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在平
(宜昌市群藝館, 湖北 宜昌 443002)
宜昌三游洞石刻,是國務(wù)院于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這里的珍稀石刻不少。中國的古代音樂及音樂紀事,多載于史書、古籍、方志,極少刻勒于石的。而長江三峽西陵峽東口的宜昌三游洞,則恰恰有一方南宋呂叔龔于紹興二十二年(1152)所題刻的音樂紀事石刻。這方音樂紀事石刻,為長江流域所獨有,全國所罕見。筆者于20世紀90年代讀到它時,極為震驚,并查閱了許多音樂史料、資料,寫下一文,見于報端,反響強烈。若干年后,我依然對這方珍貴石刻念念不忘,并繼續(xù)查閱史料,考察、研究。在此基礎(chǔ)上,筆者對原文稿作了很大修改,并補充了許多新資料。
此石刻位于宜昌三游洞主洞至耳洞石徑旁的摩崖間??瑫Q排,九行??虝季止ふ?,構(gòu)字結(jié)體緊湊;多用中鋒,筆跡勻稱、清秀、剛勁、有力。無疑,這是一方較好的書法藝術(shù)作品。然而,它的價值決不僅僅在書法藝術(shù)上,還在于它首次記錄了楚聲古典名琴曲《廣陵散》、《離騷》、《洛浦》等這樣高雅的宮廷音樂,于宋代在邊遠三峽古夷陵(今宜昌)地區(qū)的一次演奏;更在于它所記錄的內(nèi)容,對我們認識和了解古楚樂中的優(yōu)秀名琴曲,對我們研究中國古典音樂史及在我國古典音樂史上占有著重要地位的楚聲楚樂及其優(yōu)秀代表作,均是有著積極的作用和珍貴的史料參考價值的。刻云:
洛陽呂叔龔,以湖右輸將職事趍秭歸,觀三游洞,鼓琴奏《廣陵》、《離騷》、《洛浦》。虛谷應聲,琴韻愈勝,不覺日晷之移時。紹興壬申十月二十六日題
文中標點系筆者所加?!摆m”,同“趨”;“日晷(gui)”,即日影。紹興壬申,即南宋政權(quán)首位皇帝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讨小肮摹弊值慕忉屩陵P(guān)重要。《辭?!分小肮摹弊衷~目引《詩經(jīng)·小雅·鼓鐘》曰:“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盵1]這“鼓瑟鼓琴”之“鼓”,意“彈”也。從歷史的角度看,古人稱“彈琴”,均習慣于曰“鼓琴”。故筆者認定,此次于三游洞演奏古楚樂名琴曲《廣陵》、《離騷》、《洛浦》者,乃呂叔龔也。
呂叔龔,洛陽人,朝廷官員。此外,他顯然還是一位古琴家、彈琴高手。位于山高嶺峻、風景獨秀的西陵峽口三游洞,自唐代白居易、元稹、白行簡首次探訪后至北宋,又有大文豪歐陽修、趙抃、蘇軾、蘇洵、蘇轍、黃庭堅等前來游訪。從而,集人文景觀于一身的古跡名勝地三游洞,便更是名聲大噪、譽滿四方。南宋呂叔龔,因赴秭歸執(zhí)行公務(wù),路經(jīng)夷陵,來到了三游洞。無疑,在三游洞,他思緒萬千,激動不已,豪情洶涌。便操琴在手,演奏起了他最衷愛、也是最能表達出他激越情感的古代極美的音樂——古楚樂中的著名琴曲《廣陵》、《離騷》、《洛浦》。
隨著考古發(fā)掘及楚文化研究的深入,我們對中國古文明史的認識,已發(fā)生了巨變,“中華民族搖籃”說,由原來的“一河(即黃河)”說,變?yōu)榱恕耙唤?即長江)一河”說。舊石器、新石器時期及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華夏文化,實則是以黃河流域為主干和以長江流域為主干的南、北文化所構(gòu)成。在舊石器時期,長江流域有100萬年前的“建始人”、19.5萬年前的智人“長陽人”等古人類文明文化;自新石器時期早期、中期以來,長江流域有極著名的“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等等。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之后,遼闊的江漢流域,萌發(fā)、培育、發(fā)展、壯大起來了一個高度文明、發(fā)達、強大的楚國。北方文化“以晉(韓、趙、魏)為表率”,而南方文化“則由楚獨領(lǐng)風騷”[2]?!皽绯厍兀銮乇爻?。楚國最強盛時的疆域,西起漢中、東至東海,北抵膠東半島、南接九疑山南。就習慣的說法,楚地包括了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區(qū)及今湖南、湖北的全部地域;戰(zhàn)國時,還兼指徐、淮的部分地區(qū)。楚國,不僅是地域廣闊的強大國家,且文化藝術(shù)異常發(fā)達。“楚俗尚巫”,尤好樂舞,并在樂舞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取得了異常輝煌的成就。以樂器為例,僅史籍有載的和新出土的楚國樂器便有鐘、磬、鼓、瑟、竽、篪、排簫、镈、鉦、鐸、鐃、鈴、琴、相十四種[2]。而大型楚編鐘、編磬的出土問世,更是震驚了世界。在華夏大地上,僅南方楚國的樂器,便是西方文明古國希臘所擁有的樂器所無與倫比的;時古希臘只有三種樂器,還是木制的[2]。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下里》、《巴人》、《陽春》、《白雪》、《高山》、《流水》、《揚荷》、《九歌》、《楚歌》及劉邦的《大風歌》等漢宮諸樂,都屬楚聲楚樂。成語“四面楚歌”,也正反映出楚歌楚樂傳播之盛。故楚國音樂根基之深厚,影響之巨大,流傳之廣遠,均是跨地域和超時空的。三游洞呂叔龔的這方石刻所記載的《廣陵》、《離騷》、《洛浦》,正是楚樂中的著名琴曲。
《廣陵》,即《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中國十大古名琴曲之一,又是漢、魏時期“相和楚調(diào)但曲”七曲之一(另六曲:即《黃老彈》、《飛龍引》、《大胡茄鳴》、《小胡茄鳴》、《鹍雞游弦》、《流楚窈宨》)?!跋嗪统{(diào)但曲”,一種不用歌唱、全以樂器演奏的曲子?!跋唷?,楚國的一種打擊樂器。所謂“相和楚調(diào)”,即楚樂的一種調(diào)式名稱。然而,《廣陵散》的作曲者是誰呢?該琴曲在歷代的流傳中,并無作曲者署名。任光椿《國樂散論》[3]146一文中,先引據(jù)了兩則史籍記載,然后得出結(jié)論:《廣陵散》的作曲者,即嵇康本人。
其第一段引文出自《晉書·嵇康傳》。文曰:“初,康(即嵇康)嘗游于洛西,暮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辨,因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盵3]151這段話的本意是,《廣陵散》為一位自稱“古人”的鬼神所作,并將其傳授給嵇康,要嵇康“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
任光椿所引第二段文字,則出自于《虞氏雜說》。文曰:“韓皋生知音律,嘗觀彈琴,至止息(即《廣陵止息》),嘆曰:妙哉!嵇生(即嵇康)之為是也。其當魏晉際……司馬懿受魏明帝顧托,后返有篡奪之心,自誅曹爽,逆節(jié)彌露。王陵督促揚州,謀立楚王(曹)彪。毋丘儉、文欽、諸葛誕前后相繼為揚州督,咸有匡復魏室之謀,皆為懿父子所殺。叔夜(即嵇康,字叔夜)以揚州故廣陵之地……故名其曲為《廣陵散》,其哀憤戚慘痛切之音,盡在于是……。叔夜撰此,將貽后代之知音者,且避晉禍,所以托之鬼神也?!盵3]151-152
任光椿所引據(jù)的《虞氏雜說》中的這段話,則明確記載《廣陵止息》琴曲系“嵇生之為是也”(意嵇康作此曲);且還詳實記述了嵇康作《廣陵散》的前因后果及解密“托之鬼神”作此曲之說等等。嵇康曾為曹魏吏,甚眷念曹魏。司馬懿“誅曹爽”,篡位之心昭然。曾相繼為揚州督的毋丘儉、文欽、諸葛誕,舉旗反司馬父子,欲“匡復魏室”,“皆為懿父子所殺”,情景十分悲壯!嵇康為緬懷這幾位壯士之舉,而作“哀憤、戚慘、痛切”之音——《廣陵散》;又因揚州“故(為)廣陵之地”,“故名其曲為《廣陵散》”;又為“避晉禍”,故此曲作者不以真名,而假托“鬼神”所作。《虞氏雜說》固守此論,任光椿贊同此說,筆者也持同一觀點——《廣陵散》,作曲者嵇康也。
魏晉時期,著名古典音樂家、作曲家、“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不僅創(chuàng)作了我國古典音樂史上著名的琴曲《廣陵散》;且一生十分酷愛《廣陵散》曲,并以善彈此曲而著稱。他因不滿于司馬氏的專權(quán)而遭到了司馬氏的殘酷迫害,并被處以極刑。臨刑時,他索琴在手,再次從容地、也是最后一次地彈奏此曲。然后悲壯地說:“《廣陵散》,于今絕矣!”需說明的是,于此之后,此曲并未絕傳。在歷史上,它盡管遭遇坎坷,但依然傳承深遠悠久。學者任光椿于《國樂散論》所引據(jù)的另一古籍《耳目記》中,便記載了一則唐朝黃巢之變時,翰林待詔王敬傲與文學家李山甫同游鄴中某道觀,王操琴演奏《廣陵散》之事。李山甫問王彈之何曲?王答:“唯嵇中散(嵇康)所受伶?zhèn)愔?,人皆謂絕于洛陽東市,而不知有傳者。余得先人,名之曰《廣陵散》也?!盵3]152又據(jù)該《耳目記》載,其實,當時喜彈《廣陵散》者,又何止王敬傲,且更有王敬傲待詔于金門下的金門主人。文曰:“王生曰:某家習正音,待詔金門之下,凡四世矣”,“其常所操弄”,乃《廣陵散》也[3]152。據(jù)筆者考證,《廣陵散》傳播至今之最早的琴譜,則見于明代琴家、戲曲家朱權(quán)歷12年辛勤搜集、整理、編輯而成的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琴曲譜集《神奇秘譜》之中。朱權(quán)在該譜集中云:“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余所取者,隋宮所收之譜。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間有年。至宋建炎(宋高宗年號)間復入于御府。經(jīng)九百三十七年矣!余以此譜為正,故取之?!盵4]《廣陵散》全曲分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后序五大部,連開指共四十五段。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正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為我國古典琴曲中篇幅最長、也是最著名的優(yōu)秀琴曲之一。
《離騷》為晚唐琴家陳康士據(jù)屈原的同名詩所作。屈原的《離騷》是一部偉大的高度浪漫的愛國主義疾憤之作。琴曲《離騷》,正是繼承了原作的這一立意和傳統(tǒng)。故《離騷》曲,曲意怨憤、深邃,情感激越、熱烈;“始則抑郁,繼則豪爽”,跌宕起伏,撼人心魄。流傳至今的《離騷》曲,計十八拍,每拍都以屈原原詩詩句作題。這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優(yōu)秀古典名琴曲之作。
唯有琴曲《洛浦》為何人之作曲、又依何人何事而作,則尚屬懸案。但多數(shù)人認為該琴曲是寫宓妃的?!奥濉奔绰逅?;“浦”即水濱。“宓”通“伏”。宓妃即伏羲氏之女,相傳溺死洛水,遂為洛水之神。宓妃是一尊美神,典籍記載頗多。屈原《離騷》云:“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5]18《天問》又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盵5]64“雒嬪”即宓妃。而漢魏時的曹植則根據(jù)宓妃的傳說,而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堵迳褓x》云:“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6]故更有人認為,《洛浦》系古人依據(jù)曹植《洛神賦》而所作之琴曲??傊?,古人依據(jù)宓妃優(yōu)美的傳說而作的琴曲《洛浦》,無疑既寄托了對洛神(宓妃)的揚美之意,也表達了古人對她的深切懷念之情。
三游洞的這方音樂紀事石刻,既記錄了這次古琴曲演奏的曲目,且還記述和反映出了呂叔龔于三游洞操琴演奏這些琴曲的神態(tài)、情景和效果?!疤摴葢?,琴韻愈勝,不覺日晷之移時?!边@些描寫足以說明,這是一次極為成功的演奏。優(yōu)美動聽的琴聲在峽谷中轟鳴、回蕩,在耳畔和心田里縈繞、流淌,乃至于完全陶醉于演奏之中,其樂融融而忘返,忘掉了日影的移動。這既充分反映出了演奏者演技的高超,同是還更充分顯示出了《廣陵散》、《離騷》、《洛浦》等這批古典名琴曲的藝術(shù)魅力和感染力。
三游洞這方音樂紀事石刻的存在,距今已近900年了。呂叔龔所記載、并在三游洞演奏過的與《廣陵散》、《離騷》相提并論的著名琴曲《洛浦》,在當時及于此之前,不僅是存在的,而且是較流行的。然而琴曲《洛浦》,在此之前及于此之后,其在中國的史籍、古籍和古典音樂史中,卻是并不存在的。因為查遍史籍、古籍及古典音樂資料,均從未見過有關(guān)琴曲《洛浦》的記載與蹤跡,即是于明代朱權(quán)之古典琴曲之總集《神奇秘譜》中,也不見有關(guān)于琴曲《洛浦》的只言片語。顯然,在呂叔龔之后的什么時代,古琴曲《洛浦》失傳了。而三游洞這方石刻的關(guān)于古琴曲《洛浦》的記載,則為古典名琴曲《洛浦》,在中國古典音樂史上的存在、傳承與流行以及存目和排名,均填補了一個空白。
琴曲《洛浦》,其作者、曲譜、曲風、曲貌,至今是個謎。故有中國音樂界權(quán)威人士,在三游洞看到這方石刻后,先是驚訝,然后臉色嚴峻:認為古琴曲《洛浦》的出現(xiàn),為中國古典名曲的考查,出了一道新課題。將古琴曲《洛浦》納入考查、研究,這便是一種挑戰(zhàn),極期望有人能解開這個“謎”和做好這道“題”。而于此,筆者則認為,在當今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異常發(fā)達的條件下,隨著中國古典音樂的發(fā)掘、探索、研究等學術(shù)研究活動的深入發(fā)展,將來是定會有人來解開古典名琴曲《洛浦》的存在、形態(tài)與現(xiàn)狀的這個“謎”和做好這道“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