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云章畫廊 上海
2019年1月12日-3月31日
藝術家羅威20世紀70年代生于武漢,他用抽象的繪畫語言描繪孑孓、蜻蜓、貓頭鷹、草本植物、池塘等。他從“看似混亂的、遭到破壞的節(jié)奏中,捕捉到了生命中本該擁有的悸動。物性的顏料和筆觸是調配后生成的一種化學性反映,類似發(fā)酵過后的酒精”,這種創(chuàng)作被其稱為“視覺酶”。
香格納畫廊 上海
2019年1月18日-2月24日
該展匯集了30位藝術家的作品,以“輔路”這一主題展開對話,引導關注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的探索本身。參展藝術家包括陳曉云、耿建翌、韓鋒、胡介鳴等。以“繪畫”這一創(chuàng)作介質為線索貫穿,展覽將各異的視覺語言并置于同一場域。面對不同的時代命題,創(chuàng)作者各自的答案在這一空間中碰撞沖突或交融呼應。
上海寶龍美術館
2019年1月12日-4月30日
該展聚集貝利尼、魯本斯、安格爾、透納、莫蘭迪、畢加索、沃霍爾等50余位藝術家近60幅經(jīng)典名作,以歷史為軸線、流派為故事章節(jié),呈現(xiàn)西方藝術500年的發(fā)展歷程。展品均來自東京富士美術館的收藏,其中,馬奈的《漫步》和莫里索的《露臺上》這兩幅作品只展出至 3月底。
四川美院美術學系之空間 重慶
2018年12月20日-2019年1月15日
藝術家何劍1978 年生于四川,現(xiàn)任教于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他的作品關注家庭空間以及其中的器物,具有時代特征的器物和空間被反復地組合在一起,并且常常以事件性特征來建構其作品本身的歲月旁白。零散的器物作為差異的、有待組裝的“器官”,經(jīng)過有效的調配機制,每一個缺席的主體都有與其相對應的“代物”,并在一個共同的平面上得到了黏合、再現(xiàn)與釋放。
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
2018年12月28日-2019年2月23日
該展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水墨藝術進行了系統(tǒng)的、大規(guī)模的梳理,分“新中國畫”和“新水墨”兩個部分展出,分別由張曉凌和魯虹擔任策展人。展覽共呈現(xiàn)各個時期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181位,200件(組)作品。并推出“中國水墨40年系列公教活動”,包括水墨學術論壇、主題講座、跨界對話、專題導覽、水墨工作坊、兒童公教等。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北京
2018年11月27日-2019年3月31日
該展匯集了120幅19世紀中國攝影的精選作品,皆由當時活躍在中國的頂尖攝影師拍攝,他們中既有最早來華的外國攝影師,又有最早的中國攝影師。從河流到山川,從長城到紫禁城,這個以在中國拍攝原版照片為主題的展覽捕捉了19世紀中國的歷史建筑、祭祖遺跡、民族面孔以及傳奇美景。
佩斯畫廊 香港
2019年1月25日-3月7日
該展展出作品橫貫藝術家歐文·佩恩(Irving Penn) 橫跨其40年創(chuàng)作生涯,包括30幀攝影作品和兩幅綜合材料繪畫。這些時裝、人像、人體及靜物攝影中,既包括藝術家為《Vogue》工作的漫長生涯里令時裝攝影產(chǎn)生的重大蛻變,同時在人像攝影領域還呈現(xiàn)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杜尚(Marcel Duchamp)、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e)和畢加索(Pablo Picasso)等藝術家。
的|藝術中心 北京
2018年12月25日-2019年1月27日
2018年12月25日起,的|藝術中心邀請了張涵露、辛云鵬、卞卡、陶輝、繆子衿這5位藝術家、策展人,結合自己對影像藝術的認識,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分別策劃和主持一周的活動,包括影像放映和討論會等。整個活動持續(xù)五周,每周二至周日,接受預約觀影。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19年1月13日-3月10日
此次展覽包含“林應植:透過鏡頭看歷史”“重塑我們的時代”及“同一個季節(jié),不同的回憶”三個分展,同時呈現(xiàn)韓國攝影在三個不同時期的面貌,涵蓋20世紀中期描繪韓國社會變革的紀實作品,在二戰(zhàn)后出生并接受西方思潮影響后重新探究韓國人文和美學理念的攝影師作品,以及在當代語境下通過影像自由表達的年輕攝影師的作品。
臺北當代藝術館
2018年12月8日-2019年1月27日
海希利西特(REICHRICHTER)是來自德國的藝術家團體,其創(chuàng)作主要根基于人類與居住環(huán)境的關系,并將主題聚焦在“空間”與“非空間”的探討,思考如何將日常對白與空間結構介入觀念的藝術表現(xiàn)之中。該展主要呈現(xiàn)他們的裝置作品《房子與世界》和《百萬字之外》。
浙江美術館 杭州
2018年11月29日-2019年2月27日
意大利雕塑家布魯諾·瓦爾波特 (Bruno Walpoth)1959 年生于意大利多洛米蒂山的山谷中。他的木雕作品簡單干凈,線條細膩,尤其對人物表情的刻畫相當驚人。該展呈現(xiàn)了藝術家為此次展覽而準備的 25 件新作,以及很少出現(xiàn)在個展中的繪畫、銅雕和紙雕作品,此外,還將展示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程的實錄影像。
人可藝術中心 杭州
2018年12月22日-2019年2月22日
該展以一位雕塑家的思維方式進入當代藝術,拓的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家此時此刻對生命、藝術、社會的思維之痕。如藝術家自述,“拓印雕塑《一部推拿學》的過程是再學習、再創(chuàng)造,深入感知生命與機器、死亡與創(chuàng)傷、斷裂與生成的過程?!?/p>
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
2018年12月30日-2019年1月18日
該展為第四屆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學術系列展之一,由韓子健、林森、朱勇三位藝術家擔任項目策劃,江梅擔任學術策劃。參展的藝術家有高珊、郭志鵬、韓子健、廖斐、林森等16位,他們均為20世紀70年代后出生,目前大多創(chuàng)作、生活于上海。展出作品形式也非常多元,涵蓋當代架上雕塑、裝置以及與雕塑概念相關的平面繪畫、影像藝術等。
OCAT深圳館
2019年1月19日-4月8日
該展是藝術家隋建國自2008年以來最全面的階段性回顧,力圖全面梳理藝術家10年來的雕塑創(chuàng)作和觀念系統(tǒng)的轉變歷程。展覽由獨立策展人崔燦燦策劃,囊括藝術家以雕塑、3D打印、文獻記錄、手稿、影像和紀錄片為形式的近百件作品。
春美術館 上海
2018年12月16日-2019年1月15日
該展由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主辦,匯集了上海高校雕塑專業(yè)、雕塑創(chuàng)作單位的部分骨干教師、雕塑家的作品,展示藝術家于當下創(chuàng)作的多元實踐與探索。參展藝術家包括韋天瑜、楊冬白、沈也等,旨在從空間形態(tài)角度為學院教師提供創(chuàng)作實踐平臺。
上海船廠1862
2019年1月19日-3月30日
藝術家童昆鳥生于1990年,展覽以“不了了之”的諧音“不了鳥知”為主題,主要作品即為一樓前廳的平衡鳥,用工業(yè)材料焊接的大鳥,展翅3米寬,重達半噸,依靠喙那端0.5厘米的面積與一根鐵柱相連,沒有任何粘連,僅依靠重力平衡的關系在空中旋轉與滯留。此外還包括大型互動空間裝置《月亮與六便士》以及感應機械裝置《答案會在空中打開》,這兩件作品均是以對現(xiàn)成品拆解組裝為主要創(chuàng)作方法,并與觀眾進行互動。
北京現(xiàn)在畫廊
2018年12月8日-2019年3月9日
作為一個觀念導向的藝術家,姚朋并不局限于以某一種媒介進行創(chuàng)作,而是讓觀念流動于不同的材料之間并賦予它們意義。他的作品涉及繪畫、裝置、圖像、拼貼等多種手段。他一直將意識作為一種物質,感知其體量、能量與形態(tài),尋找不同維度間意念刻度的精準以及意念間轉化的巧妙。
麥勒畫廊 北京
2019年1月12日-3月3日
藝術家楊牧石從2013年至2016年進行著“無效生產(chǎn)”——將收集而來的廢舊工具通過各種生產(chǎn)方式銳化成為質感不同的黑色幾何狀物體。該展即聚焦楊牧石的全新霓虹系列作品《照明》,藝術家用一組發(fā)光體填充展覽空間,試圖讓空間更加明亮與溫暖。此外,與《照明》系列一并展出的還有楊牧石極具標識性的、具有幾近嚴格的軍事美學特征的黑色物質形態(tài)。這些黑色作品都以動詞命名,諸如“消磨”“刨除”“切入”“割離”“侵蝕”等。
UCCA 北京
2019年1月19日-5月5日
近10年來,地圖在邱志杰的藝術實踐中承載了多重功能:它既是自我意識、工作框架、展覽計劃、思想交流、政治拓撲,也承擔了歷史文化研究提綱挈領之功能。這一系列地圖最終反映出邱志杰集藝術、教育、策展、理論和博采眾長的地圖制作者于一身的復雜身份。
上海玻璃博物館
2018年12月22日-2019年3月31日
藝術項目“我的考古學”是一個觀察未來的實驗性項目,藝術家中田一志先生邀請世界各地的參與者,以與參與者合作的形式來完成藝術品的制作,并盡可能地將作品和他們的記憶進行永久性的保存,藝術家還將觀察之后會發(fā)生的后續(xù)變化。參與者將被通過照片或視頻進行記錄,每件作品的概念也都源自他們個人的經(jīng)歷、想法或記憶。作品的表面還將刻上參與者的姓名、項目的名稱、年份以及藝術家的一個問題:“在你的時空里,藝術是為何物?”創(chuàng)作的最后,作品中的一件將被埋藏于大自然當中,埋藏處唯有參與者本人與藝術家知曉。
臺灣博物館
2018年11月27日-2019年4月21日
該展挑選臺灣戰(zhàn)后第一代本土建筑師之一的陳仁和的12件重要建筑作品模型及文獻資料,涵蓋宗教、文教、住宅等。這些不同時間與類型的建筑作品,呈現(xiàn)了陳仁和的建筑實踐與時代發(fā)展的關聯(lián)與脈絡。
北京第二空間
2018年12月22日-2019年2月20日
何岸的藝術實踐關注城市化、建筑和空間政治,并從文學、宗教以及自身對事物的深刻體悟之中提煉出詩意。該展延伸了藝術家以建筑原材料對空間進行即興介入或干預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
蘇州美術館
2019年1月10日-2月17日
該展以“色彩”為線索,呈現(xiàn)建筑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10件建筑作品,包括法國普瓦西的薩伏伊別墅、馬賽市的光芒之城以及聞名遐邇的朗香大教堂等,以及200多件畫作、雕塑、涂琺瑯的裝飾品和書籍等。
南京博物院
2018年12月21日-2019年4月14日
該展通過對江蘇出土的東晉文物、山西出土的北魏平城時代文物的對比展示與闡釋,講述在不同政治制度、經(jīng)濟模式以及藝術風格下,5-7世紀南北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與變革,勾勒出東亞最重要的兩座都城——平城和建康間交流互動的畫面。共展出123件(套)文物,其中一級品達30件(套),尤為難得的是,近20件(套)文物是首次對外展出。
廣東省博物館 廣州
2018年12月20日-2019年3月20日
該展共展出144套、235件精彩的古埃及文物,涵蓋古埃及社會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喪葬文化。其中包括珍貴的木乃伊和石棺、神秘的亡靈書和護身符、莊嚴的神像和石碑、精美的紅玉髓項鏈和植物纖維涼鞋等,時間跨越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長達3000余年。
重慶·合川
2018年12月28日-2019年1月28日
本屆合川釣魚城國際新媒體藝術節(jié)以“媒體的遷徙”為主題,是為了考量在一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全球化時代,關于人口、技術、資本與信息的交互關系。展覽旨在達到雙重效果:首先,展覽并不局限于藝術本身,而是通過空間的特殊性來體驗藝術的“空間角色”;其次,恢復集裝箱原來的運輸或儲存功能,并將新的展覽功能賦予這個六邊形龐然大物上,給予其“空間角色”的同時,恢復地區(qū)活力。
33當代藝術中心 廣州
2018年12月19日-2019年4月9日
“編輯”是知識生產(chǎn)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常常被視為一種專門的職業(yè)和技能。媒介技術邏輯與前衛(wèi)藝術觀念在“編輯”中獲得統(tǒng)一,信息時代的來臨更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編輯藝術家。通過“編輯”,對技術應用規(guī)則和慣例進行顛覆:打破敘事結構、解構敘事主體、切換敘事視角、擾亂試聽同步,或者有意識中斷信號……種種打破習以為常并重建的語言和結構都可以為藝術帶來全新的思考。
馬凌畫廊 上海
2019年1月12日-3月10日
特羅拉馬(Tromarama)是印度尼西亞藝術小組,展覽題目出自英文“Liminal”,意思是“閾限”,指一種臨界狀態(tài)、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展覽中,特羅拉馬創(chuàng)造了一個在虛擬世界與物質世界的邊界徘徊的場所,其中,社交媒體上的匿名者們無意識地參與到作品的構成中,數(shù)據(jù)以各種方式流入物理空間,構成了一個從人類意識向無限數(shù)據(jù)轉換的臨界狀態(tài)。
中國廣安·武勝
2018年12月16日-2019年5月10日
該展以“守望原鄉(xiāng)”為主題,試圖以當代田野藝術樣本的國際化建構方式,邀請國內、國際藝術家參與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與展示,實現(xiàn)一種以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新意識引領中國鄉(xiāng)村建設、鄉(xiāng)村轉型的文化實踐。共展出來自中國和全球其他9個國家的35位(組)藝術家的43件作品。
廣州K11
2018年11月15日-2019年2月28日
該展聚焦新技術環(huán)境下的個體感知和世界觀照,以不同媒介手段和表現(xiàn)形式打破人的生物感知與精神感知的界限來獲得全新的藝術體驗。展覽以“放縱的超體”為主線,分人機疊影、仿生迷廊、眾物狂歡三個部分,聚集了彼得·威廉·霍爾頓(Peter William Holden)、胡為一、童昆鳥、田曉磊以及位形空間等國內外藝術家及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