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芬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安寧 650300)
要想不斷地促進素質教育的大力落實并推動新課程改革,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之中必須要結合時代對人才的現實需求,真正地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教育教學體制之間的緊密結合,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不斷的拓寬思政教育的視野,保障現有的思政教育手段能夠實現與時俱進。老師需要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實質要求,在尊重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之上,積極地將先進的思想教育觀融入現有的思政教育體系之中,不斷地突破傳統(tǒng)思政教育模式所存在的桎梏,革新現有的學生教育策略和手段,以此來更好地體現現代化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老師的主體權為基礎和前提,老師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同時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互動較少,整個課堂以老師為主體,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老師信息的傳輸,老師在信息傳輸的過程之中處于制高點的位置,社會地位比較高并且受到學生的普遍尊重。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老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擁有的信息優(yōu)勢以及地位有所轉變,學生可以積極地利用不同的信息網絡渠道,更好地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了解各類公開信息,同時還可以結合個人以后的生活實踐經驗對信息進行真?zhèn)紊系呐袆e。相比之下,對于老師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來說可能在信息獲取的過程之中存在一定的劣勢和不足,如果老師沒有接受前期系統(tǒng)的計算機培訓和教育,那么就無法保證自身教育模式能夠實現與時俱進,同時會導致自身教育實踐的過程之中個人的影響力和威信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與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模式相比,互聯網時代之下的信息搜集和獲取渠道越來越豐富和多元,這一點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首先學生的學習理解更加的多元,其不再以老師簡單的思想傳輸為主,而是結合個人應有的生活實踐經驗進行思想信息的有效推進。其次,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信息的理解,有效的改變之前的被動地位,利用個人有的判斷能力對信息進行匯總和識別篩選,由此要是可以看出老師個人的教育權威性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
與其他的教育環(huán)節(jié)相比,思政教育所涉及的內容更為復雜,存在許多的細節(jié)影響因素,老師在教學實踐時除了需要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之外,還應該積極地結合課堂教育的實質情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主要以簡單的課堂講授和個別談話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的可控制性相對比較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具體的信息傳播內容并進行精心的篩選。大部分的材料和信息存在一定的意識和目的,對對象進行高強度的說教,轉變學生已有的認知觀念,真正地實現前進的教育目的,其中大部分的青少年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個人的思想領域存在制度的空白,對是非的判斷能力相對較差。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教育工作者在前期篩選的過程之中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純潔的信息環(huán)境,這種教育模式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實質需求,同時還能夠保障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信息的傳播渠道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大量的信息在互聯網之中實現了廣泛的傳播,同時存在許多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發(fā)展的信息,因此后期的監(jiān)督和管理更為復雜,還失去了一定的監(jiān)控。對于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和是非判斷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說,無法及時地識別這些無用和有害的信息,另外許多的網絡信息與思想政治教育所宣傳的內容存在一定的矛盾,最終導致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困惑,難以真正的實現思想教育的大力落實。
不同的思想教育方法所產生的教育效果和教學質量有所區(qū)別,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主要以座談討論,個別談話和課堂講解為主,大部分的教育渠道的針對性相對比較強,但是使用的范圍非常的有限同時也難以保證及時的反饋。首先面對面的交談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其次面對面的交談所涉及的人數比較少,持續(xù)時間較短,如果無法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和環(huán)境,那么就難以真正的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帶動和感染,另外要想保證效果的持續(xù)性,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反復多次的教育,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導
致大量的教育資源被浪費,還不符合網絡時代發(fā)展的實質要求。與此相反,互聯網則能夠真正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便利保障,保障信息檢索的快速性和高效性,更好地突破場合和不同時間的限制,學生能夠結合個人的實質需求隨時隨地的獲得相應的信息。老師必須要了解大學生的真實需求,保證自身教學模式能夠實現與時俱進,結合信息科技發(fā)展的實際情況,主要體現素質教育的多元化和時代性,不斷地挖掘現有的思政教育途徑和教育資源。
結合上文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在互聯網無網時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有所轉變,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實現了極大的突破,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不僅不符合素質教育的數據要求,還難以真正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過于傳統(tǒng)的落后,大部分的教育資源被浪費。對此,在互聯網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不斷促進實踐教學內容的有效革新,保證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對思政教育有一個更加全方位的認知,更好的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個人的個性化成長和發(fā)展。
老師所采取的教育觀念會直接影響最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我國在思政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之中必須要注重觀念和思想上的有效創(chuàng)新,明確前期教育實踐的實質要求,有效地突破傳統(tǒng)隨身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各類不足,以一系列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前提,積極地加強互聯網管理和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互聯網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互聯網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注重不同理念之間的有效融合,其中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民主化。在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引導之下,教育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聯系較少,這一點不僅不符合社會開放發(fā)展趨勢的實質要求,還嚴重限制了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對此,老師需要立足于教育民主化的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自身的定位,盡量避免對整個課堂的單獨掌控,而是需要將民眾和觀念與學生個人的實踐相結合,實現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對話。其次明確從網絡獲取信息資源的意識,互聯網視域下學生獲取渠道比較多元,能夠體現信息的時效性和及時性,老師也能夠結合不同的信息渠道積極的獲取相應的教育資源。在實踐教學時老師需要明確網絡獲取信息資源的相關要求,主動地學習和了解互聯網的知識技術,充分的實現網絡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將思政教育與互聯網的應用相結合。最后,全球化的意識,教育工作者除了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明確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要求之外,還需要深刻的認知互聯網在推動世界變革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互聯網條件之下的全球化趨勢和要求,積極的應對來自于西方和其他國家的惡意滲透,明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條件,積極地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和教學,體現思政教育的全球觀。
在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的過程之中,理論創(chuàng)新尤為關鍵,理論創(chuàng)新是整個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之路的基礎和前提,一個創(chuàng)新的理論不僅能夠為思政教育工作指明道路和方向,還能夠更好的體現素質教育得核心要求。如果站在理論的角度對思政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和研究,那么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所涉及的工作創(chuàng)新非常的復雜,大部分都需要以理論創(chuàng)新作為內部的源泉和動力。從目前來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還存在許多的制約影響因素,要想真正地發(fā)揮理論創(chuàng)新的作用和價值,相關的參與者必須要站在宏觀的角度,對思政教育與互聯網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了解互聯網在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之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積極地意識到個人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各類不足,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構建完善的新理論框架和體系
在具體實踐操作的過程之中,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必須要注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緊密配合,立足于現實條件積極的為學生教育工作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在應用理論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做法和經驗,體現時代的進步性,明確社會科學成果與自然科學成果的發(fā)展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思政教育工作上行的難度比較高,參與者需要對現有的教育模式進行大膽的考察,分析應用互聯網的發(fā)展要求,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理念及研究,積極地揭示互聯網對大學生革命性的影響,不斷地實現思政教育理論的有效挖掘和突破,促進自身教育工作內涵和外延的有效拓寬,明確責任教育的核心要點,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后期思政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在學生教育工作實踐的過程中,方法的革新尤為關鍵,只有更好地實現方法的創(chuàng)新才能夠明確創(chuàng)新路徑的具體要求。教育方法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具體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科學和教育主題,這一點直接影響著最終的思政教育的成敗,在互聯網時代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包含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同時社會各界對各部分的教育內容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挑戰(zhàn),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之中必須要實現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的有效轉變,盡量地避免單向、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需要實現與學生之間的緊密互動和交流,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能夠更好地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桎梏,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保證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地為社會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