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逵夫,趙玉龍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全元文》共60冊,為元代歷史文化和文學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嘉惠學林,居功甚偉。由于《全元文》卷帙浩繁,搜羅范圍極廣,要集結全備至為困難,難免有所缺漏。近年來,隨著元代文學、歷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研究的深入推進,學者們爬梳材料、鉤沉索隱,已經(jīng)作了一些補遺輯考的工作,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筆者在搜集甘肅隴南金石文獻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元惠宗(順帝)至正年間的七篇碑記銘文不見于《全元文》,其中作者為《全元文》所收錄者1 位,文1 篇,即蒲君美《同知哈石公遺愛記》。作者為《全元文》未收者文4 篇,即牟守中《湫山觀音圣境之碑》《禮店東山長生觀碑記》、趙文德《太祖山靈源廟行祠記》、李思齊《萬象洞題記》。作者佚名2 篇:《嚴惠昭墓記》《太皇山齊天顯圣崇寧廣福乾元宣烈蓋國大夫帝本末之記》。茲分類予以校錄,供《全元文》增訂和學者們進行相關研究時參考。碑文之后附以“按語”,說明碑文與作者有關情況,并附“校記”,對文獻的載錄及不同文本間的文字異同加以說明。缺文或因年代久遠、字跡漫漶無法辨認的文字用“□”表示;有的缺文加以試補,用“[]”標出,以供參考。
同知哈石公遺愛記
蒲君美
□□□□□□□□□□□□□□□□□
欽惟皇元啟運,王道昭宣。太祖皇帝握干符而起朔土,應神武以服四方,東蕩西除,南征北討,平定中原,淹有[九州],□□□□□□□□□□□□□皇綱,混一華夏,車書同軌,窮荒絕域,罔不來賓。圣圣相承,克邁乃訓;賢賢間出,代不乏材。惟此禮店,昔隸古岷,實居邊郡,武功戡定。□□□□□□□□□□□□□□□故贈寧夏王秦國公,昔首充達魯花赤元帥,其后子孫相繼,無替厥職,名揚□□□□□□□□□□□□□□□朝除倅貳式哈石昭信來任是職,下車之始,訥言敏行,默識心通,聲色無嚴,諳閑大□□□□□□□□□□□□□□□三思而后啟發(fā),無不中理。憲司已嘗交薦,詳讞辨明,咸得其宜,遠邇漸聞,□□□□□□□□□□□□□□□止,皆本仁祖義。平明治事,自朝至乎日中昃,不遑暇食,迤邐化成,人民安而□□□□□□□□□□□□□□□詞不隱,未肯靦顏折節(jié)。和睦黨僚,平章百姓。遇旱則齋沐禱祈,甘霖隨懇而□□□□□□□□□□□□□□□,靡不存心。一日,召司屬僚吏等詣府,謂之曰:吾觀鄰封,建諸皷樓,以為壯觀,予□□□□□□□□□□□□□□未有言,惟公獨曰:“罄予薄俸,不敷者化,豈何難哉!”遂命梓人計料,隨時規(guī)措,選擇□□□□□□□□□□□□□,朝斯夕斯。公暇之后,不旋踵而監(jiān)臨,計椽木截馀檁柱者,悉命收貯為薪。又召工□□□□□□□□□□□□□不犯于民,逾月之間,梓事告成。是日,市井行商坐賈,不召而來者眾矣,咸助撐持?!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醵暌病S重Q識石及延賓之館,悉捐己俸。耆老齠鬀見聞者,贊之不已。言未訖,經(jīng)歷□□□□□□□□□□□□曰:“本府同等□□□□□□□伊先父沙藍星吉,昔授承德郎功德使司司丞,徽□□□□□□□□□□□□亞中大夫、吐蕃等處宣慰使□元帥,職居二品,其輔國理民之意,然拳拳弗失,猶未□□□□□□□□□□帝師前,為耳目之侍者,蒙選差押運布施,直隸迤西,極邊深界險阻之際,多負勞苦?;孛尚红汗ΡW?,初任是職。于任期間,直蒞文州,招番部以智,則酋寇數(shù)寧而畏懼;親臨百姓,化士民以德,則隱者□□[以]□□;□□□□,□□工以禮,則藝匠贔屭以施為;待用工力,子庶民以慈,則夫役勩功而急作;將圖樣式,支眾技以巧,[則]□□□□□之間。事跡功能,未可枚舉。然此禮店蕞爾之地,倅貳交代者數(shù)千人矣,如斯浴德澡身,誠鮮有之?!酢酢酢酢酢跤宿o而閑適,闔郡軍民大彰厥善,難以臥轍□借留。子曷不書本官之始末,刻諸民以示后人?!酢酢酢酢酢跤鬃x書,觀三代隆盛之際,有□夔、稷、契、伊、傅、周、召之臣,聰明剛毅,知民疾苦,忠義善政。思伊者,莫過如斯人。本官有古君子之風焉,慣識蒙古漢字,似乎罕有。勉陳梗概,以為遺愛之萬一云爾。
皇元天授,山岳之寧。大業(yè)一總,賢哲挺生。朝多柄用,任以忠貞。惟公哈石,色目苗裔,克邁俊英。年齡既艾,從事于京。語言便利,氣質(zhì)老誠。艷色不榮,待士謙讓。蒞民寬平,理訟正直。察微審情,謗議不怨。詩禮□學,鄭衛(wèi)不聽。能存實操,不著虛聲。言行卓立,遠邇揚名。
進議校尉陜西等處提舉司提舉蒲君美撰文
文州千戶所提控案牘蘇文書丹
亞中大夫僉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事和尚篆刻奉元趙信卿刊
至正五年歲在旃蒙作噩十月重光大淵獻朔初九日署維□和黃道奎星閣秩官耆老等立石
按:殘碑出土于甘肅省禮縣食品公司院西,現(xiàn)存禮縣博物館。碑高132 厘米,寬76 厘米。碑陰部分羅列人名和職官名,今從略。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蒲君美撰文。因年代久遠,文中部分文字殘缺。李修生主編《全元文》收蒲君美《黑池德圣忠惠威顯廣濟王神道碑記》文一篇,[1](P351)撰于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此篇《全元文》未收。
蒲君美,曾任進義校尉,管領陜西等處打捕鷹房諸色人匠提舉。至正十六年(1356)在世。文中所述名宦“哈石昭信”,應姓哈名石字昭信。元朝建國后在中央設置中書省,后立各省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路設總管、同知。可知“哈石公”屬路級地方長官。從“惟公哈石,色目苗裔”來看,哈石公應為“色目人”后裔,看其姓“哈”,則應為隴南回民的祖先之一。色目人是多種民族與部族的統(tǒng)稱。元代有大量色目人進入中原地區(qū),為元朝的社會建設與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本文主要反映了哈石公到偏遠的禮店任職。今隴南禮縣,宋代以前歸長道縣治,元代時長道并入西和州,另在今禮縣城關設“李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下轄“上千戶所”,大體即今禮縣所轄。禮縣之名來于李家店(20世紀50年代以前稱“店子上”,包括今長道與永新,俗稱“上店子”“下店子”),當時儒士覺“李”字不雅,改書為“禮”,故元代史書中“禮”“李”混書,至明代置縣正式改為“禮縣”。哈石公在禮店任職期間愛民勤政,體察百姓疾苦,盡心民事,崇尚仁義道德,救災救荒,司法案件處理得當,遠近賊寇息寧而畏懼。在他的治理下,當?shù)厣鐣€(wěn)定,政通人和,商貿(mào)繁盛,百姓生活安樂祥和,其政績聲名遠播。這對于了解與研究隴南歷史文化、名宦英杰以及我國古代民族團結的具體情況具有重要價值。
(一)湫山觀音圣境之碑
牟守中
(篆額):湫山觀音圣境之碑
湫山觀音圣境通濟善惠王碑記
特□希玄□教大師鞏昌等處玄門知閑真人牟守中撰
大中大夫黃州路總管兼營內(nèi)勸農(nóng)事野峻臺書并篆額
運精□應靈,萬物資生而資始。離為火,坎為水,四時或雨而或暘。□風□震發(fā)之威,而山澤□□之氣,[欲]□□其故,[探]究其□,□□□化之良能,必有□□之主宰。今禮店軍民元帥府封部之內(nèi),有湫山者,危峰巍峨,[聳]乎霄漢,空谷蘊乎風霆,煙嵐□□□□?!踉葡驈堄阡猩?。古柏蒼松而蔽野,珍禽奇獸以喧林。中峰之間,山明水秀,天然玉井,俗[間]所傳觀音圣水。碑說□□考,昔唐宋封為“通濟正佑福安王”,歷五代,更宋金兩朝,約五百余載?!酢酢踔骸跞怀T?。及圣元御極,四海一統(tǒng),□官□□秦國忠宣公按竺邇,□遇旱災,親率同僚父老,詣山祈請,甘澍無虛。延祐中,命奎章閣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銀青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中書平章政事魯國公奏奉圣旨贈封“善惠王”,馀號如舊。陜西路府州縣,邱山□水,□□□□色□不足,深山之中,有杜公□,□□□者□自□□,系土居人氏,于中統(tǒng)同,率化官民,興修廟宇,塑繪圣像,時納香火,后為風雨剝摧,殿堂□漏?!酢酢酢醵盼牟?、郭□等,翻修完整,祈請如故。自□□孫□□,郭□□父祖之功,慮后淪沒,故就山之平原處,行殿之側,永翰刊瓊,以傳不朽。上以明觀音之神化,敘通濟之神功,發(fā)□□□克養(yǎng)神人□民,父祖□溯□至末。既錄其實,仍續(xù)以銘:
皇道含元化育同,觀音遂處顯神通。幽靈鸞母出玄宮,善惠龍騰佐昊穹。禮店湫山王□洪,□□□□碧霄□?!酢蹙G野受時雍,□□紅□□□兇。守正清朝天水公,□風□雨子孫□。明□尚化□□□,□路謳訝德望崇?!酢酢酢酢酢豕Γ跆煺选醺H肇S。翰□□□□□□,□□□□□□□。
大元至正歲在己丑正月□□□望日刻石
按:碑存甘肅隴南禮縣湫山鄉(xiāng)上坪村。由龍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首高40 厘米,碑身高185 厘米,寬70 厘米。其背面為建碑各方面人名數(shù)十人,今均略。牟守中,生平事跡不詳。碑為元惠宗至正九年(1349)正月建造。碑文反映出元代禮縣湫山一帶林木茂密、古書參天、流水潺潺的原始美景,這與20世紀70年代前禮縣羅湫公路未修通前,湫山鄉(xiāng)自然形態(tài)一致。當時湫山的植被沒有遭到破壞,西、南兩面綿延數(shù)十公里,與岷縣麻延林區(qū),禮縣洮坪林區(qū)相連,森林茂密。又湫山盛產(chǎn)小箭竹,為當?shù)厝藦氖轮裆t編織提供了優(yōu)質(zhì)原料,四十多年前竹蓆編織業(yè)是湫山經(jīng)濟的一大產(chǎn)業(yè),是湫山群眾家庭經(jīng)濟的重要來源。這對于了解隴南一帶元明清時期的自然生態(tài)、元代的宗教政策都具有一定價值。
(二)禮店東山長生觀碑記
牟守中
三洞講經(jīng)虛玄妙道知閑真人牟守中撰
大中大夫興元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管本路諸軍奧魯勸農(nóng)事和尚書
通議大夫常州路總管兼管本路諸軍奧魯勸農(nóng)事野峻臺篆
朝請大夫同知鞏昌路[一]都總帥府事貼本立補花建
竊聞神無方而易無體,至理難言;顯諸用而藏諸仁,隨時發(fā)現(xiàn)。粵自乾坤定位,日月著明,風霆動散以宣威,寒暑往來而成歲。若無主宰,孰挈綱維?是知運陰陽者莫過乎百靈,濟國家者豈逾于大道。是以軒轅豎觀,設祭酒以掌三熏[二];大舜省方,明典儀而修五禮。昭誥蒸民之則,殊分玄教之源。及老子之舜朝,出函關而傳道,丹符萬卷,道德五千,弘揚清凈之風,振起仁慈之善。自此,仙山靈洞,霧闕云宮,遍覆宇以連甍,雖[三]遐荒而接景。今茲禮店,雄鎮(zhèn)西陲,有守土之功臣,膺平章之重職,明馨德教,優(yōu)庇緇黃,垂范甘棠,贊襄六[四]本。是郡也,東北掖乎秦鞏,西南跨彼階文。漢陽長道之清流,夾滌污染;紅岫湫山之茂麓,兩助禎祥??ぶ鸱?,有川曰“天嘉”。四顧則秀入畫圖,六儀則合乎地理。豈讓梁原之美,優(yōu)增洪澳之猗。大[五]朝甲辰年間,偶有高士姚大成,本貫西蜀,云游至此。其人業(yè)于儒道,兼治術醫(yī),博覽諸經(jīng),尤精二宅。見景留心。罄其所積,買到周卜花地土一區(qū),花其工費,銳意繕修。上蒙功德主平章恩府高垂隆花,畏景無加,時沛甘膏,玄田沃足。于是建正殿,塑三清,立行廊,修請位,匾其觀曰“長生”,題其殿曰“三清”。觀乃奐然而可瞻,師則倏然而辭世。其徒姚善能,乃孫姚洞玄,繼志述事,肯構肯堂,卜于殿后,再新基址。啟創(chuàng)岳祠,皇帝主其庭,十王側其廡,七十六司、六曹、九署,像皆完整,告厥成功。官員士庶,祈祝伸愬者摩肩,還愿獻香者踵廟。圣之彰靈,神之顯驗,不勝枚數(shù)。先于元統(tǒng)甲戌年間,有本府達魯花赤和尚,刻妝行像,以備官民迎請。年例慶誕,設醮箋天。誠勸善之先容,最鄉(xiāng)間之美事。目今弟鞏昌路同知總帥貼本[六]立補花,延請乃兄,共議立碑,光傳不朽,乃遣使來索其記。仆愧淺學,加之昏聵,又不敢違命,忘其固陋,聊筆實勣云耳。銘曰:
洪帷聃圣,出處莫窮[七]。眷言誰之,變化猶龍。指陳眾妙,重立玄功。萬邦化日,千古清風。身分五像,神具道通。光宅天下,洞觀域中。雍州極廣,禮店最雄。天嘉福地,環(huán)拱奇峰。興修玄苑,嚴奉金容。羽人鶴氅,玉磬瓊鐘。朝參三圣,慶祝九重。世臣太宰,巨室華宗。綿綿寵耀,代代昌隆。老氏家風兮德大道,道人行素兮務增崇。彼我是非兮一掃空,死生夜旦兮任化工!
大元歲在辛卯至正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天恩上吉
長生觀住持崇德明真大師姚洞玄重修立石
校記:
[一]路,《禮縣志》(禮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作“等處”。
[二]薰,《禮縣金石集錦》(禮縣博物館、禮縣老年書畫協(xié)會2000年編)缺為“□”。
[三]雖,《禮縣金石集錦》缺為“□”。
[四]六,《禮縣志》作“大”。
[五]大,《禮縣志》作“天”。
[六]本,《禮縣志》作“木”。
[七]窮,《禮縣志》作“穹”。
按:以張維《隴右金石錄》(甘肅省文獻征集委員會民國三十二年校印本)為底本錄入。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牟守中撰。文中所言“達魯花赤”是元代設置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官職,始設于成吉思汗時期。達魯花赤,蒙古語意為“鎮(zhèn)守者”。元朝在很多中央機構、管軍機構和行省以下的大部分地方行政機構中都設有達魯花赤一職?!皧W魯”為元代管理軍人家屬、補充兵員、籌辦軍需等的“兵站營地”組織?!督?jīng)世大典序錄·軍制》言:“軍出征戍,家在鄉(xiāng)里曰奧魯?!盵2](P592)“奧魯勸農(nóng)事”亦可整體理解,指元代職官,本文即是?!对贰ろ樀畚濉吩疲骸案魈幵囉檬亓?,并授兼管義兵防御諸軍奧魯勸農(nóng)事,所在上司不許擅差。”[3](P897)碑文主要記載蜀之高士姚大成“業(yè)于儒道,兼治術醫(yī)”,云游至天嘉(禮縣別稱)修長生觀、三清殿之事。碑文對研究元代職官制度、宗教、民俗等具有一定價值。
(三)太祖山靈源廟行祠記
趙文德
(碑額):敕封
太祖山靈源廟行祠記
漢陽軍民元帥府儒學教授趙文德撰
神天之造化,惟能陰隲于下民,累朝加號,德澤素裕,爵勛夙著,功加于時,澤潤生靈。弭其水旱扎瘥之災,祈其雨露豐穰之慶。距縣南百里,山高且峻,名曰太祖山,山巖聳秀,突屼嵳峩,下瞰數(shù)州,歷歷可辨,勢如飛墜,徑似螺盤虺屈,繩引梯進,一跬十憩,然后躋巔龍泉虎巖,喬木掩映,涯際無窮,濟時景福。興云致雨,不違農(nóng)時,記其始末,靈異悉出,焉可枚舉。干道廟石,塵昏雨剝,磨滅摧殘,無復可稽,世代欽崇。稱秩元祀,咸秩無文,仍頒廟額,繪飾儀像,亙古亙今,立會不一。西、成、階、鳳、秦、隴無不建立祠所,在處有焉。至治壬戌,剪創(chuàng)興工,復舊如初。廟貌巍巍,威靈堂堂。信圭赤舄,鷩冕球旈,侍徒偉偉,介胄徐徐,金碧炫耀,黝堊并雘,靡所不備。榱檞檐楹,門闥階戺,煥然鼎新,可以為一方懇禱之地。雨于此祈,睛于此禱,福于此求,災于此弭,古之經(jīng)始落成者,亦猶今之經(jīng)始落成者。古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其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狈蛭⒅@誠之不可揜如此。夫《傳》亦云:“能捍大旱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狈灿徐`跡于世,有天下者所以報其功、旌其德也。神功監(jiān)德,縣廟碑銘,班班可考,愚奚庸贅,乃錄其實,勒諸琬琰,以傳不朽。其辭曰:
渾淪初分先兩儀,主判天神與地祇。峻山豐嶂顯湫池,瀅不盈兮旱不虧。天水太祖廟稀奇,曰雨曰暘拯災危。遠肅邇安咨寵緩,雷風迫薄射坎離。歲稔年豐免百罹,靈跡申聞加號碑。公侯伯子男繩熙,東作西城勒敷災。春祈秋雨來致祠,影響戒聲感應時。山川靈享惟在茲,民物和平誠噫嘻!五風十雨勿衍期,否泰交居總維持。元豐干道日孜孜,至治壬戌逐狐貍。鳩工須材復舊基,煥然奪目碧琉璃。四時蒸嘗歲月彌,萬古千秋景貺熹。
大元至正十年歲次庚寅九月癸丑朔二十六日吉時立石。吏目周□寶
進儀校尉、西和州判官普顏貼木兒
忠勇校尉同知西和州事王謹宗
奉訓大夫西和州達魯花赤兼管本州島諸軍奧魯勸農(nóng)事
象峰增廣生員文敘、王揆一恭閱校補
邑王精一、王賡南恭錄敬書
督工:王治貴、葉興祿、吳殿相、王萬兩
生員王布化、馬昭德同協(xié)辦重建
石匠孟未平
大清宣統(tǒng)二年歲次庚戌季夏之月谷旦敬立
按:碑文刊于甘肅省西和縣興隆鄉(xiāng)象駝山《太祖靈源廟行祠記》之下部,為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頌靈源廟詞,趙文德撰。趙文德,西和州教授,生平不詳。文末所署為清宣統(tǒng)二年(1910)重立碑之時間。乾隆年間修《甘肅通志》卷五《山川·西和縣》載:“太祖山,在縣東南。山巖聳秀,下瞰數(shù)川,歷歷可辨?!盵4](P570)碑文頗有文采,對研究隴南地區(qū)的寺廟宮觀及歷史文化具有文獻價值。
(四)萬象洞題記
李思齊
大元朝總統(tǒng)兵官、太尉、丞相李思齊,使命達魯花赤真?zhèn)H,并成州守御,官知院茬路、同知郭恕,同谷潘和之、王世忠,看觀仙洞到此。
至正二十八年六月初一
按:“題記”在今甘肅省武都縣萬象洞內(nèi),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李思齊題。萬象洞,又名五仙洞,位于武都城東十二公里處的白龍江南岸漢王鎮(zhèn)楊龐村半山腰間,是一天然巨型溶洞,因其洞內(nèi)鐘乳石形狀奇特,萬象森列,故曰“萬象洞”。萬象洞歷史悠久,早在北周時就有人在此留有題記,此后歷代的文人墨客也都留有題記。
李思齊(1323-1374),字世賢,羅山(今河南羅山)人。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時,他與察罕帖木兒同時起兵攻打紅巾軍。至正十七年(1357),察罕幀木兒和盟友李思齊一起進入關中,后來完全控制了陜西。察罕帖木兒被殺之后,李思齊成了察罕集團的實際組織者,他以關中為根據(jù)地逐步向外擴大勢力范圍,到至正十八年時,李思齊至少控制了長安以西、隴東南部一帶的地區(qū)。李思齊后被朱元璋大軍打敗,率眾投降明朝?!邦}記”為至正二十八年(1368)所寫,說明這時李思齊已控制了隴南一帶。這幾句題記可補史書與方志記載之不足,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一)嚴惠昭墓記
維大元至正四年,太歲甲申七月戊子朔初四日辛卯,陜西禮店崖石鎮(zhèn),焚修羽化希文凝妙玄微大師嚴惠昭,謹備錢財萬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就問皇天父、后土母、社稷土一邊,置買到前村墓田北山崗地一處,其地東至青龍,南至朱雀,西至白虎,北至玄武,上至蒼天,下至黃泉,四至分明。即日錢財分付天地神明了。托保人張堅固、李定度;知見人東皇父、西王母;書契人石功曹;證契人金主薄,青蓮單子讀□□。死□天,亡人骨,正安葬,入黃泉。急急一如律令。
按:文屬磚刻,是元代買地券文的形式。出土于甘肅禮縣崖城鄉(xiāng)泰山廟,現(xiàn)存禮縣博物館。磚邊長26 厘米見方,厚6 厘米。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刻?!坝鸹睘榈兰倚g語,死者為道教的希文凝妙玄微大師嚴惠昭。我國從東漢始就有為死者買地下陰宅之俗,此種買地券是作為死者合法擁有冢墓陰宅的文書憑證,埋于墓葬中,這同現(xiàn)實社會中買賣地券一樣。見證人“張堅固”、“李定度”是冢墓中的“專職證人”,一般同時出現(xiàn)在買地券中,與神仙東皇父、西王母等并列,是土地買賣成交的見證人,有時也充當保人,文中托保人名“堅固”、“定度”即是其意(其姓氏為最常見之姓)。這對于了解和研究元代喪葬使用地券習俗有一定價值。
(二)太皇山齊天顯圣崇寧廣福乾元宣烈蓋國大夫帝本末之記
古岷本羌地,禹貢雍州之城,沿革廢置不同。宋南渡后,為金人割處,是為極邊。已而講和。宋以白石鎮(zhèn)為州治,改曰西和。建我皇元,奄有天下,命昔寧夏王,洎秦國武宣公來鎮(zhèn)西陲,塞其要沖,控御三邊,馳駐禮店天嘉川,建帥府。南四十里有山,曰雷王池,曰天圣廟,曰乾德古祠。南嶺其存,而大帝之徽號功用,詳見前代典誥,茲不復贅。泰定改元甲子,(三)[至]正有三日,羽衣龐復泰夜夢白衣神人,示以西蔡兩鎮(zhèn)之間,卜最高峰,俾建宮祠。既覺,一依所命,辟地宮基,偶得太帝之仙骨,歷千余載,全無腐朽之狀,煥然有金光之色,及一石碑三石券,皆書神之父子出處本末、修煉升化之要、山川墳像之奇異,歷歷有地,方知乃山名曰太華峰,曰乾明祠,曰玉液天宮泉,曰圣應。于是羽人勸率鄉(xiāng)邦,創(chuàng)建祠陛,俾奉香火,已將仙骨并原獲石券,復瘞故地,塑像于上,以為洞宮。不幸羽人早逝,歷有其年。
至正丙申季秋一日,禮店長官所長官及家奴,同廟側耆老趙思敬、宋文明、宋文才,洎廟主龐國用等,捧其江陵府所得官誥,示予來請代筆,其芳獻□,曰:“雷王帝君福,哺育澤民。自晉迄今,殆一千余載矣。時代迭更,未嘗顯著。當今□□圣明御運,道泰時亨,神以時而彰靈,境因人而顯勝,千載而下,未知若何?覺觀太華,即為群山之祖、萬峰之宗,誠神靈之王地也,乃雷君煉丹之所、薦骨之處。惟神位居天府,德播寰區(qū),管岳瀆之靈祠,統(tǒng)乾坤之主宰,豐天下之家邦,誕聰明之子嗣。名標青史,德被遐荒。君何為我書其一二,刻諸堅珉,藏之幽堂,使后之行者,亦猶今之獲古,聞神之拔萃,挺奕之異靈,仗山川之秀麗,不亦可乎?”予辭未已,勉應曰“諾”。惟神之父子、出處本末,晉人已書其實,略以今之聞者撮取梗概,聊具其萬一焉。
敕誥朗然具載:曩自紹定四年,值兵變,更有本州太守馬安甫與廟主張立,同閭里人,捧大天帝官誥、神旗幡、先牌,隨陣流落至江陵府。豈收其年代幾千載矣!幸神之靈保,乃敕黃綾誥,洎宗枝圖本尚存,于后得之,乃大天帝系上界開皇應昊,鎮(zhèn)國天王之子,朝托胎于秦州城東雷仲華家。其室高氏,夢吞金像,覺而有娠,至晉元帝永興元年五月十一日卯時誕于中廳,祥云覆州,異香馥郁,神彩秀美。中岳隆王,自幼而敏慧,長而忠孝。甫十歲,行藥拯疾,文武兼通。咸康元年,受爵耀州刺史,以忠德惠民、肅廉正直,感天賜符牒書理陽間,夜整陰司,兼管水族之類,著斯仙趣,迄邐轉升,品級至尚書左仆射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授一年相,辭朝而歸游習,擇可像之地,遂至古岷白石鎮(zhèn)巖洞之中,隱居修道,不噉煙火食,化地為泉,涌金漿玉液,日飲三杯,無饑渴惱。
至元年三月八日夜,果滿功成,遇上天真符使者,手執(zhí)金盤,捧天符牒,皆玉龍篆文,云:“上皇敕命,賜汝為恨天左卿,主鎮(zhèn)江河淮濟、海瀆川原,提調(diào)各山洞府、社稷靈祇,都統(tǒng)天上天下三界陰兵,判風雷雨澤事。今汝始鎮(zhèn)金仙,授元黃顯濟真人之位,漸漬妥靈于此。”至隋文帝開皇八年三月初八日夜,于山頂上陰云四合,風雨晦冥,雷電相擊,遍山奔吼,曉則以泄湫于峰,現(xiàn)白牛白馬之像。自茲以往,靈感愈彰,現(xiàn)神兵而蕩南蠻,顯真靈而扶帝祚,剿馘蛟蜃,其異在者,不可勝數(shù)。凡朝代間遇旱,禱則獲霖,澇則張賜晴霽。歷古今,薦加恩寵徽號褒一十四字之封,若匪斯神極靈至圣,輔□□國庇民,全于忠孝者,其儔能若是乎!
定邊大將軍西番達魯花赤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軍民元帥麟禮店千戶所都督
明威將軍、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大陸花赤普顏塔石脫思麻成都鞏昌路漢陽禮店等處長官高岱
朝講大夫鞏昌等處都總帥府事帖木里花原各郎同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
嘉獻大夫、陜西等處侍尚書省理問司禮店文州蒙古軍把總
太皇山羽士各分山勢供一十八處
開天圣烈明皇顯應仁惠普德崇里大天地
……(人名、地名、官職名眾多,從略)
時大元至正十六歲在丙申十月孟冬十八日甲子天赦
上吉日廟主、龐國用等立石
……(以下九十八人名略)
按: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造。作者不詳。原碑在西和縣西靠近禮縣的太華山,故其地元代時屬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禮店千戶所。碑文據(jù)甘肅隴南西和縣文化館蒲立所提供的碑文鈔件與照片錄入,另據(jù)西和一中郭輝提供的抄件校正、補充部分文字。這篇碑文對研究元代后期隴南地區(qū)的歷史地理沿革、宗教、宮觀碑志、職官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