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筱玲(湖南大學圖書館)
日新月異的技術環(huán)境、不斷增強的文化軟實力在持續(xù)給圖書館學注入新生命力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面對這些“前因素”與“前語境”,2018年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在傳承的基礎上以“創(chuàng)新”和“轉型”為核心,圍繞圖書館(學)史研究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落地與完善、閱讀推廣專業(yè)化等主題,呈現出研究領域寬闊、研究問題聚焦、研究視角多元綜合等顯著特點。
近年來,關于中國圖書史、圖書館史、圖書館事業(yè)史、圖書館學術史等發(fā)展的系統(tǒng)研究一直略顯薄弱。了解中國圖書館(學)歷史,不僅能完善學科體系、豐富學科內容,更在于從歷史視角思考學科發(fā)展與事業(yè)發(fā)展的相關問題,對學科史觀與方法論產生積極影響。吳稌年等人認為,新中國成立初的17 年,圖書館學術思想發(fā)展最早是從對新型的分類法學術思想體系研究開始的。[1]姚樂野等人以清末民國時期圖書館事業(yè)檔案文獻為視角,探討運用新研究范式重新書寫和整理圖書館史。[2]龔蛟騰等人指出,古代圖書館學是“治書之學”“治學之術”與“育人之道”的綜合體。[3]肖鵬認為民國時期中美圖書館交流史在回應圖書館領域史學研究“雙重困境”上具有其特殊價值。[4]王平等人分析了近代圖書館事業(yè)起源的社會推動力量、變革環(huán)境、演變路徑和存在意義。[5]
修志編史,以啟未來。研究方志館是圖書館學內容體系的適度拓展,是提升圖書館學社會認知與學科價值、推動圖書館界與方志館交流、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需要。[6]王成玥對《常熟圖書館史》和《川沙圖書館發(fā)展史》進行比較研究。[7]程煥文對哈佛燕京圖書館在美國中國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給予了高度肯定。[8]陶敏娟對土耳其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進行了回顧,從開展圖書館界合作、推廣信息化技術等方面總結了土耳其政府和圖書館界推動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舉措。[9]
史海茫茫,知人論事。民國時期,我國圖書館事業(yè)突飛猛進,涌現了一批杰出的圖書館學者,成為中國近現代圖書館學思想形成的基礎和直接源頭?;趯Ω黝愋褪妨系氖崂?,鄭錦懷等人考辨分析了杜定友以及曹祖彬的圖書館生涯。[10]李琪對沈祖榮的圖書館學教育思想展開研究。[11]石烈娟等人總結了近年有關“胡適與圖書館”的所有研究。[12]周亞以歐內斯特·理查森為中心,對圖書館學教育的人文主義進行考察。[13]葉蘭則另辟蹊徑,從圖書館建筑規(guī)劃、館藏發(fā)展與合作、圖書館管理三方面闡述了美國圖書館學家梅特卡夫的歷史貢獻及學術思想對當今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啟示。[14]
在歷史中尋找思想的活力,圖書館(學) 史研究既是對圖書館發(fā)展的全面記錄,也是對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成就及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皵祿泵懿嫉男聲r代新環(huán)境下,新服務體驗層出不窮,但真正能引發(fā)人類變革的永遠還是那些最簡單而深刻的人文主義思潮。勿忘初心,加強對圖書館(學) 史分析、梳理、歸納與總結,探尋出其理論基礎的核心內容,方得始終。
近年來,圖書館閱讀推廣理論與實踐研究成為圖書館學領域上升勢頭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內容之一。閱讀推廣已從圖書館的延伸服務、創(chuàng)新服務走向常規(guī)服務。
閱讀推廣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閱讀推廣理論則是閱讀推廣向縱深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其理論體系包括理論歷史與現狀、閱讀與閱讀文化、閱讀推廣基礎理論、閱讀推廣服務和管理5 個方面。[15]楊沉從驅動因子、自我、能力、調節(jié)因子角度構建了閱讀自我內平衡和閱讀生態(tài)外平衡。[16]李武等人認為,加強對閱讀推廣活動評估的實證研究、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研究等是未來未成年人閱讀推廣理論研究的方向。[17]
閱讀推廣理念的轉型是閱讀推廣走向專業(yè)化、重塑圖書館新時代價值的重要路徑。袁偉玲認為,閱讀推廣要注重跟蹤讀者的閱讀狀態(tài),明確大數據應用的功能邊界,構建安全穩(wěn)定的大數據應用環(huán)境。[18]高彧軍認為,圖書館開展人工智能閱讀推廣的關鍵在于閱讀推廣場景的構建與實現。[19]李東來提出,目前圖書館閱讀推廣應走法治化和專業(yè)化結合的閱讀推廣之路。[20]李雪花等人從理念、機制、方式三個方面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全民閱讀推廣的策略。[21]吉宇寬以大量實例分析圖書館全民閱讀服務與著作權保護的對立與統(tǒng)一關系,并提出平衡策略。[22]
當閱讀成為民生渴求,其也因此具有了社會性。人們不僅需要自我閱讀,更想實現閱讀的交流與交鋒,閱讀推廣人正走向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劉星星期望通過研究生教育、專門培訓等途徑培養(yǎng)高校閱讀推廣館員隊伍,促進閱讀推廣事業(yè)發(fā)展。[23]張華艷提出,從頂層規(guī)劃、圖書館內部支持和激勵、館員職業(yè)自覺等方面加強對閱讀推廣館員的培養(yǎng)。[24]
《公共圖書館法》 對公共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的內容和方式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這是變革時代圖書館求生存、求發(fā)展的必然。作為實踐性強、應用特征明顯的研究課題,閱讀推廣理論研究成果也使圖書館社會地位日益凸顯。未來,閱讀推廣理論研究要立足本學科既有成果,注重群體針對性、系統(tǒng)性、規(guī)范化發(fā)展研究,切實提高基礎理論研究的實踐指導意義。同時要加強對閱讀推廣活動評估的相關研究,提出具有可推廣性的評價指標體系等。
作為十九大之后出臺的首部文化類法律,2018 年1 月1 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共圖書館法》標志著中國圖書館事業(yè)邁入新時代,相關研究也成為2018 年學界極為重要且成果最為豐碩的領域之一。學者們紛紛通過專業(yè)期刊的征文專欄,對《公共圖書館法》的歷史意義、重大問題、基本信息、主要觀點、重要內容、不足之處及未來發(fā)展各抒己見。吳建中以法為引領、以法為遵循、以法為底線,指出《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制度優(yōu)勢。[25-26]申曉娟等人認為,《公共圖書館法》 建立了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法制框架,但在推動公共圖書館考核評估制度改革、支持公共圖書館館藏建設專業(yè)化發(fā)展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27-28]盧云輝認為,《公共圖書館法》基本回答了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若干重大問題,體現了鮮明的立法特色、明確的問題導向和很強的時代性。[29]金武剛認為,《公共圖書館法》對于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公共圖書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30]柯平認為,《公共圖書館法》 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圖書館體系化框架的基石。[31]吳鋼認為,公共圖書館的生命力在于讀者,鼓勵更多人走進圖書館是公共圖書館立法的重要作用。[32]肖鵬認為,《公共圖書館法》是處于中國圖書館法律法規(guī)體系中心地位的總結性文本,為世界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或欠發(fā)達地區(qū)建設圖書館事業(yè)提供了有力的借鑒模板與指導思想。[33]另外,范并思提出《公共圖書館法》的頒行是兒童閱讀立法研究新的開始。[34]王云萍等人就《公共圖書館法》中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部分條款進行解讀。[35]馬海群認為,《公共圖書館法》在中國新安全觀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法治實踐的迫切需要和數據安全觀方面需要完善。[36]學者們見仁見智,從理論層面、事業(yè)層面、業(yè)務層面等逐條詳析《公共圖書館法》,以期進一步了解其專業(yè)性和學術性。
大數據和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面臨著保護讀者閱讀權利、數字資源永久保存等復雜的法律環(huán)境。梁燦興獨辟蹊徑,從圖書館人的圖書館的立法、為讀者的圖書館的立法等4 方面回顧了圖書館立法研究過程中圖書館人的精神歷程。[37]吉宇寬提出,圖書館文化記憶和知識傳承功能發(fā)揮的途徑就是數字資源提供商允許圖書館對所購資源進行永久保存。[38]韓萌等人認為,國外數字出版物呈繳法律的立法形式、法律演變、內容要點和應用實踐可以間接推動我國數字出版物呈繳立法進程。[39]
從1910 年清政府頒布第一部圖書館法規(guī)——《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 到2018 年《公共圖書館法》的施行,圖書館法制化進程的艱難性可見一斑。對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而言,有法可依是依法而治的前提。盡管受制于時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諸要素,《公共圖書館法》中某些內容尚無法達到社會的期望目標,如圖書館經費投入的比例、圖書館人員配備的數量、職業(yè)資格認證等,但卻可以理解和值得期待的是圖書館立法研究一直在路上。
20 世紀80 年代,我國公共圖書館職能與定位研究作為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部分內容而初見端倪。當前在宏觀、中觀與微觀層面清晰界定各級公共圖書館應發(fā)揮的作用與價值是公共圖書館職能與定位研究的當務之急。[40]鄧銀花認為,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進程中實現了從單一的教育功能向多元的教育、信息、政治、社會等諸多功能轉變,適應了社會需求和時代變化。[41]張曉芳提出,公共圖書館的法律界定特點集中體現在設立與管理主體多元化、以公共文化話語為主導、社會教育以多形式表現等方面。[42]王妍從省級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功能定位、省級公共圖書館自身的功能定位等維度解析省級公共圖書館的功能定位。[43]慶海濤提出,公共文化領域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是供給主體社會化、供給結構最優(yōu)化、供給對象多元化等。[44]陳宏宙從理論上構建并全方位解析了“開放的公共文化綜合服務平臺”結構。[45]
均等化是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的著力點,開展公共圖書館權利的探索與實踐反映了中國特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fā)展的時代特征。張雅琪等人從基礎研究、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總結了國內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的狀況。[46]彭雷霆等人結合2013-2016 年江蘇省各地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統(tǒng)計數據,就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展開實證研究。[47]傅才武等人基于區(qū)域均等和結果均等的原則,構建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評估指標體系,并利用其對2011-2016 年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程度進行了實證研究。[48]陳庚等人運用文化權利、政策過程理論對我國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展開政策檢視和反思。[49]馬彥飛等人提出,政府主導與社會廣泛參與、網絡全覆蓋與分層推進、重點突破與分類扶持等應成為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精準扶貧的途徑。[50]嚴貝妮等人從參與文化扶貧的主體、文化扶貧對象和文化扶貧活動三個層面總結了省級公共圖書館文化扶貧的現狀,并提煉出三種文化扶貧模式。[51]閆小斌等人提出,供給與需求辯證統(tǒng)一是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的合理選擇。[52]
公共圖書館法人治理改革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常大偉等人認為,要從深化公共圖書館治理認知水平、推動政事關系改革、提升公共圖書館法人自主權等著手破解公共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的現實困境。[53]易紅等人認為,法人治理缺乏法制保障、理事會獨立決策地位尚未落實等是我國公共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面臨的共同問題。[54]方自金基于公共圖書館理事會成立及制度建設情況,指出要在相關政策配套完善、決策權力放開等方面加強公共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改革。[55]
《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fā)展報告(2018)》指出,圖書館是最受歡迎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56]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的長期任務,必然受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更取決于圖書館整體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入手,分析公共圖書館的主體構成和職能,繼而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均等化和標準化建設、提高服務效能、提高公共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影響力等都是今后值得深究的現實問題。
21 世紀以來,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活躍,豐碩的研究成果使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框架不斷擴展和深化。既有對基礎理論研究的復歸與拓寬,也有不少新銳探索。吳稌年闡述了圖書館界對“什么是圖書館”認識經歷的四個階段及其特點,指出1934 年以劉國鈞為核心創(chuàng)建的圖書館要素說是我國圖書館學體系初步形成的標志。[57-58]劉春云等人指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西式圖書館學的基礎,整理國故運動則敦促學界批判、繼承傳統(tǒng)校讎學說,“中國的圖書館學”經此醞釀噴薄而出。[59]蔣永福的《中國古代圖書館學三題》研究了中國古代是否存在圖書館、中國古代圖書館的使命和理論形態(tài)各是什么等問題。龔蛟騰團隊的《圖書館學該往何處去》《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去職業(yè)化”》《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去碎片化”》《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去虛無化”》 系列文章提出,現代圖書館學理論研究應當打破機構藩籬、信息泛化、技術誤區(qū)的禁錮,從社會維度、組織維度、學者維度與大眾維度等視角入手,堅持不懈地進行“去職業(yè)化”“去碎片化”“去虛無化”的深入研究,進而完成科學化、體系化、實質化的變革與轉型。儲流杰對百年來中國圖書館學研究三次高潮進行了歷史檢視,對影響圖書館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突出問題進行了理性反思。[60]
面對數字時代圖書館話語體系構建的諸多不確定性,陳業(yè)奎指出,圖書館學應從熱衷于基礎理論研究這一傳統(tǒng)升華到話語體系構建,它具有思想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論進步、社會層面的意義。[61]蔡迎春等人則從社會科學視野、自然科學視野與人文科學視野三個領域思考,提出我國當前圖書館學研究領域存在著學科邊界泛化現象。[62]韓潔分析我國圖書館學應用后現代主義的目的與意義、理論話語的關聯(lián)和后現代話語存在,指出其有助于消除我國圖書館學理論話語批評的生硬狀態(tài),構建當代文化思想有機體系。[63]
哲學視角下的基礎理論研究是對實踐領域活動過程本質與規(guī)律認識的反思活動。翟羽佳論述了哲學對圖書館學當代發(fā)展的治療,指出圖書館學應在與當代哲學的對話中把握哲學的轉向,實現學科超越。[64]梁燦興探討了哲學觀點和方法對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影響、圖書館學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等問題。[65]陳立華重點探討了后現代圖書館學哲學研究的渠道、方法論、可能性。[66]徐紅玉等人依據知識論的“信息——知識——智能轉換”規(guī)律和三個背景框架理論,科學化地探索圖書館學原理。[67]蘇全有指出,范式制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研究方法缺失、水平低下是我國圖書館學界存在的理論問題。[68]董麗從圖書館學有無范式、圖書館學范式內容以及圖書館學范式轉換等方面分析了2010 年以來我國圖書館學范式研究的現狀,提出數字人文范式作為新的研究范式的可能性。[69]可見,基于新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等哲學視角展開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對圖書館學科性質有了更明確的界定。
相對于技術與情報研究,圖書館基礎理論研究一直有點高冷。特別是“服務”“智慧”“數字化”成為目前圖書館界研究的熱點,“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之說似乎又回到現實。但我們始終不會忽略基礎理論研究永遠是學科發(fā)展與變革的基礎和源動力這一根本原理。展望圖書館事業(yè),保持對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創(chuàng)新研究始終至關重要。圖書館轉型背景下基礎理論的結構層次和模型是怎樣的,其“理論內核”該如何體現……立足實踐,去經驗化、理論化、體系化的理論基礎和學科構建任重道遠。
2018 年正值改革開放40 周年。展開波瀾壯闊的中國圖書館事業(yè)改革發(fā)展長卷,篳路藍縷,玉汝于成。站立于新的歷史節(jié)點上,身處轉型巨浪中的學者們,必須關注圖書館轉型與創(chuàng)新中的前沿性、前瞻性問題以及協(xié)同發(fā)展等問題,在注重基礎理論研究的整體性、強化基礎理論研究的問題意識、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規(guī)范性等基礎之上,更要關注對當前多元理論核心價值的提煉,以此回應新時代、新技術、新需求對當下中國圖書館學提出的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