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青
李白在盛唐士人眼中除了具有仙風(fēng)道骨(是“謫仙人”)以外,就是任俠使氣。吳汝賓先生說,李白人生觀的特質(zhì)有兩條:一是“合仙俠為一人”,二是“快樂”。[1]而亦仙亦俠的體驗也是李白“快樂”之源,或者至少是源頭之一吧!吳汝賓以及胡適等人在20世紀20年代中葉的論著里都認為在唐代詩人中,李白最具仙風(fēng)俠骨。此外,在現(xiàn)代學(xué)者中,曾毅先生也較早地注意到李白的“俠士”風(fēng)骨。他在1922年出版的《中國文學(xué)史》中說,李白“青年時俠骨棱棱,不顧細謹,不拘小節(jié),氣若蓋一世。故言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游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語功名,則談笑靜沙,不以為意……”
這事情最早是由李白的學(xué)生魏顥在為李白詩文集所作《李翰林集序》里的一段文字引起的。該序刻畫了他眼中的李白形象:
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fēng)流蘊藉?!偃蝹b,手刃數(shù)人。
這是魏顥于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夏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及金陵(今江蘇南京)與李白接觸后的記錄。其時李白的俠客風(fēng)度,在魏顥心中一定是印象極深的。所以在他的筆下,才會有如此生動的敘述和幾近夸張的描繪。
那么,李白究竟殺沒殺過人呢?在那個時代,真能像李白《俠客行》中所敘述的“事了拂衣去”,絲毫沒有麻煩嗎?根據(jù)對其時其地情形的分析,答案當是肯定的,而且看來事后確是沒有大麻煩。
李白平時是帶刀劍出行的。無論少壯之時還是遲暮之年,都是刀劍不離身,束帶而行。他在天寶六載(公元747年)所作《留別廣陵諸公》詩中開篇即言:
憶昔作少年,結(jié)交趙與燕。
金羈絡(luò)駿馬,錦帶橫龍泉。
寸心無疑事,所向非徒然。
……
李白于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加入永王璘幕府后所作《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詩里亦云:
……
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
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
……
李白詩集中多次提及他的“龍泉”,說明他很鐘愛這一象征俠客身份的銳兵器?!褒埲奔础褒垳Y”寶劍,為《越絕書》卷十一所記歐冶子、干將于茨山所鑄三枚上等鐵劍之首。唐代因避高祖諱而改稱“龍泉”。李白在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時攜帶的應(yīng)該就是他常說的龍泉劍。但是否就是真的龍泉寶劍,不得而知,反正李白對它是愛不釋手,贊賞有加?;蛟S這就是他父親李客使用過的,他因此視之為父輩的榮光而繼承下來。只是李白少時“手刃數(shù)人”是不是就是這把劍,卻不好說。李白的好友、被杜甫與李陽冰名為“飲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曾有《贈李十二》[2]詩說李白:“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這里說李白常袖短兵器匕首,似乎隨時準備與人近距離格斗。天寶八載(公元749年),李白在《敘舊贈江陽宰陸調(diào)》詩中曾回憶他在第一次游長安(約在開元十八年至十九年)期間有一場斗毆:
……
風(fēng)流少年時,京洛事游遨。
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
我昔斗雞徒,連延五陵豪。
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
君開萬叢人,鞍馬皆辟易。
告急清憲臺,脫余北門厄。
……
此段大意說:李白在游長安北門(或長安平安里北門,為諸妓所聚之處)時,被一群斗雞徒及紈袴子弟(五陵豪,即白居易、羅隱筆下的五陵兒、五陵年少)圍攻,苦戰(zhàn)不支之時,具有延陵季子(札)遺風(fēng)的陸調(diào)于萬人叢中拼力解救,并在憲臺(御史臺)的幫助下最終脫離險境。是詩雖是褒揚舊友陸調(diào)拔刀相助的俠義豐姿,卻也泄露出青年李白好斗逞勇(相傳李白在成都曾路見不平,解救被欺壓婦女[3])的一面;而他能在萬眾(當然是夸張之辭)惡少的亂軍之中還能撐持到陸調(diào)趕來支援,可見功夫極為了得。
李白對自己的斗毆,甚或傷人、殺人是不以為恥的。他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詩中說:“托身白刃里,殺人江塵中”;在《結(jié)客少年場行》中說:“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在《白馬行》中說:“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他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腦海想必浮現(xiàn)出那些他頂禮膜拜的戰(zhàn)國義俠出生入死有如太空漫步,刀濺飛血恍似山花爛漫的畫面。今人看來,李白內(nèi)心一定具有嚴重的暴力傾向,或以暴力為美;但在那時的李白眼中,確乃俠肝義舉,是急人之急,解民于倒懸。在他看來,只要自己認為正確,出于維護正義的目的(秉承了父親的性情),該出手時就出手,不向惡少讓半分。這就是范傳正《李公新墓碑并序》里的“以俠自任”的李白。由此看來,魏顥《李翰林集序》里講的李白“手刃數(shù)人”,大致不虛。那是李白向他講的真實的故事??赡軐儆谒麄b客生活中最初的榮耀,因此念念在懷,津津樂道。
只是所謂“手刃數(shù)人”,并非就殺掉了數(shù)人,或許指的是傷了數(shù)人。由于這是他少年任俠的一段美好時光,所以免不了要夸大其辭——就像他在《俠客行》中描繪的趙客(可能是他父親李客的形象):“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4],痛快淋漓,使人大呼過癮;但稍微一想,乃莊子式的浪漫瑰想而已。
不過,即便是傷了數(shù)人,也屬違法亂紀,要遭到官府處罰的?!短坡伞酚小岸窔獋恕薄岸窔埤X毀耳鼻”“兵刃斫射人”“斗故殺人”諸罪,按輕重等級分別處以笞刑、杖刑、徒刑、絞刑、斬刑等。[5]可是李白何以在“手刃數(shù)人”之后還會逍遙法外?周勛初先生認為,李白當時犯事是在其家鄉(xiāng)西蜀之地,而“西蜀邊鄙,群山阻隔,中央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力量相對來說比較薄弱,法令的執(zhí)行也就比較松懈,這才可能出現(xiàn)殺人不受懲治之事”[6]。此說似可以解釋李白“手刃數(shù)人”而逃脫處罰之謎。至于周先生又指李白“家本是地方上的豪強——一戶從遠方胡地遷來的豪強”[7],筆者卻不敢茍同。須知李白的父親李客盡管可能是當?shù)厥浊恢傅挠绣X人、大富翁,卻不太會是依仗權(quán)勢橫行不法者(即所謂豪強?!稘h書·田延年傳》證曰:“誅鋤豪強,奸邪不敢發(fā)”)。這是因為李客可能屬于有命案負身而“避仇”的逃亡者,豈敢如此招搖人耳目?范傳正《李公新墓碑并序》言其“高臥云林,不求祿仕”,正符合一個正常逃亡者低調(diào)行事的狀況。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猜想:正是由于李白“手刃數(shù)人”(即便只是傷人而已),從而引起李客不安。這也便促成了李白在25歲上的“杖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其中未必沒有“避仇”的意味——就像他父親當年那樣。而他出蜀以后直到終老客死他鄉(xiāng),37年間從未回過故鄉(xiāng)一趟,“避仇”或許就是一個原因吧?
[1]參見吳汝賓:《李白》,載《文藝》第1卷第1期、第2期,1925年1月。
[2]按:李白在諸族兄中排行十二,友人故稱李十二。
[3]孟斜陽先生搜集的一段民間傳說講:李白早年游成都,曾撞見一群惡少欺侮織錦姑娘。他遂挺身而出,怒斥惡少,被后者團團圍住。李白揮舞佩劍,將這群流氓打得落荒而逃,從而解救了織錦女。參見孟斜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詩傳》,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頁。
[4]典出《莊子·說劍》:莊子對趙文王說:“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睍x人司馬彪注曰“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故千里不留于行也?!?/p>
[5]參見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468頁-1481頁。
[6][7]周勛初:《李白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頁,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