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讓兒時充滿樂趣,讓家庭變得溫馨,給人留下一段段難忘的記憶。
我對年貨的記憶,是從臘月宰豬開始的。有了豬肉,除夕夜的肉餡餃子就有了主心骨。可光有肉還不行,那夜的餐桌上,還必須有雞、有魚、有豆腐、有蘋果、有芹菜和蔥。
臘月宰過豬,就得宰雞了。宰豬要請屠夫,宰雞一般人家的女主人就能做。雞架在霜降時,就從院子抬進(jìn)了灶房,雞就跟人一起生活了。這些過冬的雞,基本都是母雞,養(yǎng)它們是為了來年繼續(xù)生蛋,而雞架的大公雞,不過一兩只,主人留它們,是為了年夜飯,所以只能活半冬。公雞死后,我們會把它身上漂亮的羽毛拔下來,以銅錢為墊,做雞毛毽子,算是女孩子獻(xiàn)給自己的年禮吧。
年三十餐桌上的魚,通常是凍魚,胖頭魚、鲅魚、刀魚之類。這是供給制時代,能夠買到的魚。做魚不能剁掉頭尾,說是“有頭有尾”,年景才好。有沒有吃到鮮魚的可能呢?那得看家中男主人捕魚的本領(lǐng)和運氣了。在冰河鑿口冰眼,下片漁網(wǎng),有時能捕到葫蘆籽和柳根魚。這類魚都不大,上不了席面。誰要是捉到鯰魚和花翅子,那就是中了彩了!
比起鮮魚,豆腐就很容易獲得了。我們小鎮(zhèn)有兩爿豆腐房,得到豆腐除了用錢,還可用黃豆換。一般來說,換干豆腐,比水豆腐用的黃豆多。男人們扛著豆子去豆腐房時,你從他們肩上袋子的大小上,就能看出這家過年需要多少豆腐?,摪兹缬竦乃垢M(jìn)了家門,無非兩種命運,一種切成小方塊進(jìn)了油鍋,炸成金黃的豆腐泡,另一種則直接擺在戶外的木板上,等它們凍實心了,裝進(jìn)布袋,隨吃隨取。
年夜飯中唯一的冷盤,就是蘋果了。蘋果可用鮮的,也可用罐頭的。我們那時更喜歡罐頭的,因為它甜!這兩種蘋果的獲得,都是在供銷社,拿錢來買。除了買蘋果,我們還要買煙酒糖茶、花生瓜子、油鹽醬醋、凍柿子凍梨。最重要的是,買上一摞新碗新盤子,再加一把筷子,意謂添丁進(jìn)口,家族興旺。
歲月讓我有了絲絲縷縷的白發(fā),但我依然會千里迢迢,每年趕回大興安嶺過年。我們早已從山鎮(zhèn)遷到小城,燈籠、春聯(lián)都是買現(xiàn)成的,再不用動手制作了。我們早就享用上了電,也不用備下蠟燭了。至于貼在墻上的年畫,它已成為昨日風(fēng)景,難再尋覓其燦爛的容顏了。我們吃上了新鮮蔬菜,可這些來自暖棚的施用了化肥的蔬菜,總沒有當(dāng)年自家園田產(chǎn)出的儲藏在地窖的蔬菜好吃。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越來越實際,可也越來越?jīng)]有滋味,越來越缺乏品質(zhì)!
在我對年貨的回憶中,好在繁華落盡,我心存有余香,光影消逝,仍有一脈燭火在記憶中跳蕩,讓我依然能在每年的這個時刻,在極寒之地,幻想春天!
(有刪減)
賞讀
春節(jié)時置辦年貨是必不可少的,從宰豬到宰雞,從捕魚到換豆腐,再到買新衣、蒸饅頭……每一樣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簡單、質(zhì)樸、祥和……這是鄉(xiāng)村春節(jié)的特點,也飽含了一份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情感也顯得愈加濃厚,懷念自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