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錦錦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親合力》是繼《少年維特的煩惱》和《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后歌德的第三部長篇小說佳作。該作品出版于1809年,歌德晚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由此開啟[1]。作品一經發(fā)表便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歌德友人在描述作品發(fā)售的場景時寫道:“那情形簡直就跟災荒年間的面包鋪一樣……”[2]?!队H合力》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圍繞主人公愛德華和夏洛特夫婦的感情生活以及他們與各自情人之間的感情故事展開的,所以大多數學者在研究此作品時都選擇了從主人公感情悲劇的角度出發(fā),卻忽略了這部著作的名稱本身就是一個化學術語,源于瑞典化學家拖爾伯恩·貝格曼的著作《親合力》[3]?;瘜W術語“親合力”表達的是兩種元素之間既相互吸引又互相排斥的辨證關系。貝格曼的理論給了歌德很大的啟示,歌德認為這個化學術語同樣適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
21世紀初期,隨著文學理論和方法的多樣化發(fā)展,歌德的經典作品再次吸引了諸多學者的目光。有的學者從理性主義角度對歌德作品進行分析,有的學者從文學倫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但仍缺乏從生態(tài)主義角度對該作品進行解讀。本文從生態(tài)主義視角出發(fā),剖析該理論在《親合力》中的體現(xiàn),重新思考文本中體現(xiàn)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歌德的思想較多受赫爾德的影響,而赫爾德的思想則受惠于盧梭[4]。面對近代大工業(yè)發(fā)展和人類的異化,“浪漫主義文學之父”盧梭提出了“回歸自然”的口號。盧梭以現(xiàn)實對人性的異化為出發(fā)點,肯定了自然的本質和重要性。他認為“原始人的生活是安寧且自由的,相比較下近代人的生活慘不忍睹”。但盧梭的本義并不是“讓人類再返回森林和熊一起生活”,而是主張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5]。由此看來,盧梭的“自然觀”與“生態(tài)整體主義”思想高度一致。他主張人類要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在求得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同時應該遵循大自然的生態(tài)規(guī)律與法則。
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整體主義理論形成于20世紀,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生態(tài)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和國際著名環(huán)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利奧波德認為真正的文明“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植物、土壤互為依存的合作狀態(tài)”,提出了“和諧、穩(wěn)定和美麗”三原則[6]。他主張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不是把人類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這就從根本上摧毀了傲慢的“人類中心主義”[7]。人類中心主義共有三層含義: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三,要按照人類價值和經驗來解釋或認知世界[8]。這三層含義的共同點就是主張一切以人為核心、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fā)。生態(tài)整體主義所主張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批判人類出于自己的目的肆意掠奪、統(tǒng)治自然。它反對“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動物、植物和礦物——甚至就連地球本身都是專門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的觀點[9]。
羅爾斯頓對生態(tài)整體主義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證,并補充了“完整”和“動態(tài)平衡”兩個原則[10]。羅爾斯頓認為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又相互制約。一方面,人類依賴自然。人的生存發(fā)展均依賴于自然,無法脫離自然環(huán)境產生價值。但是自然也并非為人類所創(chuàng)造,人類若在進化中失敗,就會有更高級的物種替代人類。另一方面,人類擁有使自然趨向穩(wěn)態(tài)的能力。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形成的優(yōu)于自然的能力使得人類有責任去關懷其他生物[11]。生態(tài)整體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穩(wěn)態(tài)的和諧發(fā)展,反對人類為了自己的發(fā)展不顧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安穩(wěn);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反對將人與自然推入對立的境地[12]。生態(tài)整體主義倡導把人類社會對自然的改造和擾亂限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所能承受和恢復的范圍內[10]59-60。
被譽為“唯一能把全部德意志精神的特點薈聚于一身”[13]的歌德除了是人們熟知的“作家、詩人、政治家”外,更是“自然科學家、政治家、德國最偉大的作家,迄今為止最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之一”[14]。他堅持觀察和研究自然長達五十多年(1780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5]。
歌德在意大利之行的手記中將自己對自然風光的喜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兑獯罄斡洝啡灤┲环N古典的田園牧歌氣息。歌德在游記開篇便寫道:“我也在阿卡迪亞!(AuchichinArkadien!)”[16]。位于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e)中東部地區(qū)的阿卡迪亞在歐洲文化史上是一個未遭到破壞的保存完整的田園牧歌式的世外桃源的象征,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混為一體的樸素理想。文中隨處可見歌德對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田園牧歌式生活的描寫和贊美。“在河流近旁的農村,順小溪而上,長滿了密密層層的植物……墻頭上的忍冬旺盛地蔓延開來,四處蔓延的常春藤……女人扎起的發(fā)辮,負重的小騾子……構成了一幅生氣勃勃的盧斯的動態(tài)畫面?!薄邦B皮的少年同飛蝗們比賽吹口哨……我找到了一種四海為家的感覺”[16]19。歌德還傾心于將建筑與植物進行類比,將哥特式建筑描寫為“莊嚴高聳、廣袤的上帝之樹”“進入斯特拉斯堡教堂就猶如進入了原始森林,在一種自然的生態(tài)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16]36。
歌德所處時期的德意志是松散的邦聯(lián),這些小邦生存在普奧爭霸的夾縫中,奉行分離主義,各自為政。政治上長期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德意志無法強大,因此德意志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周邊國家爭霸的犧牲品。德意志人民為了爭取民族和國家的統(tǒng)一做了很多努力,但一系列的改革和戰(zhàn)爭相繼失敗。直到1871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德意志終得統(tǒng)一。
歌德一生生活在戰(zhàn)亂之中。無論是普魯士和奧地利間皇位之爭的七年戰(zhàn)爭,還是拿破侖戰(zhàn)爭,都對歌德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案璧录乙渤蔀檫@世界的縮影:父親和外祖父站在對立的立場上,親戚們爭論、吵鬧,繼而默不作聲,中斷了來往”[17]。歌德對戰(zhàn)爭給人類和自然造成的無法挽救的傷痛有切身體會。由于對國家分裂和家庭破裂的危害有著親身感受,歌德在各方面都對整體主義有著深深的向往。
歌德的作品《親合力》中以莊園為基墊。小說中的莊園遠離城市喧囂,坐落于大自然的深處,與茂密的森林及宜人的山谷為鄰,景色猶如置于相框之中[18]。在這個莊園里的生活和諧且安穩(wěn),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融為一體。在《親合力》這一作品當中,莊園并非一個具體的實物,而是最初和諧統(tǒng)一、生活幸福的圣地伊甸園的化身,是作者所向往的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征。在這里的生活是純潔的、幸福的,人與自然是和諧的、統(tǒng)一的。既沒有神圣不可侵犯,也沒有肆意虐殺。
14世紀到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將人推上了神壇,人類從敬畏自然轉變?yōu)橹髟鬃匀??!拔沂侨?,人的一切特質是無所不有?!薄笆澜缟献钊祟愔行闹髁x的宗教”基督教給人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八⒘巳伺c自然的二元對立,并堅信人類應該為自己的目的利用大自然,這是上帝的意志”[19]。在這種基督教思想傳統(tǒng)以及新的人文思想的催化下,大自然逐漸物化,人類開始異化。人成為了地球的“統(tǒng)治者”,自然則成了“獵物”,成為滿足人類現(xiàn)世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物質資本。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為人類提供了控制自然和掠奪資源的資本和工具等,自然遭受到越來越多的破壞和消費??萍嫉臑E用使得大自然進一步物化,大自然的物化則造成了人類的“迷失”和異化。
《親合力》在為人們講述四人情感故事的同時,也為人們譜出了一曲詩情愜意的田園之歌,繪制了一幅人類詩意棲居的生態(tài)畫。這幅生態(tài)畫以綠色為底色,主要元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湖泊”“山巒”“樹木”“田野”“花草”等。作家獨到的生態(tài)思想也正是通過這些自然意象得以體現(xiàn)。作為“大自然的兒子”,主張親近自然的歌德顯然已經預見到工業(yè)化發(fā)展會給大自然帶來的毀滅性破壞。在大自然這個生物共同體中,每一個存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價值和內在的目的性,因此它們都應當成為人類道德關懷的對象。大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根基,也是情感的依附和心靈的棲息地,因此,人類作為生物共同體的成員,應該與自然和諧共存。
“回歸自然”當之無愧是浪漫主義時期提得很響的口號,而提出這個口號的第一人正是盧梭。這位“綠色思想家”呼吁人們“帶著滋味無窮的迷醉消融在他自覺與之渾然一體的這個廣袤而美麗的大自然中”[20]?!队H合力》首先為人們呈現(xiàn)了一個如詩如畫的莊園。在這里有“精致的崖舍、波瀾不驚的湖水、五彩斑斕植物的花園、奇形怪狀的崖石、茂密悠久的樹林等”[18]19-21。這些構成了莊園里絢麗的自然景色,同時也是莊園愜意生活的基石。因為回歸大自然與回歸人的自然天性,是人類健康生存的必須。歌德所構建的這樣一個趨于真實的夢幻情景,與觀眾所熟悉的自然景觀、生活環(huán)境既相同又不同。通過這一虛擬而又真實的自然景觀使得讀者腦海中出現(xiàn)相似的畫面,而后自然而然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然景觀、生活環(huán)境進行對比,從而感受到作者所想表達的回歸大自然的生態(tài)思想。
歌德向往自然生活,《親合力》中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與贊美是不遺余力的:“放眼望去,湖泊、山巒、峽谷、丘陵、池塘、田野,一切都漂亮極了;真是美得不能再美……”“周圍的環(huán)境成了一處令人愜意的休息場所?!盵18]55這個莊園無疑是美輪美奐的,而不斷地完善莊園在很大程度上是《親合力》的敘事基石。愛德華正是借管理莊園但苦于人手不夠的契機向夏綠蒂一再請求,讓好友奧托上尉到莊園幫忙并暫住一段時間[18]5-6。于是才為后面接回奧蒂莉的情節(jié)制造了可能,使得四人在一座大莊園里一同生活的場景最終得以實現(xiàn)。
共同生活在這一與大自然為鄰的莊園里的四人在精神思想方面與盧梭所提倡的“回歸自然”思想達到了高度一致,他們主張?zhí)与x喧囂紛擾、機器轟鳴、利益至上的城市生活,向往在愜意宜人的自然風光中自由徜徉?!昂髞?,無論在巴黎,在倫敦,或是在別的都市,幾次短暫的逗留,總是路過,或者不得已在城里,我都把它算作居住?!盵21]80盧梭在其作品中曾多次表達出自己對金錢以及城市生活的厭惡。關于金錢他這樣說道:“金錢這個魔鬼,摸著什么東西就敗壞什么東西。”[21]524
大自然在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中都是缺席的。即使不缺席,也往往是為人物形象做鋪墊的背景、人物英雄氣概的襯托以及任人類宰割的對象,處于被動且失語的啞巴狀態(tài)。生態(tài)主義批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批判和改正這種現(xiàn)象?!队H合力》中的大自然不僅靈動、生機勃勃,而且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棲息地,充滿希望。相較于大部分作家描述的靜態(tài)大自然,歌德筆下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是靈動的、鮮活的。那為了表達救命之恩拼命生長的樹、匯聚成河流的雨水、吹拂水面的陣陣微風、瑟瑟作響的蘆葦[18]20-31,85,使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清新的自然,呼喚出大家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情感。
著名生態(tài)學家雷切爾·卡森說過:“人類將自己視為地球上所有物質的主宰,認為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專門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盵9]48這種觀念使人類產生一種強烈的優(yōu)越感,認為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主導者,人類對大自然的利用越來越毫無節(jié)制,隨著現(xiàn)代科技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現(xiàn)代文明造就了人類富裕的物質生活,但是人類對自然的開采和利用也越加瘋狂,越來越隨心所欲。于是習以為常的人類就把自己放在了征服自然、統(tǒng)治自然的主導者地位。當人們心中只有利潤和金錢時,他們原本善良美好的天性就被野蠻、殘忍和血腥取而代之。古樹在伐木工眼里不再是漫長歷史的目睹者,而是可以換取財富的珍貴木材;動物在捕獵人眼里不再是人類的好友,而是可以換得財富的稀有物品,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的膨脹使人迷失了方向。人類對自然的適度利用是正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不是地球唯一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們必須得與自然、生物圈和睦相處。
當奧托上尉要改造湖泊時,愛德華所做的第一反應是提醒他在改造時要保護湖邊的梧桐和白楊,不要使他們遭到破壞。“一片正值生長期的梧桐和白楊得天獨厚地長在池塘中部地岸邊”[18]20。園中4個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是一種珍愛與保護,對莊園的修造與對自然的改善全都是為了能夠與自然更為和諧地相處。從生態(tài)主義角度來看,這些加之于自然的行為活動完全符合生態(tài)發(fā)展的“整體主義原則”[9]41。歌德對自然是尊重的,對破壞自然的工業(yè)文明和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技術持批評態(tài)度。愛德華在夫人以節(jié)省開支為由的反對下仍然決定花費一大筆錢用來維護莊園里的池塘,因為他深深地堅信這樣可以在每次美好的散步之中得到愉快的享受[18]55。園里的風光雖不是完美的,但愛德華并不主張對莊園進行大肆修改,主張順應莊園本來的樣貌,在基礎上僅僅進行一定的修繕,使得整個風光呈現(xiàn)出一片和平景象,非常適于人類居住生活[18]113。
隨著“上帝已死”口號而誕生的除了非理性還有主張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理論。人類中心主義將人從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還原了人類本來的尊嚴。除此之外,它還刺激了人類控制欲的急劇膨脹。《親合力》中,愛德華的父親為了改建地基,將一片正值生長期的小樹在盛夏季節(jié)拔出。愛德華于心不忍,移栽到自己的花園中?!拔揖攘怂鼈儯圃缘竭@里,他們今年也新枝競發(fā)再度表示它們地感激哩?!盵18]20工業(yè)大肆發(fā)展、森林湖泊的消失、填海造陸等一系列人類為了所謂的經濟發(fā)展對自然做出的改造,最終都將會被自然加以報復。歌德所處的時代雖從未經歷到被人類肆意改造后的自然的任意報復,但他卻高瞻遠矚地望見了生態(tài)破壞的未來,通過作品呼吁大家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親合力》是一部意蘊豐富的小說,除人類情感外,歌德在《親合力》中也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歌德選擇這個化學術語命名自己作品的原因,就是他堅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就如同兩個化學元素,遵循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他反對片面地以人類為主宰的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以辯證的關系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他認為人既依賴于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約。
拒絕人類中心主義并不是簡單地提倡人類回到“四腳走路的原始生活”[22],而是強調人類不能僅僅為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便置自然于不顧。歌德通過《親合力》告訴人們,毀滅自然終將毀滅人類自己。歌德對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的迷失行為進行了警告:人類要摒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關懷自然就是關懷人類自己。我們要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不再只將人類的利益看作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唯一尺度。這對人們實現(xiàn)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追求自然和社會生態(tài)平衡的美好“綠色社會”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