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何事物都有成本,那些所謂“降下來的成本”,不過是在你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以另一種形式“連本帶利”地被支付了出去。
一介書生,兩鬢染霜;
三余讀書,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凈;
七言八語,九行十業(yè)。
生活中有很多常識,大眾憑直覺或經驗很容易理解,比如“人要吃飯才能生存”“人人都會生老病死”。也有些常識很容易被忽略、遮蔽乃至曲解,比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免費午餐”一詞源于19世紀70年代美國一些酒吧和客棧。當時,為吸引顧客,他們會在門外張貼廣告聲稱:本店提供免費三明治和零食。實際上,顧客進店后才會發(fā)現(xiàn),要享受這些“免費”食品,必須先購買一些酒類飲品。顯然,不付出成本就想獲得利益是不可能的,很多看似免費的東西,實際會通過其他方式收取成本。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斯蒂格勒認為,經濟學的核心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芝加哥學派領軍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也堅信這一點。
然而,總有不少人會基于各種原因漠視上述經濟常識,幻想著“天上掉餡餅”“既想馬兒跑,又不給馬吃草”;還有些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表面上一點甜頭,卻忽略其背后巨大的外部成本和隱性成本,“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前些年,很多人一邊享受高速公路飛速發(fā)展的成果,一邊指責收費政策,認為高速公路姓“公”,就該由政府免費提供。他們也不想想,如果光等著公共財政資金修高速公路,天曉得猴年馬月才能修出今天的規(guī)模。近幾年,隨著收支狀況的公開,又有不少人對高速公路公司的虧損感到“莫名驚詫”,拿無知當幽默,甚至編排出“宋江怒斥魯智深、武松:攔路搶劫也虧損”這樣的段子對高速部門冷嘲熱諷。在他們看來,高速收費是“無本生意”,卻從沒想過:巨額建設資金從何而來?每年償還貸款、支付養(yǎng)護及運行管理成本的錢又從哪來?
前不久,江蘇無錫國道312線一座高架橋在兩輛“百噸王”駛過后轟然傾倒。一大群“鍵盤俠”腦子也不過、功課也不做,就對橋梁質量和治超政策一味質疑。有的指責設計單位沒有為了應對超載大貨車而提高荷載標準;有的貌似悲天憫人,認為貨車超載提供了廉價運能,降低了物流成本,也降低了物價,指責治超會提高民眾生活成本。
他們不去想,如果為了滿足嚴重違法超限超載貨車的需求而把公路橋梁荷載標準無原則、無限度提高,多出來的巨額建設資金,誰出?這樣一來,對整個社會來說,經濟不經濟?對遵紀守法的人而言,公平不公平?
貨車超限超載表面看似降低了企業(yè)物流成本和物價,但這種運價是畸形的,不能將合理成本傳導到上游,反倒會對產業(yè)結構和運輸結構帶來巨大負面影響。本該走鐵路和水路的大宗貨物,卻擠上了公路,這合理嗎?隨之而來的一筆筆環(huán)境污染賬,又該找誰算?不但如此,縱容貨車超載必將讓路橋養(yǎng)護費用劇增,這個單卻要由全體民眾來買,那些所謂“降下來的成本”,不過是在你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以另一種形式“連本帶利”地被支付了出去。
任何事物都有成本,不是表現(xiàn)為會計成本,就是表現(xiàn)為機會成本;不是體現(xiàn)為金錢成本,就是體現(xiàn)為時間成本;不是顯性成本,就是隱性成本;不是你自己承擔,就是由他人承擔。
理解常識其實不難,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別被那些“聽風就是雨”的觀點誤導,也別太貪戀“免費午餐”。
早在1776年,思想家托馬斯·潘恩就在《常識》一書中指出:“一個人如果違背常識,極力宣揚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壞事的準備。如果一個社會還在為常識而爭論,那么這個社會必然存在著嚴重違背常識的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