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波
記得是上大學的時候,同宿舍有一位富有浪漫情趣的同學,在我們這一群學理工科的男生里,確實顯得很特別。在他的柜底,珍藏著一盤磁帶,他只給我們極少的、一兩個要好的朋友聽過。那里邊錄的是一個南方女孩的配樂詩朗誦,頭一首就是舒婷的《致橡樹》。女孩的音色、語調(diào)都妙極了,而且把詩里所有的結構助詞“的”,一律按照唱歌的規(guī)矩,念成“di”。時下的流行歌手大多反其道而行之,歌里全都唱成“de”,別扭不別扭?再有一點,南方人的齒音字,讓人一聽就直往心里鉆。
然而,最精妙的還不在這里,而是給她的朗誦配的音樂。當她念出第一句“我如果愛你”的時候,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就“唱”一句“嗦哆咪嗦啦咪——嗦哆咪嗦唏啦——”,與此同時,鋼琴用顫音奏著微微波動的伴奏旋律,緩緩流動的思緒,立刻充滿了無限的溫情!我敢擔保,此時聽者心中的感動,絕對是來自直接生理刺激的那種反應!那音樂就像有一種點穴的功能,一下子就讓人癱軟掉了。
我至今清清楚楚地記得,我是呆愣了好一會兒的,然后走到水房里去洗腳。一月份冰冷的自來水,居然沒讓我唏噓,我只是帶著幾分艷羨和嫉妒,然后便是無法控制地搜索枯腸,想回憶起那首配樂叫什么名字。
其實都是瞎猜,我那是頭一回聽到這首曲子。我這個人有個毛病,從上高中起,聽音樂就專愛揀交響曲、奏鳴曲、協(xié)奏曲之類的“大部頭”來聽,很多小曲子反倒沒聽過,或者鉆進過耳朵里,旋律有印象,曲名也聽說過,但是兩者對不上號。我的另一個毛病是不愛問人,不僅音樂上的事不問人,而且連到一個陌生城市的時候,寧可查地圖或是走錯路瞎撞,也不向別人打聽。這兩個毛病害苦了我,那與《致橡樹》一塊鉆進我心里去的“嗦哆咪嗦啦咪——”,讓我過耳不忘,又讓我漫無邊際地苦苦尋找它的來歷。找啊,找啊……這一找,竟然就是七年!
在我擁有了數(shù)百張古典音樂的CD之后,為了對1歲的兒子進行早期教育,我買了一張收有21首作品的通俗小品集,聽到第18首時,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來臨了——“嗦哆咪嗦啦咪”!終于找到了!再看說明書,是德爾德拉的《回憶》。
德爾德拉,捷克小提琴家,作曲家,生于1868年,死于1944年,出名的作品只有這首《回憶》和一首《小夜曲》(第一號)。在作曲家行列之中,只能算是個十足的小人物。對于這首《回憶》,我認為到此不必再說什么了。
然而,就是這么一首小曲子,讓我們這種張口閉口全是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和瓦格納,連柴科夫斯基都嫌“淺”的人們,結結實實地領教了一回“小的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