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蘭,何彥霖,江海燕,劉泓毅,韋秋娜,羅國馨,彭元霞,朱 英*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黃帝內經》指出痛證有“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兩條病機,即氣血陰陽不能正常流通、交合,而使氣機阻滯,郁而成疾?!兑捉洝分胺瘛必灾?,為“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也”,有閉塞之義,正合痛證病機。本研究試從《周易》否卦入手,分析痛證病機,探討針灸治療痛證的思路。
痛字,由“廣”字與“甬”字組成,分而觀之,“廣”字依據(jù)《說文解字》:“倚也,人有疾病象倚著之形。”就是說凡病之屬皆從“廣”?!梆弊忠罁?jù)《說文解字》:“草木華甬甬然也?!薄缎煸弧酚醒裕骸梆杂恳?,若泉涌出也。又甬道?!薄俄椨鸺o注》應劭曰:“恐敵鈔輺重,故筑墻垣如街?!薄痘茨献印け窘浻枴费裕骸靶逓閴υ?。道相連?!薄蹲ⅰ罚骸梆?,飛閣復道也?!薄俄n愈詩》云:“韶凝禁甬?!薄蹲ⅰ罚骸皩m禁巷道也。”由此見,痛就是因通道、經絡閉塞不通而產生的疾病。
《說文解字》言:“痛,病也?!薄端貑枴?舉痛論》言:“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倦,縮倦則脈絀急,絀急則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因寒主收引、凝滯,寒邪侵襲脈絡,使血脈縮卷絀急,影響氣血的運行,使氣機阻滯而痛?!端貑枴?舉痛論》又言:“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闭f明寒邪易致血虛不榮導致脈道不通而致痛。《素問· 舉痛論》還言:“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故痛而閉不通矣?!焙坝舳療幔瑹釀t唇焦口燥,大便燥結,腑實痛而不通。說明熱郁也可使腸胃氣血不通致不通則痛。由此,痛證病機可最終歸結到一句話“陰陽不交,不通則痛”。
泰卦:“天地交,泰。”泰卦為《周易》六十四卦之第11卦,由坤上乾下組成。“坤為陰,主地在上,地重要下降,即陰氣下降;乾為陽,主天在下,天輕要上升,即陽氣升騰;所以此卦表示陰陽交感,而能生化、運成,為吉?!盵1]就是說陰陽二氣交通往來,雙向互動,由此而促使萬物生長發(fā)育,調適暢達、永葆生機。因此,泰卦精確表達了陽剛之氣下降與陰柔之氣相交融而孕育宇宙萬物之哲理。
否卦:“天地不交,否”。否卦為《周易》六十四卦第12卦。其乾在上,生發(fā)太過;坤在地,降下有余,是陰在內已經長成,把陽驅逐到外層,用以表示陰陽不相往來,天地不交而痞閉,故此兆為兇事??煽闯龇褙?,由泰卦倒轉而成。如此之卦象則是天氣不下降,地氣不上升,天地不交,則萬物不能遂其生,故“ 則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闡明了天地不交,人事不和,陰陽不調,而致使萬物閉塞不通,衰敗不榮的現(xiàn)象。
《黃帝內經》云:“陰陽互為根本?!泵鞒埦霸绖t更系統(tǒng)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長養(yǎng)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y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彼蕴斓卦谡G闆r下,乾陽中的陰下降,坤陰中的陽上升,則可冬去春歸,“否”極“泰”來[2];但在反常的情況下則不然,“否”卦中,乾陽中的陰不降,坤陰中的陽不升,或兼而有之,以致陰陽互不交合,成為“否”轉“泰”的障礙。從而出現(xiàn)所謂“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衰敗狀態(tài)?!兑捉洝芬郧殛庩枺现谌?,則以“上下為陰陽”,故上下相交合之于泰卦。對于人體而言,氣的運動是陰陽交合所成就的,如果陽在上,陰在下,則陰陽不能交合,則無氣。陰陽交合的中點稱曰中氣。中氣者,生物生命之所從出,而密布于地面之際也[3]。痛證患者受邪氣所傷,使機體上下陰陽不交,氣機無法正常運行出現(xiàn)疼痛,或證瘕或痹證等為“否”卦之象。所以,在治療當中因注重使其陰陽和合,使所降者天(乾)之陰也,所升者地(坤)之陽也,便可減輕疼痛,轉否為泰。
而南懷瑾《老子他說》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者,中也?!庇智濉菛|旸《醫(yī)學求是》云:“中氣為升降之源,脾胃為升降之樞軸;中氣旺則脾升胃降,四象得以斡旋。”清·黃元御《四圣心源》亦云:“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
若以天地陰陽論脾胃[4],脾為臟,屬陰,其象地,其卦坤;胃為腑,屬陽,其象天,其卦乾。若以陰陽氣化論脾胃,則脾屬太陰,太陰所化為濕土,故其卦亦應坤;胃屬陽明,陽明所化為燥金,故其卦象亦應乾。若以動靜升降而言,則坤主靜,其性濕,性本沉降而宜升,若只降不升則會形成否的格局。故脾氣宜升則健,其性本濕故宜燥而惡濕;同理,乾主動,其性燥,性本升浮而宜降,故胃氣宜降為和,其性本燥故宜潤而惡燥,此陰陽既濟之道也。
通過上述,可將痛證分為:乾陽不降;坤陰不升;兩者兼而有之。因此,在治療痛證時,應重視對氣機升降出入的樞機即脾胃的調理,使機體升降復常達到否轉為泰的過程,以增強療效,縮短病程。
王某,男,22歲,學生,2017年3月14日就診。病史,痛風性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2天,長期不思飲食,現(xiàn)左腳踝腫脹,外踝關節(jié)周疼痛拒按,夜加重。納寐欠,便溏,溲常。辨證為足太陰經、足少陽膽經氣血瘀滯。治療取穴:蠡溝(左)、足臨泣(左)、三陰交(右)、足三里(左)、通里(左)、外關(右)、中脘。灸中脘、蠡溝,平補平瀉法,留針45 min,出針后左踝關節(jié)腫脹消退,疼痛減輕。如法針3次后即無疼痛,活動自如。
按:外踝屬膽經所過,且夜加重,為足少陽經循行異常,平素納欠便溏,為足太陰經運行不暢。取膽經、脾經及相表里經以及對沖經穴位以調補膽、脾經瘀滯氣血。相對于局部刺絡、取穴,加重患處不適的方法,此法可收到較好療效。
曾某,男,28歲,職員,2017年4月20日就診。病史:強直性脊柱炎3年,急性發(fā)作1天。因勞累,現(xiàn)腰部刀割樣疼痛,不可直立,行走困難。舌淡苔白,辨證為水濕上泛,足太陰經氣不足。治療取穴:中脘、陰陵泉(左)、太溪(右)、申脈(左)、臨泣(左)。灸中脘,平補平瀉法,留針45 min,取針后,痛止。
按:《素問·太陰陽明論》有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就是說脊柱居于人體背部中央?!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言:“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薄端貑枴に疅嵫ㄕ摗费裕骸澳I者,胃之關也?!笨梢?,腰痛病人多與脾胃有關。因此取脾經、足陽明募穴、腎經輸穴及相表里膀胱經穴;以及借助膽經升發(fā)之氣,且臨泣通帶脈,引經氣直達病所。
劉某,女,48歲,職員,2017年12月6日就診。病史:受涼后頭部疼痛、昏脹,怕冷,不欲飲食,惡心,無嘔吐,無眩暈,無視物昏花。舌淡,脈浮緊。辨證:風邪閉阻太陽經。治療取穴:風池、大椎、內關(右)、足臨泣(左)。灸大椎,取針后,微汗,諸證當解。
按:頭部有膽經、膀胱經、督脈循行,因外感風寒,諸經循行不暢,故取膽經、督脈以振奮陽氣,驅邪外出。再取內關、足臨泣調節(jié)中焦樞紐,調達氣機通暢,以取效。
中醫(yī)治療痛證的思維,可追溯到《黃帝內經》成書以前,用巧石刺激身上部位達到止痛的效果?!秲冉洝穭t系統(tǒng)指出因六淫、蟲積等而導致氣血不通或氣血不足而引起疼痛的機制,到金元時期李杲提出了“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觀點,明清時期以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提出補虛治痛法。而脾胃作為生化之源,為陰陽沖和之氣,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臨床針刺取穴治療痛證時,可在原有思維上重視調節(jié)脾胃這一樞紐,從而使機體升降相因,陰陽相合,加快納運協(xié)調,使氣血和、升降復常而使否轉為泰,從而縮短病程,提高臨床療效,達到緩解患者疼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