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珍
學生甲和乙系某市重點高中高一學生,兩人是同班同學。開學沒多久,兩人便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但是,好景不長,兩人不知為什么鬧掰了。于是,甲便在QQ上寫文章辱罵乙,并在同學面前說乙的不是,還說乙什么事都要告訴媽媽,是個“媽寶”,號召同學孤立她。正因如此,乙每天除了面對沉重的學業(yè)壓力,還要承受同學們的譏諷、辱罵。漸漸地,乙害怕去上晚自習,害怕去學校,害怕走進那間充滿嘲諷與冷眼的教室!后經(jīng)班主任出面調(diào)查,責令甲當著雙方父母和老師的面向乙道歉,并向乙的父母認錯。
本以為事情會就此平息,但甲事后又在班內(nèi)裝無辜,造謠說是乙對不起她,是乙的母親幫乙罵架,再次引起了同學們對乙的反感,讓矛盾持續(xù)發(fā)酵。乙面對冷眼、辱罵沒有還口,只是很傷心,逐漸變得抑郁不振。
如此看來,僅批評甲無法解決問題,必須對乙進行心理疏導,打開乙的心靈大門,引導她走出困境。
在跟乙的交談中,老師發(fā)現(xiàn)她在有些問題上愛鉆牛角尖,總是揪著“他們?yōu)槭裁匆勖镂?、要造謠、還無緣無故罵我”不放。針對這一點,老師進行了開導。
師:你覺得有些同學在背后講你的壞話,你聽到了沒有?
乙:沒有,是別人告訴我的。
師:既然沒有親耳聽見,有些話最好還是不要理。
乙:可是,我從她身邊路過她就罵我,我讀書的時候她也罵,我受不了她這樣。
師:只要她沒點名,你就當作沒聽見,也別太在意。當然,不論她罵誰,這樣肯定是不對的。
乙:他們總是瞪著我,恨不得吃了我。
師:他們瞪你,你別看他們就是;或者她瞪你,你大度點,回她一個大大的微笑,又未嘗不可呢?
師:主動與同學交往,不去想那些讓自己透不過氣來的事情,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你。老師也一樣,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我,也有人說三道四,但是我不會在意。與其哭成別人的笑話,不如笑成自己的風景,大好年華,別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聽了老師的話,乙釋然了許多。后來,甲在班上公開檢討,老師也嚴厲批評了有關(guān)同學,還給乙一個大大的驚喜:在乙重新回到教室的那一天,班長買了好大一束鮮花,滿臉微笑地送給她,并給她一個真誠的擁抱。緊接著,一個又一個同學上臺跟乙擁抱,對她說:“加油,我們相信你!”鮮花、擁抱、鼓勵……讓乙感受到了班集體的溫暖,感到了自己并沒有被孤立,感受到了其實有這么多人愛自己、關(guān)心自己。乙哭了,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慢過程,沒有一蹴而就的教育。上述案例,第一次,老師認為孩子認錯了,道歉了,就完事了,實則不然。首先,沒有讓甲真正從內(nèi)心深處認識自己的錯誤,道歉也只是敷衍;另外,對乙沒有很好的心理疏通,沒有在班里為乙找回失去的尊嚴,也沒有讓同學們改變對乙孤立嘲諷的態(tài)度,所以,乙繼續(xù)受到同學的冷落。學生之間鬧矛盾很正常,但怎么處理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什么樣的孩子,采用什么樣的談話方式及談話內(nèi)容,都要慎重考慮。作為老師,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從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出發(fā),才能明白孩子真正所需。
由此可見,教育,需要走心,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了解他們,才能做真正的教育。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冷水江市禾青鎮(zhèn)球溪學校)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