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道德
一件文物藝術品,并不是簡單的一件器物,其背后的歷史事件、領袖人物、名勝古跡、經濟建設、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無一不是當時的風土人情、政治經濟、人文藝術等的鮮活寫照。本刊將開設專欄,講述文物藝術品背后的故事,以饗讀者。
國家有國之重器,最典型的“九鼎”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在這鐘鳴鼎食的時代,皇室、貴族是青銅器的擁有者,銅器是“子子孫孫永寶用享”之器,是地位尊卑的象征。作為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禮治社會政治、經濟權力的象征,王侯將相們所制造的青銅重器也被視為“受命于天”的代表,借以表明國家權力合法性的來源。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鑄鼎于荊山下,各象九州物”是一匡諸侯、統(tǒng)治中原的夏王朝立國的標志。而“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眲t是表明每一次王朝的代興,“九鼎”便隨之易手。商周社會以嚴格反映等級制度的規(guī)章儀式,即所謂“禮”來維護政治、經濟權力,而祭祀則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圣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青銅器在祭器中占據了很大份額,是貴族宗室內部族長和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主持祭祀必備的禮器。置立于王室或宗廟內青銅禮器的轉移,實質上是權力與財富的再分配所帶來的政權轉移,“九鼎”作為中央政權的象征,誰占有了“九鼎”,誰就握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力。
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于上蒼和先祖的祭祀歷來被置于國家的首要地位,用什么樣的器物和怎樣的規(guī)格進行祭祀,在史書和禮制中都有著詳細的描述和規(guī)定。在西周時期,統(tǒng)治階層形成了一套相對較完整的祭祀禮樂制度,按照不同的身份等級使用數量不同的青銅禮器。簡單來說就是天子(周王室)用“九鼎八簋”,諸侯(分封于各地的公、侯、伯、子、男)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為周王室或者諸侯國服務的大臣)用“五鼎四簋”,士(周代貴族的最低一級,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階層)用“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
墨子總結道:“古者圣王必以鬼神為,其務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之竹帛,傳遺后世子孫。咸恐其腐蠹絕滅,后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青銅器銘文末尾的“子孫永寶用”“子子孫孫永寶用享”“永寶用”等常見的結語,其意是希望“先祖之德行、功績、勛爵、美譽”和器物一樣不朽,寄托著一代代人對永恒的追索。青銅器承載起了人們對永恒的渴望和那些亙古不滅的厚重記憶,這種縱貫歷史的厚重記憶,正是支撐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能夠生生不息和興旺發(fā)達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