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英
從學生層面看,高中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閱讀量不夠,閱讀隨意性強,沒有閱讀計劃;閱讀層次淺,看熱鬧、不深入的現(xiàn)象嚴重;閱讀時沒有有效的閱讀方法,沒有養(yǎng)成寫閱讀筆記的好習慣。因此,重視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迫在眉睫。幫助學生克服閱讀困難,提高閱讀能力——這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實踐重中之重的問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弊鹬貙W生主體,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體驗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顯。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如同學開車一樣,教師是教練,可以給方法,給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親自開車,永遠學不會開車。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情感、審美的熏陶是心靈感受、體悟的內在過程,教師更無法替代。所以閱讀教學要盡量避免閱讀的功利性,注重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必須尊重學生個體原初閱讀體驗,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的積極性,以提高閱讀質量,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力,獲得閱讀樂趣。
閱讀教學長期以來承擔著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從教學大綱的“雙基”到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閱讀教學的指導理念正在發(fā)生漸進式的變化。核心素養(yǎng)命題立意時代的閱讀教學應當由模式訓練轉為思維訓練,由量的堆積轉為質的研究。閱讀教學承擔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構建學生的語言,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掌握多種表達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從審美鑒賞的角度去運用語言表達自已的思想,敢于在閱讀中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引領學生以文化的視野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閱讀教學要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升,著力點應該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方面。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遴選那些少而精的、富有語言生長力的文章,擇取一點,精準發(fā)力,使學生從活動中獲得個體的原初閱讀體驗,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 《再別康橋》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作為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閱讀教學在這里就要幫助學生著重分析這首詩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通過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lián)系。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進行語言實踐,真正地落實語言構建和運用。根據(jù)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依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有效地運用漢語言進行交流溝通、梳理整合、分析評價、審美創(chuàng)新等。語言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變?yōu)閷W生的智慧,積淀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閱讀教學所要培養(yǎng)的基本的、重要的學科素養(yǎng)。一個學生的語言知識建構越豐富,運用越準確自然,他的語文素養(yǎng)就越豐厚。
語言的發(fā)展與思維的發(fā)展相輔相成,相互依存。要想語言取得長足的進步,離不開較好的思維品質;相反,擁有較好的思維能力,能助力語言的建構和運用。閱讀教學指向思維的提升和發(fā)展,一定要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引導他們在語言和文學形象的體驗式閱讀的基礎上,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閱讀、鑒賞、表達、交流,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作品,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思維品質。
如人教版必修五的《陳情表》,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用嚴密的邏輯把真實的理由在曲折推進中得到清楚的表現(xiàn),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生把握文章的情與理。其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第三段的內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經(jīng)過學生的閱讀、鑒賞、交流及教師的適時點撥后,得出結論:第三段重說理,沒有前文情感的鋪墊,理則顯得生硬,難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鳴。前兩段,先用特殊的親情、孝情給大家一種特殊的心理感受,獲得同情心,讓人認為這種孝情值得鼓勵,不該拒絕,之后再用理來提供依據(jù),讓人無法拒絕這合情合理的陳情。提供給學生寫作背景,讓學生從寫作背景角度分析、歸納、概括出如下結論:作者是前朝舊臣,文章寫給皇帝晉武帝,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作者必須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份“忠情”完全充分徹底地表達出來,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盡孝再盡忠”的忠孝兩全之策,這樣才有可能達到陳情的目的。作者一路寫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閱讀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章措辭句式、行文布局的具象的把握,層層推理出潛藏于情的表象之下的理的脈絡。語言是一切思維的外衣,所有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都要以語言為載體。閱讀教學更要注重思維的訓練,在語言文字中捕捉“思辨著力點”,突顯文章的“不同尋常點”,以及人物形象和文字運用上的“不可思議點”,激發(fā)學生思維,提升思辨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文字不僅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且是負載人類思想的標志,用優(yōu)美的文字撰寫的文學作品有著獨有的形象美和情感美。教科書中的每篇課文都文質兼美,融合了作家的智慧和思想。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優(yōu)美詞句,從內容上感知思想美、內涵美,滋養(yǎng)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如從古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我們不僅感受到動靜相宜、空靈澄凈的清秋美景,更重要的是感受詩人恬靜淡泊潔身自好的人生態(tài)度。
又如人教版必修二的《荷塘月色》,第四、五段月下荷塘部分,語言典雅清麗、富有韻味,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做賞析的抓手:朱自清先生用了218個字描繪荷塘,但有人為了精煉,把這段文字精簡到69個字,變成這個樣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葉子,葉子中間還有些白花,有的開著,有的還沒開。風吹過,葉子和花有一點抖動,有時還傳來些荷香。葉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見?!边@樣改了之后和原文相比哪個表達效果好?讓學生作為主體,閱讀體驗,通過對比分析明確朱自清先生文筆高明在哪里。從而讓學生明確改寫后的句子失去了豐富的內涵和神韻,缺少張力。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體驗學會鑒賞語言的形式美,進而獲得精神上的滋養(yǎng)。
閱讀教學就是要挖掘文本的內涵美和形式美,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美,在體驗中感受美,在表達中創(chuàng)造美,讓這些美深深地扎根于學生的心田,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閱讀教學不是純粹地教學生學文識字,而是需要教師站在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走到文化源頭,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中華文化是有根源的,溯源而上,探究漢語言的源頭,學生能從中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如《陳情表》,它的動人之處就在于陳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通過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讓學生有所觸動并付諸行動,這是閱讀教學要實現(xiàn)的終極目標。如《離騷》,作為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除了學習它的藝術特色,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了屈原對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對楚國的無比忠誠和責任感。屈原已經(jīng)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尤其是每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這篇文章對塑造學生的愛國情操有著重要的價值。
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特別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博大精深。借助語言文字所承載著文化,閱讀教學就是使學生在體驗式閱讀中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并認同中華文化,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增強文化自信。
總之,好的閱讀指導應該像優(yōu)秀的作品一樣,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隱藏在豐富的閱讀活動背后。閱讀的主人是學生,每次都要讓學生暢談讀書感受,讓學生提出最想指導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交流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體驗,這樣的閱讀會更動人,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