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基礎部 山西 陽泉 045000)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在位三十四年。其在位期間先后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名為帝王,實為傀儡。其一脈相承的帝王血統(tǒng)成為慈禧太后可以強加利用的資本,雖然光緒十五年載湉親政,但并無實權,光緒帝與慈禧太后所掌握的清政府中堅力量相比微乎其微。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光緒帝推動戊戌變法的觀念反而證明了其接受新事物的意識。日甲午戰(zhàn)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zhàn)可以看出帝王政治抱負,卻終因朝廷腐敗而失利,并簽下諸多不平等條約。其痛定思痛的結果是支持戊戌變法,清政府內部的權利斗爭演化為維新派與保守派的對壘。光緒帝將袁世凱視為牽制慈禧太后的武裝勢力,卻被袁世凱出賣,并被慈禧太后幽禁于中南海瀛臺。因此,戊戌變法僅歷時103 天便以失敗告終,故而被稱之為“百日維新”??v觀光緒帝一生的政治活動,戊戌變法無疑是其最為接近政治中心,且對中國發(fā)展具有影響作用的政治行為。但終未改變其被軟禁的命運,無法完成對傳統(tǒng)封建制度的變革。然而歷史也應當銘記其對于戊戌變法的支持、引導、鼓勵,以及戊戌變法在當時歷史時期所產生的思想啟蒙作用。
戊戌變法也被稱之為百日維新,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借助光緒帝政治地位開展學習西方的政治運動。維新派主張政治改革并提倡科學文化,革新科舉制度并發(fā)展工、農、商業(yè)等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本質上與保守派維護的政治核心權利處于對峙狀態(tài)。博弈雙方在103 天的激烈爭斗中并未改變傳統(tǒng)封建制度,但戊戌變法為中國思想運動奠定了文化啟蒙的基礎,是逐步接受外來思想的起點和征程。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西方帝國掠奪我國資源,紛紛開設租界,令社會輿論強烈譴責清政府的無能,而維新派以中華民族的覺醒為己任,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救亡高潮??涤袨椤⒘簡⒊鳛楦牧寂傻拇?,在得到光緒帝的支持后發(fā)動了維新運動。其變法的目標是改變我國當時的生產力,希望在不予清政府發(fā)生強烈沖突下完成變法。旨在通過改良主義道路的方式參與政權,并達成部分社會改革的目的,令我國從此走向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模式,取得與日本明治維新相同的效果。
戊戌變法自1898年6月11日起實施,在1898年9月21日結束。其變法內容主要包括:改革政府機構、興辦商業(yè)體系、開辦新式學堂、開放言論、廢除科舉制度、取消政府內部無用官職等等。一系列變法措施在本質上與慈禧太后所維護的保守派形成了利益沖突,并不可能在不發(fā)生矛盾的情況下完成變法。因此,戊戌變法在103 天內遭到了來自保守派激烈的反對和抵制,最后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梁啟超與康有為逃往國外,光緒帝被囚。但這樣的失敗并非戊戌變法的真正歷史價值,在中國近代史中其作為極具代表性的政治改革活動,是極為先進的思想啟蒙運動,是倡導思想解放的前沿發(fā)展路徑,對擺脫封建思想的社會而言無疑是進步的開始,更加是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推動。
戊戌變法與洋務運動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政治領導不同,洋務運動的中央集權代表為恭親王奕訢,而戊戌變法的中央代表人物為光緒帝。帝王作為封建社會主流價值觀集中認同的領導地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戊戌變法的決心。這種決心能夠證明維新運動并非一次空談,而將以具體的政治活動融入社會發(fā)展之中??盗旱热酥鲝堊兎ǖ恼蔚匚徊⒉怀浞郑狈σ欢ǖ拇硇?,并無法吸引到更多的社會支持。而得到光緒帝的支持,無疑在變法活動中形成了與此前諸多社會活動完全不同的政治認可,是戊戌變法形成更高社會影響力的一種特殊力量。這種力量潛藏于社會不同階級對于帝王政治地位的認同,相當于為不同社會階級注入了一股心理支持。因此,光緒帝在戊戌變法中的代表性作用較為突出。
維新派是否能夠在缺乏政治地位的情況下拉攏更多的實權人士,是戊戌變法是否能夠深入發(fā)展的前提。而光緒帝作為清政府代表的政治地位猶在,很多實權人士需要借助變法擴大勢力,且需要從變法中獲得更高的利益空間或社會地位。如果僅從康有為等人的承諾中便選擇政治立場,無疑承受了過高的風險。但是支持光緒帝變法則略有不同,一旦變法成功,光緒帝將從慈溪太后手中奪取實權,因此這樣的風險與收益持平,是諸多地方權勢在戊戌變法初期選擇政治立場的根本。但也正由于輕信袁世凱這種并不存在變法決心的利益追求者,喪失了變法后期的重要力量。因此,光緒帝在戊戌變法初期為維新派拉攏不同地方勢力的作用仍然存在,且支持了初期變法的快速崛起與轟動。
封建社會對于階級地位的重視程度并不相同,“士、農、工、商”的價值取向在社會底層形成鮮明對比。維新運動更加傾向于西方資本主義對于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模式,當工商階級在傳統(tǒng)社會體質中向上游力爭時,勢必遭到保守派的打壓。而推動社會變革并為變法提供有力證明的反而是經(jīng)濟崛起,因此對于工商階級的價值認可,乃至社會地位的認同,才能獲取商業(yè)萌芽的快速成長。那么在這一過程中,實質上光緒帝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對于社會底層工商人士的認可是一種無形的支持力量。社會價值取向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形成一定的變化,并產生了對于工商體系的全新認知,取決于光緒帝的遠見和與時俱進的思想。那么在這種無形力量的支持下,工商階級為了重新得到社會認可也會不遺余力的支持維新運動,更加令維新運動得到了經(jīng)濟支持,是戊戌變法在底層社會推動的重要力量,且這種力量的來源與光緒帝的支持存在間接聯(lián)系。
在封建制度的統(tǒng)治下開展變法運動,無疑是對于政治權利中心的最大挑戰(zhàn)。如果戊戌變法并未獲得光緒帝的支持,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很有可能被清政府定性為民間的造反。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戊戌變法最大的可能性是遭到清政府更為無情的鎮(zhèn)壓和敵對,也是戊戌變法在特定歷史時期必然需要承受的阻力與障礙。但是在借助光緒帝的政治地位之后,其變法的本質與性質都會截然不同,其發(fā)展傾向也可以歸納為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取向,而并非對于當前皇權的挑釁。而戊戌變法只有在滲透于政治權利中心之后,才有可能從科舉制度、官僚體系、政府機構等重要層面開發(fā)主要改革內容。因此,光緒帝的身份決定了戊戌變法的性質,也支持了戊戌變法從清政府核心政治層面開辟變法路徑。這種支持作用雖然造成了后期政治對壘的局面,但仍然是戊戌變法獲得實質作用的重點。因此,即便光緒帝當時的政治權威較為薄弱,但其皇權血統(tǒng)的身份本身便是對于戊戌變法的最大支持,且有助于開辟政治改革的可能性。
變法是否成功取決于社會發(fā)展的速度,此前洋務運動為時30年而并未真正推動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其本質因素便是缺乏一定的政治主導作用。光緒帝為戊戌變法提供的政治力量和認可度較為充分,能夠界定戊戌變法的社會價值。而從不同社會階級的支持信心來看,雖然存在不同立場的價值分割,但本質上均存在富國民強的時代期許。而光緒帝無疑是維新運動中極為關鍵的主動人物,這種社會號召力是任何階層都不具備的地位特征。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在《定國是詔》中提出的諸多改革綱領將戊戌變法定義為國家大計。這種以政府權力中心發(fā)布的全國性布告強于民間宣傳數(shù)遍,是加速變法進程的開篇。1898年6月23日,光緒帝力排眾議廢除八股,推行改革科舉制度的上諭是進一步加速變法的實質性措施。而9月4日對頑固勢力禮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罷免禮部六堂官更加是推動變法前行的關鍵。9月7日,光緒帝將阻撓變法的洋務派大臣李鴻章驅逐出總理衙門,是對于反對派的強制性對抗,也是一種加速變法活動開展的必要措施。因此,光緒帝在戊戌變法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活動和極端措施都是對于變法加速前行的主導作用,且產生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光緒帝在戊戌變法中的政治身份尤為特殊,代表了清政府中央集權的象征,從中也能夠發(fā)現(xiàn)光緒帝對于戊戌變法得以推進的關鍵作用。其中的作用表現(xiàn)主要為五個方面,分別為:突出變法決心的代表作用,拉攏維新人士的決策作用,鼓勵工商階級的維護作用,爭奪權利中心的支持作用,推動變法加速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