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東方天籟在嶺南

2019-02-18 08:43葉曙明
同舟共進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廣東音樂廣東音樂

葉曙明

兩千多年前的南越國,雖然沒有留下太多的文獻記錄,但趙佗治理南越國長達60年,開物成務(wù),草創(chuàng)經(jīng)營,史書上稱贊他“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漢書》)這種文理,反映在舟車、文字、音律、冕旒、衣食、人倫、政治等等方面,都為嶺南文明開創(chuàng)了一片盎然的生機。

廣東人有著熱愛音樂的傳統(tǒng),遠在漢代,就有一位番禺的歌手,在皇宮中為漢惠帝演唱。他的名字叫張買,唱的是“越謳”——用粵語演繹的地方曲謠。他的歌聲音韻悠揚,妙不可言。歌中傳達民間疾苦,往往暗寓規(guī)諷。呂后當政時,封了張買為南宮侯,屈大均稱贊他“開吾粵風(fēng)雅之先”。廣東人為了紀念這位歌手,曾在番禺建了一座秉正祠祭祀他(位于今天的廣州秉政街),這是廣州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第一座祠堂。

中國人的祭祀,乃出于一片崇德報功之心,感謝有功德者對于社會文化的施與。人們祭祀一位歌手,是因為相信音樂也可以“正色立朝”。生活無論如何艱苦,人們都能忍受,但不能忍受沒有音樂的日子。十番鑼鼓、木魚歌、龍舟歌、南音、潮州音樂、畬歌、秧歌、客家山歌等,從粵東到粵西,從山區(qū)到平原,一年四季,弦歌不絕。

以前潮州人在上元節(jié)有斗畬歌的風(fēng)俗。至今潮州人還把你一言我一語的斗嘴,叫做“斗畬歌”??图疑礁杈透忻?,高亢嘹亮,節(jié)奏自由流暢,唱腔變化萬千,僅梅州就有百多種腔調(diào),“山歌緊唱心緊開,井水緊打緊有來,唱到青山團團轉(zhuǎn),唱到蓮花朵朵開?!闭缜缶f:“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歡樂?!保ā稄V東新語》)

人們常說,柔弱纖細是南方人的特點,這是完全不正確的。這種印象是從南方人的身材得來的,因為與東北大漢相比,廣東人體型似乎普遍較瘦小,但他們的性格決不柔弱,恰恰相反,長年與大海相搏,與大山為伴的廣東人,性格粗獷、堅毅、豪爽、樂觀向上,從音樂就可以找到證據(jù)。

廣東人最常用的樂器是什么?既非二胡,也不是古箏、笛子,而是大鼓?;浿?,凡遇嘉禮,必用銅鼓以節(jié)樂。”作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粵劇,廣府人慣稱為“鑼鼓大戲”。雷州半島有一種民間活動叫“雷州換鼓”,擊銅鼓以祭雷神。端午節(jié)賽龍舟,咚咚的鼓聲更是不能少。震耳欲聾的大鼓,令人血脈賁張。潮州音樂最出名的就是鑼鼓。大鼓、斗鑼、蘇鑼、月鑼、應(yīng)鑼,加上深皮、大鈸、嗩吶、橫笛……演奏的花燈鑼鼓、潮州大鑼,節(jié)奏強烈,高亢奔放。

一些粵樂行家認為,廣東方言對廣東音樂有著直接的影響。廣東方言有九聲之多,與只有四聲的北方方言相比,語音上更加豐富多變,具有更強的音樂感,這種差異決定了廣東音樂與外地民樂的不同,廣東音樂在旋律、華彩等方面,音域更為廣闊,能夠把廣東人強壯、硬朗和樂觀性格,表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

比如《雨打芭蕉》《賽龍奪錦》《步步高》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p快如高山流水,熱鬧如花團錦簇,表達著一種開拓向上的精神特質(zhì)。

一些原本沉郁悲涼的古調(diào),經(jīng)粵樂大師們一改編,也變成了明亮歡快的曲子。寡婦傾訴心中哀怨之情的《寡婦訴怨》,被揚琴名師嚴老烈改編成歡快活潑的《連環(huán)扣》;表達宮女悲愁情緒和寂寥清冷意境的《漢宮秋月》,被改編成曲調(diào)和諧優(yōu)美、廣闊豐滿的《三潭印月》;經(jīng)何博眾整理的《雨打芭蕉》,運用頓音、加花等技巧,把人們久旱逢雨的歡樂,表現(xiàn)得暢快淋漓。

許多富有地方色彩的事物,諸如廣東人喝涼茶、穿木屐、睡瓷枕、住騎樓等等,推敲起來,無不與水土有關(guān),音樂亦然。

【樂壇的“何氏三杰”】

誕生于番禺的粵樂(廣東音樂)是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音樂種類,它的影響已越過五嶺之隔,覆及全國,乃至世界凡有華人的地方。它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成形于清代光緒年間,它孕育、形成、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博采眾長的過程。

南宋時,隨著朝廷南遷,百戲雜技、梨園歌舞廣泛流傳于南方。鄉(xiāng)人趨之若鶩,據(jù)古書記載,當年“逐家聚斂錢,豢優(yōu)人作戲,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叢草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至市廛近地,四門之外,亦爭為之”,可見受歡迎的程度。

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于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的影響,不少中原人入粵經(jīng)商或落籍嶺南,在他們的帶動下,琶琵譜、古琴、箏曲以及詩詞、詞牌、江南小曲小調(diào)等在珠三角地區(qū)廣泛流行開來。到明清兩代,省外戲班紛紛入粵演出,這一時期,南腔北調(diào)在南粵大地上高低錯落回蕩——這些省外音樂文化為粵樂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資源。

到19世紀中后期,“私伙局”(即廣東音樂民間社)的產(chǎn)生,更是極大地促進了粵樂的發(fā)展。私伙局”最大的特色,就是自娛自樂、生根民間,玩家們不以音樂表演作為盈利的手段,活動均在業(yè)余的閑暇時間進行,一般是每周2到3次。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300多年前,番禺著名詩人和琵琶演奏家王隼和妾侍、女兒及女婿曾組成一個一家四口、有彈有唱典型的“家庭私伙局”。已故著名曲藝名家陳卓瑩說:大班人拿著私人的樂器到私人住宅演奏或演唱稱為“開局”。據(jù)悉,清代一些富有大戶人家,常邀請一些民間藝人到府內(nèi)廳堂唱曲,好客的主人在門口掛一燈籠,表示歡迎鄰里和鄉(xiāng)親前來聽曲。若取下燈籠則表示已滿座或唱局已完,這種唱局稱為“燈籠局”。若一伙人自娛自樂“開局”,不歡迎外人聽賞的,為區(qū)別于“燈籠局”就稱為“私伙局”。

起初,“私伙局”只是在某些場合吹奏粵劇的一種曲目“牌子”以襯托氣氛,作為粵劇的“過場音樂”“過墻譜”或“小曲”存在。到1860到1890年間,出現(xiàn)了一大批廣東音樂名家,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為廣東音樂的發(fā)展、成熟和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說起這批廣東音樂的名家,就不得不提番禺沙灣。沙灣古鎮(zhèn)始建于南宋,因地處古海灣半月形的沙灘之畔,故名“沙灣”。在當時的廣東音樂名曲中,不少是出自沙灣何氏族人之手。

“沙灣何,有仔唔憂無老婆?!边@是沙灣本地的一句諺語,反映的是當?shù)氐拇笞谧搴问献瀹a(chǎn)多,生活富足。據(jù)何氏族譜記載,其始遷祖何人鑒于南宋紹定六年從廣州遷居沙灣,何人鑒育有四子,其中長子何起龍是宋淳祐庚戌進士,從此奠定了何氏沙灣望族的基礎(chǔ)。在元末明初,何氏第五代族人何子海先是中舉,隨后在明洪武年間登進士,令何氏一族顯赫一方。至民國時期,何氏所有的沙田已達600頃,是珠三角地區(qū)擁有祖產(chǎn)最多的大宗族之一。

何氏家族經(jīng)濟基礎(chǔ)雄厚,其子弟不用勞動亦能過寬裕的生活。族內(nèi)的長輩只希望子弟們博取功名學(xué)位,何氏子弟不少人在取得功名后,一不去做官,二不去管理田務(wù),更不用參加勞動,只過著悠閑的生活,很多人便培養(yǎng)起品茗弄弦的雅興。年深日久,相互影響,愛好者越來越多,當中不少人后來成了名伶和音樂名家。

何博眾是沙灣何氏二十二世孫,他的“十指琵琶”技法在樂壇如雷貫耳,曾有一位號稱“江西琵琶王”的人,不遠千里,前來與何博眾切磋。琵琶王最拿手的是《封相頭》,何博眾從來未彈奏過這首曲,一曲奏畢,聽得如癡如醉,請琵琶王再彈一次。聽了兩回,樂譜、指法都已爛熟于胸,到他上場,彈、挑、輪、掃,第一次彈奏此曲,便演繹得淋漓盡致,琵琶王自知望塵莫及,甘拜下風(fēng)。

何博眾的孫子何柳堂是個武秀才,熟嫻弓馬,自幼受祖父的熏陶和教育,完美地繼承了十指琵琶”演奏技法和祖?zhèn)鞯囊魳穭?chuàng)作技巧。他苦心孤詣地將何博眾的《群舟攘渡》進行修改,后與何與年、何少霞、陳鑒等反復(fù)研究,四易其稿,令音樂的感染力更為強烈,最終成稿,《賽龍奪錦》成為了廣東音樂人開始以個人創(chuàng)作為主的成功范例,在廣東音樂發(fā)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顿慅垔Z錦》的引子部分先由嗩吶演奏出雄赳赳的旋律,有如將軍出場,主體部分則以彈撥及拉弦跳動的音調(diào),配合鏗鏘的鑼鼓節(jié)奏,展現(xiàn)一幅龍舟健兒全力以赴奪標的場面。它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實現(xiàn)了藝術(shù)上的突破,把中國傳統(tǒng)樂曲所要表現(xiàn)的意象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何與年也是何博眾的孫子,從小耳濡目染,接受音樂訓(xùn)練,他不僅善于琵琶、三弦、二胡、揚琴等樂器演奏,并受西方音樂的影響,是“何氏三杰”中最高產(chǎn)的作曲家,有作品《晚霞織錦》《垂楊三復(fù)》《午夜遙聞鐵馬聲》《團結(jié)》等。

何少霞從小受遠房叔父何柳堂、何與年的影響,得名師傳授,擅彈二弦,尤其精通“十指琵琶”,而南胡的演奏造詣,幾乎無人可及。更難能可貴的是,何少霞幼承庭訓(xùn),熟讀唐詩宋詞,把古典文學(xué)融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他的作品《陌頭柳色》《白頭吟》《夜深沉》等,都可以感受到淳厚的古風(fēng),習(xí)習(xí)而來。

何少霞收藏的廣東音樂工尺譜手稿極有價值,堪稱廣東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資料。所謂“工尺譜”,是民間傳統(tǒng)音樂記譜法之一,用合、士、乙、上、尺、工、反、六、五等字樣作為音高符號,相當于sol、la、si、do、re、mi、fa、sol、la。在廣東音樂和粵劇里,工尺譜字音實為粵語:何、士、意、省、車、工、返、了、烏。

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合稱樂壇的“何氏三杰”,他們以精湛的演奏藝術(shù)將廣東音樂推向輝煌。

1920年代,無聲電影興起,常用廣東音樂在現(xiàn)場伴奏,因此影響甚巨,被稱為“國樂”。唱片進入中國后,成為傳播廣東音樂最力的媒介。1923年大中華唱片公司成立,1924年錄制了第一張廣東音樂唱片《到春雷》,在市場引起轟動,其它唱片公司紛紛效法,爭錄廣東音樂,而何柳堂等名師,更是成為各個唱片公司爭奪的對象。

1926年,粵樂名宿、有“大喉領(lǐng)袖”之稱的錢廣仁,應(yīng)大中華唱片公司之邀,從香港到了上海?!盎泟×嫱酢毖τX先勸他:與其加入大中華唱片公司,不如自立門戶,闖一片自己的天下。錢廣仁接受了薛覺先的建議,獨資創(chuàng)辦新月唱片公司,以“倡國貨,興粵曲”為宗旨,在他的號召下,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及各地名師呂文成、尹自重、黎寶銘、陳紹等,都云集到新月唱片公司旗下,一時人才濟濟,星光熠熠。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各唱片公司出品的78轉(zhuǎn)粗紋粵樂唱片,就收錄了526首、903首次的廣東音樂樂曲;有49個團體240次參與了錄制;而參與演奏的樂手有186人。其中何與年錄制了121張,何柳堂錄制了69張,均位列前十名之內(nèi)。

【廣東音樂人的不斷創(chuàng)新】

“文化藝術(shù)是人性精神的外化”,嶺南音樂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與廣東人“敢為天下先”之秉性和廣東歷代音樂人的不斷創(chuàng)新是一脈相承的。

在廣東音樂、粵劇中常用的高胡,就是廣東音樂人自創(chuàng)的器樂。

被尊為“一代粵樂宗師”的呂文成是廣東中山人,幼年隨父親到上海謀生,在銀匠店當過童工,到10歲才有機會入讀免費的廣肇義學(xué)。呂文成從小就愛唱粵曲,在粵樂隊做雜工期間,經(jīng)常借機聽樂社的老藝人演奏音樂,不到20歲,粵樂功底已相當了得。值得一提的是,呂文成還曾向留美返滬的小提琴演奏家和制作家司徒夢巖學(xué)習(xí)了小提琴和西洋樂理。

20世紀30年代,作為演奏家的呂文成大膽改革,考慮到二胡音域太窄從而限制了樂曲的表現(xiàn)力,受到小提琴音域?qū)拸V的啟發(fā),他將小提琴移把奏高音的技巧移到二胡上,讓二胡的音域迅速拓寬。

這次創(chuàng)新大大增強了他的自信心,隨后他又繼續(xù)研究,因為發(fā)現(xiàn)二胡筒放在大腿根部演奏時換把不太方便,于是,他試著采用兩腿夾琴筒的演奏方法,使得琴音音質(zhì)變得既高亢又柔和。他又大膽地把二胡的定弦提高四度,這一改動大大豐富了二胡的表現(xiàn)力。懷著興奮的心情,呂文成帶著他的“高音二胡”參加“五架頭”樂隊,試奏了一曲易劍泉的《鳥投林》,在高把位處模仿鳥叫,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大獲成功后,聽眾把他稱為“二胡博士”二胡王”。1949年前后,呂文成創(chuàng)造的“高音二胡”被正式定名為“高胡”。

改革后的高胡增強了民樂的表現(xiàn)力。由呂文成等三人演奏的《雨打芭蕉》,樂譜最早載于20世紀初丘鶴儔所編《弦歌必讀》,后由潘永璋整理,曲子惟妙惟肖地模擬出初夏時節(jié)雨打芭蕉淅瀝之聲,氣氛熱烈歡快,極富南國情趣。

此外,廣東音樂不但積極地向其它兄弟樂種學(xué)習(xí),更把目光投向西方文明,不斷地吸收它們的精華,來鑄造自己不同于其他樂種的現(xiàn)代品格。

粵劇是廣東最大的劇種,不僅受到昆、戈、漢、徽、秦、湘等劇種的唱腔影響,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元素,都在粵劇里留下了一點痕跡?;泟〉陌樽?,向以二弦、竹提琴、高胡、椰胡、大笛、文鑼等為主。但在20世紀30年代,粵樂大師馬師曾和薛覺先以“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突破陳規(guī),大量引入外來樂器以及各地民族音樂、各類歌曲和西洋音樂的旋律,帶給觀眾無盡的聽覺驚喜。馬師曾首設(shè)西樂部,引入大提琴、色士風(fēng)、梵鈴等西洋樂器;薛覺先演出《白金龍》時,采用電吉它伴奏。在借鑒本地民間說唱和各種小曲的同時,還利用廣東音樂填詞演唱,使粵劇的曲調(diào)大為豐富。

尹自重,原籍廣東東莞,年少時期投身于小提琴家李嘉士頓門下,專攻小提琴,并成為了小提琴引入粵樂的第一人。他創(chuàng)造性地把粵樂弓弦樂器傳統(tǒng)的“加花”“滑音”規(guī)律及指法、弓弦、揉弦等演奏技巧與小提琴演奏技巧結(jié)合起來,并改變小提琴的定弦使其民族化、融入民族樂器群中演奏。

司徒夢巖是廣東開平人,曾到美國留學(xué),拜奧地利小提琴家尤根·格魯恩貝格為師,學(xué)習(xí)小提琴演奏;又拜鼎鼎有名的美籍波蘭小提琴制造家戈斯為師,學(xué)習(xí)制造小提琴。司徒夢巖親手造出了第一把出自中國人之手的小提琴。他曾嘗試用小提琴演奏廣東音樂,直接用西洋樂器表現(xiàn)南國風(fēng)光,效果極佳;又把粵曲《燕子樓》、京劇《天女散花》、器樂曲《漢宮秋月》《旱天雷》等,由工尺譜翻記成五線譜;把舒曼的《夢幻曲》、黑人民歌《老黑奴》、愛爾蘭民歌《最后的玫瑰》從五線譜翻記為工尺譜。經(jīng)他對譯的曲譜多達千余首,音樂在他的琴弦之下,已無國界之分。

廣州的小提琴兼高胡演奏家駱津,在首屆羊城音樂花會上,用小提琴演繹《凱旋》。他那細針密縷似的弓法指法,行云流水般的滑音墊音,變幻無窮的色彩加花,而最后一段碎弓顫弓,宛如天籟,被聽眾嘆為一絕。音樂界人士評論他:“把粵劇、粵曲、粵樂之神韻及旋法駕輕就熟地、生動地展現(xiàn)在小提琴演奏技藝上,洋為中用,民族化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p>

【流行音樂的“黃埔軍?!薄?/p>

改革開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是廣東音樂的又一個“黃金時代”。

在“文革”還沒有結(jié)束,國門還沒有真正打開時,已有不少香港的“時代曲”在廣東坊間流傳了,而后,隨著卡式錄音機的登陸,港臺流行音樂像一股旋風(fēng),剎那間從廣東吹遍全國。從鄧麗君的歌聲開始,到校園歌曲,到香港電視劇插曲,響遍大城小鎮(zhèn)、千街萬巷。那個年代,幾乎沒有誰沒聽過《萬里長城永不倒》,沒有誰不會唱《萬水千山總是情》,就算沒看過電視劇《陳真》的,也能哼上幾句《孩子,這是你的家》。哪怕是一句粵語也聽不懂的人,也能說出幾首粵語流行歌曲的歌名——粵港兩地同聲同氣,香港音樂在廣東流行是情理中事,但粵語流行歌曲在全國各地大范圍的普及,則是百年不遇的奇觀了。

1980年前后成立的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在全國最早把流行音樂產(chǎn)業(yè)化;全國第一個音樂茶座和第一個輕音樂團——“紫羅蘭輕音樂團”,也相繼誕生于廣東;1987年,廣東電臺設(shè)立中國大陸第一個歌榜,以“創(chuàng)作歌曲大賽”命名。1988年,在廣東電臺的傾力推動下,與北京電臺、上海電臺聯(lián)合在廣州舉辦了“京滬粵創(chuàng)作歌曲‘健牌大獎賽”。

廣東人的腦子特別靈活,不停地冒出新主意,不停地推出新策劃。一會是“羊城新歌新風(fēng)新人大獎賽”,一會是“廣東新歌榜”,一會是“嶺南新歌榜”,一會又是“音樂十大金曲榜”……廣東人的每一個動作,都為全國樂壇所矚目——流行音樂這個在今天已成為巨大產(chǎn)業(yè)的第一桶金,就這樣被廣東人掘走了。

全國的音樂精英紛紛投奔廣東,1980至1990年代中期,廣東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圣地。不僅涌現(xiàn)了大批出色的詞曲作家——解承強、畢曉世、陳小奇、李海鷹、陳潔明等,而且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歌手,占據(jù)了全國流行歌壇的半壁江山。諸如《請到天涯海角來》《濤聲依舊》《敦煌夢》《信天游》《山溝溝》《愛情鳥》《晚秋》《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些紅極一時的作品,都是從廣東唱響天南地北的。有人把廣東譽為“流行音樂的黃埔軍?!保灿腥税阉Q作“流行音樂的延安”。

只是,到1995年以后,廣東流行歌壇逐漸沉寂下來了。經(jīng)過“西北風(fēng)”的鋪路,搖滾樂的搭橋,到1990年代初以北京亞運為題材的歌曲創(chuàng)作潮,樂壇重心北移,似乎已成定局。歌手紛紛作候鳥狀,棄南投北,詞曲作家似乎也各走各路,廣東歌榜的影響力也急速衰落。

有人認為是北方音樂產(chǎn)業(yè)日趨成熟的必然結(jié)果,有人歸咎于大家對港式音樂的厭倦,有人則批評大陸歌手在廣東的受歡迎程度和演出待遇,總是及不上香港歌星。但我總覺得,廣東流行音樂的下滑,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自身。當年的廣東音樂圈,雖然人才濟濟,看似十分熱鬧,但這批音樂人始終沒有本土化,沒有融入廣東文化之中,他們的眼睛盯著北方,可以說身在曹營心在漢。1988年流行歌壇刮起的“西北風(fēng)”,就是一個明證。本來,“西北風(fēng)”無關(guān)南海之濱的廣東,但廣東歌壇居然也興致勃勃,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全情投入,推波助瀾。

今天的廣東流行歌壇,雖黃金時代已過,但那些優(yōu)美的旋律,卻依然在人們心中久久回蕩。只要廣東人的精神不滅,音樂的精神就不會熄滅。世間萬物并育并行,無論當下流行的音樂形式是什么,但總有一些精神價值是代代相傳的。

【用音樂再塑豐碑】

在20世紀80年代,不時聽到有人宣稱,傳統(tǒng)的廣東音樂必將走向式微。由于市場被流行音樂占去半壁河山,廣東音樂的專業(yè)樂團演出機會愈來愈少,大部分因無法自給自足,被迫轉(zhuǎn)行的轉(zhuǎn)行,下馬的下馬。原因是社會處于急劇的轉(zhuǎn)型當中,充滿鄉(xiāng)社味的傳統(tǒng)戲曲、音樂,是從農(nóng)業(yè)社會這個母體中生長起來的,當農(nóng)業(yè)社會開始向工業(yè)社會轉(zhuǎn)型時,它們怎么可能獨善其身呢?工業(yè)化意味著城市化的大規(guī)模崛起,而流行音樂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傳統(tǒng)的廣東音樂必將被現(xiàn)代流行音樂所取代。

廣東原有一個民間音樂團,是地方音樂的中堅力量,后來因改制被撤銷;文革”前夕,一批著名藝人積極籌備恢復(fù)廣東民間音樂團,可惜風(fēng)暴一來,頓時化作泡影。直到1982年,藝人們才有機會重新拿起他們的“五架頭”,在羊城音樂花會上,一展風(fēng)采。1987年的第四屆羊城音樂花會,還舉辦了全國廣東音樂演奏邀請賽。

1989年,廣州舉辦“第一屆民間曲藝私伙局交流大賽”,報名參加初賽的民間樂社就有80多個,遍布廣州八區(qū)四縣。1994年,廣州再舉辦“羊城國際廣東音樂節(jié)暨國際廣東音樂研討會”,海內(nèi)外民間樂社紛紛登臺獻藝。

2014年,廣東音樂館在沙灣落成——那里不僅有著眾多與音樂相關(guān)的歷史遺跡,還因為這些音樂仍是鮮活的,仍生動地流傳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今天,光是在番禺區(qū)曲藝家協(xié)會注冊的私伙局就達89個,私伙局包羅萬象,表演鑼鼓、粵劇、粵曲樣樣拿手,而且是“全面開花”——不管是老人、青年還是小孩,都參與其中,成為廣東音樂愛好者的展示平臺和外地游客了解廣東音樂的重要窗口。同時,沙灣鎮(zhèn)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

廣東音樂也成為許多重大活動的背景音樂。2001年,出席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領(lǐng)導(dǎo)人非正式會議的各國元首,步入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宴會廳時,便是以《步步高》為迎客音樂;2003年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第一次會議、2007年中共第十七屆全國代表大會、2008年全國“兩會”,《步步高》的歡快旋律,都在人民大會堂響起。

絲竹聲聲,樂韻繞梁,白云將紅塵并落。

文化在于交流。無交流即無文化。多元文化對廣東人的性格,起著深刻的改造作用。一方面是歷朝歷代南下的北方文化,對嶺南文化起著深耕易耨的作用,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和精神養(yǎng)分;另一方面因?qū)ν馔ㄉ毯腿A僑的出洋,近代西方文化對廣東亦嘗有“西潮東卷”的全方位沖擊,也刺激著本土藝術(shù)的不斷推陳出新。這是嶺南文化的一個特點,對外來文化、異質(zhì)文化恒抱開放包容心態(tài),但同時又嚴守傳統(tǒng)精神,務(wù)求二者涵攝貫通。

在內(nèi)外文化雙重的作用下,廣東人的性格也隨著時代的變遷,發(fā)生著持續(xù)不斷的嬗變,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也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有時這方面的特征表現(xiàn)得強烈一些,有時那方面的特征表現(xiàn)得強烈一些。因此,在音樂的世界里,既誕生過像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戰(zhàn)歌》《救國軍歌》《犧盟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一系列狂飆烈火般的抗日歌曲,以及蕩氣回腸的英雄篇章——《黃河大合唱》;也誕生過像馬思聰創(chuàng)作的《思鄉(xiāng)曲》《宋詞七首》《山林之歌》《西藏音詩》《阿美山組曲》一類千迴百轉(zhuǎn)的優(yōu)美樂章。

江山不老,粵樂常春。

猜你喜歡
廣東音樂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在高校的傳承和發(fā)展
20世紀以來廣東音樂的海外傳播研究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論“廣東音樂”的名實之變
廣東輿情
傳播學(xué)視野下的廣東音樂研究
我們都是卑微者(組詩)
音樂
秋夜的音樂
廣東剿匪概述
金川县| 东乌| 闵行区| 丰县| 台中市| 红河县| 卓资县| 沾化县| 平乡县| 浦城县| 香格里拉县| 乐昌市| 西安市| 张家口市| 正镶白旗| 杨浦区| 涟水县| 灌南县| 周宁县| 辽阳县| 环江| 河间市| 尼玛县| 莆田市| 吴桥县| 定日县| 垦利县| 房产| 三原县| 滨海县| 会泽县| 诸城市| 赤水市| 阜平县| 漳浦县| 贵港市| 亚东县| 贵州省| 仁怀市| 桂阳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