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發(fā)茹
高中語文課堂歷來相對弱勢,尤其在理科班。一方面,相對于其他高考科目,語文學習見效慢;另一方面,不少“學困生”在小學、初中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或者是由于種種原因泯滅了語文學習的興趣。故,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容易出現(xiàn)隨意接茬,思維淺薄等現(xiàn)象。筆者認為,在這樣“突發(fā)”狀況下,應該理性分析,因勢利導,用語文的方式來應對。
一、因勢利導,用書香應對“搭茬”學生的膚淺
課堂上經常有這樣搭茬的學生,讓課堂節(jié)外生枝。從搭茬的類型來看,有的孩子是因為知識都懂,隨口而出,有的因為調皮的天性,有的是因為賣弄,還有的是故意搗亂。所以,他們多數(shù)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也有少數(shù)是明顯的挑釁,挑戰(zhàn)老師的權威。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要迅速分清楚情況,多數(shù)情況可以置之不理,讓他覺得沒有趣味,沒有了興頭。但是,如果整個班級都被挑動,喪失了學習氛圍,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老師用一定的方法來引導。
【情景回顧】
高三復習課。帶領學生賞析2010年重慶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在春天里觀察兩只鳥》,品味“那天,讓我覺得仿佛整個春天里,我都在向它們仰著臉”這句話的含義。我循循善誘:同學們,當你“整個春天里,都在向著兩只鳥兒仰著臉”,你可能在想著什么呢?“把它給煮了??!”一個洪亮的聲音從角落里發(fā)出,“轟……”本來安靜的甚至有點沉悶的高三課堂突然炸鍋了,尤其幾個男孩子邊笑邊看著我,仿佛在等我怎么搭話。
【應變過程】
這樣的接茬已經影響了課堂的秩序,是有必要管一管的了。我放下手中的試卷,看這聲音的來源,原來是這個班的混世魔王,借著“體育生”的身份,文化課從來不好好學,我也找他聊過不少次,收效甚微,看來,今天這小子是要把語文課堂用來娛樂,博取眾人的關注。我可不能讓他的“奸計”得逞。想到這,我清一清嗓子:“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古人心目中最煞風景的事有哪些嗎?”孩子們立刻不吭聲了,“唐代李商隱在《雜纂》中列出幾大煞風景的事情,如‘清泉濯足,花下曬裈,背山起樓對花啜茶,松下喝道,燒琴煮鶴。這些都是當時讓人掃興的事情!”我一一在黑板上寫下這些話,一邊給孩子們解釋,為何這些行為煞風景,學生們不再起哄了,有幾個甚至在做摘抄。當我解釋到“焚琴煮鶴”的時候,周邊發(fā)出了幾聲善意的笑聲,那個孩子剛才還驕傲的小腦袋開始低了下去。我沒有管他,接著說,保護大自然的精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再說了,這么可愛的鳥兒,怎么能煮呢?就算煮了也沒人陪你分享呀,就算有人陪你分享,那最起碼也是犯法的。班級同學再一次發(fā)出笑聲,我看見那個同學也笑了,這回是羞赧的,歉意的微笑。
【技巧分析】
在本案例中,該生一方面是因為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執(zhí)教者“因勢利導”,采取了語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古人“幾大煞風景”典故的解說,能夠把學生從他戲謔膚淺的言論中拉出,拉到曼妙的書香之中,用文學的美妙來給孩子粗糙的心靈以美的熏陶,讓整個班級從喧嘩浮躁回歸到書香詩意。
二、因勢利導,用書香彌補“不敬”學生的認知
高中語文課堂,由于學生年齡相對較大,開始慢慢缺少了對老師的敬畏之心,尤其是對一些剛剛畢業(yè)的年輕語文老師,好隨意開玩笑,甚至直呼其名。這種情況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是因為師生之間有矛盾,學生用“呼名”的方式表示“報復”,有的是因為對該老師上課、教育方式或者是教學水平不滿,用“呼名”的方式表示“輕視”,有的僅僅是因為師生關系好,用“呼名”的方式表示親近。前兩種要分清情況,有針對性的去解決,而后一種情況,用語文的方式就可以應對。
【情景回顧】
下課了,我剛走到走廊上,只聽到后面喊:“×××,站住,你的茶杯丟啦!”,回頭一看,班級那個有名的調皮鬼拿著我的茶杯朝我沖來。坐在窗戶邊的幾個同學咧著嘴在笑,我知道,不僅在笑他的“熱情”,也是在笑他的“直呼其名”。我微笑著接過茶杯,默默在心底謀劃。
【應變過程】
下一節(jié)課,把本來要講的內容先放一邊,說,同學們,我們來談談古代文化常識中的“名與字”: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時才取字,女子15歲出嫁時舉行笄禮才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雖多種多樣,但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你們能不能舉個例子呢?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釋的作用,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再如毛澤東,字潤之,“澤”與“潤”含義也相近。有的說名與字所取文字的含義正好相反相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字退之……
看著孩子們討論熱烈,我趁機追問,名和字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孩子們略有遲疑,我補充:一般來說,名是留著自稱的,對人稱自己的名,是一種謙虛與禮貌。一般來說,自稱名的場合,常是下級面對上級,臣子面對君王,晚輩面對長輩。同樣地,稱謂對方時,便以稱字而為禮貌。尤其是下級談及上級、臣子談及君王、晚輩談及長輩,絕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稱字。至于平輩之間,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也以稱字的多。緊接著,我舉了一個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詩人杜甫在成都時,曾作嚴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當著嚴武的面說:“不謂嚴挺云乃有此兒!”因為失言,他竟直呼嚴武父親的大名。這下可把嚴武弄火了,他頓時暴跳如雷“杜審言之孫敢捋虎須乎?”杜審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嚴武“回罵”又升一級,可見當時稱謂要求之嚴格??!
“孩子們,老師想問一下,你們可以在公眾場合直呼我的大名嗎?”這個知識點告一段落的時候,我輕輕一問,然后轉入課堂學習。自此,這個孩子包括這個班的孩子再也沒有當眾喊過我的名字。
【技巧分析】
在本案例中,該生只是自認為和老師關系好,所以當眾對老師直呼其名。這樣的“呼名”無傷大雅,但和我們“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文化不符,也和我們語文課堂的氛圍不符,同時,過于親近的沒有分界的師生關系,對語文的教學和學習也是不利的。所以,執(zhí)教者“因勢利導”,同樣采取了語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古人“名、字”知識點的補充,讓學生明白“名”與“字”的由來,讓他們懂得這兩個稱謂在使用場合上的不同,在學習中懂得文化。在文化中明白規(guī)矩。
三、因勢利導,用書香拓展“麻木”學生的思維
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上除了有動態(tài)的意外,更多的時候也有靜態(tài)的尷尬:學生對老師講解的內容不感興趣,沒有回應,不去思考。這時,要冷靜分析:是講的東西太難,還是太易?是講述的方式枯燥還是語言表達沉悶?明確原因后要相應的給出措施,扭轉沉悶的課堂局面。而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引導中如有了文化的濡染,則溫度可增,深度可期,技藝可提。教師用自己的底蘊與智慧幫助學生到達思想的深處,完成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善莫大焉。
【情景回顧】
一節(jié)公開課,我講《孔乙己》。我講得津津有味,卻發(fā)現(xiàn)學生表情麻木,一個個仿佛游離在文本和課堂之外。略沉思,我即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這個班的學生程度好,學習認真,我要上這一課之前已經帶他們進行了充分的預習,而現(xiàn)在他們是對內容熟悉,對知識了然于心,失去了求知的好奇心和樂趣了!
【應變過程】
明白癥結,迅速想到應對之策:因勢利導,深度挖掘,將《孔乙己》放在《吶喊》中理解時代背景,并引用《狂人日記》中部分文字,深刻地揭示當時社會“吃人”的本質。有了這些鋪墊,學生迅速地融入文本之中,很快地把握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他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我繼續(xù)向深處探尋:“孔乙己的悲劇僅僅是社會造成的嗎?有沒有文化的因素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想到“君子固窮”,想到“竊書”,于是學生頓悟孔乙己的悲劇也是封建文化因襲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我繼續(xù)追問:“文化的影響可謂深矣。那么,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有沒有孔乙己呢?”學生們掀起了新的思維高潮,暢所欲言?!坝锌滓壹?,那些囿于糟粕文化的人固守著精神的牢籠,永遠也無法走出思想的窘境?!蔽殷@異于學生的見地,欣慰于學生個性化的發(fā)現(xiàn),他們的思想激活了我的靈感,于是,我充滿激情地小結:“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被封建文化荼毒得毫無還手之力,他心安理得地固守,并找來無數(shù)‘美麗的借口使自己畫地為牢;現(xiàn)代的‘孔乙己無法對文化進行智慧地取舍,他們活在虛無的自我幻想中,最終將走向精神的覆滅。而魯迅的新文化運動就是讓文化的力量幫助人們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寫的人?!睂W生的臉上寫滿了深沉的思索。
【技巧分析】
每一個課堂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在課堂上“沉默”也是一種狀況,在這個時候,教師應有深厚的底蘊。高中學生所處的階段正是思想的迅速生長期,情感的不穩(wěn)定期,教師只有具備深厚的學養(yǎng)方能自如地面對學生,將學生引向文化的深處,在潛移默化中育人。教師同時也應有靈活的思維。有些作品,當學生無法從文本入手解讀明白時,教師可進行適當補充,用文化的大視野觀照文本,在探究中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又能走出文本,享受探索的樂趣。
課堂,是教學的生命之場;書香,是語文教學的最佳手段。其實,語文課堂的旁逸斜出并不可怕,如果語文老師有著豐富的文學知識儲備,再加上臨陣不亂的智慧,因勢利導,讓書香賦予我們課堂上更多的搖曳的風景、更美的理性的光輝和更高的生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