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楊 俊,杜麗飛,邱美珍,周望平,劉伯承,彭苗苗2,
(1.湖南美神育種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0;2.湖南鑫廣安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129;3.湖南省畜牧獸醫(yī)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31)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動物,被國際獸醫(yī)局(OIE)列為A類傳染病[1],我國也將該病列為一類傳染病。它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可以通過空氣等多種媒介進行傳播,易感動物也可以通過消化道、呼吸道、人工授精、外傷接觸等多種方式感染病毒,發(fā)病率高達100%。目前,豬口蹄疫的流行毒株主要有O型、A型和亞洲Ⅰ型,而湖南省以O型和A型為主。因為口蹄疫各血清型間交叉保護性差,為減少免疫次數(shù),降低勞動強度,采用O型和A型口蹄疫二聯(lián)苗進行免疫逐漸成為大多豬場的首選和趨勢。為合理安排口蹄疫二聯(lián)苗的免疫,本試驗于2017年3—12月選擇一家規(guī)模豬場,對仔豬O型和A型口蹄疫母源抗體進行跟蹤檢測,了解其消長規(guī)律的同時,還開展首免、二免及三次免疫后抗體水平評估,確定了最佳首免、二免和三免時間,按此免疫程序,能較好發(fā)揮口蹄疫二聯(lián)苗的免疫效果。該試驗結果,對于選擇O型和A型二聯(lián)苗作為口蹄疫免疫防控的豬場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為臨床使用提供了數(shù)據(jù)參考。
1.1.1 疫苗 口蹄疫O/A型二價滅活苗,生產廠家為某股份有限公司。
1.1.2 診斷試劑 口蹄疫病毒O型特異性抗體固相競爭ELISA(SPCE)檢測試劑盒,口蹄疫病毒A型特異性抗體固相競爭ELISA(SPCE)檢測試劑盒,生產廠家為倫巴第及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qū)的動物疾病預防實驗室,批號為170404B。
1.1.3 試驗豬 選擇抗體水平合格并整齊度好的母豬所產仔豬,均為杜長大三元雜種豬,該場仔豬基本在21日齡斷奶。
1.2.1 豬場免疫方案 仔豬:35日齡左右首免,60日齡左右二免,110日齡左右三免;經產公母豬:每年3、9、10、12月的每月下旬普免1次,劑量均為2毫升/頭。
1.2.2 血清采集 未免疫:選擇抗體水平合格的母豬所產仔豬,且仔豬未進行口蹄疫免疫,采集其0、7~9、14~16、21~23、28~30、35~37、42~44、49~51、56~58日齡仔豬全血;免疫后:隨機采集首免后30天(58~70日齡)、二免后 30天(90~100日齡)、二免后60天(120~130日齡)、三免后60天(150~160日齡)全血,分離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2.3 抗體檢測方法 按照抗體檢測試劑盒步驟進行操作分析。
1.2.4 試劑盒原理 ELISA微孔板預先包被有口蹄疫病毒O(A)型抗原,該抗原可被同源的特異性單抗(MAb)所捕獲,將適當稀釋的待檢血清與被捕獲的抗原進行孵育,存在于樣品中的特異性抗體最終與抗原結合,再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口蹄疫病毒O型(A型)MAb,其與同源抗原的反應將被預先結合到該抗原的陽性血清抗體所阻斷,而如果樣品為陰性的話,酶標單克隆抗體將可與口蹄疫病毒抗原結合。然后加TMB進行顯色反應后再加入終止液,測其OD值。
1.2.5 ELISA判定標準 豬口蹄疫病毒O型VPI合成肽ELISA抗體檢測試劑盒:1)試驗成立條件:陽性對照孔OD450值應介于0.9~2.5之間,陰性對照孔OD450值均應≤0.15;2)臨界值=陽性對照孔 OD450均值×0.17;3)待檢血清測定OD450值≥臨界值者判定為陽性;待檢血清測定OD450值<臨界值者判定為陰性。
口蹄疫病毒O型特異性抗體固相競爭ELISA(SPCE)檢測試劑盒結果計算:阻斷率%=100-(血清OD/陰性對照平均OD值)×100;檢測有效性:陰性對照OD值必須≥1;陽性對照血清的阻斷率在1/10稀釋時應≥90%,在1/30稀釋時應>50%;結果判定:阻斷率≥50%時為陽性,阻斷率<50%時為陰性,陽性為免疫合格。
表1的檢測結果顯示,剛出生的仔豬沒有獲得母源抗體,口蹄疫O型抗體陽性率為0,吮吸母乳后開始獲得母源抗體,在7~9日齡時抗體陽性率達到77.8%,14~16日齡陽性率為94.4%,在3周齡期間抗體達到最高水平,陽性率為100%,后母源抗體開始逐漸降低,但直到35~37日齡抗體陽性率還有83.3%,42~44日齡抗體陽性率為72.2%,51日齡后抗體陽性率下降到50%以下,未達到農業(yè)部規(guī)定的免疫合格率≥70%,處于受感染風險狀態(tài)。
表1 免疫前仔豬O型口蹄疫母源抗體檢測情況
表2的檢測結果顯示,剛出生的仔豬口蹄疫A型抗體陽性率為0,吮乳后開始獲得母源抗體,但較O型口蹄疫抗體水平上升得慢一些,在7~9日齡時抗體陽性率才55.6%,14~16日齡陽性率為83.3%,在21日齡期間抗體達到最高水平,陽性率為88.9%,一直持續(xù)到30日齡,后母源抗體開始逐漸降低,35~37日齡抗體陽性率已經下降到66.7%,42~44日齡抗體陽性率為50%,50日齡后抗體水平下降到了38.9%,56~59日齡時母源抗體水平已經非常低了,抗體陽性率只有27.8%。
表2 免疫前仔豬A型口蹄疫母源抗體檢測情況
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本場選擇在35日齡左右進行首次免疫,免疫后30天即58~70日齡豬口蹄疫O型抗體陽性率才66.7%,離散度也較高,為36%;但豬口蹄疫A型抗體陽性率達到了94.4%,整齊度也較好。在二免后30天即90~100日齡檢測血清,豬口蹄疫O型抗體陽性率達到了100%,離散度只有8%;同時豬口蹄疫A型抗體陽性率仍處于高水平為94.4%,且離散度相較于第1次檢測有所降低。120~130日齡再次檢測時,兩種抗體水平均有所下降,但O型抗體水平仍處于很高的狀態(tài),陽性率為94.4%,A型抗體水平下降到了77.8%??赡苁怯捎诙蚊庖吆髸r間間隔稍長,而三次免疫后產生的抗體不到高峰值。最后在110日齡左右進行3次免疫,150~160日齡時兩種抗體陽性率均達到了100%,且阻斷率平均值均大于80%。確保斷奶肥育豬對豬口蹄疫O型和A型野毒的抵抗力。
表3 免疫后O型口蹄疫抗體水平情況
表4 免疫后A型口蹄疫抗體水平情況
規(guī)模養(yǎng)豬場均是以群體免疫的理念進行疫苗免疫,在進行抗體監(jiān)測時,抽樣要根據(jù)豬場具體生產模式、檢測目的等設計合理的采樣方案,因此獲得的檢測數(shù)據(jù)也是代表一個群體的免疫狀態(tài)。本次采樣豬場嚴格執(zhí)行全進全出和分區(qū)飼養(yǎng)。豬群轉入下一個生產區(qū)時按同一欄或同一棟豬群同時轉入相應的欄舍飼養(yǎng),豬的疫苗免疫也是按欄或棟為單位進行免疫。本研究采樣方案是按豬場實際生產流程進行,采集的每個日齡階段樣品為免疫時間是同一天的同一批豬,所以初生日齡有相應的跨度,按此采樣方式檢測的數(shù)據(jù)相應代表了該批次豬群整體抗體水平。因此得到的檢測結果更符合規(guī)?;i場生產流程和免疫接種操作方案,對免疫程序的制定有更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2]。
由于豬胎盤是上皮絨毛膜類型,豬在胎兒時期不能從母體獲得母源抗體,新生仔豬通過吮吸初乳經消化道吸收獲得母源抗體[3]。母源抗體保護初生仔豬免受病原侵襲,在提高仔豬抗病力和成活率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它的存在對仔豬也有兩面性,既可以保護仔豬免受病原感染,同時較高的母源抗體又會降低疫苗免疫效果。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仔豬在出生吮乳后均獲得了較高的母源抗體,直到21日齡到30日齡時達到持續(xù)高峰,但相比較而言,仔豬獲得口蹄疫O型母源抗體較高,持續(xù)時間較長,50日齡左右抗體陽性率還有50%,而口蹄疫A型母源抗體在43日齡左右就降到了50%,由于免疫的是口蹄疫O/A二價滅活苗,為了避開口蹄疫O型母源抗體的干擾,又要考慮確保能得到有效抵抗A型口蹄疫野毒感染的能力,避免免疫空白,確定在45日齡左右進行首次免疫比較合理,同時將二免、三免時間相應推后。再結合表3和表4的檢測結果來看,58~70日齡口蹄疫O型抗體陽性率只有66.7%,而A型抗體陽性率達到了94.4,很大原因是O型高母源抗體水平干擾了疫苗免疫效果,同時印證了本場在35日齡首次免疫是不合理的。
此次檢測發(fā)現(xiàn),該場經過3次免疫后肥育豬群口蹄疫O型和A型抗體水平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50日齡左右抗體陽性率均達到了100%,整齊度好,阻斷率平均值高,都在80%以上(表3和表4),說明采取3次免疫已經是相對安全的免疫次數(shù)了,足夠保護各個階段的肥育豬群抵抗外來病原的入侵。
根據(jù)相關報道[2,4-5],不同豬場豬O型口蹄疫的首次免疫時間各有不同,從25日齡到60日齡不等。因此確定首免時間應根據(jù)自身豬場的免疫狀況及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而定,同時避開與其他疫苗的免疫時段,制定切合實際生產的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