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沈陽的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寫了一篇《鋼鐵俠傳》,以文言文和好萊塢超級英雄故事相結合的形式迅速攀上熱搜。幾天后,湖北某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用文言文寫高考作文的新聞再次被多家媒體爭相報道。“托尼早孤,銳志好學。其父霍華德在時,嘗以其寄庠序,尼不知其父有志于國,謂其漠己……誓曰,孰弒吾親,必手刃之?!逼渲姓Z法錯誤不少。近年來,從辭職信、請假條到情書,每次文言文創(chuàng)作似乎總能成為熱點,其中自帶流量屬性的高考作文更成為“新式文言文寫作”泛濫的重災區(qū),評論區(qū)里清一色“神作”“天才”的稱贊實在讓人感到迷惑。其實,無論從立意還是文采來說,在當代被追捧的文言文創(chuàng)作都非常平庸,卻被標榜為才華與文采的象征。在“復古”的光環(huán)下,這些作品的實際水平基本停留在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廉價模仿階段。
——曹徒南《當代人寫文言文,就是一場尷尬的行為藝術》
“哭慘式”炫富更吸睛
最近南方陰雨連綿,澆碎了人們的心,封印了無數(shù)條晾不干的內(nèi)褲,也在小某書APP上催生出一種新型炫富方式:家有名牌包不算什么,名牌包發(fā)霉了還有心思曬出來,才是真正的闊氣。比起之前單純地曬出一個又一個名牌包,這種曬包行為貴在主人字里行間的云淡風輕,“小半年沒背過了,今天才想起來,竟然發(fā)霉了!不過也沒關系,反正柜子里還有十幾個呢……”主人也許并無炫耀之心,但對金錢天然敏感的圍觀者依然從中解讀出了令人艷羨的意味。由此,互聯(lián)網(wǎng)炫富行為仿佛進入一個新境界:悲劇比喜劇更震撼人心是因為它把美好的東西毀給人看,
“哭慘式”炫富比單純展示財富更讓入過目難忘,也是出于同樣的道理。
——賈小凡《年輕人最新炫富技巧有多野?》
“學伴”竟成眾矢之的
山東大學早在201 6年就開始招募“學伴”(學習伙伴),校方表示之前一直反饋良好。而這次被罵,是因為有媒體報道其“學伴”項目于2018年升了個級——一個留學生配三個“學伴”,且以女生為主。于是,諸多網(wǎng)友激情開噴。輿論壓力下,山東大學做出了第一次回應:“學伴”項目正當合法、純屬自愿,現(xiàn)在輿論對準本校,是有人別有用心。這個聲明無異于火上澆油,勢頭更猛的“二次創(chuàng)作”開啟,從小作文到漫畫,生生把山東大學塑造成一個“拉皮條”的大學。于是其官微正式道歉,措辭和內(nèi)容都溫和了不少,表示會對“學伴”項目進行再次評估,改進工作。“學伴”項目之所以引發(fā)眾怒,是因為大家受夠了各大高校及各種政策對留學生一貫的優(yōu)待——山東財經(jīng)大學為給留學生騰出宿舍,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強制清空部分學生宿舍;山東大學為骨折的留學生招募志愿者,不僅承擔志愿者的餐費、交通費,還計入志愿時數(shù)。遇到這次“學伴”事件,積蓄已久的怨氣終于找到了發(fā)泄口,于是大家一股腦地沖上去批判山東大學。
——穆鐵柱《高?!皩W伴”制度引爭議,質疑究竟因何而起?》
我們都活成了閏土
“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卻在見面時,“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那個戴著銀項圈、在月下刺猹的勇猛少年,最后為何會變成呆板木訥的中年人,我們曾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心生厭惡,后來才發(fā)現(xiàn),自以為是“迅哥兒”的我們都活成了閏土。中年閏土養(yǎng)著八口人,靠種地及地主家的照顧才能生存。他難道不希望回到和迅哥兒漫山遍野奔跑的青蔥歲月嗎?只是成年人肩上的擔子太重,他不敢對迅哥兒有任何不敬,害怕自己的錯誤會給家人帶來痛苦。這是不是像極了現(xiàn)在上有老下有小、在職場上謹小慎微的中年人?生活磨平了棱角,讓我們變成了自己當年最討厭的人,但我們從沒放棄屬于自己的責任。人到中年,踩著鋼絲,戴著鐐銬,我們也許再也無法像少年那樣翩然起舞,可生活的每一步都變得堅實而可靠。
——洞見《原來小時候學過的課文,是長大后才讀懂的人生》
脫發(fā)的焦慮
微博上的段子說:再過不到5個月,20后就要出生了,他們看90后就像現(xiàn)在的90后看60后。原本還在享受“年輕人紅利”的90后被提醒著即將進入而立之年,不禁憂傷起來。自2017年起,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便再次陷入中年危機的輿論泥淖之中,“第一批90后都×××了”系列在朋友圈中轉發(fā)、評論、點贊、傳播,引起共鳴。其中“第一批90后已經(jīng)禿了”醞釀了一場巨大的生活危機:一種力不從心的焦慮和恐懼。而說到底,關于脫發(fā)的討論,“很可能是建立在自媒體渠道和自黑文化下的一種信息增長,而非真正的人群增長”。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話語策略:矮化、退讓、調(diào)侃、自黑、消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不是真的脫發(fā)并不重要,聲稱“脫發(fā)”卻很重要。它是我們抱團取暖、自我排解的方式,也是在文化反制上的一次精神勝利。
——鐘慧芋《世界上越努力越少的東西,我提名頭發(fā)》
精致花的是心思?
最近流行一個詞叫“偽精致”,指現(xiàn)在的年輕人過著與收入水平不一致的“精致”生活?!度嗣袢請蟆穼@種生活狀態(tài)做出非常精辟的總結,“能買吸塵器就不用掃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100元一張的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口紅兩三只不夠,要集齊全套;租房得有獨立廚衛(wèi),還要帶落地窗?!崩钽y河說:“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樂的,不是痛苦的。”在這點上,香港人就做得特別好。眾所周知,香港是一座高收入、高消費的“洋氣”城市,但香港人卻活得精打細算而又接地氣。在香港街頭,你可以碰到逛菜市場買雞的市民劉青云,搭地鐵上下班的周潤發(fā),在大排檔吃魚蛋粉的陳奕迅。香港人懂得一個道理:享受生活并不等于享受物質,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只能負擔100元的生活,就不要硬扛1000元的日子,能無畏地承認“我可能負擔不起”,才算真正懂得生活的精致之處。
——王中中《你活得這么精致,生活還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