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許文舟 編輯 | 吳冠宇
位于云南省鳳慶縣勐佑鎮(zhèn)河西村大閃橋
老家詩禮在滇西橫斷山脈的褶皺里,山高谷深,借助橋方能抵達或出行。銅路橋,通往1958年“大鬧鋼鐵銅”時的瓦屋銅廠;萬壽橋系一位年過九旬的老人倡導修建;永順橋的出資人是個富紳,橋的名字里有他對兒女們的祝愿;興善橋是幾個村寨子的人共同的功德……老家有多少橋,到現(xiàn)今我也說不清楚,這么多年里,這些橋有的兵焚,有的水毀,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拆除或改建,仍留在老家的橋梁也發(fā)生了改變。
老家人對橋有敬重,有信奉,也有寄托。一座橋不管它是石條砌成,還是樹木鋪就,都會有許多干兒子干姑娘。很多人家的父母都希望兒女健康成長,讀書就業(yè)順遂,家庭圓滿,就會把孩子拜記給一座橋,橋通達四方,家長取的就是這個寓意。家里的孩子病了,家人便會到經(jīng)常路過的橋頭,焚香化紙,希望橋神保佑。哪家遭遇不幸,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修橋,通過修橋補路的舉動積善積德。老家很窮,拿不出大筆的款項捐給寺院,但舍得在修橋上花銷。過完年到農(nóng)忙之前的一段時間,村子里的人就會相互邀約對附近的橋梁進行修補,這樣的活兒純屬義務,不談報酬也不計代價。每年七夕之后,老家的流浪河上就會出現(xiàn)一些新橋。簡單的就墊幾塊大石頭,讓人踩著過河;復雜一點的,也就是用篾繩捆綁起來的樹枝,擇個河道窄的地方搭上。那是給情人搭的,看似簡單的橋,卻可以靈犀相通。逢年過節(jié),每一座橋旁都有人祭奠,與其說是對橋進行祭拜,不如說是對造橋人的感恩。老家的每一座橋不管大小,造橋人都不會在上面落名,更不會整出什么紀念性質(zhì)的碑。修橋不留名,也是一種美德。
老家的橋多種多樣。根據(jù)建筑材料和構(gòu)造形式的不同,分別有木橋、石橋、竹橋、藤橋、鐵橋、廊橋、石板橋等。故鄉(xiāng)有些村名,也與這些橋有關(guān)。比如永新村的篾笆橋小組,牌坊村的板橋小組,詩禮村的大券橋小組。篾笆橋小組到永新村的河道上,就有一座篾笆橋,是當?shù)厝擞皿蚀钤斓臉?。竹子除了搭橋,幾乎家家戶戶都使用了竹編的餐桌、椅子、面篩、簸箕、籃子等物。許多年前我在永新村“社教”工作隊工作時,專程去過篾笆橋小組,但那時鐵架橋已替下了篾笆橋。聽當?shù)厝苏f,從篾笆橋向鐵架橋發(fā)展的過程中還搭建過木頭橋。想想用篾笆搭成的橋,就會對前人感到敬佩。不管是木頭還是竹子,都會因為易腐以及受制于材料的強度和長度,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一百多年前的老家,就已出現(xiàn)了許多木石混合或石構(gòu)的橋梁。
老家有許多百年以上的石拱橋,其中較有名的兩座就在老家一南一北的兩條河上,南邊詩禮河上的叫大券橋,現(xiàn)在還在使用,詩禮鄉(xiāng)到昌寧縣茍街的公路就從大券橋上通過。北邊黑河上的石拱橋叫勐江橋,我小時候與父親去趕犀牛街,不止一次從勐江橋上通過。1986年那場特大洪水,淹埋了剛竣工不久的黑河電站,還把這座精妙無比的勐江橋沖得了無蹤跡。拱橋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窄來定。詩禮河的大券橋是單拱,一拱飛架南北;黑河的勐江橋是多拱,中間得有支撐墩。墩杵在激流中,很容易因泥沙俱下的洪流受損。
從老家到魯史的小河上,有一座100多年歷史的石板橋。橋墩用石頭砌成,橋面是用當?shù)氐那嗍宕蛑疲繅K長6米,厚30厘米,寬1.5米。要把這樣的石塊架到河面,也不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人們想出了什么辦法。后來,河水挪位,流向了另外的地方,但這座石板橋還在,橋下面一片灘涂,間或有農(nóng)人播種一些粟米等作物。
位于三岔河鎮(zhèn)順甸河上叫“瓊鳳橋”的木拱橋,是我見過最為美麗的橋梁了。遠看,這座橋就像是順甸河上的一處涼亭。屋廈鋪著青瓦,飛檐有寺宇的禪意,絳紅的木窗上雕著梅花與紫燕,銜接橋墩的石階有雕花的憑欄。走在橋上,可觀三河匯聚的洶涌。四時有不同的景致,我最愛秋葉簌簌落下的景色,河水平心靜氣,藍得讓人驚訝,橋北岸的黃葉鋪滿迤邐的山路。瓊鳳橋除了少量的馬蝗釘,其它全靠榫卯穿扣,真納悶不懂力學的先人們?nèi)绾螠y出了一棵木頭的承重量,算出實木的橋身怎樣能承載住過往的人流與騾馬。瓊鳳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據(jù)縣志記載,瓊鳳橋始建于民國14年(1925),由龔成龍等當?shù)卮髴羧思揖栀Y修建,到現(xiàn)在還是三岔河鎮(zhèn)通往山頭田、柏木等村的重要橋梁。盡管在離此橋不過五百米的地方已新建了多拱大橋,但很多人還是選擇從瓊鳳橋走。
故鄉(xiāng)最有名的要數(shù)橫臥瀾滄江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青龍鐵索橋了。橋全長93.52米,寬3米,橋身距江面高15.64米,橋體由16根鐵索構(gòu)成,上鋪木板,兩端各有橋亭5間。只可惜因為小灣電站的建設,這座橋于2007年被拆除,現(xiàn)在只能在當年拍攝的照片上一睹它的姿容。
1983年6月,在離此青龍橋不到8公里的漭街渡架設了一座橫跨瀾滄江的鋼索吊橋。由于橋?qū)偃嵝凿摾K吊橋,承重設限16噸,所以過車時必須一輛一輛地放行,人走在上面會感覺到橋體隨風擺動得厲害。漭街渡大橋通車,徹底改變了兩岸人幾百年來舟來船往的歷史。大橋通車那天,一位老先生當場揮筆寫下這樣的對聯(lián):“鳳嶺鎮(zhèn)西南,崗巒百里江橫帶;蒲門開孔道,鎖鑰雙關(guān)橋臥波”,既贊美大橋的雄姿,也歌頌了造福百姓的黨和政府。然而隨著小灣電站建成,蓄水后水位上升,漭街渡大橋也就只能拆除了。2006年6月,經(jīng)多方協(xié)調(diào)努力,將漭街渡由輪渡恢復方案確定為橋梁恢復方案。漭街渡大橋恢復重建位置位于舊漭街渡大橋上游3.8公里處,橋梁全長809米,橋?qū)?米,主跨跨徑220米,主橋墩標高168米,為預應力混泥土連續(xù)鋼構(gòu)超高墩特大橋,也是亞洲第二大深水大橋,大橋已于2009年5月竣工,稱為新漭街渡大橋。逢年過節(jié),我從鳳城回到瀾滄江以北的老家,都會在大橋北岸的觀景臺停下來,回望這座橋,也回望一個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史。
老家的每座橋都有對聯(lián),或訴說出行的不易,或歌頌造橋的善舉,這是橋文化的影子。位于鳳慶縣城郊的桂花橋上的對聯(lián)行文簡單,寓意深刻?!靶腥税残淖哌^去,往來想起造橋人。”東門外的迎春橋已有百年歷史,那副“迎眸兩岸飛雙鳳,春水一灣鎖二橋”的對聯(lián)早已銘刻人心,輕輕吟誦,昔日春水碧波、百鳥齊飛的美景便歷歷在目。德思里木橋的對聯(lián)是這樣寫的:“窗雨初晴,遠山橫黛;流水今日,長橋臥波?!币粋€“臥”字寫盡了長橋橫在波濤洶涌的德思里河的氣度,而橋的彼岸是黛色的遠山,層巒疊嶂。最有名的要數(shù)青龍橋上的對聯(lián)了。民國元年(1912),湖南張漢皋奉蔡鍔之命,任順寧知府,途經(jīng)青龍橋,見橋造藝精奇,地勢雄偉壯觀,為青龍橋題了上聯(lián)“筆掃千軍題橋早已羞司馬”,題畢交與守橋人,交代說“過往之人能對下聯(lián)者,速回城西交本府”。很長一段時間,沒人對上下聯(lián)。生活在黑惠江畔的才子毛健聽到這個消息后,遂前往青龍橋,對下聯(lián):“圖開八陣排石還當法臥龍”。守橋人連夜將下聯(lián)呈交知府,張漢皋極力稱贊其對得工整,不落俗套,遂派人請毛健進城,準備予以重任。但毛健不愿為名利所束,仍樂于在老家設館授徒。
鳳慶縣大寺鄉(xiāng)瀾滄江新漭街渡大橋風景
新漭街渡大橋雖然沒有懸掛對聯(lián)的地方,卻也有不少對聯(lián)名家紛紛撰聯(lián)。在這些名家中,書法家李崎天先生的作品讓人稱奇,它寫出了老家的橋梁鋼繩取代了藤條、篾索、木頭與石板的歷史:“悠悠茶馬道,史越古今,貨暢友鄰,百鳥爭鳴飛彩鳳;滾滾瀾滄江,名馳遐邇,航通中外,一橋高架舞蛟龍。”
老家的橋歷經(jīng)百年,它造福著百姓,也見證著一個地方的發(fā)展。有些橋已遭損毀,有些橋已被廢棄,還有一些橋仍還在繼續(xù)使用,老家和橋的故事還在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