向心靈。靈魂不朽的觀念即是古代先民否定死亡,追求永恒的思想起源。靈魂存在是一般原始初民超越死亡的重要方式,它成為其他死亡超越方式的母體。[9]234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價值不朽、精神常在是靈魂觀念的具體體現(xiàn),其中鬼神信仰是普通民眾超越死亡的最為基本的方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戰(zhàn)亂造成人口的大面積死亡。人們基于對死亡的恐懼,為了尋求精神的慰藉而更加深信鬼神。孔子雖然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但依舊教導學生祭神如神在,證明鬼神信仰在那一時期是普遍流行的基本觀念。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崇尚自然,卻并未完全否定鬼神的存在和作用?!兜赖陆?jīng)》60章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鬼不傷人?!盵2]27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說:“鬼神,陰陽之名也。”[12]以“氣”之陰陽解釋鬼神之義,在中國哲學中較為普遍。然王弼卻言:“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盵7]162應(yīng)當說王輔嗣所言甚是,老子固然以“道”治世,但卻仍然將鬼神之道作為影響現(xiàn)實世界的因素之一。在“道”的統(tǒng)領(lǐng)之下,圣人之道與鬼神之道可以同和于一,實現(xiàn)“德交而歸”的效果。老子提到鬼神,無一例外都與“道”相連?!兜赖陆?jīng)》有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盵2]212“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盵2]322老子將鬼神與“道”并舉且重“天道”輕“鬼神”,原是對傳統(tǒng)鬼神信仰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沖擊與突破,由此拉開了中國哲學的大幕。不過,鬼神信仰的成分夾雜其中也是符合時代背景的,鬼神觀念深入到民眾內(nèi)心深處,成為人們超越死亡的基本方式,為后來的宗教(道教)的死亡超越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在老子生死哲學中,還留有以鬼神信仰作為生死超越之途徑的痕跡。然老子身為中國哲學之父,其最大的貢獻在于對“道”的獨特解說,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理念的文化體系,使宗教性的神靈信仰向理性化程度更高的“天道”觀念轉(zhuǎn)變。以“道”為永恒存在的理念貫穿《道德經(jīng)》的始終,如“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盵2]159“獨立不改”意在說明“道”的絕對性和永存性。老子認為“道”與萬物不同,“道”的運作決定了萬物的生死往復而自身卻處于“不死不生”的狀態(tài)之中。由此,老子以“道”的永恒性為生死超越的價值歸宿就順理成章了?!兜赖陆?jīng)》6章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2]80所謂“谷神”即是“道”的別稱,老子之謂“道”是永生,那么體道之人是否可以與“道”一樣“不生不死”呢?老子給出了回答,《道德經(jīng)》33章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盵2]192歷代解老者對此句的詮釋爭議較大,對老子所謂“不亡”者為何物更是無有定論。王弼曰:“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莫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盵7]87王孺童說:“不喪失其所固守之道的人,才能夠立身長久;不因身死而精神消亡的人,才能夠永垂不朽?!盵8]60牟鐘鑒也說:“老子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總是要死的,但與道合一的大寫的人是不會滅亡的,他的精神是永存的。所以真正的長壽者,是超越了生死,掌握著真理的人?!盵6]106老子將“死”與“亡”分開而論,“死”的必定為生理性的肉體,而“不亡”者當屬得“道”后的精神。老子這種精神常在的生死觀與儒家倡導的價值不朽論表面上十分相似。儒家追求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的實質(zhì)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內(nèi)圣外王之道取得精神價值的永存。[9]246精神性的價值理念之所以永存在于個體對國家與社會,乃至整個世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老子強調(diào)的也是人之生命活力和機能消失后的精神常駐。所以從形體盡而精神存的角度上講,老子超越死亡的方式與儒家?guī)捉K煌幵谟谌寮覂r值不朽是基于個體對后世的影響,而老子所謂的精神常在的立足點在于個體對生命之“道”的體認和悟解。

從古至今,研析《道德經(jīng)》者多將老子“死而不亡”解釋為精神的常在,只不過此種精神是一種圣人體道、悟道之后的境界,如佛教所謂涅槃佛果一般,是人們面對死亡現(xiàn)實而感到無奈時的一種心靈的轉(zhuǎn)向。這種心靈的轉(zhuǎn)向也是超越死亡的基本方式之一,但是卻把人的生命構(gòu)成——形神截然分開而論。為此,對“死而不亡”的解讀應(yīng)當從生命個體形神統(tǒng)一性的層面探討,可能顯得更為貼切。《道德經(jīng)》16章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盵2]121老子此言是在說明“道”的長存和不朽,“道”既如此,而由“道”所生,又復歸于“道”的萬物(包括人)自然是生生不息,生命也是循環(huán)往復的。因此,“死而不亡”的本義是在強調(diào)生命的具體形式(現(xiàn)世)消逝了,而生命本身由于終極性的“道”的永恒而不亡,不間斷地從生到死,從死到生。這樣,形神合一的生命本身就可隨“道”的不滅而永存,以達死亡超越,消解死亡恐懼的理想解脫之境。

實際上,老子對死亡的超越并沒有提出十分具體、明確的方式和路徑,他對死亡的認知和解釋也是基于“道”的無限與永恒而論的。超越生死的關(guān)鍵是尋求并消除死亡恐懼的根源,客觀而論,老子的生死觀并未徹底做到這一點。但這并不能否定老子關(guān)于死亡超越理論的價值,莊子正是在繼承老子道論思想的基礎(chǔ)上提出生死一體,氣物雙化的自然生死觀的。

三、結(jié)語

生與死本是生命的兩極,是每一存在個體都必然經(jīng)歷的過程。自有生命之物產(chǎn)生以來,便有了生死的現(xiàn)象;唯人類出現(xiàn)之后,才有所謂生死問題。[13]中國人對“生”與“死”,往往避而不談,但是生死問題卻是關(guān)系到人類生活品質(zhì)的重要方面。所以現(xiàn)代化的今天,我們應(yīng)當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大膽探求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中有關(guān)生死議題的思想精華,《道德經(jīng)》就屬其一。老子以“道”為核心理念,將“生”與“死”貫通為一,揭示了人之“生”的自然與柔弱,人之“死”的必然與剛強。在實踐層面上,老子提出貴身、虛心的養(yǎng)生之法與超越死亡的解脫方式,是化解生之困苦和死之恐懼的有效路徑?,F(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競爭壓力與日俱增,但生死依舊是人生大事。學習老子的生死智慧,不僅僅是理論研究,更為重要的是指導現(xiàn)實中人如何安逸、恬適地生活,為人類生活品質(zhì)的提高以啟迪與借鑒。

猜你喜歡
生死觀鬼神道德經(jīng)
Dancing for theDead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gòu)——“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道德經(jīng)》的“中和”思想探究
淺談先秦諸子的鬼神觀
鬼神
這些成語都出自《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易說道德經(jīng)》
論醫(yī)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青海省| 大渡口区| 墨玉县| 崇礼县| 冷水江市| 盘山县| 堆龙德庆县| 永兴县| 正蓝旗| 昌邑市| 健康| 宝坻区| 孙吴县| 孟州市| 荆门市| 大邑县| 昭平县| 郑州市| 太和县| 龙江县| 镇安县| 婺源县| 阿瓦提县| 康马县| 襄城县| 通州区| 中山市| 阿拉善右旗| 阿瓦提县| 寿光市| 定日县| 宁波市| 曲麻莱县| 晋江市| 凭祥市| 南郑县| 北京市| 稷山县| 马边| 雷波县|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