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化縣安遠中心學校 孫香才
由于數學本身的嚴謹性、抽象性,不少同學對數學學習望而生畏。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數學學困生應該是高年級或者初中等后續(xù)學習中才會產生,殊不知,其實在低年級學習中也會有學困生。他們主要是學習習慣差、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弱,學習方法呆板,思維能力方面跟不上。下面就針對低年級數學學困生轉化問題提出幾點有效的策略。
不少學困生并不是智力方面的原因,而是缺乏學習動力、榜樣、興趣與愛好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而導致學習困難。因此,我們要對癥下藥,從非智力因素著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心目中,教師是重要人物,是參照,是榜樣。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可能對其今后發(fā)展造成影響。課堂上當某個學生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向他送去期待的目光,“別著急,慢慢想”;看到某個同學沒聽課,默不作聲地走過去摸摸他的頭;聽到某個學生圓滿的回答或某個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時,對他說句“表達很完整”或“你真聰明,回答問題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課堂教學板書整齊,書寫規(guī)范,對待學困生有耐心、信心,使學困生在教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游戲課堂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語言等方面的鍛煉,使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學困生更是如此。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要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如果天天單調地重復,勢必使初入學的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我采用了“找數朋友”“相對擊掌”“友好招手”“對口令”“擺圖案”“移動火柴棒”“湊小衣扣”“數小石子”等十多種方式進行數的組成和分解的練習。還用有趣的“猜數”“貼圖案”等游戲反復加深學生對數的認識,以達到溫故知新,牢固記憶的效果。這樣既符合兒童好奇、好動的特征,又克服了教師滿堂灌的毛病。讓學生從直觀形象入手,從動手促進動腦,在有趣、歡樂的游戲中學習,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在批改數學作業(yè)時,我發(fā)現有的題目,例如在分格圖里畫平移幾格后的圖形,如果給學生打“×”,學生就沒有地方訂正,于是就給學生打“?”或者暫不評判讓學生擦掉重寫,訂正后再打上“√”。慢慢地,我發(fā)現這種方法很好,特別是對作業(yè)錯很多的同學,如果全打上“×”,作業(yè)本會很難看,學生心里也會很難受,不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于是就在錯題邊上畫上“?”這樣作業(yè)本就看起來漂亮多了,我相信學生的心里也會一樣的心情愉悅美好,低年級學生尤是如此。雖然改“×”為“?”只是一個小細節(jié),但作為教師就要從這些點滴小事做起,愛護學生的自尊心,促進學困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教學效果與學生的疲勞程度有著內在聯系,這是國外的一致看法,我們國內也是一再提倡給學生減負。前蘇聯教育家葛洛姆巴赫就曾指出,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必須研究學生在課堂上的疲勞程度,對于學困生更是如此。教師對學生所施加的教育影響的強弱程度必須符合課堂教學標準,能夠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成長者的機體和諧發(fā)展,否則,不僅學生的健康得不到保證,學習效果也難以提高。注意勞逸結合,按課表上課,把學習活動適當地分開進行,使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休息,能夠完全消除疲勞。按時上課、下課的節(jié)奏,使學生的大腦在課間得到休息,為學生上下一節(jié)課做好充分準備。
在作業(yè)的布置上,我采用了減少練習量的方法幫助學困生。比如計算練習,有的學生能夠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題目,學困生則不能,他們會因為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全部練習而慌亂地做,結果錯誤百出。這時我就要求學困生做其中的幾題,必須力求做到每做一題都正確無誤。只要在新的規(guī)定下完成的學困生,雖然沒有完成全部題目,我一樣給滿分。在解決問題時我總是耐心地幫助學困生讀題。我給學困生有重點地讀題,再加上進一步“翻譯”,學困生就能明白題意,很快地解決了問題。
美國學者提出,學校要按照人體生物鐘類型進行教學,他們說這是取得教學最佳效果的最佳途徑。美國費蘭茲·哈爾伯格博士建立了一個專門研究人體內部節(jié)律的科學,叫做時間生物學。時間生物學認為,每一個人在一天的某一時間體溫、脈搏、血糖成分可以達到高峰,這時他的工作效率也是最高的,而在一天的另一時間里體溫、脈搏、血糖成分可能較低,這時他的工作效率也處于低潮。根據時間的生物學理論,國外把人體生物鐘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早晨型”,又稱為“百靈鳥型”;一種是“夜間型”,又稱為“貓頭鷹型”。人體生物鐘與學習效率關系密切。有人曾做過研究,發(fā)現學生做作業(yè)的效率,在一天的某一時間與其他時間有著明顯的差別。日本的中川八郎教授發(fā)現,有的學生早晨記憶力最好,有的學生晚上學習效果最佳。傳統觀點認為學校一天中最佳的學習時間是在早上。我班上有個學生,上午總是打瞌睡,連晨會課都睡得著,數學成績總是不及格。面對這樣的學困生,我犯難了。于是我仔細觀察他的生物鐘特點,發(fā)現他下午寫字課開始特別有精神,屬于“夜貓型”的。我就根據他的特點上午的課不怎么理他,到了下午的課堂多提問他、關注他,下午放學后,針對他的掌握情況布置作業(yè)給他回家完成,第二天交給我檢查。就這樣一直堅持到期末,我發(fā)現他的錯誤慢慢減少了,在期末測評中終于脫掉了“學困生”的帽子。
小學數學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教學中要注意抓住知識的同化規(guī)律,促使知識的正遷移產生。如學習萬以內四位數的寫法時,先復習三位數的寫法,特別要復習三位數中間、末尾有零的寫法,然后再順水推舟教四位數的寫法,引導學生觀察,308和3008的中間分別有幾個零,還要進行對比:3008、3080、3800這三個數的“8”分別在什么位上。在這樣的基礎上學困生學習四位數的寫法就不難了。
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促進學困生知識的內化學困生不僅知識殘缺,思維能力也差,抽象思維能力更差。因此,需要我們形象直觀地展示數學知識。我教二年級數學下冊在算盤上表示三位數時,我自己借了一把大算盤,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把小算盤。先叫一個學困生上來在算盤上演示,再叫優(yōu)等生幫忙改正,然后教師報數字,學生在自己的算盤上撥珠,最后叫學困生輪流上來講臺上練習,集體訂正。讓學生首腦并用,使這些教具、學具充分發(fā)揮其特有的作用?!鞍俾劜蝗缫灰姟保瑢W生親身感受體驗后,印象更加深刻。一個上珠代表5,一個下珠代表1,學困生也理解了。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學困生更是如此。圖示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化隱蔽為明顯,化復雜的文字語言為簡單明了的圖形,可以幫助學困生理解題意。如二年級數學下冊用除法意義解決問題:有15只蠶,平均放在3個盒子里,每個盒子放幾只蠶?有15只蠶,每個盒子放5只蠶,需要幾個盒子?在指導這題時,我畫了線段圖示,把除法的兩種意義化為淺顯易懂的線段符號,使學困生直接感知到為什么要用除法計算。
總之,“學困生”也是寶,面對“學困生”,我們的期望不能過高,要切實可行,要循序漸進。要用愛心來感化,用恒心來堅持,讓信心來導航,要讓他們確信,只要做出恰如其分的努力,就會獲得成功的快樂。數學學困生轉化任重而道遠,但只要我們熱愛他們,并注意改進教育方法,那么這項工作就一定會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