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娛艷
在人生的臺階上,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讓我們攀上更高的山峰。對剛剛踏上人生旅途的孩子來說,只有多讀書,才能豐富他們的知識,拓展他們的視野,充實他們的人生,賦予他們前行的勇氣與希望。
在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jié)目中,演員張一山朗讀了《追風箏的人》的一段內(nèi)容,這本講述友情與背叛的書,能讓人更加懂得珍惜這兩個字。實際上,從少年時出演《家有兒女》,到此前因為《余罪》而大火,“讀書”二字始終伴隨在張一山的身邊。正是長期讀書的習慣,令張一山意識到每一次表演的意義,珍惜與把握每一次機會,實現(xiàn)了演技的一次又一次飛躍。
是的,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靈魂陪伴,它將扣人心弦的故事滲入孩子的人生,將浩如煙海的知識灌進孩子的生命,將非同尋常的經(jīng)歷注入孩子的思想,像在精心培育一顆大樹的種子。伏爾泰說,讀書使人心明眼亮;張維平說,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孫中山說,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
很多家長和老師,為了短期的學業(yè),讓孩子放棄對讀書的喜歡與堅持,轉(zhuǎn)而追逐試卷上的分數(shù)和好學校的名頭。這樣做并非完全錯誤,但卻本末倒置,放棄讀書,意味著放棄了對知識的尊重,對智慧的向往。單純讓孩子讀教學、學理論,卻對文學名著、網(wǎng)絡小說、漫畫雜志等嗤之以鼻,實際更會限制孩子的視野、阻礙他們的想象、影響他們的全面發(fā)展。讀書不是為了功名利祿、錦衣玉食,而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個熱愛讀書的孩子,一定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把握自己的命運。同樣,班級里有幾個愛讀書的孩子,也將以浸潤的方式影響所有孩子。而一個缺乏讀書習慣的孩子,即使能夠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但脫離學校之后,卻缺乏融入社會的知識、交際與性格,也更容易容易人云亦云,淪為謠言和沖動的奴隸。讀書恰恰能培養(yǎng)孩子從小獨立思考,掌控自己的能力,凡有所讀,皆成性格,凡有所學,皆成人生。因此,教師和家長要讓孩子從學業(yè)的壓力中解脫出來,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充足的關懷,充足的引導,讓他們靜靜地讀書,慢慢的思考。
僅僅讓孩子讀書是不夠的,更要讓他們讀好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若讀得多是無益之書,甚至根本是糟粕,不僅毫無助益,反而可能淪為書籍的奴隸。
漫長的歷史長河留下了太多的書,有的如過眼云煙,有的卻如珍珠般光彩奪目,只有讓孩子讀好書,才能讓真正的智慧、有用的知識、強大的精神力量注入他們的生命。這也是為什么,幾千年過去了,我們還在用《論語》中的話指導自己,激勵自己。童話如《白雪公主》《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奇幻的世界里遨游;歷史如《史記》《資治通鑒》《明朝那些事兒》,可以讓孩子博古通今,講史實如話家常,引經(jīng)典如話家常,寫起文章旁征博引、縱橫捭闔、一瀉千里;名著如《西游記》《紅樓夢》《海底兩萬里》,可以為孩子的內(nèi)心打下勇敢堅毅、自強不息的精神底色。
與書為伍,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清凈;少一分粗俗,多一分優(yōu)雅;少一分愚昧,多一分睿智。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去汲取人類寶貴的精神食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