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淮北市文化旅游體育委員會 淮北市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2016年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淮北市渠溝墓群展開搶救性發(fā)掘,實際清理墓葬85座。其中M50為帶墓道的單室磚墓,可能是一男二女妻妾合葬墓。M50規(guī)模較大,出土大量的模型明器和祭祀類器物。根據(j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斷,M50的年代當在東漢前期。墓葬的發(fā)掘為研究兩漢之際該地區(qū)乃至整個江淮流域之間的喪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
渠溝墓群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qū)渠溝路以北,鳳凰山路以西。墓群依山傍水,西鄰古濉河,東依鳳凰山,地理位置優(yōu)越(圖一)。
為配合相山區(qū)老城區(qū)改造,受安徽省文物局委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2月起對墓群展開搶救性發(fā)掘。經(jīng)過近4個月的努力,實際清理各類墓葬共計85座,出土各類材質(zhì)的文物達430余件(套)。其中M50規(guī)模較大、形制特殊、出土器物豐富,現(xiàn)將墓葬資料簡報如下,其余墓葬另有專文報告。
M50系帶墓道的磚室墓,開口于②層下,距地表深0.55~0.65米,方向10°。墓葬早年被盜,頂部不存。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平面呈“凸”字形,通長6.51、寬3.11~3.14、殘高1.54~1.78米(圖二;彩插一∶1)。
墓道 位于甬道南端,剖面呈豎井式,被H3打破。從已發(fā)掘部分看,墓道殘長1.15~1.22、寬1.37~1.6、深1.54米。
圖一//渠溝墓群位置示意圖
甬道 連接墓道與墓室,平面呈梯形,東壁被H3打破。甬道內(nèi)長1.22、寬1.6~1.8、殘高0.53米。墻壁采用單層磚錯縫平砌而成,無鋪地磚。
墓室 南接甬道,平面呈長方形,內(nèi)長3.55、寬2.6、殘高0.96米。墓室鋪地磚為單層磚鋪成,東北角至中東部為45°角斜鋪,其余部分皆鋪成“人”字形。墓壁系縱橫交錯起砌。
該墓用磚皆青灰色,質(zhì)地堅硬,規(guī)格統(tǒng)一,為27×13.5×5厘米。
據(jù)殘存跡象推測葬具為漆木棺三具,有棺釘加固,有柿蒂花銅飾,漆木館已朽,殘留大量漆皮。棺內(nèi)各置人骨一具,保存良好,頭向南,仰身直肢葬式,人骨下有厚約為5毫米的石灰鋪底,邊緣清晰,呈長方形,當與棺具內(nèi)空同大,系棺內(nèi)人骨下鋪墊。據(jù)鑒定,中棺人骨系中年男子,東西兩棺人骨系中年婦女。
墓葬出土遺物共計59件(套),大多保存完好。其中釉陶器和陶器皆置于棺外,集中分布在墓室東側(cè),少量分布于墓室西南角;其他器物主要分布于棺內(nèi),以中棺數(shù)量最多,有銅鏡、玉羊、銅錢、銅帶鉤、鐵劍和象牙印章。
墓葬填土系灰褐色花土,土質(zhì)松軟,夾雜有大量新石器中期的夾蚌殼陶片。
墓葬出土遺物共計59件(套),按照質(zhì)地可分為青銅器、釉陶器、陶器、鐵器、象牙器、滑石器和玉器等七大類,分述如下。
圖二// M50平、剖面圖
圖三//M50出土銅器(一)
1.青銅器
15件(套)。器形有簋、柿蒂花形銅飾、洗、甗、鐎斗、銅鏡、帶鉤、銅錢等。
簋 1件。M50∶1,侈口,圓唇,深弧腹,上腹部飾數(shù)道凸棱,下腹部置兩對稱鋪首銜環(huán),大圈足外撇,平底??趶?4.8、底徑17.5、通高12.6厘米(圖三∶1;彩插三∶1)。
柿蒂花形銅飾 3件。大小不同,形狀和構(gòu)成基本相似,皆由中間的圓形泡釘和對稱的四葉柿蒂花構(gòu)成。M50∶9,通長10、高2.3厘米(圖三∶2)。M50∶7,通長20.8、高3.2厘米(圖三∶4)。M50∶49,通長18.2、高2.4厘米(圖三∶7)。
洗 1件。M50∶6,侈口,尖圓唇,平折沿,沿面較平,弧腹較深,腹部置兩對稱鋪首銜環(huán),環(huán)缺失,平底。口徑14.4、底徑8.6、通高4.4厘米(圖三∶3)。
甗 1件。M50∶42,由甑和鼎兩部分組成,兩者長期銹蝕相連。鼎,子口,方唇內(nèi)斂,附環(huán)狀立耳,弧腹較深,腹部有一周寬腰沿,圜底,矮獸蹄形足。甑敞口,斜直腹,腹部飾瓦楞紋數(shù)道,平底置梅花狀甑孔。甑口徑18.2、底徑14、通高9.6厘米,鼎口徑14.8、最大腹徑18、通高16厘米,整器通高21厘米(圖三∶5;彩插三∶2)。
鐎斗 1件。M50∶5,直口,直腹,平底,底部中間有一乳狀突出。一側(cè)設(shè)有長柄,柄首揚起,底部置三足,其中兩足呈矮獸蹄狀,另一足鐵質(zhì),亦呈矮獸蹄狀,當為后期所安裝。口徑10.4、通高9厘米(圖三∶6;彩插三∶3)。
銅鏡 3件。皆為規(guī)矩鏡,鏡面有不同程度的銹蝕。圓形,半球形鈕。M50∶8,圓形鈕座。鏡背面花紋銹蝕不辨。寬素平緣。直徑11.2、緣厚0.4厘米(圖四∶1)。M50∶11,柿蒂紋凹方框鈕座。方框四邊各向外伸出一T形符號與L形符號相對,方框四角又與乳凸紋和V形符號相對,將鏡的內(nèi)區(qū)分為四方,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各踞一方。外區(qū)為一周短線紋。寬平緣,飾三角重復齒狀紋一周。直徑11.6、緣厚0.5厘米(圖四∶2)。M50∶10,柿蒂紋凹方框鈕座。內(nèi)區(qū)隱約可見乳凸紋八個分列四方。外區(qū)環(huán)繞銘文帶和短線紋各一圈。寬平緣,飾三角鋸齒紋和水波紋各一周。直徑14、緣厚0.5厘米(圖四∶3)。
圖四//M50出土銅器(二)
帶鉤 1件。M50∶3,整器呈虺形,體短小,蛇頭狀鉤手,背部中間圓形鈕較大。通長2.8厘米(圖四∶4)。
銅錢 若干枚。銹蝕嚴重,皆圓形方孔,窄緣,錢面平整,錢幣正面錢文依稀可辨為“五銖”二字?!拔濉弊纸还奢^屈曲;“銖”字左半的“金”字頭如帶翼箭鏃且四點較長,右半“朱”字頭圓折且略高于金字頭。M50∶13,直徑2.4、孔徑0.9、緣0.1、厚0.1厘米(圖四∶5)。
2.釉陶器
14件,器形皆為壺。
釉陶壺,灰胎,口、肩及上腹部施青釉或鱔黃釉,部分釉片已經(jīng)剝落。圓唇或尖圓唇,盤口,盤壁略內(nèi)凹,下有折棱。束頸,溜肩,肩部設(shè)兩對稱橋形耳,鼓腹,平底或平底內(nèi)凹。M50∶16,平沿內(nèi)傾,腹部施瓦棱紋??趶?.8、底 徑 7.2、最 大 腹 徑15.2、通高20.4厘米(圖五∶1)。M50∶18,平沿內(nèi)傾,腹部施瓦棱紋??趶?、底徑8.2、最大腹徑15.4、通高20.2厘米(圖五∶2)。M50∶39,整器略有變形,腹部施瓦棱紋??趶?.8、底徑8.2、最大腹徑14、通高19.4厘米(圖五∶3)。M50∶29,腹部施瓦棱紋。口徑8、底徑7.6、最大腹徑14.6、通高19.2厘米(圖五∶4)。M50∶24,腹部施瓦棱紋??趶?.4、底徑7.6、最大腹徑14.2、通高19.2厘米(圖五∶5)。M50∶32,腹部施瓦棱紋??趶?.6、底徑7、最大腹徑14.6、通高18.8厘米(圖五∶6)。M50∶19,腹部施瓦棱紋。口徑9.6、底徑7.8、最大腹徑15.6、通高21厘米(圖五∶7)。M50∶17,平沿內(nèi)傾,腹部施瓦棱紋??趶?0.2、底徑8.2、最大腹徑15.6、通高21.8厘米(圖五∶8)。M50∶33,口部殘,肩、腹部飾方格紋。底徑11.6、最大腹徑18、殘高22.4厘米(圖五∶9)。M50∶57,素面??趶?.6、底徑8.4、最大腹徑14.8、通高17.2厘米(圖五∶10)。M50∶15,整器略有變形,腹部飾斜菱形紋。口徑8.4、底徑9.4、最大腹徑14、通高16.4厘米(圖五∶11;彩插一∶4)。M50∶31,腹部飾方格紋??趶?、底徑7.4、最大腹徑13.6、通高16.8厘米(圖五∶12)。
3.陶器
圖五//M50出土青釉壺
圖六//M50出土陶器(一)
23件(套)。器形有壺、罐、鼎、盒、案、倉、灶、井、奩、磨、碗、盆、釜、甑、圈廁、圈、樓等。
壺 5件。M50∶30,泥質(zhì)灰陶,方唇,唇面圓潤,盤口,盤壁略內(nèi)凹,下有折棱。束頸,溜肩,肩部飾水波紋數(shù)道,鼓腹向下斜收,腹部施瓦棱紋數(shù)道。大平底略內(nèi)凹??趶?1.4、底徑12.4、最大腹徑17.2、通高20.4厘米(圖六∶1)。M50∶34,泥質(zhì)灰陶,圓唇,盤口,盤壁略內(nèi)凹,下有折棱。束頸,溜肩,鼓腹,腹部施弦紋數(shù)道,平底??趶?0.6、底徑10.4、最大腹徑17.4、通高20.2厘米(圖六∶2、7)。M50∶37,泥質(zhì)灰陶,侈口,方唇,唇面略外傾。頸微束,溜肩,鼓腹向下弧收,頸部、腹部施弦紋數(shù)道。圈足外撇??趶?0.6、底徑14.4、最大腹徑22、通高24.6厘米(圖六∶3)。M50∶27,泥質(zhì)灰陶,圓唇,盤口,盤壁略內(nèi)凹,下有折棱。束頸,溜肩,肩部飾水波紋數(shù)道,鼓腹,平底??趶?1.6、底徑10.6、最大腹徑18、通高20.8厘米(圖六∶4、8)。M50∶38,泥質(zhì)灰陶,方唇,唇面有凹槽,淺盤口,盤壁內(nèi)傾,下有折棱。束頸,斜肩,肩部飾水波紋和弦紋數(shù)道,鼓腹向下弧收。曲折狀圈足外撇??趶?0、底徑17.6、最大腹徑24、通高27.6厘米(圖六∶6;彩插一∶5)。
罐 1件。M50∶14,整器略有變形,泥質(zhì)灰陶,圓唇,盤口,盤壁略內(nèi)凹。束頸,溜肩,鼓腹,上腹部有輪旋痕跡,下腹部飾交錯繩紋,底近平??趶?1.6、最大腹徑23.2、通高25.2厘米(圖六∶5)。
鼎 1件。M50∶21,釜形鼎。泥質(zhì)灰陶,覆缽形蓋,方唇,直壁,橋形鈕殘。子口承蓋,斂口,尖圓唇。斜肩,肩部置兩對稱的方形附耳,耳向外伸出,呈“回”字形,頂部殘;器體中上部有一周腰沿,腰沿較寬;斜弧腹,腹部飾篦點紋兩周。平底微凹,蹄狀足,足較直,足根寬大,無紋飾??趶?3.2、最大腹徑24.8、通高17.2厘米(圖七∶4;彩插二∶1)。
盒 1件。M50∶22,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斜弧腹,上腹部飾凹弦紋和水波紋。平底,矮圈足。口徑22.2、底徑10.2、通高9.8厘米(圖七∶7;彩插一∶3)。
案 1件。M50∶45,泥質(zhì)灰陶,整器略有變形,平面呈圓形,附三獸蹄形足。徑36.8、通高8.6厘米(圖七∶1)。
倉 1件。M50∶35,泥質(zhì)灰陶,整體呈圓筒狀。斂口,方唇,短直頸,腹微鼓,腹部有數(shù)道弦紋。平底??趶?9.2、底徑18.4、通高25.4厘米(圖七∶5)。
灶 1件。M50∶44,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船形。梯形灶門,灶面平,擋火墻略高出灶面。單眼灶,上置陶釜一件,釜與灶體相連,直口微斂,圓唇,溜肩,鼓腹,平底。釜眼后面有煙囪,呈拱形。灶體內(nèi)空,無底。通長22、寬18.4、高10.6厘米。釜口徑5、高6.6厘米(圖七∶2)。
井 1件。M50∶26,泥質(zhì)灰陶,轱轆井。井欄平面為圓形,口微敞,圓唇,平折沿,沿面微凹,斜腹,大平底。井欄上立有井架,井架上當懸有滑輪,殘。井欄口徑14.8、底徑14.6、通高25.2厘米(圖七∶3)。
圖七//M50出土陶器(二)
奩 1件。M50∶23,泥質(zhì)黑陶,整器略有變形,圓形平面。直口微斂,方唇,直腹,上腹部和下腹部施凹弦紋,腹中部置兩對稱銜環(huán)鋪首。平底,三矮獸蹄形足??趶?0.4、底徑18、通高13.2厘米(圖七∶6;彩插三∶4)。
磨 2件(套)。包括磨盤與臼,皆泥質(zhì)灰陶。M50∶56,臼,呈圓形,置于筒狀圓盤之中,盤四周垂直起緣,流口,盤下中空,設(shè)置有一拱形門洞,無底。臼體中空,上表面有放射性溝槽,與磨盤下表面的溝槽共同組成磨齒。臼盤高11.2、底徑14.6厘米(圖八∶1;彩插二∶2)。M50∶47,磨盤,呈圓形,上表面有突起的圓形漏斗,正中設(shè)一孔為磨眼,下表面有放射性溝槽,正中有圓形凹槽。磨盤徑7.3、厚1.8厘米,(圖八∶2)。M50∶47(磨盤)與M50∶56(臼)應(yīng)為配套器物(圖八∶1、2),整器通高13厘米。M50∶46,磨盤,呈圓形,上表面有突起的圓形漏斗,置于圓盤之中,盤四周垂直起緣,平底。盤徑10.4、通高4厘米(圖八∶3)。
碗 1件。M50∶54,泥質(zhì)灰陶,敞口,方唇,唇部略外傾,斜腹略內(nèi)凹,平底內(nèi)凹。口徑9.6、底徑6、通高3.8厘米(圖八∶5;彩插一∶2)。
盆 1件。M50∶36,泥質(zhì)灰陶,敞口,方唇,平折沿,斜弧腹,上腹部飾數(shù)道瓦棱紋。平底內(nèi)凹??趶?、底徑3.7、通高4.5厘米(圖八∶6)。
圖八//M50出土陶器(三)
釜 1件。M50∶41,泥質(zhì)灰陶,整器略有變形。直口,圓唇,溜肩,鼓腹,平底??趶?.4、底徑4.4、最大腹徑9.6、通高5.8厘米(圖八∶4)。
甑 1件。M50∶43,泥質(zhì)灰陶,敞口,尖圓唇,平折沿,斜弧腹,腹部飾數(shù)道瓦棱紋,小平底內(nèi)凹,底部甑孔呈五角星狀排列。口徑7、底徑2.4、通高3.3厘米(圖八∶7)。
圈廁 1件。M50∶20,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長方形。四周有圍墻,墻壁直,圍墻一側(cè)置臺階和圓形入口,內(nèi)為廁,靠近廁的圍墻上有四個乳突,推測為支撐屋頂而設(shè)置。圍墻內(nèi)置豬一頭,平底有一圓角方形缺口擬作水槽。通長22.8、寬18、高12.6厘米(圖九∶1;彩插二∶6)。
豬圈 1件。M50∶52,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長方形。四周有圍墻,墻壁直,圍墻上置長方形屋頂,四面坡,頂面飾瓦棱紋。圍墻內(nèi)置豬一頭,平底有一長方形缺口擬作水槽。通長29、寬22、高12.4厘米(圖九∶2;彩插二∶5)。
樓 2件。M50∶40,泥質(zhì)灰陶,堡壘式陶樓,平面呈長方形,整體呈筒狀。正面可分作兩層,第一層置門洞兩個,上有屋檐與第二層隔開,屋檐殘,第二層置門洞三個,略上置銜環(huán)鋪首一對。背面中部偏上置兩獸首。兩側(cè)中部各置一銜環(huán)鋪首。通高30.2厘米(圖一○∶1;彩插二∶3)。M50∶55,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長方形,作兩層,每層正面開門設(shè)窗。第一層屋頂四面出檐,表面作出瓦壟;第二層屋頂為廡殿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形成四面斜坡,坡面作出瓦棱。通高33.4厘米(圖一○∶2;彩插二∶4)。
圖九//M50出土陶器(四)
圖一〇//M50出土陶樓、鐵劍
4.其他
鐵劍 1件。M50∶4,劍首殘,莖部呈橫橢圓形,寬格,長劍身,中部起單脊,截面呈菱形。殘長101.2厘米(圖一○∶3)。
象牙頂針 2件。平面呈圓環(huán)狀,似寬指環(huán),有一缺口。M50∶58-1,從上到下依次陰刻三角鋸齒紋、弦紋、玉璧紋、弦紋和三角鋸齒紋。環(huán)外徑2.6、通高2.9厘米(圖一一∶1;彩插三∶6左)。M50∶58-2,一端大、一端小,從上到下依次陰刻弦紋、玉璧紋和三角鋸齒紋。環(huán)上口內(nèi)徑1.5、通高3.9厘米(圖一一∶6;彩插三∶6右)。
圖一一//M50出土象牙器、滑石器、玉器
象牙印章 1件。M50∶2,鼻鈕,方形印面,印文小篆體,陰刻“陳□”。印面寬1.1、通高1厘米(圖一一∶10)。
滑石器 6件。分別為口琀和鼻塞,口琀為蟬形,鼻塞呈圓柱體,質(zhì)地脆弱。M50∶59-1,口琀,殘長4.4、寬2.5、厚0.4厘米(圖一一∶5)。M50∶59-2,鼻塞,殘長2.6厘米(圖一一∶2)。M50∶59-3,鼻塞,殘長1.6厘米(圖一一∶3)。M50∶60-1,口琀,殘長2.4、寬2.1、厚0.4厘米(圖一一∶4)。M50∶60-2,鼻塞,殘長2.2厘米(圖一一∶7)。M50∶60-3,鼻塞,殘長1.6厘米(圖一一∶8)。
玉羊 1件。M50∶12,呈跪臥式,昂首平視前方,雙角回卷,貼于頭部兩側(cè),身軀豐滿,四肢屈于腹下。長4.9、寬1.9、通高3.2厘米(圖一一∶9;彩插三∶5)。
淮北古稱“相邑”“相城”。渠溝墓群是近年來在安徽省淮北市發(fā)現(xiàn)的一個重要的墓葬群。墓群依山傍水,西鄰古濉河,東依鳳凰山,地理位置優(yōu)越。墓群北側(cè)即為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早階段的遺址。渠溝墓群發(fā)掘的85座墓葬,時間跨度從戰(zhàn)國早期至東漢中期,延續(xù)時間較長。其中的土坑墓基本未被盜擾,出土器物特征鮮明,器物組合以陶盂、罐、豆和鼎、壺、豆為主,兼具中原和楚文化因素,同時又有本地特色,應(yīng)為宋國平民或者東遷的楚國平民墓葬。大量宋國及楚國墓葬的發(fā)掘,與早年發(fā)現(xiàn)的相城城址相印證[1],證明了史書的記載,補充和豐富了那段輝煌的歷史。至新莽東漢之初,古相城盛極一時,此處大量漢墓的發(fā)掘也佐證了相城曾經(jīng)的繁華,特別是M50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證明了其墓葬等級和規(guī)格較高。
1.墓葬年代
渠溝墓群M50因缺乏具有明確紀年的遺物和遺跡,與其他遺跡之間亦無可資借鑒的疊壓打破關(guān)系,所以只能綜合分析墓葬的形制、出土遺物(尤其是銅鏡、銅錢等流行時間相對穩(wěn)定的器類)等因素大致推斷出其年代范圍。
從墓葬形制分析,M50系中小型單墓室磚墓,皖北地區(qū)這一墓葬形制流行于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它既不同于西漢早中期盛行的豎穴土坑(巖坑)木槨墓,也不同于東漢中晚期常見的大中型多室券頂磚室墓,而是過渡時期磚室墓的典型代表[2]。就葬俗而言,M50為一男二女妻妾合葬墓。據(jù)漢代葬俗,夫妻合葬制度在西漢初期是少見的,到了西漢中期逐漸多起來,東漢以后普遍盛行[3]。墓室內(nèi)鋪底的石灰,邊緣清晰,呈長方形,當與棺具內(nèi)空同大,系棺內(nèi)人骨下鋪墊,有防潮防蟲的作用。
從隨葬品分析,M50的隨葬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模型明器,包括倉、灶、井、廁、奩、磨、樓閣等模型;第二類是日常生活用器,包括罐、碗等日常器皿;第三類為貢獻祭祀品,包括鼎、盒、壺、盤、案等[4]。其中以第一類和第三類居大宗。西漢中期以后,漢墓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zhì)明器。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愈多,古來大型墓所見應(yīng)有盡有的隨葬品也呈現(xiàn)出明器化的趨勢,隨葬品的基本器物組合都可歸納為貢獻祭祀品和模擬明器群[5],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6]。M50中大量模型明器的出現(xiàn),對墓葬的年代推斷有很強的指示性。相對于上述陶質(zhì)隨葬品來說,銅錢和銅鏡的時代特征比較明顯,有其相對集中的流行時段,墓葬中出土的錢幣和銅鏡絕大多數(shù)應(yīng)該是當時的流行之物。編號為M50∶13的銅錢,“五”字交股較屈曲,“金”字頭如帶翼箭鏃且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且略高于金字頭,與《洛陽燒溝漢墓》報道的第三型銅錢相似,年代亦當相近,即不早于東漢建武年間[7]。編號M50∶10和M50∶11的銅鏡皆為規(guī)矩鏡,與《洛陽燒溝漢墓》報道的第三型第一式“四神規(guī)矩鏡”相似[8],盛行于新莽及東漢前期[9],其下限或可至東漢中葉,《蕭縣漢墓》報道的H型Ⅰ式銅鏡亦屬此類[10]。
綜上,渠溝墓群M50的年代當在東漢前期。
2.墓主身份
在崇尚厚葬的漢代,墓葬通常根據(jù)墓主生前等級和地位建造,墓葬的形制、規(guī)模及出土器物的多寡,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墓主的身份和地位。M50系帶墓道的單室磚墓,規(guī)模一般,在結(jié)構(gòu)上也無特別之處,但墓葬系一男二女妻妾合葬墓,隨葬器物豐富但多為同時代常見之物,其中編號M50∶1的銅簋,侈口,圓唇,深弧腹,器形較大且保存完好,彌足珍貴;編號M50∶5的銅鐎斗,一足系后期焊接的鐵足,對研究當時的焊接技術(shù)意義重大;編號M50∶2的象牙印章,位于中棺死者腰部,鼻鈕,方形印面,印文小篆體,陰刻“陳□”,指明死者的姓氏。
綜上,推測渠溝墓群M50中棺墓主系陳姓中小貴族。
(此次發(fā)掘工作得到淮北市市委、市政府、相山區(qū)政府、淮北市文化旅游體育委員會、淮北市博物館、淮北恒基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及項目各施工方的大力支持與協(xié)助,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p>
領(lǐng) 隊:張義中
發(fā) 掘:張義中 郭 輝 解華頂 楊程裕 賈 蓉等
修 復:汝 敏 朱 艷
繪 圖:荊雪絨 曾彩婷
清 繪:荊雪絨 曹聰聰 蔡丁丁 賈貫峰
攝 影:高 凡
執(zhí) 筆:張義中 徐鳳芹
安徽馬鞍山雨山銀塘東晉墓發(fā)掘現(xiàn)場及出土器物
1.清理后的YM1
2.陶俑(YM1∶1、YM1∶15、YM1∶20)
3.陶槅(YM1∶13)
4.陶憑幾(YM1∶21)
5.滑石豬(YM1∶22)
6.青瓷碗(YM1∶24)
[1]楊忠文、解華頂:《安徽淮北相城戰(zhàn)國城址發(fā)掘獲重要成果》,中國文物報2009年9月25日第8版。
[2]趙化成、高崇文等:《秦漢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15頁。
[3]a.南京博物院:《海州西漢霍賀墓清理簡報》,《考古》1974年第3期;b.李昆侖:《中原地區(qū)漢代夫妻合葬墓初論》,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4]此處隨葬品分類參照黃曉芬著《漢墓的考古學研究》,岳麓書社2003年,第203頁。
[5]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岳麓書社2003年,第217頁。
[6]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考古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第667頁。
[7]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燒溝漢墓》,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225頁。
[8]同[7],第165頁。
[9]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80頁。
[10]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縣博物館:《蕭縣漢墓》,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