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華 何 煒 鄭 彬
作者單位:杭州市富陽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杭州 311400)
生長激素缺乏癥(GHD)是指因垂體前葉合成釋放生長激素(GH)不足致使患兒出現(xiàn)身材矮小等癥狀的一類疾病,在我國兒童中的發(fā)病比例約為1:8500[1-2]。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的成功合成有效改善了GHD患兒的臨床癥狀,目前rhGH已成為GHD的臨床首選治療方法[3]。盡管rhGH的療效確切且副作用少見,但關于其對患兒代謝與分泌功能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選取杭州市富陽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42例GHD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rhGH對GHD患兒維生素D、骨代謝及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的影響,為GHD患兒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在杭州市富陽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診斷且符合納入標準的42例GHD患兒為研究對象,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7.32±1.67)歲,生長速率(3.46±0.81)cm/年。接受rhGH治療的42例GHD中有5例因經(jīng)濟及治療效果等問題在6~9個月時自行停藥,其余37例GHD治療時間均在1年以上(15~29個月),平均治療時間19.3個月。本研究經(jīng)杭州市富陽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4]:(1)身高比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的兒童身高均值低2個標準差;(2)骨齡落后實際年齡2年以上;(3)2種藥物激發(fā)生長激素分泌試驗(精氨酸與左旋多巴)血清GH峰值低于 10μg/L;(4)生長速度:生長速度<5cm/年;(5)患者均處于青春發(fā)育前期(Tanenr分期I期);(6)入選前均未接受過任何治療。排除標準:存在家族遺傳性矮小、染色體異常、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及其他慢性器質(zhì)性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于每晚睡前皮下注射rhGH水劑(長春金賽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30IU/瓶(10mg·3mL-1),產(chǎn)品批號:201502085;201611067),劑量為(0.1~0.15)·kg-1·d-1,采集患兒治療前、治療 3 個月及治療6個月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的血清各5mL。
1.4 觀察指標 比較治療前、治療3個月及治療6個月患兒血清中的維生素D相關指標 [25-(OH)D3、1,25-(OH)2D3]、骨代謝相關指標(BAP、OC、ICTP)、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相關指標(COR、ACTH)的水平及生長速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25-羥維生素D3([25-(OH)D3])、1,25-二羥維生素 D3 ([1,25-(OH)2D3])、I型膠原交聯(lián)羧基末端肽(ICTP)及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骨堿性磷酸酶(BAP)、骨鈣素(OC)水平;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皮質(zhì)醇(COR)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采用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維生素D指標水平比較治療3個月與治療6個月患兒血清25-(OH)D3和 1,25-(OH)2D3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6個月各指標水平顯著高于治療3個月(P<0.05),見表 1。
表1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維生素D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維生素D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 3 個月比較,△P<0.05;25-(OH)D3:25-羥維生素 D3;1,25-(OH)2D3:1,25-二羥維生素 D3
?
2.2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治療3個月與治療6個月BAP、OC及ICTP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6個月與治療3個月BAP及OC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6個月ICTP水平顯著高于治療3個月(P<0.05),見表2。
表2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的骨代謝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的骨代謝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 3 個月比較,△P<0.05;BAP:骨堿性磷酸酶;OC:骨鈣素;ICTP:I型膠原交聯(lián)羧基末端肽
?
2.3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比較 治療3個月與治療6個月COR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6個月顯著低于治療3個月(P<0.05);治療前后患兒ACTH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 3。
表3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 3 個月比較,△P<0.05;COR:皮質(zhì)醇:ACTH: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
?
2.4 生長激素缺乏癥患兒生長速率比較 患兒治療前生長速率(3.46±0.81)cm/年,治療6個月后為(10.39±1.58)cm/年,治療6個月后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
GH是影響骨骼發(fā)育的主要因素,GHD是由GH分泌不足所導致的生長發(fā)育障礙,表現(xiàn)為生長變慢、身材矮小等特征[5]。研究表明,rhGH作為GHD的臨床主要治療藥物,可顯著改善患兒臨床癥狀[6]。但目前關于rhGH對GHD患兒的分泌及代謝功能影響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展開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rhGH后,生長速率明顯提高,同時rhGH對GHD患兒的維生素D、骨代謝及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均有重要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rhGH治療后,患兒血清25-(OH)D3及 1,25-(OH)2D3水平均明顯升高,且治療6個月的各指標水平明顯高于治療3個月,這表明rhGH可促進GHD患兒維生素D的分泌。這可能與rhGH對肝臟和腎臟功能的促進作用相關。rhGH可誘導肝臟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合成,直接或間接增強肝臟線粒體中P-450活性,而線粒體中的P-450可誘導維生素D的25-羥化作用,從而增加了 25-(OH)D3及 1,25-(OH)2D3的分泌,同時,rhGH可增強腎的1α-羥化酶活性,直接促進腎臟的維生素D代謝,提高機體的25-(OH)D3及1,25-(OH)2D3水平[7]。
兒童體內(nèi)的骨代謝處于一種骨吸收與骨形成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這一平衡主要由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參與,成骨細胞可不斷形成新骨,而破骨細胞則不斷吸收舊骨[8]。BAP和OC是重要的骨形成指標,ICTP是重要的骨吸收指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rhGH在治療3個月內(nèi)可明顯提高患兒的BAP、OC及ICTP水平,這表明,rhGH可促進患兒的骨代謝,這是因為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表面均有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受體和GH受體,rhGH可直接或間接通過IGF-1刺激成骨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促進骨形成,同時,其可促進破骨細胞的重吸收,進而促機體骨代謝[9]。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6個月后,患兒BAP、OC水平與治療3個月無顯著差異,而ICTP水平明顯高于治療3個月,這可能是由于rhGH在對骨代謝的刺激過程中,首先刺激了成骨細胞,增強了BAP活性和骨礦化,隨后才通過成骨細胞的旁分泌作用刺激破骨細胞活性,刺激傳導不同步,易導致長時間治療后患兒的骨吸收與骨代謝不平衡[9],這也提示我們,在臨床治療中應注意監(jiān)測患兒的骨代謝情況,合理控制rhGH的使用。
通過對患兒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的功能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rhGH治療3個月與治療6個月患兒的ACTH水平與治療前均無顯著變化,但其COR水平卻呈逐漸下降趨勢,這可能是因為rhGH干擾了11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11β-HSD)的活性,阻礙了無活性的COR向有活性的COR轉(zhuǎn)化,同時,rhGH治療引起的皮質(zhì)醇結合球蛋白的減少也可導致患兒COR水平的下降[10]。另外,治療6個月后患兒血清COR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后3個月,這可能與患兒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的負反饋調(diào)節(jié)作用相關。因此,在rhGH治療過程中,需嚴格關注患兒COR水平變化,發(fā)現(xiàn)其降低時,盡快給予氫化可的松進行治療,以減輕治療對患兒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功能的抑制作用。
綜上所述,rhGH可促進GHD患兒維生素D的分泌,加強骨代謝,但可能出現(xiàn)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功能的減退,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監(jiān)測患兒分泌與代謝功能的變化并及時給予相應的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