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丹
摘要:樸婉緒的小說集《親切的福姬》中收錄了九篇作品,同時也折射出九種不同的人生。她選取了不同的人物視角、采用了多種敘事方式,與此同時,設(shè)定的人物形象也涉及各年齡階段。本文將這些作品依照內(nèi)容特征歸為四個季節(jié),期待從中品味樸婉緒作品里的人生書寫。
關(guān)鍵詞:樸婉緒;敘事視角;人生書寫
樸婉緒-這位一生筆耕不輟的韓國文壇巨匠,用她細膩、本真、靈動的文字為我們講述了九段發(fā)人深省的故事,這些故事?lián)軇悠鹕凝X輪,帶我們潛入光陰的隧道,靠近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體味他們斑駁的人生。書中的故事猶如四季一般,或溫馨、或熾烈、或蕭索、或清冷。
一、樸婉緒的人生書寫
(一)回憶,那深嵌于靈魂的痕跡
伴隨時光的流轉(zhuǎn),生命的沉浮,人總免不了回顧過往。尤其在年邁之時、失落之際,人生中那些曾經(jīng)美好的片段自然而然從腦海中溢出,抑或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抑或幫助人們暫時忘卻眼前的不如意。樸婉緒的作品中蘊含著諸多有關(guān)回憶的描述。
《那個男孩的家》中,盡管身處戰(zhàn)后的廢墟環(huán)境,但“俊美的青年”和“如珠似玉般的我”仍享受著“奢侈的”愛情,兩人時常閑游于街頭巷尾,坐在燒著蜂窩煤的街邊攤,“我”聽男孩為我背誦他所喜歡的詩,聆聽他推薦的音樂。然而最終,這段愛情沒有圓滿的結(jié)局。時過境遷,數(shù)十年后,當(dāng)“我”再次漫步于曾與男孩牽手走過的街巷,嗅到“蜂窩煤的氣味”,那時的場景又鮮活地浮于眼前。面對來來往往的年輕人,“我”在心底感嘆:“對呀,盡情揮霍你們的青春吧。溢漫時揮霍不是犯罪而是美德。正所謂,并非珍惜著不揮霍,那就會永遠歸你所有?!?/p>
《后男啊,吃飯嘍》中遠嫁異國的后男,雖然享受到了富足的物質(zhì)生活,然而身心仍時常處于縹緲、恍惚的狀態(tài),后男與丈夫來到海邊眺望遠方,丈夫的一句“海的那一邊接著韓國”令妻子茅塞頓開,從此“沒有比去海邊兜風(fēng)、眺望太平洋更能讓妻子看起來朝氣蓬勃的事情了?!鄙硖幃愢l(xiāng)的人們無論物質(zhì)上如何得到滿足,然而對于故土的思念和對故鄉(xiāng)親人的牽掛始終扣動著他們的心弦。直到后男得知母親健康堪虞且精神失常的消息后回國探望,母親仿佛突然間清醒一般,起身做飯,并喊出那曾響徹?zé)o數(shù)遍的“后男啊,吃飯嘍”時,后男徹悟:“煙火從龜裂的墻縫里通過時沾上的泥土味,所有的這些味道跟燜飯的氣味兒混合在一起,香氣撲鼻……尋覓了幾輩子要找的不就是這種最原始的氣息嗎?”后男從未忘記,母親更是如此,時空并未消融兩代人血濃于水的親情。
曾幾何時,你以為你已經(jīng)忘卻,可是,所謂回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氣味、觸感、色彩,甚至轉(zhuǎn)瞬即逝的表情,其實都深深嵌刻于你靈魂的深處,從不曾消逝,一旦受到觸碰,它們便如同精靈般從塵封的匣子中一躍而出,環(huán)繞在你的周圍,令你沐浴在春天的和煦中,帶給你無限的溫暖與舒緩。
(二)距離,抽象與現(xiàn)實遙不可及
余華的《活著》中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比绻选盎钪眴渭兌x為存活于世上,恐怕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感嘆:活著真累。累,可能因為我們不僅需要隱藏起部分自我,而且更進一步,需要對展示于他人眼中的自我進行包裝。此過程中,種種矛盾就會凸顯出來。樸婉緒用犀利的筆觸刻畫出了人性中隱含的偽善、矛盾,丈量出了真實與虛偽、抽象與現(xiàn)實的距離。
《四十九歲那年》開端即將空間設(shè)置為門里、門外。門外的卡塔莉娜是“孝婦會”會長,組織教會中的女性教友日常為男性老年人洗澡擦身,門內(nèi)的女性會員們正在趁會長外出之際“興致勃勃”地談?wù)摃L其實在借機“撈油水”、“滿足欲望”、“貪圖權(quán)力”。女性教友們對于會長的評判可以瞬間轉(zhuǎn)移風(fēng)向,然而會長并未打算與大家正面交鋒、澄清事實,因為“嚴(yán)厲之于偽善、寬容之于偽惡一般”,她將這些人身攻擊看成人之常情罷了。友人冬淑的話更是印證了人性中灰暗的角落:“輕信謠言是人的本性”,“我也有很多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的一面哪。”
《免費贈送》刻畫了一位師姐以看似悲憫的心態(tài)將房子低價租給師妹金英淑,但隨著師姐一家的飛黃騰達,金英淑也逐步從承租人淪落為“看門人”,接受著師姐夫婦的使喚。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師姐夫婦形象的雙重性-表面看來是“公職人員”和“代表女性與貧困階層的社會團體里的領(lǐng)袖”,私下卻極力撇清與工人階級的界限,顯現(xiàn)出高高在上的階級優(yōu)越感。他們常掛在嘴邊的房子“如同免費贈送”的話語和對人居高臨下的賤視行為令金英淑逐漸開始覺醒。
驕陽之下,并非只有光鮮亮麗,其實還蘊藏著矯飾與陰暗,夏日的陽光雖然能夠拉長白晝,但同時也會給人帶來刺痛與燒灼。人大多具有雙面甚至多面性,他人眼中你和面對本真的你終究是游離于抽象與現(xiàn)實之間,而兩者的界限有時或許連自身都無法明晰。于是混沌令我們越來越遠地偏離自我,從而迷失自己。而樸婉緒希望我們明白,人性到底不是一馬平川,歲月會在其上留下溝壑與縫隙,我們不能隨波逐流、任憑人性沉淪,不要忘記時刻找尋純凈的自我,學(xué)會善意地去關(guān)切和對待周遭的人與事。
(三)年輪,難道只能悲情老去
有人曾說,年老比死亡更可怕。人的老去并不僅僅意味容顏的衰敗,還可能伴隨身體的病痛、思考的遲緩與心態(tài)的不安,正所謂“老色頭鬢白,病形支體虛?!睒阃窬w的書寫中涉及老年問題的篇幅尤其奪人眼球。這些故事中的人物雖期盼著“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戲兒孫”的生活,然而現(xiàn)實卻冰冷地掩上了這道門。
《燭光照亮的餐桌》中退休校長夫婦為了和孩子住得近些搬到首爾,兩家房子的距離剛好能夠看到對方住宅的亮光,“老伴給兒子做特色菜的時候,我就承擔(dān)起了在陽臺上觀察兒子家燈光的任務(wù)”,終于一日發(fā)現(xiàn)兒子家昏暗的窗戶很蹊蹺,像“從深處搖曳著類似于篝火余光的、影影綽綽的光亮”后,老校長明白了兒子一家是在有意與父母拉開距離。他買來了蠟燭,放置于餐桌之上,企圖委婉地讓老伴了解“接受比明白更困難”的事實。
《慷慨的飯桌》中繼老伴離世后,“我”也被醫(yī)生宣判了人生最后期限,當(dāng)“我”煞費苦心地規(guī)劃怎樣給子女平均分配財產(chǎn)之時,散發(fā)著“卑劣、熱辣的味道”的金錢使人的貪欲赤裸裸地顯露無遺,利益的爭奪與嫉妒將親情撕扯得支離破碎。《親切的福姬》中“我”的兒女把探望老人如同分配任務(wù)一般進行了時間劃分,孫子、孫女與老人的親密舉動也不過帶有早點“盡完義務(wù)離開的勁頭”?!督Y(jié)局依然美好》中“我”從近郊趕往首爾的公共汽車中受到司機與乘客“帶著些惡意”的一連串嘲弄,盡管“我”始終努力維持著自己的淡定與從容,然而他人的言語、視線卻接連不斷造成了“我”的“哆哆嗦嗦”、“緊張和窒悶”。
這些使人不禁心生憐憫的老人也曾有過血氣方剛、風(fēng)華正茂的光鮮歲月,然而他們就如一支支蒲公英,當(dāng)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將籽粒孕育飽滿之后,他們也日漸老去,從而不得不目送籽粒們的遠離,留給他們的是無盡空虛與寂寥。他們只有在原地守望,并始終心懷期盼-愿每一顆種子都能覓得肥沃的土壤,然而與籽粒的再度親近早已成為一種奢望。脫離根莖的籽粒是否曾想過,面對蕭索的秋天,根莖將是何等凄涼。伶仃的老人們并無過高的奢求,唯獨希望能夠偶爾與子女共享一頓簡單的餐食,共敘一段日常的瑣事而已。在飛速發(fā)展的社會,年輕人的交際圈大多將父母排除在外,親情意識的淡薄烘托出世態(tài)的炎涼。老人們不該這樣悲情地老去。
(四)人生,終該有快樂結(jié)局
蕭紅曾說過:“我不能選擇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決定怎么愛,怎么活?!蔽磥砗蜕绻谎郾阃姳M頭,人生將多么平淡無奇、波瀾不驚。樸婉緒塑造的老人形象是多層次的,除卻上述那些令人心生不忍的老人形象之外,不乏有這樣一些老者,他們寬容、淡然、安之若素,然而他們不放棄嘗試、選擇主動把握命運,他們的余生充滿種種可能與希望。
《只為思念》中一直照顧“我”生活的堂妹,受朋友之邀來到侍郎島,偶遇喪妻的船主,兩人一見傾心,選擇再婚,過起了恩愛的日子。在“我”看來:堂妹“素來是因為芝麻大的小事兒也能幸福之人”,“六十多歲,老了老了,都這把年紀(jì)了,居然跑到島上跟人談起戀愛來。”但堂妹內(nèi)心卻依舊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加之再次感受到來自丈夫的體貼與關(guān)愛而整個人充溢著幸福。
《慷慨的飯桌》中的景實與親家公,空難中痛失兒女,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不得已共同在鄉(xiāng)下?lián)狃B(yǎng)失去父母的小兄妹倆,直到兄妹二人出國讀書。面對外界的種種流言蜚語、猜忌詆毀,兩位老人秉持“身正不怕影子斜,只是謠言而已”的信念,始終淡然處之。親家公去世后,景實仍守在鄉(xiāng)下,每天用數(shù)碼相機記錄生活點滴,發(fā)給孩子們,提醒他們永遠不要忘記故鄉(xiāng)山川。
《結(jié)局依然美好》大部分篇幅中“我”是經(jīng)歷了公共汽車到地鐵、再到出租車的一系列狼狽換乘,飽受他人的嘲弄和不耐煩的可憐老太太形象,但文末筆鋒一勾,當(dāng)出租車司機掉頭追趕還“我”零錢并稱贊“我”時尚時,“我”的內(nèi)心世界發(fā)生了逆轉(zhuǎn),心情豁然開朗,一直不服老的“我”,通過精心裝扮讓自己更顯年輕的美好愿望終于通過他人的真誠贊美而得以實現(xiàn)。
不難看出,幾經(jīng)命運磨難的老人們擁有著堅強的性格、不屈服的心態(tài)、寬厚的隱忍。這些老人看似如同冬日般清冷、沉靜,如同蘭德的那首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zhǔn)備走了。實則不然,樸婉緒想展示給眾人的是更深層次的,伴隨時代發(fā)展大不同于以往的老人形象:他們熱愛生活,勇于接受新鮮事物,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仿佛寒冬孕育著春的希望一般,他們的身上除了沉淀有那份從容,更懷抱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蓄著對于生機勃勃的人生下一個春天的期冀。樸婉緒希望的是每個老人都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格局,老年人更應(yīng)為自己打造快樂的結(jié)局。
二、結(jié)語
歷盡半生傾情寫作。樸婉緒的作品中囊括了太多我們熟悉人物、場景,僅這本《親切的福姬》便濃縮了對于愛情和友情的溫馨懷念、對于人性偽善的熾烈批判、對于年老孤寂的滄桑感慨、對于懷抱憧憬的清新贊嘆,但更多的是彰顯了對于人類的關(guān)懷。樸婉緒的書寫令我感受到滲透于生命褶皺中的世間沉浮,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四季輪回,當(dāng)然還有能夠給人思緒和靈魂帶來慰藉的香氣。
參考文獻:
[1]樸婉緒.親切的福姬[M].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16.
[2]???·??? ??,『???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