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仲裁案件中,分支機構簽署的仲裁協議對設立分支機構的法人是否具有約束力,特別是分支機構注銷后,另一方當事人是否有權根據仲裁協議,直接以設立分支機構的法人為被申請人申請仲裁?這個問題,涉及到如何理解仲裁協議的意思自治原則的問題。實務中,應當結合雙方約定仲裁的本來目的,對仲裁條款進行有限度的解釋,作出具體的針對性判斷。
關鍵詞 仲裁協議 仲裁條款 法人 分支機構 注銷
作者簡介:萬巍,江蘇世紀同仁律師事務所律師,南京仲裁委仲裁員。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143
仲裁協議中,允許當事人意思自治,這意味著當事人有權為自己設定爭議解決方式,選定仲裁機構、仲裁方式、適用的法律;另一方面,這一原則也包含著不能違反誠實信用法律基本原則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在雙方當事人已經簽署仲裁協議,約定仲裁條款后,對于仲裁協議履行中出現的爭議,應當結合雙方約定仲裁的本來目的,對仲裁條款進行有限度的解釋,如需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也應圍繞意思自治的本來意義進行。筆者在擔任仲裁員審理一起仲裁案件中,申請人依據與某公司分支機構簽署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由于分支機構已經注銷,仲裁條款對該公司是否有效?就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F結合案件情況,將有關問題整理如下,和各位同行分享。
一、案情簡介
2011年,E公司與T公司南京分公司簽訂《工業(yè)品買賣合同》,約定,T公司南京分公司向E公司購買管材及配件,并根據采購數量支付貨款。對于爭議解決方式,合同約定,發(fā)生爭議,提交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
合同簽訂后,E公司按約定向T公司南京分公司供應了管材及配件,但是,T公司南京分公司未按約定支付貨款。2015年4月,T公司南京分公司向E公司出具承諾書,承諾2015年7月前付清全部貨款,但并未履行。此后,T公司南京分公司于2015年10月注銷。
2017年12月,E公司根據雙方仲裁條款的約定申請仲裁。因T公司南京分公司已經注銷,故以T公司為被申請人申請仲裁,請求裁決被申請人償還欠款。
該案案情本身并不復雜,標的額也不高,收到E公司的仲裁申請后,仲裁委依照程序,決定適用簡易程序,指定筆者作為獨任仲裁員負責案件的審理,并向被申請人T公司送達了E公司的仲裁申請書及相關證據,向T公司告知了其享有的權利和義務。但是,T公司在收到仲裁委的送達文件后,并未作出任何表示。既未回復是否參加仲裁,也未回復是否認可仲裁協議及仲裁條款對自己的效力。
二、現行法律和仲裁規(guī)則
這一仲裁案件,首先需要解決仲裁機構是否具有管轄權的問題。對這個問題,司法機構和不同仲裁機構,存在不同的做法。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仲裁規(guī)則直接規(guī)定仲裁機構具有管轄權的情形
相當數量的仲裁機構,直接在仲裁規(guī)則中對這種情形作了規(guī)定。比如《中國廣州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2017年版)》第十二條第六項規(guī)定:“法人的分支機構訂立仲裁協議的,仲裁協議對法人及其分支機構有效?!边@種做法,實際上是由合同簽訂雙方在仲裁協議中約定好仲裁機構和適用的仲裁規(guī)則,仲裁規(guī)則的相關條款,經過雙方同意,上升為仲裁協議約定的組成部分。因此,一旦發(fā)生爭議,分支機構及其法人均可作為仲裁案件的當事人,參加到仲裁程序中。同樣對此種情形作出明確規(guī)定的,還包括《珠海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2015年版)》、《橫琴自由貿易試驗區(qū)臨時仲裁規(guī)則(2017年版)》、《汕頭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2017年版)》、《南寧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2017年版)》、《濟寧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2015年版)》、《銀川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2017年版)》、《婁底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2017年版)》。
對于此種情況,現行有效的《公司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yè)執(zhí)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017年通過的《民法總則》第七十四條第二款也規(guī)定,“分支機構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產生的民事責任由法人承擔;也可以先以該分支機構管理的財產承擔,不足以承擔的,由法人承擔?!憋@然,這些仲裁規(guī)則的規(guī)定,保持了和《公司法》、《民法總則》等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高度一致。無疑體現了我國仲裁制度比較強烈的訴訟中心主義色彩。
(二)未明確仲裁機構是否具有管轄權,但承認主體問題是需要審查確認的重要問題的情形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2015版)》第六條規(guī)定:“對仲裁協議及/或管轄權的異議(一)仲裁委員會有權對仲裁協議的存在、效力以及仲裁案件的管轄權作出決定。如有必要,仲裁委員會也可以授權仲裁庭作出管轄權決定?!┥鲜龉茌牂喈愖h及/或決定包括仲裁案件主體資格異議及/或決定?!钡诰艞l規(guī)定:“仲裁參與人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進行仲裁程序?!薄渡虾H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仲裁規(guī)則(2015年版)》第六條、第八條,也作了與上述仲裁規(guī)則相似的規(guī)定。
上述兩份仲裁規(guī)則,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分支機構簽署的仲裁協議是否對法人有約束力。但是,兩份仲裁規(guī)則均明確,關于仲裁案件主體資格異議問題,屬于管轄權問題的一部分,仲裁委員會及其授權的仲裁庭,有權對此類問題直接作出決定。這種處理方式,賦予了當事人面對具體爭議案件時,具有一定程度的選擇權,同時也為仲裁委員會自己處理此類問題,留下了主動權。從訴訟中心主義的角度出發(fā),不失為一個變通的做法。
(三)未作出具體規(guī)定的情形
除上述情況外,也有相當多的仲裁機構,并未將上述主體問題作為一個專門提出,而需要在仲裁過程中,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判斷。本文所述案例適用的是南京仲裁委仲裁規(guī)則,該仲裁規(guī)則,就屬于這種情況。程序上,《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2016年版)》第七條規(guī)定:“(一)管轄權異議應當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二)當事人未依照上述規(guī)定提出管轄權異議的,視為承認本會對仲裁案件的管轄權。”
三、分析意見
分支機構簽署的仲裁協議對法人是否具有約束力。法理上,評判這一問題的標準,通常主要來自于“刺破公司面紗”理論。其要點在于,當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濫用股東的有限責任時,有權在具體爭議事項中,否認公司具有獨立法人人格,并且將法律責任穿透到公司背后的股東身上,由股東承擔本應由公司承擔的法律責任。從而實現對公司債權人的利益保護。具體到分支機構簽署的仲裁協議是否對未簽字的法人有效的問題上,認為仲裁協議對法人有效的主要理由,是為了防止債權人對分支機構只能提起仲裁,對法人只能提起訴訟,致使債權人實現權利面臨巨大的程序障礙,避免仲裁機構與法院就同樣實體問題作出不同裁判結果。
客觀地說,“刺破公司面紗”理論,為追加未簽字的法人作為案件當事人,提供了比較充分的理論依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社會需求。但是,仲裁畢竟不同于訴訟,它是一種非訴訟的爭端解決方式。因此,仲裁機構如需適用仲裁條款,對管轄權問題進行適度的擴張解釋,有時,需要克服“訴訟中心”有關觀點的影響,更多地把立論基礎,建立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礎上。這樣作出的裁決,才更符合仲裁的本來的社會功能,也更能得到司法權的尊重。
具體來說,分支機構簽訂的仲裁協議,對法人是否當然有效的問題上,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若仲裁規(guī)則明確規(guī)定了分支機構簽署的仲裁協議,仲裁條款對未簽字的法人當然有效。在此情況下,盡管仲裁規(guī)則具有比較明顯的“訴訟中心主義”色彩,但一旦雙方當事人仲裁協議選擇了適用這一仲裁規(guī)則,這就意味著這一仲裁規(guī)則,成為了雙方仲裁協議共同確認同意的一部分。這本質上,屬于意思自治的合理范疇,而不是對仲裁條款的擴張解釋。
第二,在仲裁規(guī)則沒有明確規(guī)定時,需要探尋仲裁雙方是否具有繼續(xù)參與仲裁的意愿。據以立論的法理基礎,首先應當是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比如申請人與某企業(yè)分支機構簽訂仲裁協議。發(fā)生爭議后,如果有證據證明,分支機構的法人已經直接明示同意,或者能夠根據分支機構簽署和履行合同的具體行為,作出法人實際上同意參加仲裁的合理推斷。比如,分支機構的法人曾作出同意參與仲裁的決定,或者在發(fā)生爭議后,在相關仲裁協議文件中追加簽章。此時,可以將分支機構作為被申請人,或者將分支機構和法人作為共同被申請人,進行仲裁案件審理。
還需要注意,在我國的法律實務中,分支機構的運營,通常存在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分支機構雖然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但是,分支機構具有相對獨立于法人的財產,并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管理權。比如銀行、保險公司等一些金融機構在各地設立的分支機構,就存在這樣的情形。在此情況下,除非法人機構明確表示接受仲裁協議的約定,要參加仲裁,仲裁條款的效力才能及于法人機構。否則,濫用解釋權,對仲裁協議進行擴張解釋,極有可能違背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損害仲裁機構的公信力。
另一種情況,分支機構不僅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同時也沒有相對獨立于法人的財產,無法以分支機構管理的財產承擔法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仍然需要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探尋法人是否具有繼續(xù)參與仲裁的法定原因或意定原因。當然,分支機構沒有獨立管理的財產的客觀因素,是仲裁機構認定仲裁條款對法人具有約束力的有利參照因素。
第三,在分支機構已經注銷,無法作為被申請人參與仲裁案件的情況下——本案就屬于這種情況——這時,應當可以直接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對承接其權利義務的法人具有約束力。這是因為,法人在注銷分支機構時,不僅承接了合同約定的實體權利義務,還包括仲裁協議約定的程序性權利義務。這完全符合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
回到筆者處理的上述仲裁案件中,經過和仲裁委的共同分析討論,最終的一致意見是:鑒于T公司南京分公司已經注銷,E公司與T公司南京分公司簽訂《工業(yè)品買賣合同》,其中的仲裁條款,對于承繼分支機構權利義務的T公司,具有約束力。事實上,仲裁案件進入實體審理階段時,T公司到庭參加了仲裁,并自愿參加了調解,簽署了調解書,實際也從程序上承認了仲裁委對案件的管轄權。
注釋:
畢玉謙、孫瑞璽.仲裁協議效力擴張比較研究與問題解析.仲裁與法律.第112輯.
參考文獻:
[1]宋朝武、張曉霞.論仲裁制度中的意思自治原則.仲裁研究(第三輯).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