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暾 趙聖熙
【摘 要】目的:對區(qū)域化消毒供應中心應用品管圈提高外消器械清洗質量方法進行探討。方法:采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選定提高外消器械清洗質量為活動主題,對外消器械的清洗方法進行改進,確定外消器械清洗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制訂并落實改進措施,比較應用品管圈前后的效果。結果:應用品管圈管理后,外消器械清洗質量合格率由74.26%上升至87.09%,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區(qū)域化消毒供應中心運用品管圈管理可以提高外消器械清洗質量,確保外消無菌物品的質量,保證區(qū)域內患者安全。
【關鍵詞】區(qū)域化消毒供應中心;品管圈;外消器械;清洗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3--01
前言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同一場所的工作人員為了開展質量促進活動、自主自愿結成的活動小組,是一種質量管理方式[1]。我院消毒供應中心承接36家醫(yī)療機構的可重復使用診療器械、器具及物品的清洗、消毒及滅菌工作。其中二級醫(yī)院2所、一級醫(yī)院5所、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9所、私立醫(yī)療機構20所。所接收的外消器械數(shù)量較大,又因醫(yī)療機構的性質、診療習慣的不同導致所接收的外消器械種類繁多。如何提高外消器械清洗質量,保證無菌物品合格率是保障區(qū)域內醫(yī)院感染的關鍵。我科于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針對提高外消器械清洗質量實施品管圈活動,目的是確定外消器械清洗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并應用品管圈活動持續(xù)改善、提升合格率、提高清洗效率,以保障醫(y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共18人,其中本科5人,大專及其他10人,工人3人,消毒供應中每天平均清洗外消器械70件。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消毒供應中心以自愿組合的方法組成品管圈成員8人,其中輔導員1名,由護士長擔任;圈長1名,由圈員無記名投票選取得分最高的的圈員擔任,負責分配任務、統(tǒng)籌管理,負責監(jiān)督管理及效果評價;書記1名,負責活動期間詳細數(shù)據(jù)的記錄、整合與歸納,其余成員負責活動的有效實施。每月召開全員會議1-2次,實時掌握活動進展情況,應用品管圈方法集體討論活動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1.2.2 選定主題
針對提高外消器械清洗質量的重要性、緊迫性、可行性和圈能力,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打分,評分方式為優(yōu)5分、差1分的遞減方式,圈員8人,選定總分最高的影響清洗質量的兩項原因是“①外消單位未做預處理”、“②外消單位器械質量不好”,將此兩項問題選定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1.2.3 現(xiàn)狀
我科2018年1月15日至2018年2月11日,共清洗外消器械總數(shù)為1873件,其中清洗質量合格1391件,清洗質量不合格482件,其清洗質量合格率為74.26%。不合格的器械以①外消單位未做預處理”、“②外消單位器械材質差”兩項為主要因素。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依據(jù)二八定律,設定此兩項因素為此次活動的改善重點。
表1 2018年1月15日至2018年2月11日外消器械清洗質量不合格因素(n=3010)
原因 不合格件數(shù) 累計件數(shù) 所占比例 累計百分比
未進行預處理 210 210 43.56% 43.56%
器械材質差 192 402 39.83% 83.39%
預處理方法不正確 34 436 7.05% 90.44%
器械的損傷 33 469 6.85% 97.29%
保養(yǎng)存放不當 13 482 2.71% 100%
1.2.4 分析原因
外消器械清洗質量不合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針對人員、環(huán)境、材料、設備、方法五方面的因素制作了魚骨圖。見圖1。
圖1 外來器械清洗質量不合格的原因分析魚骨圖
1.2.5 制定目標
通過8名圈員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采用評分方式為優(yōu)5分、差1分的遞減方式,設定圈能力為58.25%,目標值 =現(xiàn)況值+【(1-現(xiàn)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 =74.26%+【(1-74.26%)× 83.39% ×58.25%】 =86.76%,針對外消器械清洗不合格的問題,應用PDCA持續(xù)質量改進的方法,設定目標,實施后外消器械清洗合格率提升到86.76%。
1.2.6 制定對策及實施
通過全體圈員討論,將可行性、效果性、自主性3個方面作為評價指標,以優(yōu)5分、差1分的遞減方式進行評分,分數(shù)匯總累計后排序,最終選定4項改善重點,針對相關人員不重視、人員未按流程及正確方法對器械進行有效的預處理、人員缺乏辨別器械材質優(yōu)劣能力、未收集產品說明書和學習,這4方面進行改善并實施。
1.2.6.1 相關人員不重視
手工清洗與機洗相結合能有效除去器械表面的血污,任何操作離不開人的操作,工作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和職業(yè)修養(yǎng)在執(zhí)行清洗消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在應用品管圈活動期間,采取制作流程圖及相關操作要求,對相關工作人員加強培訓、提高工作人員思想意識,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必要時反復培訓。結合崗位,組織人員進行操作演示,對不同種類的器械采取不同的清洗方法,加強清洗人員責任心教育,強調清洗人員責任心及綜合素質對清洗質量保證的重要性[3]。改善后43.56%比改善前41.77%提升了1.79%,經效果確認為有效對策,將器械預處理流程及要求納入常規(guī)化培訓內容,開展清洗崗位的質量考核并與績效考核結合。
1.2.6.2 人員未按流程及正確方法對器械進行有效的預處理
在品管圈活動期間采取制定人員對預處理情況進行抽查記錄,加強與外消單位的相互溝通預處理的落實情況,提高工作人員責任心這幾點進行改善,改善后43.56%比改善前41.77%提升了1.79%。
1.2.6.3 人員缺乏辨別器械材質優(yōu)劣能力
在品管圈活動期間采取學習并了解常用器械的品牌及生產廠家,培訓并學習辨別器械優(yōu)劣的方法,定期對入科器械進行抽檢。經效果確認為有效對策,改善后39.83%比改善后前39.66%提升了0.17%。
1.2.6.4 未收集產品說明書和學習
在品管圈活動期間采取收集產品說明書并存檔,組織人員學習產品說明書的詳細內容,要求人員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使用和清洗、保養(yǎng)。經效果確認為有效對策,改善后39.83%比改善后前39.66%提升了0.17%。
以上四點均列入我科外消器械清洗的標準化內容。
1.3 評價方法
在實施應用品管圈后,統(tǒng)計2018年4月16日至2018年5月6日的外消器械1836件進行檢查,其中符合清洗質量標準的有1599件,不符合清洗質量標準的件數(shù)有237件,平均合格率為87.09%。根據(jù)公式計算目標達成率和進步率,目標達成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100%;進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頻數(shù)、率等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外消器械清洗合格率比較采用x?檢驗。
2 結果
2.1 實施應用品管圈前后外消器械合格率比較
實施品管圈前統(tǒng)計2018年1月15日至2018年2月11日,其清洗質量合格率為74.26%,實施品管圈后2018年4月16日至2018年5月6日,其清洗質量合格率為87.0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P<0.05)
2.2 實施引用品管圈后目標達成率和進步率
目標達成率=(87.09%-74.26%)/(86.76%-74.26%)=103%;進步率=(87.09-74.26)/74.26×100%=17.3%。本次活動完成并取得顯著進步。
3 討論
3.1 實施應用品管圈活動后,有利于區(qū)域化消毒供應中心對外消器械提高清洗質量的持續(xù)改進。
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運用群體智慧、集體的力量,通過共同討論制定的改進措施,完善了外消器械的清洗制度,制定了檢查標準。此次品管圈活動顯著的提升了外消器械的清洗合格率。值得再次使用品管圈活動持續(xù)改善區(qū)域性消毒供應中心的各個流程、制度。
3.2 實施應用品管圈,提升團隊凝聚力,增強協(xié)作精神。
品管圈工作方法是通過PDCA循環(huán)去進行選題,定期的會議等活動,由圈員主動提出,討論并嘗試解決及改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工作方法[4]。
綜上所述,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提升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增強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和團隊管理意識。在品管圈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討論方法、制定對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理解標準的工作流程和制度。
參考文獻
彭麗燕,張青娟,張偉娟,趙麗華.品管圈活動在優(yōu)化患者出院流程中的應用及效果.河北醫(yī)藥,2014(13):2078-2079
劉禮霞,葉小建,劉穎欣.應用品管圈提高器械清洗合格率的實踐.中國護理管理,2015,15(10):1247-1249
王艷秋,劉曉杰,孫利群,姜曉春,白翠華,等.供應室醫(yī)療器械清洗評價方法.中國消毒學雜志,2012,29(1):76-77
嚴立群,胡碧霞,彭愛珍,高奇志,范秋連,等.品管圈在消毒供應中心手術器械管理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2014,29(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