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奎
“獨”字,從“犬”從“蜀”,本義為一犬一籠,引申為單一、單獨之義,如今,隨著語境的變化,“獨”字卻成了反映作家心靈的一面鏡子,可謂運用廣泛,內(nèi)涵豐富。例如,通過對“獨”字的賞析,我們總能感受到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悲壯,總能感受到杜甫“江村獨歸處,寂寞養(yǎng)殘生”的凄涼,或是晏殊的“夕陽獨依西樓,遙山恰對簾鉤”的惆悵,抑或是李清照“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憂傷;其間,“獨”字也不乏它高潔的一面。
關(guān)于“獨”字所蘊含的豐富情趣,我們可以從以下詩文中感知。 其一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
在這篇文章中, 作者是在大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的背景下?lián)黼ヒ聽t火,獨往湖心亭看雪的。 這里雖說是獨往,卻不止一人,同行者至少還有一位船夫,這可以從文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以及文末提到的“舟子喃喃曰”看出。 作者這樣的言辭在今天來說應(yīng)該是前不搭后的,可正是作者這樣刻意的安排卻使文中“獨”字的內(nèi)涵更顯豐富,耐人尋味。
作者賞雪,選擇在天地間空茫一片、人鳥聲絕的環(huán)境,無疑道出了作者趨于寧靜、不喜喧鬧的心境。 在作者心中,蕓蕓眾生,不足為伍,正如船夫,明明存在,卻說不在,正是在這種語言的落差中,“獨”字巧妙地反映了作者癡迷于山水的情懷, 有力地展現(xiàn)了作者與眾不同的性格,將作者的心境與外在的形象完美地融合,賦予了“獨”字新的內(nèi)涵,那就是孤傲、清高。
其二是柳宗元在 《江雪》 一詩中寫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柳宗元的一生可謂是坎坷的,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 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xué)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 一度為藍田尉,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 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再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不久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這首詩作于柳宗元被貶之后。 一說是被貶永州之后,一說是被貶柳州之后,但不管怎樣,至少是他經(jīng)歷兩次被貶之后。 人生有這樣的境遇,對于心靈一向脆弱的文人來說,心間的痛苦可以說是無以言表的,然而詩人并未因仕途的失意而喪失人格的獨立, 相反更為堅定,更為高潔。
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運用夸張的手法,為漁翁精心營造了一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藝術(shù)背景,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jīng)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 這正是當(dāng)時嚴(yán)酷的政治環(huán)境的折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漁翁,駕一葉輕舟,在雪域茫茫的江面上垂釣,試想一下,這樣的垂釣是饑餓所致嗎? 是痛苦的宣泄嗎?其實都不是,那是一種超乎物質(zhì)的垂釣,是一種頑強不屈、凜然無畏的精神在垂釣,那更應(yīng)該是獨守一方圣潔的情懷在垂釣。 從這里,我們又可以解讀出“獨”字的另一內(nèi)涵,那就是寧靜與閑適,自在與坦然。
其三是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從總體上來說,這首詩可謂是質(zhì)樸自然的,不加雕琢, 卻意蘊深遠悠長, 但個中的趣味還是得益于一個“獨”字。
作者王安石當(dāng)時正處在北宋極端復(fù)雜和艱難的局勢下,仍然積極力主改革,因此,非但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卻遭到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終于因失敗而被罷相。 在這種情況下,其孤獨的心態(tài)和艱難的處境,與梅花的共同之處自是可知的。
就詩中來看,梅花所開放的環(huán)境是一個墻角,是一塊無人賞識、無人眷顧的狹小天地,即便寒冷,但還是獨自開了,正如陸游《詠梅》中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一樣,梅花不擇地勢,不擇土壤,方寸之地足矣。一個“獨”字淺顯明了地告訴我們,那梅花不僅不擇地勢和環(huán)境,更可貴的是它那不畏嚴(yán)寒、不畏孤獨和寂寞的精神,這里的“獨”字,隱含著詩人敢于向世人顯現(xiàn)出來的那一份堅韌、倔強、剛強、高潔的情懷。
總之,在諸多的詩文中,“獨”字有著它廣泛而深遠的意義,通過對它的賞析,我們總能感悟到那些隱藏在作家心間的悠悠情懷, 感受著它給我們所帶來的那一分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