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若晨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人文與經(jīng)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都市詞在柳永《樂章集》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柳詞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柳永的都市詞上。其實古人并沒有提出“都市詞”這一概念,其他描繪宋初百年“太平氣象”的人亦未提到“都市”二字,今人也只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有學者論及柳永的都市詞。他們所認定的都市詞主要是指描寫都市風光、節(jié)令風俗與社會休閑文化的詞作,這些學者對柳永都市詞的研究,為我們研究柳永及其詞作提供了新的視角,開拓了柳詞研究的領(lǐng)域,對于重新評價柳永及其詞必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1]
(一)都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享樂之風的興起 北宋建國后,實行了系列恢復(fù)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措施,以計畝納稅法替代了唐代的租庸調(diào)制,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擔,刺激了他們生產(chǎn)的積極性。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手工業(yè)、商業(yè)等其它行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促進了城市的發(fā)展。城市的發(fā)展必然要有與之相適應(yīng)的新的管理模式。據(jù)楊萬里在《宋詞與宋代的城市生活》中的考證,宋以前,我國城市管理實行的是坊市制度,它是一種在空間和時間上對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閉型管理體制,在這一制度下,平民居住的“坊”和店肆集中的“市”四周都筑有圍墻,所有門戶都設(shè)官把守,早晚定時開關(guān),夜間不準出入,而且民居、店肆只許設(shè)在圍墻以內(nèi),不許當街開門。宋代坊市制的崩潰及坊市合一的新型都市格局的形成,極大地促進都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當時的首都汴京,商鋪店肆遍街,酒樓茶樓林立,甚至出現(xiàn)了繁華的夜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自序》這樣描寫當時的汴京: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jié)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diào)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悉在庖廚?;ü鉂M路,何限春游;簫鼓喧空,幾家夜宴。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
太平盛世里,經(jīng)濟的繁榮富庶,促進了娛樂業(yè)的發(fā)達。北宋初年都市生活最流行瓦肆里聽書講史、聽歌泛舟、節(jié)日游行、朝廷典禮、野宴郊游等。宋代這種都市繁華,與宋代的政治氣候是分不開的。盡管歷代帝王都喜歡享樂,可是宋代帝王不僅自己享樂,而且還鼓勵大臣與百姓也享樂,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這種享樂成為可能。上行下效,都市人們崇奢競侈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當時都市的社會習俗。宋真宗對輔臣所說的一段話就是最好的證明:“京師士庶,邇來漸事奢侈,衣服器玩,多熔金為飾。雖累加條約,終未禁止。工人煉金為箔,其徒日繁,計所費歲不下十萬兩,既壞不可復(fù),浸以成風,良可戒也。”奢侈之風一開,就再難禁止。
(二)崇奢競侈的都市消費文化 宋代最集中的文化娛樂場所就是瓦肆,瓦肆又稱瓦舍、瓦市、瓦子。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里對瓦肆有詳細的記載。北宋京都瓦市伎藝有小唱、雜劇、杖頭傀儡、懸絲傀儡、上索雜手伎、球杖踢弄、講史、小說、散樂、舞旋、相撲、影戲、弄蟲蟻、諸宮調(diào)、商迷、合生、說渾話、雜班、叫果子、裝神鬼等娛樂活動。非常適合都市民眾的欣賞趣味,也能滿足他們的娛樂需要,成為民眾閑暇游樂之所,也是年輕人縱情歡娛之地。
柳永這位風流才子在其年輕時代,因科舉屢次落第,流困京城,經(jīng)常光顧瓦肆,他的很多描寫歌兒舞女的詞作應(yīng)該就是創(chuàng)作于這樣的場所。是當時都市中下層人士生活的真實寫照。長期生活在都市之中的柳永,被這樣的氛圍所深深感染,用他的生花妙筆把這崇奢競侈的都市生活生動地描繪出來。
柳永在詞中描寫了城市的各個方面,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色調(diào)。其都市詞內(nèi)容為以下幾類。
(一)“太平時、朝野多歡”的與民同樂 汴京,作為北宋的首都,無論經(jīng)濟、政治還是文化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柳永第一次到汴京時,驚艷于汴京的繁盛,歌詠帝都的太平繁華,《看花回·玉城金階舞舜干》詞云:
玉城金階舞舜干。朝野多歡。九衢三市風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鳳樓臨綺陌,嘉氣非煙。雅俗熙熙物態(tài)妍。忍負芳年。笑筵歌席連昏晝,任旗亭、斗酒十千。賞心何處好,惟有尊前。
此詞描寫宋代汴京城中春日繁盛的景況,流露出身逢盛世的強烈自豪感,也表達了當時具有普遍性的流連芳景的社會情緒。起句“玉城金階舞舜干”先從朝廷寫起,“玉城”與“金階”為對文,皆指宮廷中的臺階。這是借用大舜帝的典故來歌頌當時崇尚文治、時世清平的局面。“朝野多歡”一句,承上啟下。柳水詞中經(jīng)常寫到“太平時,朝野多歡”,說明這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切感受。前面“舞舜干”,是講“朝”之“多歡”,“九衢”句以下,則是講“野”之“多歡”。所謂“風光麗”,講京城道路街市的整齊壯麗,即京城的富庶?!叭f家急管繁弦”,極寫京城中歌吹沸天的樂舞之盛。“鳳樓”句寫秦樓楚館的熱鬧,或以為“鳳樓”指皇宮中的樓閣?!凹螝夥菬煛本洌瑢懗湟缬诰┏侵械南槿鹬畾?。下片“忍負芳年”一句,則另起一意,拍合到流連芳景、及時行樂之意。芳年如此,韶光如此,怎忍輕負?正應(yīng)“笑筵歌席連昏晝”,即晝夜行樂的意思?!叭纹焱ぁ本洌屓寺?lián)想起曹植的“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名都篇》),以及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行路難》)等名句。因此這里表達的是文人詩酒風流的雅事。結(jié)句“賞心何處好,惟有尊前”,古人以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為四美,如王勃《滕王閣序》中云所“四美具,二難并”,這里卻不但說尊前歌酒之歡,超過四美,而且“惟有尊前”是最為稱心快意之事,這樣就把歡快之意寫到了極致。此詞上片鋪敘京城風光景況,下片著重寫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中人的心態(tài),詞筆瀟灑飄逸,正所謂太平盛世之歌。
(二)“燈月闌珊嬉游處”的節(jié)序風情 隨著宋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逐漸形成,反過來,這樣的城市布局也促進了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城市經(jīng)濟的崛起,導(dǎo)致市民階層的逐步形成,對宋代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市民生活就逐漸成為文學藝術(shù)表現(xiàn)的主題和題材,而節(jié)令、節(jié)日是市民集中活動的重要時間,是整個城市最為熱鬧的日子。生活上的富庶,政治上的太平,加上統(tǒng)治者的提倡,人們盡情地享受著太平富庶所帶來的愉悅,歡度著各種節(jié)令、節(jié)日。如《迎新春·嶰管變青律》
嶰管變青律,帝里陽和新布。晴景回輕煦。慶嘉節(jié)、當三五。列華燈、千門萬戶。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十里然絳樹。鰲山聳,喧天蕭鼓。漸天如水,素月當午。香徑里、絕纓擲果無數(shù)。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隨分良聚??皩Υ司?,爭忍獨醒歸去。
這首詞通過對汴京元宵之夜繁盛景況的描寫,展現(xiàn)了北宋全盛時期物康民阜的社會風貌。本詞從節(jié)序的更替寫起,以樂律的轉(zhuǎn)換暗示陽春的來臨,“新布”、“輕煦”,都見出初春。這種明媚和煦的氣氛既籠罩著整個京城,也籠罩整首詞篇?!皯c嘉節(jié)”句,點明時節(jié)正當元宵,以下側(cè)重寫元宵燈節(jié)的繁盛。宋時民俗,一年佳節(jié)中,最重無宵,從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八,放燈三夜,官府也組織各種慶典,教坊梨園弟子各呈絕藝。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鰲山彩燈,往往早在元宵來臨之前,便奉旨起立鰲山,皇帝還要在正月十三或十四日夜提前預(yù)賞彩燈,十五日夜則上自皇官下至尋常百姓,家家上燈,萬人空巷,盡情游樂?!傲腥A燈”以下幾句,描寫的便是當時這種空前的盛況?!笆铩本?,謂十里長街,火樹銀花,即是辛棄疾《青玉案》詞中“東風夜放花千樹”的景象?!蚌椛健倍?,寫鰲山附近,人山人海,鼓樂喧天。把燈節(jié)的氛圍推到高潮,使人身臨其境,深受感染?!疤健倍?,是總結(jié),也是點題,點明時代的升平昌盛和朝野上下、四民百姓的安康富庶。結(jié)句扣到自身,抒發(fā)感嘆:對此隨處可遇的良聚佳會、好天好景,怎能不沉醉其中,怎忍獨自歸去呢?此詞以都城元宵佳節(jié)的盛況為中心,“承平氣象,形容曲盡”,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元夕熱烈的氛圍和京城富麗的氣度。
再如《二郎神·炎光謝》:
炎光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yīng)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云暗度,耿耿銀河高瀉。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
這是一首詠嘆七夕的節(jié)序詞。節(jié)序詞和詠物詞一樣,既要求著體,又須有生發(fā)的余地,此詞即是將這兩者巧妙結(jié)合,將澄潔的意象與美好的祝愿融為一體。一般的七夕之作,常常以牛郎織女故事為中心,如《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一詩,即重在表達對牛郎織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悲劇命運的傷感;后來秦觀的名作《鵲橋仙·纖云弄巧》,則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來頌揚愛情的堅貞。而柳永此詞卻一反七夕之作中常見的感傷情調(diào),以意象的層層推移展現(xiàn)了對天上人間同樣的幸福情景之遐想。這首詞的情趣和格調(diào)是人間化的,從天上的情事,映射人間的愛情,由此可見柳永詞貼近市井民間的氣息和創(chuàng)作姿態(tài)。
(三)“人間三度見河清”的歌功頌德 在柳永《樂章集》中有很多是對北宋當朝皇帝進行頌揚的,或稱頌政和民豐,朝野同慶的,或歌頌物阜民康、時世清平。除了這些,還有大量間接贊美帝王、歌詠升平之作,通過其描寫都市的繁榮景象,市井人們的富裕生活,娛樂活動的豐富多彩,來表達皇帝治理有方,推動了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繁榮和社會的穩(wěn)定。尤其在“天書”事件中,道教逐漸興盛,當朝皇帝以與契丹締結(jié)的“擅淵之盟”為恥,將天書用作祭祀,興盛道教,用來“鎮(zhèn)服四方,夸示戎狄”,“天書”降后,慶典凡五日,全國上下一派歡騰,皇帝作詩,臣子相合,君臣相得,盡顯太平之象。那時的柳永剛剛離開家鄉(xiāng)到達汴京,看到都城各處繁榮的景象,不禁深深的被都市生活所吸引,也向往著過上美好生活,他用詞作歌詠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如:《玉樓春·鳳樓郁郁呈嘉瑞》。
鳳樓郁郁呈嘉瑞。降圣覃恩延四裔。醮臺清夜洞天嚴,公宴凌晨簫鼓沸。保生酒勸椒香膩,延壽帶垂金縷細。幾行鹓鷺望堯云,齊共南山呼萬歲。
這首詞描寫夜醮的次日舉行慶典之事。“鳳樓”,這里代指官殿,“呈嘉瑞”,則是暗示圣祖降臨?!疤鞎笔录亩际袘c典,在當時作為固定的慶祝節(jié)日,作為圣祖降臨的降圣節(jié),各地開始建設(shè)圣祖宮殿,甚至當時人們還將降圣節(jié)與天慶節(jié)、先天節(jié)并稱為三大節(jié)日,在過節(jié)時諸州官吏要置道場散齋致齋。降圣節(jié)所奉之禮最為隆重,全國上下舉行慶?;顒樱熳优c民共樂。詞中次句即是指此事。詞中的“保生酒”、“延生帶”、金縷”,都是慶祝降圣節(jié)必須要做的事情,在節(jié)日期間文武百官都要佩戴延生帶,穿金縷衣,共飲保生酒,朝廷官員共同慶祝。降圣節(jié)從宋真宗開始設(shè)立,一直延續(xù)到仁宗皇帝繼位后才逐漸廢除。最后“幾行”二句,寫群臣覲見上壽的情景,可謂是當時慶祝活動的實錄。
在仁宗時期,柳永仍然寫詞歌頌皇帝,不過這次不是歌頌“天書”降瑞,而是給皇帝祝壽的。至于《醉蓬萊·漸亭皋葉下》,古人筆記里關(guān)于此詞的傳說很多,不過柳永并沒有因給皇帝獻這首詞而獲得高升。
漸亭皋葉下,隴首云飛,素秋新霽。華闕中天,鎖蔥蔥佳氣。嫩菊黃深,拒霜紅淺,近寶階香砌。玉宇無塵,金莖有露,碧天如水。正值升平,萬幾多暇,夜色澄鮮,漏聲迢遞。南極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際宸游,鳳輦何處,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簾卷,月明風細。這是一首贊美帝王、歌詠升平之作。
一般來說,“詩言志,詞言情”,柳詞被人們認為是“艷科”,甚至被指責為“詞語塵下”,但這些歌功頌德詞寫得雍容華貴,從語言角度看頗有“詩風”,詞語一點也不“塵下”。這種祝壽詞的寫法也逐漸成為一種典范。柳永這些詞作對當時都市風情的描摹、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對當時詞體的成熟,都具有相當?shù)呢暙I。
柳永的都市詞反映了當時北宋社會風氣以及經(jīng)濟發(fā)展的繁榮狀況,為后世研究宋代城市經(jīng)濟、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柳詞中反映都市的作品是當時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而北宋都市的繁榮興盛,也影響著柳永詞的創(chuàng)作。
(一)柳永的都市詞引領(lǐng)北宋社會風尚 柳永深受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的影響,積極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用他的詞作表現(xiàn)生活、歌頌現(xiàn)實。北宋經(jīng)濟空前繁榮,都市文化消費十分奢華,唱詞、聽詞就是其中的一種文化消費,風靡一時。柳永迎合這種風氣,也創(chuàng)作大量的長調(diào)慢詞,吸引了更多的聽眾,影響了有宋以來的市井百姓、達官貴人各個層次的審美趣味。柳詞一時間風聲水起,上至帝王貴族,下至普通百姓,無人不曉。甚至和尚、道士也都愛好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宋人筆記中有不少關(guān)于文人偏好吟唱柳詞的記載,說明柳永在當時深受大眾喜愛,可以說他是時尚的弄潮兒、引領(lǐng)者,他的身邊有一大批詩詞創(chuàng)作者、追隨者,他的喜好與創(chuàng)作深深影響著當時的文學風尚。
(二)柳永都市詞促進都市文學審美觀念的轉(zhuǎn)變 眾所周知,肇始于隋朝的科舉取士制度不僅對中國的政治制度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中國的文學與文化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隋朝以前,把握國家政治的都是貴族階層,下層的庶族地主沒有機會進入國家官僚機構(gòu)。自科舉取士制度的推行,使得下層庶族地主進入國家官僚機構(gòu)成為可能。隋唐時期,科舉考試剛剛興起,考試制度還不夠完善,科舉考試大都被有權(quán)勢的人所掌握,下層人士想要通過科舉考試來謀求官職極其困難,這一情況直到宋代才逐漸發(fā)生變化。北宋皇帝重文輕武,不斷完善科舉制度,為中下層士人進入上層社會提供了機遇,很多下層士人考中進士入朝為官后,將自身的創(chuàng)作風氣帶入上層社會,由此促進了中唐至北宋時期“由雅入俗”,又“化俗為雅”的雙向運動。文人作俗詞至北宋中期的柳永稱極盛,而文人詞的雅化則是周邦彥在樂腔,蘇軾、辛棄疾等人在詞本文方面所作的努力,且柳永的俗詞仍能流行不衰。按照林繼中所說,唐末到北宋這一時間段,不僅是上層社會的雅致進入到下層社會的文化當中,而且也是下層社會的文化進入到上層達官貴族的雅致文化當中,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實現(xiàn)了融合。而柳永正處于這個時期,柳永的詩詞也具有鮮明的上下層交融的特點,可以說柳永所作的都市詞為宋代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2](P170-189)
薛祥生先生考證,柳詞當中用“雅”的次數(shù)明顯比用“俗”的次數(shù)多,認為柳永的詩詞更傾向于雅,而不是俗。[3](P112-119)柳永大半生在北宋的都城汴京,所接觸的人也都是一些達官貴族,所以柳永在審美方面傾向于雅多一些,其詞的確經(jīng)常引經(jīng)用典,傾于儒雅文化;另一方面,他出身于下層,本身也會保留一部分下層社會的文化氣息,因此柳永都市詞的雍容典雅中仍然有近俗的一面。北宋中后期,人們的文化生活大都是“以俗為雅”,市井百姓喜歡唱詞,柳詞在市井廣為傳播;上層人士欣賞柳詞中的歌功頌德、祭祀慶典等盛大景象的描寫,因此柳永的都市詞正好展示了雅與俗的交替融合,為后代的詞人寫作奠定了基礎(chǔ),從此詞也從以前的市井新聲逐漸擴大到全社會各個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