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華雨,白曉倩,于澎湃,羅 峰
(天津農(nóng)學院 農(nóng)學與資源環(huán)境學院,天津 300384)
高粱屬于禾本科高粱族高粱屬植物,在我國俗稱為蜀黎,其主要種植在南北美洲、亞洲以及非洲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在我國多地均有種植[1]。目前,高粱是世界上第五大糧食作物[2],具有抗逆性強、耐高溫、耐寒、耐貧瘠的能力[3]。高粱作為C4植物,即使在不利情況下仍然具有很高的光合效率[4]。飼用高粱作為高粱重要的分枝品種,具有生長快、再生力強、生物產(chǎn)量高、營養(yǎng)價值高、適應性強、適口性好的特點[5],是我國北方半干旱地區(qū)牲畜的優(yōu)質(zhì)飼草。隨著人們對動物蛋白需求的增加,導致畜牧業(yè)對飼草的需求量也連年上升,因此對飼用高粱的株型改良對提高其生物產(chǎn)量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改良株型調(diào)節(jié)飼草高粱植株的空間分布和群體結(jié)構(gòu),可提高飼草高粱的受光面積,從而獲得較高的生物產(chǎn)量[6]。
飼用高粱生產(chǎn)過程中主要存在葉片數(shù)較少、旗葉葉面積較小、植株直立性較差容易倒伏等問題,導致光合利用率低、莖葉損失以及大規(guī)模機械化收獲難度增加[7]。國內(nèi)高粱品種遺傳基礎狹窄、資源貧乏等[8],一般飼用高粱品種果穗部較長,導致開花時間變長,籽粒成熟度和生物量存在顯著差異。目前,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育種方式很難再從生物產(chǎn)量上突破,株型結(jié)構(gòu)作為植株形態(tài)及其生理和生態(tài)功能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是影響生物產(chǎn)量的重要因素[9]。因此,從株型方面入手改善植株的形態(tài)特征,使用分子輔助育種,對生物產(chǎn)量有關(guān)性狀的基因進行深入挖掘,加快育種速度,縮小育種年限,培育出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飼草高粱品種。筆者以飼草高粱的主要株型性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葉片數(shù)、莖粗、旗葉葉鞘長、旗葉葉面積進行主基因-多基因遺傳分析,研究群體株型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為選擇能夠穩(wěn)定遺傳的優(yōu)良性狀提供理論基礎。
試驗于2017年6月在天津市寧河區(qū)天津?qū)嶒灹謭鲞M行,選擇葉片數(shù)較多、莖粗較細、旗葉葉鞘較長、旗葉葉面積較小的恢復系材料飼用高粱引-251(從美國普渡大學引進)和葉片數(shù)少、莖粗較粗、旗葉葉鞘較短、旗葉葉面積較大的高粱恢復系材料粒用高粱忻梁52(本地材料)為親本,配制雜交組合,2018年5月在天津?qū)嶒灹謭霾シN,得到F2后代340株。
參照《作物學實驗》和《作物育種學各論》中的方法和標準,對F2群體中每株單株進行田間性狀調(diào)查統(tǒng)計,旗葉葉鞘長為穗基部到旗葉葉鞘的距離,葉片數(shù)為整株植株的所有葉片數(shù)量,旗葉葉面積為高粱旗葉的葉片面積,莖粗為高粱第3節(jié)與第4節(jié)中間位置直徑的平均數(shù)。
對田間調(diào)查的原始數(shù)據(jù)用EXCEL軟件進行整理,再使用SPSS 19.2軟件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參照文獻[10-12]進行合適性檢驗,參照文獻[13]的方法計算主基因遺傳率。
2.1.1性狀表型 從表1可知,忻粱52X與引-251組合F2代的旗葉葉鞘長、葉片數(shù)、旗葉葉面積、莖粗均值分別為27.48 cm、9.37片、135.35 cm2和13.04 mm。從圖1看出,F(xiàn)2代的旗葉葉鞘長、葉片數(shù)、旗葉葉面積、莖粗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單峰現(xiàn)象,符合數(shù)量遺傳的分布特征。
表1 引-251與忻梁52組合后代F2群體的植株性狀Table 1 Plant-type traits of F2 population from Y-251×XL52 combination
圖1 F2群體株型性狀的頻次分布Fig.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lant-type traits of F2 population
2.1.2相關(guān)性 從表2看出,除莖粗以外,旗葉葉鞘長、葉片數(shù)、旗葉葉面積3個性狀間均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其中,葉片數(shù)與旗葉葉面積的相關(guān)性最高,相關(guān)系數(shù)達0.969;葉片數(shù)與旗葉葉鞘長間其次,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64;旗葉葉鞘長與旗葉葉面積間最小,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41。因此,為了獲得更好的株型以及更高的生物產(chǎn)量,應適當減少莖粗,增加葉片數(shù)和旗葉葉面積提高植株的受光面積,從而提高光合作用,以獲得更多的地上生物產(chǎn)量。
根據(jù)遺傳模型選擇的準則,即AIC值最小原則,每個性狀都選擇AIC值較小的4個遺傳模型作為備選模型。旗葉葉鞘長、葉片數(shù)、旗葉葉面積、莖粗的備選模型具體見表3。
利用均勻性檢驗、Smirnov檢驗和Kolmogorov檢驗對備選模型進行適合性檢驗(表4),選擇統(tǒng)計量中顯著水平個數(shù)最少的模型作為最優(yōu)模型。旗葉葉鞘長Model B_1模型與Model B_4的U12、U22、U32(均勻性檢驗)、nW2(Smirnov檢驗)和Dn(Kolmogorov檢驗)均沒有達到顯著水平(P>0.05),但由于Model B_1模型的AIC值最小。因此,Model B_1可作為該群體的最適遺傳模型,說明旗葉葉鞘長遺傳受2對主基因控制,表現(xiàn)為主基因加性-顯性-上位性效應。
葉片數(shù)4個備選模型的U12、U22、U32、nW2和Dn均沒有達到顯著水平(P>0.05),但由于Model B_1的AIC值最小。因此,Model B_1可作為該群體的最適遺傳模型,說明葉片數(shù)遺傳受2對主基因控制,并且表現(xiàn)為主基因加性-顯性-上位性效應。
旗葉葉面積4個備選模型中,只有Model B_2除U32未達到顯著水平外(P>0.05),其余4個值都達到顯著水平(P<0.05),并且Model B_2模型的AIC值更小。因此,選擇Model B_2作為該群體的最適遺傳模型,說明旗葉葉面積遺傳受2對主基因控制,即加性-顯性的混合遺傳模型。
表2 引-251與忻梁52組合后代F2株型性狀的相關(guān)系數(shù)Table 2 Correlations between four plant-type traits of F2 population from Y-251×XL52 combination
注:**表示在0.01水平(兩側(cè))顯著相關(guān)。
Note: ** indicates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atP<0.01 level.
表3 4個株型性狀數(shù)遺傳模型的極大似然值和AIC值Table 3 Maximum likelihood and AIC value of genetic models of four plant-type traits
注:*表示備選模型。
Note: * means the alternative models.
表4 株型各性狀遺傳模型分析檢驗Table 4 Testing of genetic models for different plant-type traits
注:U12、U22、U32為均勻性檢驗參數(shù)、nW2為Smirnov檢驗參數(shù)、Dn為Kolmogorov檢驗參數(shù),括號內(nèi)數(shù)字為適合性檢驗標準值。
Note: U12, U22and U32are homogeneity test parameters.nW2and Dn are Smirnov and Kolmogorov test parameter respectively.The figure within parentheses is the standard value of compatibility test.
莖粗Model A_2、Model B_4、Model B_5、Model B_6模型的U12、U22、nW2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其中,Model B_6的AIC值更小。因此,選擇Model B_6作為該群體的最適遺傳模型,說明莖粗遺傳受2對主基因控制,即等顯性遺傳模型。
根據(jù)已經(jīng)確定的最優(yōu)模型和IECM的估算方法,對F2群體株型性狀進行遺傳參數(shù)估計(表5)。高粱旗葉葉鞘長符合Model B_1模型,F(xiàn)2群體的遺傳分離符合加性-顯性的混合遺傳模型,2對主基因(AA、BB)的加性效應為正值,加性效應之和為3.31。2對主基因的顯性效應為負值,之和為-2.66,凈光合速率的加性×加性的上位性為-0.00000025。加性×顯性的上位性互作效應為-1.74963775,顯性×顯性的上位性互作效應為0.00000075。引-251與忻粱52雜交所得F2群體的旗葉葉鞘長遺傳率為49.38%。
高粱葉片數(shù)符合Model B_1模型,F(xiàn)2群體的遺傳分離符合加性-顯性的混合遺傳模型,2對主基因(AA、BB)的加性效應為正值,之和為1.61。2對主基因的顯性效應為負值,之和為-1.46,凈光合速率的加性×加性的上位性為0.74774525。加性×顯性的上位性互作效應為-0.89613225,顯性×顯性上位性互作效應為0.73927775。引-251與忻粱52雜交所得F2群體的旗葉葉片數(shù)遺傳率為68.12%。說明,控制高粱葉片數(shù)的相關(guān)基因狹義遺傳力很高,受環(huán)境影響小,可以穩(wěn)定遺傳。
高粱旗葉葉面積符合Model B_2遺傳模型,受到2對主基因控住,表現(xiàn)為加性-顯性混合遺傳模型,其中2對主基因的加性效應值為正值,之和為56.542。2對主基因的顯性效應值為負值,之和為-56.541。顯性效應值明顯小于加性效應值,表明控制高粱蒸騰系數(shù)的2對主基因都以加性效應為主,根據(jù)計算蒸騰系數(shù)的主基因遺傳率為69.46%。說明,控制高粱蒸騰系數(shù)的相關(guān)基因狹義遺傳力很高,受環(huán)境影響小,可以穩(wěn)定遺傳。
高粱莖粗遺傳符合Model B_6模型,即等顯性遺傳模型,主基因遺傳率為86.89%;加性效應值之和為6.912,顯性效應值之和為-0.094。在穗長性狀遺傳中,主基因主要表現(xiàn)為加性效應,容易在后代穩(wěn)定遺傳,因此相關(guān)基因累加的育種手段都可能得到較好的改良效果。
表5 飼用高粱株型最適遺傳模型的遺傳參數(shù)估計Table 5 Genetic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the optimum genetic model for plant-type of forage sorghum
注:m為群體均方,da為第1對主基因的加性效應值,db為第2對主基因的加性效應值,ha為第1對主基因的顯性效應值,hb為第2對主基因的顯性效應值,i為加性×加性的上位性,jab為加性×顯性的上位性互作效應,l為顯性×顯性的上位性互作效應,jba為顯性×加性的上位性互作效應。σ2mg為主基因方差,σ2p為表型方差,h2pg為主基因遺傳率。
Note: m, Mean square of population.da, the additive value of the first pair of major genes.db, the additive value of the second pair of major genes.ha,the dominant value the first pair of major genes.hb,the dominant value the second pair of major genes.i,the epistasis of additive×additive.jab,the epistatic interaction effect of additive×dominance.l,the epistatic interaction effect of dominance×dominance.jba,the epistatic interaction effect of dominance× additive.σ2mg,σ2p and h2pg are major gene variance, phenotypic variance and major gene heritability respectively.
株型性狀是影響飼用高粱總生物產(chǎn)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良飼用高粱主要株型性狀對提升生物產(chǎn)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他主要作物,如油菜[14]、小麥[15-16]、水稻[17]在主要株型性狀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飼用高粱的株型進行改良可以有效提高其生物產(chǎn)量,以及適合大規(guī)模機械生產(chǎn)的要求。
利用忻粱52與美引-251為親本所得F2后代340株為材料,對群體中旗葉葉鞘長、葉片數(shù)、旗葉葉面積和莖粗4個性狀進行主-多基因分析表明,4個主要株型性狀符合主+多基因混合遺傳模型,并且存在控制株型性狀的主效基因。其中,飼用高粱旗葉葉鞘長遺傳受2對主基因控制,符合Model B-1模型,為加性-顯性-上位性的混合遺傳模型,主基因遺傳率為49.38%;葉片數(shù)遺傳受2對主基因控制,符合Model B-1模型,即為加性-顯性-上位性的混合遺傳模型,主基因遺傳率為68.12%;旗葉葉面積遺傳受2對主基因控制,符合Model B-2模型,即為加性-顯性混合遺傳模型,主基因遺傳率為69.46%;莖粗性狀遺傳受2對主基因控制,符合Model B-6模型,即為等顯性遺傳模型,主基因遺傳率為86.89%。與玉米莖粗性狀遺傳符合1對完全顯性主基因+加性-顯性多因(Model D-2模型)的研究結(jié)果[18-19]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本次試驗采用F2世代,世代數(shù)較少導致。
對飼用高粱主要株型性狀進行改良,不僅能夠提高飼用高粱的最終生物產(chǎn)量,還能提高秸稈干物質(zhì)含量,以推動飼用高粱莖稈與葉片利用的發(fā)展。研究結(jié)果可以幫助育種工作者在高粱選育過程中選擇主要株型性狀,了解控制株型性狀的基因效應以及其顯隱性關(guān)系,進一步對控制株型性狀相關(guān)基因的挖掘和篩選,減少育種工作量,有效提高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