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華
文學語言不同于常態(tài)語言。一篇文學作品,它的文學性首先體現(xiàn)在陌生化的語言上面。陌生化語言從形式上來說,是對常態(tài)語言的偏離和變異,通過強化、顛倒、拉長、縮短、扭曲等方法,實現(xiàn)常態(tài)語言的陌生化。陌生化語言從內涵來說,是對常態(tài)語言的豐富和升華,更新了我們的習慣反應,喚起我們對事物、客體新鮮度的感知?!段遗c地壇》對于學生或者老師來說,是一篇有難度的散文。為此,筆者嘗試運用陌生化藝術對該文進行解讀,發(fā)現(xiàn)《我與地壇》的獨特之美。
史鐵生長時間坐在輪椅上靜觀玄想,關注那些細微的不易為人們所察覺的事物。比如:“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睍r間是抽象的,時間其實是不容易看到的,時間恰如流水,時間的流逝是悄無聲息的。在這里動詞“看到”一反常態(tài),直接與“時間”搭配,新奇感就產(chǎn)生了,陌生化的感覺就出來了。仔細揣摩,雙腿突然殘疾之后的史鐵生無事可做,無處可去,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這一段生命的時光是很痛苦的,是難以言說的,是無聊的,是孤獨的,后面緊跟的“看見”與“身影”搭配,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孤獨感,這種孤獨的感覺其實是熟悉的,就像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又比如:“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薄氨犻_眼睛”的同時,“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這肯定不是偶然的巧合?!氨犻_眼睛”是從過去回到現(xiàn)在,從回憶回到現(xiàn)實;而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是一種超常搭配,“風穿過樹林”更多的應該是一種觸覺感受,而史鐵生在這里強化的是一種視覺感受,顯然“風”在這里是有某種特殊的意味的,作者借此表達的是對母親的思念與懷想。“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shù)穆淙~”,這里用“安詳”修飾中心詞“落葉”,有一種新奇感,進一步想,作者懷念他的母親,由地上的“落葉”而想起逝去的母親,用“安詳”來修飾,再恰當不過了。“翻動”一詞與“落葉”搭配,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作者有意避開了“吹動、掀起”等常規(guī)動詞,意在表達作者心中對母親無盡的思念,秋風就像一個開關鍵,摁下去,往事就像書頁一樣一頁一頁從作者的腦海里翻過,久久難以平靜啊。前面再用“又”修飾,傳遞了作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益強烈的思念的情感。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寓變化于規(guī)律時,變化的結果不是失望,不是挫折注意力,而是打消單調,提醒注意力?!弊儺惖恼Z句,必須突破一般的語法、語義等語言規(guī)律的羈絆,以別開生面的形式吸引讀者,顯示語言的巨大魅力。比如 “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這組句子,與常規(guī)的句式“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剝蝕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淡褪了,一段段高墻坍圮了,玉砌雕欄散落了”相比,更加突出了動作的主體性與力量感,凸顯了地壇的“荒蕪”。對于此處語言表達的特點,不少人認為是“排比”,筆者不以為然?!芭疟取笔秋@性的外在的,深入到這組句子的內部,發(fā)現(xiàn)“剝蝕”“淡褪”“坍圮”“散落”均為不及物動詞,本不應這樣直接帶賓語,如此表達顯然突破了常規(guī),地壇曾經(jīng)的“榮耀”與今天的“落差”形成巨大的反差,這種反差感在作者身上也一一對應,地壇與作者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宿命般的“同病相憐”。又比如下面這組句子:“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绷鶄€“譬如”從外部觀察是排比,從內部觀察是“意象的疊加與組合”。排比本來是一種常規(guī)表達,但是與“意象的組合”結合起來,大開大合地用若干個意象組合把地壇簡筆勾勒在讀者面前,中長句型的構造使文字結構變得舒緩而搖曳多姿,同時整飭的排比性文字生成了回環(huán)往復、整齊勻稱的音樂美,悠遠的意境中帶有一絲絲哀傷。句式的轉換讓這組句子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喚起讀者強烈的審美感受,感受到古典詩歌的意境。
修辭活動是語言近義手段中的一種選擇活動,它以其靈動變化而使語言形式偏離規(guī)范,呈現(xiàn)無法預約的審美形式。比如:“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群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凈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煙斗?!弊髡邔ⅰ按禾臁北扔鳛椤耙环嫛?,將“夏天”比喻為“長篇小說”,將“秋天”比喻為“短歌(詩)”,將“冬天”比喻為“雕塑”。就單個比喻來看,第一處最為平常,后面的三處帶有作者強烈的個性化色彩,能帶給讀者強烈的審美感受。更重要的,是作者將四處比喻放在一起,在比較中凸顯對四季的不同感受。春天的地壇是美麗的,夏天的地壇是漫長而又生動的,秋天的地壇是短暫而又美好的,冬天的地壇則是靜默的,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沒有止步于此,作者帶著讀者繼續(xù)往前走,以“呼喊”“細雨”“土地”“煙斗”這些新奇的喻體來強化學生對地壇四季的不同感受,不同畫面之間連續(xù)轉換,有詩歌的意蘊,而且句子與句子之間巧妙勾連,令讀者浮想聯(lián)翩。又比如:“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的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霉的觀眾都是因為他坐得離舞臺太近了?!笔疯F生用四個“每一個”連成排比,“演員”與“人質”之間,“觀眾”與“陰謀”之間,本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史鐵生在這里突破常規(guī),借此巧妙表達自己在這地壇中對人生對命運的感悟,他看清了世間的陰謀,也走向了解脫的靈魂。一個排比的運用,表明作者心魂在苦難中的解脫,承受著罪孽,也獲得著福祉。出生在特殊的年代,成長在艱苦的歲月,跌倒在該奔跑的年齡,告別于結滿思考碩果的季節(jié)。這就是史鐵生坎坷的一生。命運推倒了他的身軀,卻將他的心魂磨練得無比強大。史鐵生運用搖曳多姿的修辭(含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表達自己在困厄人生中的獨特體驗和感悟,讓讀者在陌生化的文本面前駐足停留,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審美空間與思考的空間。
如果把思維比作河流,要想讓河水自由流動,需要有三個條件:河水存在落差,天然擁有張力;有控制水流走向的河道;擁有無窮無盡的源頭活水。就文學作品而言,思維的張力源于文本與讀者心靈的期待視野之間形成落差,產(chǎn)生碰撞。真正的審美形式,不是對客觀本真的重復和模仿,而是要與非審美世界的現(xiàn)實本真形式相矛盾。矛盾可以制造張力,讓人在思維對抗中感受另一番情趣。比如:“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毕鄬τ谖覀兞晳T的認知:“是佛祖普度了眾生,是英雄拯救了懦夫,是智者點化了愚氓,是美人造就了丑女”,史鐵生在文本的世界里形成內在與外部的語義矛盾,從而將思維從矛盾的系統(tǒng)中解放出來,綻放出思維的火花,給讀者新奇而不失深刻的美感。文中類似的表達還有多處,比如“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薄皽剀啊迸c“寂寥”,“希望”與“絕望”,這些看似矛盾的詞語組合在一起,產(chǎn)生巨大的語言張力,引發(fā)讀者的無盡思考。經(jīng)受過寂寥的人才能珍惜溫馨的甜蜜,溫馨的人生往往要走過寂寥的昨天才能得到升華;有了對未來的希望才能走出絕望,在絕望的洗禮后人們才能重拾希望,才能體味希望的真諦。比如:“我在這園子里坐著,園神成年累月地對我說: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薄白锬酢迸c“福扯”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詞語組合在一起,釋放出巨大的語言張力。這是史鐵生對自我和人類命運的深刻體察,作者被殘疾的命運操弄,被命運打昏了頭,在逃避命運的打擊時又被無常的命運裹挾,在寫作的天地里趟出一條路來。隨后史鐵生又被寫作挾持,活得像個人質,時刻擔心文思枯竭的危險,其間有歡欣,有苦澀,有絕望,有悲憫,所有的痛苦和幸福都是人的命運,人在自我選擇和被選擇中前行。還比如:“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愚鈍”與“機智”,“丑陋”與“漂亮”,“惡劣”與“善良”,“卑下”與“高尚”,“殘疾”與“健全”這五組矛盾的詞語在此疊加,史鐵生在此有意逆情悖理,顛覆讀者已有的認知,釋放出巨大的思維的張力,對“愚鈍”“丑陋”“惡劣”“卑下”“殘疾”價值的肯定揭示出這個世界微妙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史鐵生的確是當代最富有哲學氣質的一位作家?!段遗c地壇》這篇散文的文學性非常強,超常搭配的詞語、超常變換的句式、搖曳多姿的修辭以及充滿矛盾的思維等語言技術的運用使得他的散文生成陌生化的審美效應,在景與情、人與事、情與理之間相互融合、互相滲透,充滿著思辨的意味,呈現(xiàn)出大散文的特質——大氣度、大格局與大氣象,讓讀者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