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雙,孫 科
(濟南市錦繡川水庫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12)
錦繡川水庫位于濟南市南部山區(qū),總庫容4 100萬m3,是一座具有防洪調蓄、城市供水、農(nóng)業(yè)灌溉、生態(tài)用水等多功能的中型水庫。錦繡川水庫擔負著保護下游在建濟泰高速、歷城一中、省道327線、103線等重要保護目標和2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的重要任務。水庫溢洪壩布置形式為曲線型實用堰,壩后采用挑流消能,設計百年一遇下泄流量為1 321 m3/s。
錦繡川水庫1974—2016年歷年下泄流量在0.7~100m3/s,共下泄15次,其中最大泄流量100m3/s發(fā)生在1996年,最小泄流量0.7 m3/s發(fā)生在2015年。自2000年錦繡川水庫增設閘門后,地表水攔蓄能力加強,水庫調蓄能力提升,水庫下泄頻率明顯增多。2000年以前下泄7次,平均0.27次/年;2000年以后下泄8次,平均0.47次/年。2000年以前有記錄的下泄量,最大下泄量為100 m3/s,最小下泄量為10.5 m3/s,其中在10~50 m3/s之間的5次,占總下泄次數(shù)的71.4%,在50~100 m3/s之間的2次,占總下泄次數(shù)的28.6%;2000年以后有記錄的下泄量,最大下泄量為48.0 m3/s,最小下泄量為0.7 m3/s,其中在0~50 m3/s之間的8次,占總下泄次數(shù)的100%。
2000年以后錦繡川水庫下泄流量基本是在壩后起挑流量附近,屬于跌流和挑流的過渡區(qū),而溢流壩后一直未考慮壩后跌流侵蝕破壞的安全防護措施,下游河床距大壩20 m左右范圍受水流沖刷較為嚴重,已出現(xiàn)沖坑多處,最近沖坑約距溢流壩壩趾2 m,沖坑最深處高程為214.0 m,沖坑深約3 m;在15 m處順壩方向沖坑連片形成沖溝,使北側泄水洞水流沿沖溝流至南岸,順南岸溝槽流向下游。2000年水庫加固擴建后隨著溢流壩下泄水流的頻次逐漸增多,溢流壩后受跌水侵蝕和小流量挑流沖刷的頻次增多。
錦繡川水庫壩下部分區(qū)域地質條件較差,經(jīng)地勘為花崗片麻巖,多年風化后形成砂質土,顆粒粗,結構松散,易沖蝕,造成壩后水土流失加劇,破壞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水庫大壩尚存在一定工程隱患,特別是挑流坎底部存在空洞,壩后河道雜樹眾多,行洪不暢,在今后長期運行情況下,沖坑有可能進一步增多、擴大,對該段溢流壩的安全會產(chǎn)生一定不利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可通過完善溢洪道消能和工程生態(tài)修復予以解決。溢洪道消能是基于能量轉換原理,通過水流內部紊動水流之間的擴散碰撞,水流與固體邊界進行摩擦撞擊,水流與周圍空氣摩擦等途徑,消耗水流動能,減輕對下游河床的沖擊與破壞??紤]2000年水庫加固擴建后運行管理期間錦繡川水庫下泄流量均較小,且隨著水庫各項供水任務和回灌補源任務逐年增多,因此從經(jīng)濟型和實用性多方面考慮,可按2000年后最大下泄流量為48 m3/s進行工程設計,增設壩后跌流侵蝕及小流量挑流破壞的安全防護措施,因躍前斷面平均流速較低,通過設置輔助消能工可有效增強消能效果,并可縮短護砌長度,降低工程量和資金投入。將挑流坎底部原有空洞封堵,在挑流消能的基礎上,于挑流鼻坎下游設置二道壩形成水墊塘進行消能。消能工主要由水墊塘段、二道壩段、拋石防沖槽段及左右岸護坡組成。消能工下游根據(jù)現(xiàn)有沖刷形成的河道景觀島,在不改變河底高程的情況下,采用格賓擋墻及護坡對河道景觀島邊坡進行整治和防護,采用濕地技術等進行生態(tài)綠化。通過上述方案,可完善現(xiàn)有消能防護設施,保護大壩安全,保障下游區(qū)域防洪安全。
首先將挑流坎底部空洞封堵,在工程下游設置水墊塘,可起到控制和引導河流及洪水作用。承接上游溢洪道跌落的水舌后,通過工程消能,改變下泄水流流態(tài),使其與下游平順相連。采用水墊塘設計,同時減輕了水流的沖擊作用,有效保護底板,格賓網(wǎng)可使河床河岸得到永久性保護,有效防止水流沖刷使其破壞,避免引發(fā)河道洪水泛濫。水墊塘底板設格賓石籠防護至二道壩。
格賓網(wǎng)石籠同其他防護設施相比,有如下優(yōu)勢:經(jīng)濟,只需將石頭裝入籠子封口即可,施工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術;有較強的抵御自然破壞及耐腐蝕和抵抗惡劣氣候影響的能力;可承受較大壓力和大范圍變形而不坍塌,籠子間存在較大空隙,空隙內淤泥有利于植物生長,降低有機物污染;具有良好的滲透性,防止由流體靜力造成的損害;可折疊運輸,并在工地設置,節(jié)約工程運輸費用,降低造價。
設置二道壩堰頂高程與其設計下泄流量下二道壩壩頂堰上水頭之和,保證水墊塘內最大水墊厚度,二道壩的位置應設置在離挑射最遠水舌滯點下游1.5倍水墊深度之外。根據(jù)《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L191-2008)要求在二道壩內配置構造鋼筋網(wǎng),增強防沖刷效果。
水墊塘左側擋墻設置鋼筋混凝土懸臂式擋墻,護坡可采用混凝土生態(tài)護坡連鎖塊,并鋪設反濾土工布,粗砂找平。岸墻防護頂做混凝土護腳,并在鋼筋混凝土擋墻設橫縫,采用閉孔泡沫板進行填縫,雙組份聚硫密封膠進行勾縫。
二道壩下游設置拋石防沖槽,順接至下游河床,可降低工程造價,并使河道消能防沖設施與河道現(xiàn)狀緊密結合。
當前水庫下游河道因多年沖刷已喪失了河流的景觀功能和生態(tài)功能。在汛期,由于河水暴漲暴落,對河床沖刷嚴重,造成河底沖坑,河岸破碎;在枯水期則因為水量短缺,河床裸露或水體流通不暢,嚴重破壞了河道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并降低了河道的景觀綠化效果。同時河道兩側灌木和雜樹眾多影響行洪。為此,進行河道清障,恢復河道行洪功能。下游河道采用河床拋石等方式改變水流流速,根據(jù)河道下游地形,因地制宜在河道布設河心島并設置濕地,湖心島周圍護坡的形式采用格賓擋墻+雷諾護墊的形式進行防護,并護砌至河道景觀島頂部。雷諾護墊具有柔性,對地基適應,采用網(wǎng)箱結構,既可防止河岸遭水流、風浪侵襲而破壞,又實現(xiàn)了水體與坡下土體間的自然對流交換功能,達到生態(tài)平衡。
在滿足河道行洪標準的前提下,應進行景觀修復,突出休閑和生態(tài)功能。在坡上和湖心島進行生態(tài)修復,在湖心島可種植垂柳、木槿、迎春等,并設置工程濕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減少污染物進入河道,起到保護和改善水質的目的,通過生態(tài)修復同時可提升河道兩岸環(huán)境和周邊村鎮(zhèn)建設格調,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該方案充分考慮了水庫防洪和下游景觀性、生態(tài)系統(tǒng)維護多方面功能要求,有效的消除溢洪道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通過對下游河道進行生態(tài)治理,有效改善水質,提高下游河道觀賞性,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構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綜合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