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瑞 康 倩
“逸”是古人書法批評的常用語,是中國書法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審美概念。由漢至清,大量古人書論對“逸”多有提及,本文試從其中找出與之相關的批評術語,理解、闡述它們的審美內(nèi)涵,并揭示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
“逸”,《說文解字》釋曰:逃也,從辵兔,兔謾訑善逃也。兔行動迅捷,善于奔逃,蓋“逸”字本有迅疾之意。其用于書論,最早見于東漢早期崔瑗所作《草勢》(或作《草書勢》)中:“或黝黭,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此處的“草書”是章草,雖字字分離,但氣勢連貫,生動多姿。就全句看來,“崔氏從草書豐富的形態(tài)美出發(fā),進一步指出了其形象所帶有的感情色彩,從而說明了書家具有宣泄心中某種情緒的作用。觀賞書法作品的人也可通過鑒賞和想象而感受到某種情緒”。2但就“放逸”一詞而言,其重點強調(diào)的還是書寫的迅捷,以及此過程中的動態(tài)美。聯(lián)系文意,還能聯(lián)想到作者書寫時的心態(tài),而這又與具體作品相關。故崔氏的“放逸”一詞側(cè)重用筆急速和書寫要極盡筆勢。類似的還有:
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連急就,因草創(chuàng)之意,謂之草書。
——張懷瓘:《書斷》
史游制于急就,創(chuàng)立草藁而不之能……伯英重以省繁,飾以铦利,加之奮逸,時言草圣,首出常倫。
——虞世南:《書旨述》
劉諸城醇厚,有六朝人遺意,但未縱逸耳。
——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王愔論述章草的來由,和崔瑗在《草勢》中所論一致。因用于卒迫,臨時從宜,故損隸之規(guī)矩,任筆急就,書寫時自然是迅疾異于平常。此處的“奔逸”側(cè)重用筆,寡及筆勢。張芝省繁章草,“變?yōu)榻癫?,如流水速,把茅連茹,上下牽連”,3且張用筆精熟、筆力驚絕,故其書精勁絕倫,時人稱之為“草圣”。此處的“铦利”在于筆畫勁健,“奮逸”則強調(diào)用筆迅速。劉墉乃“濃墨宰相”,其書點畫肥厚,貌豐骨勁,往往神藏字中,字不盡勢而有遠韻,未“縱逸”之評點出了其用筆趨緩以及其書“筆短趣長”的特點。雖志在非議,然正中劉書妙處。以上各例多是取“逸”的“迅捷”之意以評價書家書寫時的用筆狀態(tài)。雖亦兼及筆勢等其他方面,但側(cè)重前者居多,理解時也只能有所側(cè)重,全面把握,盡量不失于偏頗。諸如“任逸”“流逸”“宏逸”等詞雖然也有此意,但又多側(cè)重書家筆意、4書體特點等方面的內(nèi)容。
梁武帝在《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中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是從筆力、點畫線條的態(tài)勢上聯(lián)想到矯龍飛躍天門的神奇動態(tài)和超人力量,聯(lián)想到猛虎高踞鳳闕的雄渾和威勢,6“雄逸”一詞,“雄”側(cè)重筆力、骨力,“逸”則側(cè)重筆勢和“神奇動態(tài)”。雖評“字勢”,實包括筆力、筆勢兩方面,這也是古人書法批評的特點之一。而“雄逸”之“逸”已不同于上文中所舉的“放逸”之“逸”。又如:
或體雄而不可抑,或勢逸而不可止。
——虞世南:《筆髓論》
文海緊快,勢逸氣高。
——竇臮:《述書賦》
嚴密者,緊實寡逸。
——項穆:《書法雅言·辨體》
王知敬、趙模兩家書皆精熟遒逸,在當時極為有名。
——劉熙載:《藝概》
(唐太宗)翰墨所揮毫,遒勁妍逸,鸞鳳飛翥,虬龍騰躍,妙之最者也。
——朱長文:《續(xù)書斷》
孫過庭草書……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
——劉熙載:《藝概》
“勢逸而不可止”“勢逸氣高”“緊實寡逸”之“逸”,皆用于形容筆勢的動態(tài)美及形勢的連貫性,其意一睹可知。王知敬、趙模二人,《石墨鐫華》評曰:“直是歐陽率更、虞永興之匹敵”“大類歐、虞”。趙乃內(nèi)廷供奉拓書人,王書草、行、章草并入《書斷》“能品”,且曾奉敕書寫《金剛經(jīng)》,可見他們皆筆下功力深厚、技法精能,故所書點畫勁健,體勢完備,“遒逸”之評,兩字各有側(cè)重,足稱高譽。唐太宗標舉大王,先師于史陵,又因帝王之便,與歐、虞、褚等諸位名家論書,“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7其書結(jié)體寬綽、骨力深厚,得大王“遒媚”之姿。朱氏所論,雖有囿于褒美帝王之嫌,但“妍逸”一詞也寫出了唐太宗書無意于得之“形勢”的特點。孫過庭草書精能,米芾評其“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可見孫氏深得“二王”書要。他主張作書“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泯規(guī)矩于方圓、遁鉤繩之曲直”,后人或有“傷于急速”之譏。由此可知孫氏用筆精熟,趨于迅疾,能寓法度于形勢中而有神采,點畫線條勁而多姿,“飄逸”一詞正因于此?!耙蛔秩f同”者蓋因其精熟之至,通篇神韻傷于簡略。
以上凡“放逸”“奮逸”“縱逸”“雄逸”“遒逸”“飄逸”等等諸多詞匯,雖多取其側(cè)重之意旨以論,但并不是因此就忽略了它們所涉及書法上的其他方面的意義。如“放逸”一詞,熊秉明先生所著《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將其列為道家體系書法理論中的“創(chuàng)作者人品問題”,8顯然即是受到“人品即書品”等多方面理解的影響。誠然,不同讀者往往具有不同的學術功底、不同的文化積淀,對同一詞匯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但從書論研讀的角度來看,聯(lián)系古人書論的上下文意,選取其最為側(cè)重的語義加以闡述,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書論的本意。后人在閱讀古人書論時,“所感受到的,往往是一個寬泛模糊、意蘊豐富的語境,亦即我們只能跟隨詞語的暗示循著‘詞→語義→語境’的線索而入,之后才是辨析選取與所需接近的部分?!?其中取舍,則與讀者的學術旨趣和審美立場緊密相關。
分析可知,諸如“放逸”“遒逸”一類詞匯,或重用筆、或重形勢,都是居于書法的技法層面。其它如“章草古逸”“草書流逸”“使轉(zhuǎn)勁逸”“用筆宕逸”等用于形容書體、用筆等技法問題的詞匯,囿于篇幅,不一一敘述?!耙荨弊鳛橐粋€貫穿書法史的詞匯,其含義經(jīng)孳乳相益,絕不僅限于書寫技術,而是對于書家筆意情趣、書法品第等都有涉及。
張懷瓘在《書議》中評價王獻之說:“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開張于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臨時從宜,從意適便。”10此句中“超逸”一詞,完全是對書家“筆墨性情”的褒揚性描述,將王獻之書寫時放任自由、隨心所欲、盡情揮灑的狀態(tài)傳神寫出。使人讀罷仿佛就能領略到書家超邁的人格、出眾的才情,仿佛就能體會到書家酣暢淋漓的書寫及其帶來的動態(tài)美。故“超逸”一詞已很少涉及技法,而完全是對書家書寫狀態(tài)、作品高超的藝術境界和書跡帶給欣賞者的審美感受的描述?!稌h》前文還記獻之“年十五六時”因“古人章草未能宏逸”,而勸其父“改體”的故事。故事的真實性值得商榷,但“宏逸”一詞正透露出王獻之追求變古章草之法,以便更自由地抒發(fā)胸中情感的傾向,由此可知,“宏逸”一詞在文中亦是側(cè)重“筆勢”“筆意”居多,類似的詞語于古人書論中不勝枚舉:
如小王書所貴合作者,若藁行之間有與合作者,則逸氣蓋世,千古獨立,家尊才可為其子弟爾。
——張懷瓘:《書估》
銅鉼錫杖倚閑庭,班管秋毫多逸意。
——王邕:《懷素上人草書歌》
張長史則酒酣不羈,逸軌神澄。
——竇臮:《述書賦》
顏真卿書骨力有余,逸韻不足。
——趙宦光:《寒山帚談》
古人書論稱及小王,有“逸氣過父”的評價。其草書筆勢連綿,點畫映帶連結(jié)一任自然,“既不是絕筆收勢的獨體今草,也不是鉤鎖連環(huán)的一筆草”,11而是突破常法,超然獨絕的“破體”書。“他寫的超脫,欲顯示風神之美而難盡體勢之善”,12故筆墨性情遠遠超邁于字法規(guī)矩之上,書至酣處,往往“縱逸不羈”,或會失于法度,留下“有時而瑣”的遺憾。故小王的“逸氣”多稱其超然的才情,羲之書“盡善盡美”才可為其子弟,也正是其書多“妍美功用”,無小王藝術家般的灑脫。在重“風神骨氣”的張懷瓘眼里,自然是獻之以瀟灑才情居上?!鞍d張醉素”的“逸軌”“逸意”,不僅在于他們風流電激一般的書法作品里,更在于他們書寫時“超逸優(yōu)游”的狀態(tài),在于酣醉后“脫帽露頂”“以頭濡墨”“叫啖忙忙禮不拘”“興來索筆縱橫掃”的才情流露的揮灑過程中。他們的作品往往紙盡勢不盡,留下耐人回味的“字外之奇”。顏魯公書雖雄秀獨出,一派盛唐氣象,但身為三朝老臣,不免中規(guī)中矩,法度森嚴處多于寄情筆墨。而“逸韻不足”也正在于顏書雄強嚴正,少書家性情。反觀其書《祭侄稿》,縱筆浩放,遒勁雜流麗,悲情流露處,無意中而成“天下第二行書”。故“逸韻”不止在于才情,還在于書寫時的超邁。又如:
書以晉人為最工,蓋姿制散逸,談峰要妙,風流相扇,其俗然也。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寶南第九》
王右軍、虞世南字體馨逸,舉止安分。
——周興蓮:《臨池管見》
(南碑)書皆神妙,較之魏碑,尚覺高逸過之。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寶南第九》
“散逸”是對“尚韻”的晉人書意的得當評價,又包含對當時人的行為習慣的褒揚;“馨逸”更覺是評論人品而非書家,所謂“德藝雙馨”者,其側(cè)重書家教化作用幾乎已超過了書法本身;“高逸”一般和遁隱的賢士搭配,康有為用這個詞形容南碑,恐怕還是念及晉人“其俗然”的緣故。細細品味之下,“逸”于這三個詞皆多重“超邁”之意。前面所列諸如“放逸”“飄逸”“逸軌”等詞語多是形容行草書這一類書寫趨于急速的書法,而至“散逸”“馨逸”“高逸”一類,書體已趨多樣,重神韻超過了技法。至如“逸韻”“逸氣”等詞語,也多是取“超奇”的意向,或論書法特點,或稱書家才情,有關“逸”的詞匯經(jīng)過孳乳寖多的發(fā)展,已涵蓋了書法由技法到神韻的多個方面,遠不止“逃也”所能解釋,而且,“超逸優(yōu)游”是書家書寫狀態(tài)的最高理想。有了這許多詞匯(當然不僅僅是有關“逸”的詞群),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精神,甚至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才得以延續(xù)。其中雖有文字學、文學等等方面的影響,但主要的發(fā)展還是來自書法本身。
唐代李嗣真在所作《書后品》中列“逸品”為最高品第,正是把標準定在“超奇”“無人可與比肩”。13宋代的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說: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14雖旨在論畫,于書法亦頗通?!耙萜贰毙琛白疽?guī)矩于方圓”,又要“得之自然”,聯(lián)系到竇蒙所列《述書賦》語例字格“蹤任無方曰逸”之言,“逸品”大約可視作絕對精熟的技法與性情自然流露的統(tǒng)一,比之“神品”,其多以藝術內(nèi)涵勝,而不及“神品”的“功定禮樂”。
歷代書論對“逸品”都看的很高。然而,清代的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卻將“逸品”列在“能品”之后,并釋曰:楚調(diào)自歌,不謬風雅,曰逸品。15無上上的標準列于下下品之后,確實令人費解。對于包氏“若能以古為師,便不外乎妙道”的理論,叢文俊先生認為:“他說的‘以古為師’是泛指,由此解除了晉唐書風的正統(tǒng)地位,并且只要不傷于風雅,涉嫌野怪丑拙的作品也是好的?!?6包氏受清代碑學新風影響,極力鼓吹北碑,其“不謬風雅”之論,實是給作書“寧丑毋媚”的碑學提倡者提供了理論支持。
通過梳理和理解數(shù)量眾多的書論詞匯可以發(fā)現(xiàn),“逸”并不是書法藝術評論中的核心詞,與之相聯(lián)系的詞匯多是書法中“勢”“骨”等等“原生詞”的“衍生詞”,而“勢”“骨”等皆生于“力”,所謂“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者也。與之相關的關聯(lián)詞,又與欣賞者的審美感悟密切相關。書寫者“下筆用力”,“法”“勢”是同時產(chǎn)生的,即從筆端接觸紙面(或其他材質(zhì))開始,“法”乃書寫者的技法應用,跡行于紙,而“勢”“骨”“氣”“筋”“形”自生(功力不佳致所書無此種種者另當別論)。故技法層面的“放逸”“縱逸”之類歸之于“法”;而諸如“雄逸”“遒逸”“飄逸”“勁逸”等詞,多是兼及“勢”與“骨、“勢”與“筋”等,故分類時亦當兼屬兩面?!俺荨薄耙蓓崱钡仍~匯或歸之于“氣”的范疇較為恰當,但因?qū)嵓婕皶ǖ亩鄠€方面,故于“骨”“法”等都有列入。由此聯(lián)想而出的“關聯(lián)詞”多和欣賞者的主觀聯(lián)系緊密,如“馨逸”可以聯(lián)想到“中和”“書卷氣”;“超逸”可以聯(lián)想到“神”“逸品”;“高逸”可以聯(lián)想到“道”“美善”等等。至于其中聯(lián)想是否恰當,則與欣賞者的學養(yǎng)功底等綜合素質(zhì)是分不開的。
綜上可見,“逸”在古代書論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書法審美多方面的問題。例如“放逸”之言用筆;“雄逸”之言字勢;“流逸”之言書體;“逸品”之言品第;“逸氣”旨在性情等等。“逸”的概念和審美內(nèi)涵的完善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一如古人原來多用其形容草書,今人論書已經(jīng)用“逸”的概念形容多種書體一樣,它的意思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選取詞匯論述的時候,也只能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至如“狀若眾獸之逸原陸”“逸足伏櫪”等原意運用,因多屬于文辭修飾之需,故本文多忽略不計。
注釋:
1 崔爰:《草勢》,載《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年,第17 頁。
2 王鎮(zhèn)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10 頁。
3 張懷瓘:《書斷》,載《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年,第163 頁。
4 有關“意”“筆意”“筆力”“勢”等詞語的理解,參見叢文俊《傳統(tǒng)書法評論術語考釋》系列文章,載《揭示古典的真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5 蕭衍:《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載《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年,第81 頁。
6 叢文?。骸稌ㄒ庀笈u釋名》,載《揭示古典的真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7 李世民:《論書》,載《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年,第120 頁。
8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4 年,第113 頁。
9 叢文俊:《傳統(tǒng)書法批評詞語的語義系統(tǒng)與詞群結(jié)構初探》,載《揭示古典的真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343 頁。
10 張懷瓘:《書議》,載《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年,第148 頁。
11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230 頁。
12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232 頁。
13 叢文?。骸夺尅懊钇贰薄澳芷贰薄耙萜贰薄?,載《揭示古典的真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335 頁。
14 黃休復:《益州名畫錄》,載《古畫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480 頁。
15 包世臣:《藝舟雙楫》,載《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年,第657 頁。
16 參見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