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
(重慶財經(jīng)職業(yè)學院, 重慶 402160)
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見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發(fā)言稿》,人民網(wǎng)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習總書記從立德樹人的高度對高校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戰(zhàn)略思路——“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在思政課上,更應該貫穿到高校教育的每一個層面。
教育的根本大計是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基因。作為以母語教學為目標的大學語文課程,既是高職學生提升母語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對中學語文應試性教育的超越,同時作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傳達中華文化魅力和核心價值的重要渠道?!拔覈歇毺氐臍v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道路”(2)見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發(fā)言稿》,人民網(wǎng)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思政教育同樣也要符合我們民族文化的基因。大學語文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撐和補充,它與思想政治教育殊途而同歸,各有分工,各有側重。
大學語文課程是母語學習的重要途徑,是闡釋中華優(yōu)秀文化思想的重要陣地,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通行證,是增強文化自信,形成文化向心力的重要因素,關乎著我們國家的振興,民族的崛起。大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語文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通過規(guī)范學習母語語法、文字,達到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母語表情達意,交流思想。語言文字是母語學習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學習優(yōu)秀典籍和文學作品,體悟作者在字里行間透露出的細膩情感和精神旨趣,體會不同文體、不同風格、不同題材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在感受母語魅力的同時,感受優(yōu)雅精練的語言之美,涵泳深邃奇妙的意境之幽,含英咀華,涵養(yǎng)性情,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文學鑒賞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第二層次。
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永恒價值的人文內涵和精神意蘊,并與高職學生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濡染和熏陶中,接受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層次。
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說:“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文化和道德美德,唐詩宋詞的美學價值,中和辯證的實踐智慧,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總結等,都包含著超越時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彼麨槲覀冎该髁烁呗氄Z文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教學方向。文學是關于人生的學問,是用文學之美傳遞人生智慧,闡釋生命哲學,最終是為立人服務的。除了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民情風俗和文化現(xiàn)象教育,我們更應該把關注點投放到能傳遞人文精神魅力和人生價值觀的內容上來,投放到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上來,“要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努力促進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1]。這些理念是立人之本,是成人之道,也是高職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
這三個層次既相互纏繞,又相互補充。高職學生的語文基礎普遍較差,母語運用能力較弱,因此,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必須緊貼高職學生的特點,依據(jù)其知識層次、接受能力和興趣特點,開展語文教學。無論是基礎語言學習,還是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和闡釋,抑或二者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教育,都是大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要注重第三層次的解讀,不能僅僅滿足初高中層次的語言文字學習,更要實現(xiàn)在這基礎之上的以文化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樹人之基礎是語言的素養(yǎng),只有掌握好母語,并能熟練運用,才能提高全民素質,增強母語自信、文化自信;立德是最終目標,是長遠大計。因此,大學語文肩負的教育使命應該是在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學基礎上的文化素質教育,以文化人,以德樹人,最終形成高職學生植根于內心的文化自覺和擔當。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一方面外國文化的輸入給國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視野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外國語言也漸漸成為從小學到大學必修的語言能力。但是文化開放的同時,我們的母語教育卻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很多人對母語學習淺嘗輒止,或滿足于初高中水平,而將大部分時間用在外國語言的學習上。兼之十幾年來網(wǎng)絡傳播的鋪天蓋地,以及社會急功近利風氣的席卷,母語運用逐漸走向大眾化、淺俗化,以承擔母語教學為目標的大學語文教育也越來越被置于邊緣。
高職院校從領導到教師和學生,普遍偏重技能教育,輕視人文學科,一些院校甚至將大學語文課程與應用寫作合并開一學期。遠遠解決不了高職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基礎差、底子薄的現(xiàn)狀,導致學生高職畢業(yè)僅僅掌握了一技之長,人文素養(yǎng)卻遠遠不夠。人的發(fā)展要求全面的、可持續(xù)的人才教育,“技能”是短時期內的謀生手段,而絕不是培養(yǎng)目標的終點和極限。社會文明的進步和企業(yè)利益的需求,肯定會淘汰僅僅受到專業(yè)化技能訓練的人。而人才的全面發(fā)展,除了專業(yè)訓練,更多的是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和文化思想的潛移默化。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內容重視淺層次的外源性的知識灌輸,不重視精神滋養(yǎng)。高職語文教學的用力處主要是兩點:一是文辭字句。延續(xù)高中的模式化訓練,針對字詞、句篇、語法、修辭、主題進行分析,將充滿靈性的文學作品解剖成散狀的組織零件,使語文學習充滿目的性和機械性,也使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二是文學欣賞。用龐雜而邊緣的作品背景知識代替語文應有的審美解讀和性靈涵養(yǎng),以誦讀、分析大意,輔助網(wǎng)絡、視頻、電影等媒介開展泛泛的文學鑒賞。對作品真正的美學意味和美之所以然,作品深邃的思想和精神內涵的解讀則是淺嘗輒止,草草了事。教學內容上關注的是文學和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不重視審美情趣和思想內涵的解讀、濡染和內化,必定是本末倒置,事倍而功半。
教學方法上,重視形式,不求甚解。目前高職語文教學花樣繁多,也積極引用各種高科技教學手段,如微課、云課堂、慕課、在線課程等等,使得枯燥單一的知識講解,變得活潑有趣,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是速食喂養(yǎng)、快餐模式,玩的是花樣,擺的是花瓶,抓不住重點,教學的實質內容,還是止于表層。學生學到的只是風跡月影,過而不留。依然改變不了學生被動接受、學學花樣的局面。
古人云:“好學深知,心知其意。”大學語文真正需要學什么,怎么學,達到什么效果?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改善手段,提高認識。只有真正閱讀文學經(jīng)典,含英咀華,在講解、置疑、思辨、討論中,啟迪內心,照亮智慧,才能心領神會,樂而化之。沒有內化,沒有好之樂之,教育成本再大,花樣再多,也是事倍功半。教育首先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這是教育的終極意義。我們有必要反思高職教育,從心靈抓起,從立德樹人抓起。德的教育,絕不簡單是了解多少文化常識,學到多少文化樣式,而是是否將文化精神內蘊于心,從而影響、作用于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一則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很難將文學的美學意蘊和思想魅力闡釋深入。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師隊伍來源比較復雜,有20世紀老一輩大專畢業(yè)的教師,有其他專業(yè)轉行教師,有的并未經(jīng)過文學、歷史專業(yè)的系統(tǒng)訓練。幾十年的教書匠生涯更多地把教學刻板成一套公式型模式,甚至依然沿襲高中教育方法,知識陳舊,方法呆板,在文化內涵、文學審美以及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啟發(fā)方面遠遠不夠。二則不重身先示范,言傳身教。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帶來的是當今功利主義思想的泛濫,社會的浮躁和喧囂給心如止水、寧靜致遠的教師隊伍也同樣帶來極大的沖擊。弄虛作假,收受紅包,急功近利,自私自利,師德失范,道德滑坡,種種問題充斥著教師隊伍,沒有身先垂范,如何以德服人?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建立的重要時期,與之接觸良多的教師又是學生直接師范的良師益友。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也是教師展現(xiàn)個人魅力的場所。他的學養(yǎng)、風度、情靈、人生態(tài)度,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感染、浸潤著學生,“與君子居,如入芝蘭之室”,長期的耳濡目染,潤物無聲,自會點亮心靈,驅散黑暗。
高職語文課無論是基礎層次的語言文字學習,還是文學審美能力的訓練,抑或涵養(yǎng)性靈,塑造精神人格,都是著眼于人的素質教育,是人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從這一角度,其先天上與思政教育理念自有同聲相應之處。但是大學語文又因其課程的特征,給人以基礎教學和文學寫作為主的印象,因而其受重視程度遠不及思政課。
高職語文課要從課程思政的角度,重新做好學科定位,不僅重視第一、第二層次的文字文學素養(yǎng)培育,更應該著眼于人的智慧開啟、心靈濡染和氣質熏陶,這樣才能走出高中語文教學的刻板模式和應試教育。應在授課內容上擴大知識含量和深度,更多地以文藝美學闡釋、以精神內涵解讀;在授課方法上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網(wǎng)絡信息化手段,都應以引導、啟發(fā)為主要思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思考、批判性思維為方向,避免一刀切的標準化答案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高職院校從領導到教師,要真正把立德樹人作為辦學根本目標和長遠大計,完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重視學生全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真正認識到當前高校三風建設迫在眉睫,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要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貫徹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入學到畢業(yè),從專業(yè)課到綜合素養(yǎng)課學習,建立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考評機制,“要把敬業(yè)精神、實干作風、謙虛態(tài)度、學習習慣、團隊合作、崗位忠誠等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中之重[2]?!痹黾觽鹘y(tǒng)文化教育課程,提升大學語文課程的地位。
充分利用文學課的親和力和藝術性特點,提升教學內容層次。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教授文學的基礎內容,如基礎的語詞、段落誦讀解析、作家的人生經(jīng)歷、時代背景,更要注重培育學生對文學之美的認知和感悟,要善于挖掘、比較、分析作品語言之美、風格之美、意境之美、心靈之美、情感之美以及美之所以然,讓學生真正受到文學美的熏染,產(chǎn)生共鳴,提高審美情趣。同時,要注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髓和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在融會貫通豐富立體的知識面的同時,以中華優(yōu)秀的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和啟迪,帶動學生一起分析、判斷、思考、選擇,讓學生真正理解到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旨趣,理解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和核心精神,增強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自信[3]。
既要兼顧高職學生的教育特點,又要遵循大學語文的教學規(guī)律,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化人為內在驅動。教學方法上應避免說教和理論灌輸,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要摒棄傳統(tǒng)應試教學的標準答案教學法,讓學生自覺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接受。要多嘗試以閱讀討論課的形式開展,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通過網(wǎng)絡線上線下學習結合,多給學生布置討論題目,以分數(shù)為刺激手段,鼓勵學生閱讀文本,以問題為驅動,讓學生在自己的視域中,結合自身的閱歷和興趣特點,在質疑、討論、思辨的過程中,獨立思考,擺脫成說,獨抒己見,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深化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同時輔助以豐富多彩的文學實踐活動,如話劇表演、文學寫作比賽、詩詞朗誦、學生授課等形式。
要給予高職語文教師更多的提升發(fā)展空間,做好教師的專業(yè)培訓和深造,積極鼓勵教師進行課程教改的嘗試,利用各種激勵手段促進教師專業(yè)知識水平的提升。教師素質直接關系大學語文教學的水平。教師的文化視野,只有源流活水,常換常新,才能源源不斷,與時俱進,才能避免與下一代學生的思想隔膜和情感壁壘[4]。文學是人心靈、情感的書寫,文科教師的素質與其授課水準和視野廣角直接影響學生,沒有開闊的視野、淵博的知識,沒有深刻的人生洞察和感悟,沒有美麗的心靈和執(zhí)念,也很難將好的作品之美之靈魂講深講透,又如何將這些內容傳遞給學生呢?
總之,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大學語文教學也應該從這一目標出發(fā),與課程思政理念相融合,做好課程定位和教學改革,實現(xiàn)高職教育的育人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