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裙
周一,一位朋友和我聊起她自己的周末,提到了她的孩子和老公之間的“周末大戰(zhàn)”。事情是這樣的:周日,朋友出去買菜,準(zhǔn)備做飯。上二年級的兒子曉寧做完周末作業(yè),跑過來要和爸爸一起玩。但是爸爸在專注地玩手機,沒有理會曉寧。
于是,曉寧就自己打開電視。等到朋友買完菜做完了飯,才發(fā)現(xiàn)曉寧已經(jīng)看了一個上午的電視。這個時候,爸爸開始批評曉寧:“就知道看電視,一寫完作業(yè)就看電視,你就不能去干點別的?”最后,曉寧哇哇大哭。一個好好的周末,她被爭吵和哭鬧弄得心煩氣躁。
我不由地想為曉寧鳴不平,因為我看到了曉寧的委屈和不滿。作為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曉寧渴望爸爸媽媽的陪伴,需要親子間的互動時光。而爸爸只顧自己玩手機,缺失陪伴的曉寧只好選擇自己看電視。如果這個時候,爸爸將注意的焦點轉(zhuǎn)到孩子身上,“看見”他的這種需求,并且提出:“我們一起玩一會兒吧?!蹦敲矗⒆幼匀徊粫x擇電視作為陪伴。
這件事情不由得使我回想起另一位朋友的經(jīng)歷。他生長在父母健全的家庭里,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然而他卻說:在童年記憶里,父母從未在場。原來,在他小的時候,每當(dāng)他在學(xué)校受了委屈,想要尋求父母的安慰時,父母總是能用短短的幾句話,讓他硬生生地把話憋回去,總是讓他感覺他委屈得沒有道理:都是因為他不夠好,所以才會被老師批評;都是因為他太懦弱,所以才被同學(xué)欺負(fù);都是因為他口才不好,所以在才班干部選舉中落選。這種不被“看見”的情緒,使得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這種情感上的忽視,也使得他至今仍不愿輕易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那么,為什么我們家長總是“看不見”孩子?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看不見”,可能是因為我們對他們有太多自以為是的評判。
小靜的爺爺住院動手術(shù)。當(dāng)天晚上,爸爸和媽媽下班回家后,媽媽提議一家人去看望爺爺,陪陪爺爺。但是,小靜卻說不想去。
爸爸大動肝火,馬上開始各種說教:“爺爺平時怎么疼你的?你怎么這么沒有孝心?”
媽媽問:“小靜,你為什么不愿意去醫(yī)院看爺爺???”
這時候,小靜說:“爸爸媽媽上了一天班真的很辛苦,我不想讓爸爸開那么遠(yuǎn)的車,又累又危險。”聽小靜說完,爸爸媽媽才了解到孩子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她不是不愛爺爺,只是,她也愛爸爸媽媽。
所以,作為家長,讓我們放下這種先入為主的評判,走進(jìn)孩子的內(nèi)心,看見他的情緒,看見他的需求,理解他,接納他??匆姡庞袗鄣牧鲃?看見,親子之間才會產(chǎn)生有效的“聯(lián)結(jié)”。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宜山高級中學(xué),溫州,325803)編輯/于 洪 終校/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