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沈陽 110001)
Bell氏面癱(貝爾面癱)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急性周圍性面癱,又稱特發(fā)性面癱。本病較常見,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但20~40歲最為多見。
寒冷和涼風刺激以及精神創(chuàng)傷等可誘發(fā)本病,但確切病因不明。有關病因有以下學說:血管痙攣學說、病毒感染性免疫反應學說、遺傳學說等。神經受累部位全位于面神經管內。
本病常突然發(fā)生,迅速加重,多為一側周圍性完全或不完全面癱?;颊呖捎惺芾滹L吹史,部分有病毒感染的前驅癥狀。周圍性面癱表現(xiàn)為患側額紋消失,抬眉無力、閉眼不全、嘴角下垂并向對側歪斜,吹口哨或鼓腮不能。由于不能閉眼,易患結膜炎。部分患者出現(xiàn)患側耳周疼痛,干眼、味覺下降、聽覺過敏,少數(shù)患者有面部、舌部麻木感,面部觸覺異常感等。
累及雙側者罕見,極少數(shù)患者有反復發(fā)作史,同側居多。妊娠后期及產褥期婦女發(fā)病率較高,糖尿病患者多發(fā)。
排除其他引起周圍性面癱的疾病(如中耳炎,外傷,聽神經瘤,腮腺疾病等)后,可確定診斷。結合詳細病史,耳部檢查,按照House-Brackmann分級系統(tǒng)(H-BGS)所覆蓋的所有項目進行評定。還應行定位檢查及面神經的電生理檢查。常用的電生理檢查包括神經興奮性試驗 (NET) 、最大刺激試驗 (MST) 、面神經電圖 (ENoG) 和面肌電圖檢查 (EMG)。必要時行神經系統(tǒng)及頭部影像學檢查。
4.1 非手術治療
4.1.1 藥物治療 ①糖皮質激素:消腫,抗炎,抑制免疫反應,推薦應用激素治療的時間越早越好。可應用強的松60 mg/d,共4 d,以后逐漸減量至40 mg/d、 20 mg/d、 10 mg/d, 10 d為1個療程?;蛘?0 mg/d地塞米松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內靜脈滴注。②血管擴張劑:如復方丹參液6~15 mL/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內靜脈滴注;煙酸50~100 mg/次,3次/d。③維生素:如維生素B1,10~20 mg,3次/d,或100 mg/d,肌內注射;維生素B12500~1 000 μg/d, 肌內注射。④其他:如ATP 20 mg/次, 3次/d?;贐ell氏面癱的病毒感染學說, 有學者主張應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但不建議單獨應用。
4.1.2 物理治療 可應用紅外線、按摩、肌肉鍛煉、高壓氧及電刺激治療等。
4.1.3 針灸治療 本病中醫(yī)常用針灸治療,中醫(yī)分陰陽,取穴一般以頭面部陽經穴位為主,如:印堂、陽白、四白、承漿、魚腰、迎香、顴髎、下關、地倉、頰車等穴位,以淺刺、斜刺、透刺手法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
4.1.4 保護角膜 滴用人工眼液,涂抹眼膏,配戴眼罩等。
4.2 手術治療 選擇面神經減壓術的適應證和手術時機等尚有爭論。完全性面癱:起病后2周內ENoG提示神經變性≥90%者,為減壓術的適應證。神經變性達100%應立即手術。手術前應行詳細的定位檢查,采取不同的手術入路方式。
本病可自行緩解,約70%~80%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可完全恢復。不完全面癱的預后較完全性面癱好。約15%~20%患者不能完全恢復功能,部分患者遺留聯(lián)帶運動、面肌抽搐等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