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語文教學的許多目標的實現(xiàn)都無法離開閱讀教學。這幾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新的教學觀念、方法論不斷涌現(xiàn),可謂五彩紛呈、蔚為壯觀,不過也有些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多年的工作實踐,對于閱讀教學,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就是這些想法的梳理。
以“本”為“本”,即以課本為根本,在閱讀教學中依據(jù)教材,充分地利用教材。教材中課文,其典范性是毋庸置疑的。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正說明了教材是“例子”,在教學中起模板作用,它是學生進行有效遷移的依據(jù)??墒?,近階段,“例子”常常被忽略,在考試的指揮棒下,不少老師以練習代替之,練習整套整套地做,以期速效得高分,學生做得疲憊,老師改得辛苦,結果事與愿違,事倍功半?;蛘哒`用“例子”,在課堂上教師包辦代替,包講到底,導致自己很苦很累,學生死記硬背,索然寡味。對待教材正確的態(tài)度是,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而最終走出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讓疑惑在孩子們的心中激起層層漣漪,通過主動“搜尋”獲得比教材本身更為豐富的信息。我在上《五人墓碑記》一課時,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吳地民眾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反暴斗爭的?又是如何反暴?2.士大夫在這一過程有何表現(xiàn),這說明了什么?3.文章為何交代“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4.對比手法在文章中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5.課文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死觀和價值觀?提出問題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還為了督促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感悟課文,培養(yǎng)語感,感受真、善、美,形成“國家大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關于閱讀教學提出這樣的理念:“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蔽谋?,在閱讀過程中是學生的體驗對象。指導學生體驗文本,首先,要喚醒學生過去的生活經驗,即讓學生回憶過去的某一生活事件,并再次深切感受當時的生理、心理的感覺,最好能達到最初的程度;其次,要把這種生命體驗遷移到文本中去,遷移到所描述的似曾相識的事件中去;最后,要學生通過設身處地的想象賦予文本事件新的感受。在《背影》的教學過程中,我就讓學生先回憶父母在送自己上學分別時的情景,并出示以下幾個問題:1.分別的地方在哪里?2.當時的天氣、環(huán)境怎么樣?3.父母說了哪些話?動作、神情如何?4.來來往往的人有怎樣的表情?設計這些的目的就是一個,讓學生以這些問題為線索“徹底”的回到過去。過去的體驗能否被喚醒,決定《背影》里父親攀爬月臺身影能否感動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形象的體驗,情感的體驗,意境的體驗,語言聲韻的體驗。有人認為體驗對思維訓練毫無用處,是的,對于問題的解答體驗的確無能為力。然而,體驗喚醒學生的感知、喚醒學生的喜怒哀樂,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的內心不再蒼白,這時收獲的是比知識更重要的生命的經驗,這也將使學生熱愛語文這門學科。
自主探究式閱讀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文本問題的學習過程?!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有這樣一段文字:“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段話已間接表明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是自主探索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究可以表現(xiàn)為閱讀期待。閱讀期待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讓學生對文本感興趣,更在于讓學生自主參與文本的構建。期待心理的形成常常來自于閱讀前對文本的預測。在學習一篇或一段文章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估計一下文章的大體內容及寫作方法,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有了自主性,而不再總是做文本的奴隸。比如,在學習《〈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之前,可以讓學生從“序”字入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序”的理解,預測課文的內容,大多學生能夠說出,“序”的內容可以包括著者的寫作目的、寫作背景、成書過程、意義價值、寫序者的評價等。在整體感知文本之后,讓學生將文本的內容及寫法與先前的預測做比對。比對的結果無外乎兩種:一種是誠如所料,另一種是不如所料。如果是前者,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認知能力就會得到了強化;如果是后者,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預測,思考孰是孰非,從中汲取教益。
自主探究可以表現(xiàn)為閱讀反思。許多人把反思理解為質疑是不對的,反思的本質應該是反復體味揣摩基礎上的反觀?!逗商猎律返恼Z言一直被認為是現(xiàn)代散文的典范,原因何在?教師除了讓學生反復閱讀感悟全文外,還可以呈現(xiàn)一組對比的句子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課本的語言: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上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生活化的語言:荷葉長得很高,在這許許多多葉子中間,東一朵,西一朵地開著一些荷花,有的正開著,有的還是花骨朵,非常好看。同樣都是在寫荷葉,然而意韻很不相同。通過反復咀嚼,讓學生發(fā)現(xiàn)藝術語言的規(guī)律,語言的藝術美不僅僅依靠語言意象的美,還依靠語言修辭、聲韻的美。
自主探究可以表現(xiàn)為閱讀批判。閱讀批判的意義在于,鼓勵質疑,鼓勵否定,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由之精神。比如,在教學《拿來主義》一文的最后,我讓班里同學思考本文作為一篇經典雜文有無商榷之處,一位同學就指出該文前后出現(xiàn)脫節(jié)現(xiàn)象,認為是跑題。“前半部分,拿來主義提出的背景是列強的送來主義,針對外來文化而言;后半部分,祖上留下來的一個大宅子顯然是民族文化遺產的設喻,是針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而言?!北M管當時學生之間為此發(fā)生激烈爭論,許多人認為前后統(tǒng)一,但我還是表揚了這位同學獨立思考的精神,以此激勵大家深入解讀文本。在教學《雷雨》時,我指出本文的語言并不都具有個性化的特征,讓大家從文中“挑刺”。不少同學指出,“樸園,你找侍萍么?侍萍在這兒?!边@句臺詞是敗筆,不符合人物身份,因為魯侍萍經過種種磨難,對周樸園充滿怨恨,是不可能說出如此溫柔的話來,盡管她此時有些感動。學生的分析,出乎我的意料,至此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平時大大低估了他們的思維能力。相信學生,鼓勵探討,鼓勵質疑,目的并不在于否定作家和他的作品,而在鼓勵他們做閱讀的主人,而非奴才,從大處說,是在促進他們形成獨立的人格。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強調了教育過程中方法教育的重要性,教師應該把方法的傳授貫穿教學的始終。學生要能夠自主探究,教師要事先為他們準備好“工具”,這“工具”是剖析文章的角度,是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具體操作的辦法。分析文章,角度可以是從立意、題材,可以是從結構、表達技巧、語言等,這要讓學生知道。思考問題的角度,可以從全局出發(fā),由整體而及局部;可以從某一點出發(fā),由特例而及一般等,這要在訓練中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比如,比較法,找關鍵詞的速讀法,品味意境、品位技巧的精讀法,批注法,符號標記法,等等,這些做法要能夠時時用,以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在教學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到圖書館、因特網上搜尋周作人的《關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林語堂的《悼劉和珍和楊德群女士》等資料,以便了解更多的史實真相,以便探究魯迅雜文風格、表現(xiàn)方法、思想境界與他人的不同。
閱讀教學的有效做法遠不止以上幾點,不管采取何種做法,作為教師都不應該把結果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應該把教的內容轉換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出問題相機誘導,讓學生自覺,主動去探討閱讀材料。作為老師切不可包辦代替,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極大地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由“扶”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