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霞,薛林軍
(山西大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學校的德育是通過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進行的,而顯性德育的實效卻一直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的脫節(jié)。隱性德育主要以隱性課程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情感態(tài)度、道德品質等發(fā)生作用。隱性課程是相對顯性課程而言的,它是指在學校由非正式的教學渠道,以無意識、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的思想認識、行為規(guī)范、情感態(tài)度等產生影響的全部信息的總合。一般包括校園文化、教師人格、師生關系等。但因為隱性德育的多樣性、復雜性,導致其對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方面。因此,加強隱性德育課程的建設,充分發(fā)揮其育人的積極作用,對促進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健康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價值引導的隱秘性 德育隱性課程不像顯性課程那樣直接對學生發(fā)生影響,而是以隱蔽的方式,通過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高尚的教師人格以及融洽的師生關系等載體,把有關道德規(guī)范、價值取向、審美志趣等滲透到人、事、物活動中去影響學生。大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離不開課堂道德教育理念的傳授,也離不開所處學校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學校的建筑布局,花草樹木、雕塑畫像、名言警句甚至老師的言談舉止等等,都會給予大學生一定價值取向的引導。[1]大學生除了從書本課堂上獲得一定的道德觀念外,還有許多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是其在周圍環(huán)境影響下形成的。
(二)品德陶冶的全面性 隱性德育課程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超越了顯性德育課程,極大地拓展了德育載體的影響范圍,它既包括課堂內又包括課堂外的潛在課程。隱性德育課程能為大學生提供有利于內化的情感體驗和便于感悟的現(xiàn)實場景,使大學生在愉悅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使他們的德行、態(tài)度、價值觀、人格得到塑造,進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品德。學校德育隱性課程所提供的精神文化因素,更容易使大學生融入到一定的道德情景當中,促使大學生逐漸被周遭情景熏陶,不斷約束改善自己的角色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行為規(guī)范的易受性 顯性德育課程的強制性灌輸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的背逆心理,導致教學內容不易被接納。隱性課程相對而言是不明確的、內隱的教育方式,這類間接的德育方式是通過校園和教師等載體而產生無意識的心理效應作用于大學生,符合大學生的個性期望,會使大學生們感到自己倍受尊重,進而能主動地接受此類影響。大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對自己的約束控制能力卻不很強,學校制定的各類校規(guī)校紀,不僅僅是為了維護校園正常的教學秩序,更為了把這些規(guī)紀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為,增強大學生的自律意識,進而達到自我管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養(yǎng)成依照社會律法約束自我行為的自覺,為成為有良好品德的公民提供強大支持。
(一)校園文化 首先,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言行具有內在的規(guī)約作用。作為一種環(huán)境氛圍,校園文化以巨大的影響力對置身其中的每個人產生作用,規(guī)范支配著大學生的言行,使他們不斷調適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以獲得大家的認可。其次,對大學生的導向作用。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和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引導和激勵著大學生的行為。當學生生活在秩序井然、環(huán)境優(yōu)雅、建筑別致、學風濃郁的校園之中,會潛移默化地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人品得到美化、道德得到升華。第三,對大學生品行的塑造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如同一座巨大的熔爐,可以熔化掉不良思想、作風、習慣等各種雜質,鍛造出合格人才,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起著重塑作用。
(二)教師人格 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以及其高尚健全的人格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教師本身就是一部立體的、無時無刻不在被學生朗讀和品味的“活的教科書”,“教師的道德人格是任何教科書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2]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有助于學生形成樂于助人的品格;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熏陶著學生良好職業(yè)道德的形成。大學生往往從教師的言談舉止中發(fā)展其人格,從教師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
(三)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表現(xiàn)為師生間的尊重、理解、信任、融洽。教師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性格和興趣愛好,哪怕對學生個性中的不良方面,也要有的放矢進行正確引導,取得學生情感上的信任,在相互信賴中改變大學生道德品質中的不良方面。同時,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也為學生步入社會、進行人際交往提供了榜樣,有利于形成團隊合作精神。“親其師,信其道”,大學教師通過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和自身的道德示范,并與知識的傳授相結合,給學生以道德教育。
在肯定隱性德育課程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校園文化中非主流文化的消極影響。如非主流的教室文化對大學生的學習有消極作用;不健康的寢室文化如一股灰色的潛流,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的形成;餐飲文化中的無秩序的爭搶和“瀟灑的浪費”現(xiàn)象都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下了一道道污痕;網絡垃圾和邪教文化更是無孔不入,毒害學生的身心,扭曲他們的靈魂;學生之間的吃穿用的攀比風,也不同程度的造就了更多貧困學生的自卑心理和反社會的仇恨心理等。這些校園中的非主流文化反映了大學生的矛盾、困惑與玩世不恭的心理,如任其發(fā)展下去,必然使校園主流文化受到污染,嚴重影響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其次,教師不良的人格特征對學生的影響。如果教師有自私、懶散、偏執(zhí)、冷漠等一些不良品質,在傳授知識和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就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學生,甚至改變其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和做法,形成一些不良的道德品質。再有,不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利于學生形成趨向合群、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也不利于學生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更不利于學生將來參加工作后與他人的團結協(xié)作、友好相處。
(一)加強校園物質文化的創(chuàng)設與精神文化的營造,并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校園環(huán)境的設置重點應突出教育功能與審美效應相滲透,規(guī)范要求與興趣愛好相統(tǒng)一。在遵循凈化、美化、綠化和教化的原則下,進行設計和布局,體現(xiàn)出學校所蘊含的歷史、人文、美學等信息,真正使學生在道德物化的環(huán)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善的感受、真的體驗。同時還應加強落實制度建設,用以規(guī)范和約束學生的言行舉止,增強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
校風是校園精神文化的主體,大學管理者要盡可能調動一切要素,多開展“三觀”等方面的教育。班風是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的重要因素,應著重從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及輿論、人際關系、團隊組織的引導和培養(yǎng)抓起,塑造良好班風。精神文化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能得以體現(xiàn)和發(fā)揚,才能發(fā)揮其感染熏陶作用,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一年一屆的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辯論會、書畫棋藝比賽、影視焦點評論、運動會等,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
高校校園文化要融思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同時又要具有娛樂性和實踐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在堅持主旋律的旗幟引領下,進行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建設。隨著高校園區(qū)建設的發(fā)展,尤其還要重視大學生優(yōu)秀社區(qū)文化建設,保證社區(qū)文化設施發(fā)揮良好的育人功能。
(二)不斷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對于學生心靈的影響,構成這樣的一種教育力量,決非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懲條例所能代替的。”[3]因此,要使學生成為人格完善的人,就要要求教師應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求,不斷地調適自我期待和社會期望的關系,與時俱進,樹立全新教育理念。學會調控健康心理,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思考和探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育人的本領。
大學教師要經常融入到學生當中,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心理變化和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有效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以促進平等、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同時也為學生的人際交往樹立一個榜樣,使其逐步養(yǎng)成樂觀合群、團結協(xié)作的良好的品質。教師在關注學生發(fā)展的過程中,也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從享受學生獲得發(fā)展的喜悅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思想,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三)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對大學生良好品德的促進作用 新媒體是大學生道德品質形成與發(fā)展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新媒體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模式,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進而影響他們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加強新媒體對促進大學生道德品質發(fā)展的探索和實踐。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在技術上享有平等的使用權利,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地位相同,所以大學生更容易接受新媒體平臺所提供的信息,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行為習慣,最終定勢為自己的某種品德。另外,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xiàn)和表達自我的平臺,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參與社會管理,有利于樹立大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與此同時,也要防止新媒體的消極作用,尤其是一些高校在教育目標上過重的功利導向,致使一些大學生信仰缺失、價值認知取向混亂迷茫,[5]這時候大學生很容易受新媒體平臺上不良信息的影響誘導,道德標準弱化。
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大學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有效利用新媒體教育教學平臺,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中國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6]比如,組織大學生定期在校園論壇討論學校及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微信群、QQ號及個人博客等來推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的信息,多種渠道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其思想問題、學習問題、情緒情感問題、生活就業(yè)問題等。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為能為家庭和社會做出貢獻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