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新疆烏魯木齊市第109中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31)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識地實現社會思想道德的個體內化,或者說有目的地促進個體思想品德社會化”[1]。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暗掠秊橐磺薪逃母?,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2]。中學德育是以道德教育為核心,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法制教育、學科知識教育等相滲透的促使人社會化進程的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首先是人,是有思想的、不斷發(fā)展的鮮活的人,其次才是學生,成人以后是社會公德的載體,要維護社會的公共秩序,將愛國主義思想發(fā)揚光大并傳承下去。中學德育是學生成長歷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學歷史教材對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皻v史的功能,首先在于它的道德教育的作用”。無論是培養(yǎng)未來德才兼?zhèn)涞娜?,還是就教育現狀而言,學校道德教育都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首先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道德作為一種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將隨著經濟生活的變革而變革,人們對金錢和權力的追求沖擊了傳統(tǒng)的中華美德。其次,眼前的教育只是以知識數量的多少、考試分數的高低作為標準來評價人。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學教育充滿了功利主義,人們重智育輕德育,題海戰(zhàn)術使得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德育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德育是一種以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為內容,有目的地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施加影響,引導人們自覺履行道德義務的活動。道德教育是培養(yǎng)、提高、完善人們道德品質的根本途徑,包括激發(fā)道德意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養(yǎng)成道德習慣等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及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中學歷史對學生道德水準、民族意識及國家觀念的增強和提高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學歷史課本里有許多道德品質優(yōu)秀的人物,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自幼立下“精忠報國”之志的岳飛,成為一代名族英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放棄逃亡機會,以求用自己的血喚醒中國百姓;以天下為公,大公無私的孫中山為“建立民國,平均地權”而奮斗終生等等。歷史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并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作出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道德行為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的準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意識并逐步建立起道德規(guī)范。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告誡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yǎng)學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及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道德情感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行為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歷史教師借助教科書中的道德榜樣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道德情感可以通過比較法和直觀教學法。有比較就有鑒別,比較出真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有目的地對比正、反兩方面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比如:對比民族英雄岳飛和投降求榮的秦檜的形象;對比孫中山和袁世凱,使學生在鮮明的人物對比中感受到道德評價的標準。歷史中的道德形象可以強烈地震撼人的心靈,是社會道德標準的榜樣,如鐵人王進喜。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恒的生命力,正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道德習慣是指個人在道德行為中表現出的習慣方式。歷史教學中道德行為的教育主要是以認知為特點,以模仿為形式,以知行統(tǒng)一為保障,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首先,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深入現實生活,讓學生了解自己身邊的模范人物事跡、普通人的美德,從而將歷史書中的道德行為準則轉化為學生本人的行為習慣。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能很自然地發(fā)揮作用。歷史教師要善于將歷史上榜樣的行為習慣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專門組織學生討論焦裕祿和雷鋒,引導學生進行道德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應當怎樣做的道理,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并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做一個不僅具有良好道德觀念,而且實施良好道德行為的人,為進入社會后做一個擁有良好社會公德的人打好基礎。
其次,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學校要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瞻仰革命圣地和遺址、祭掃烈士墓、參觀名勝古跡;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完善自我全面發(fā)展。
學生的知識、智能、情感、思想品德、體力等,并不是割裂地、孤立地培養(yǎng)的而應始終置于綜合培養(yǎng)之中。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滲透品德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也是素質教育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