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豪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所蘊含的文化特性十分獨特,其審美價值也是含而不露的,在豐富多變的紫砂壺造型中,我們欣賞到了奔放大度的壺器,頓時使人心曠神怡,又或者是精美細巧的壺器,耐人尋味,再加上鐫刻于壺體表面的題詩賦畫,都是寓意深遠的,同時增添了壺器的書卷氣[1]。紫砂壺將篆刻、書法、繪畫等藝術(shù)融為一體,深刻表現(xiàn)了紫砂壺的文化精髓。例如中國的書法就審美的角度而言,它是龍飛與鳳舞的完美線條組合,而中國畫恰似一種章法,深刻反映了中國的樸素哲學思想。紫砂壺的文化如此繽紛多彩,所引發(fā)的審美快感和藝術(shù)感染力都是震撼人心的,紫砂壺藝術(shù)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極高的審美價值。正如這款紫砂 “瑤臺紫閣壺”(見圖1),壺器通過精雕細刻的裝飾,展示壺器的傳統(tǒng)藝術(shù)美。
圖1 瑤臺紫閣壺
紫砂“瑤臺紫閣壺”屬于方器,做工嚴謹。壺身由六片大小相同的長方形平面組成一個菱柱形體,形態(tài)自然,無銜接之感。壺嘴、壺把上端與壺口處于同一高度;壺蓋為六方形,圓錐形鈕居中,可能與“天圓地方”的觀念有關(guān),壺鈕的截面與壺蓋相對應(yīng),給人明秀挺拔、干凈利落的陽剛之美。紫砂“瑤臺紫閣壺”整體線面挺括平整、有棱有角,壺腹刻繪瑤臺紫閣的美景,純樸率真、古雅大氣,此壺兼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意味,值得收藏。
紫砂 “瑤臺紫閣壺”的壺腹刻繪瑤臺紫閣的美景,令人陶醉?,幣_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據(jù)《穆天子傳》卷三記載:“天子賓于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背爽幣_的美景外,詩人們還特別鐘情于一個表現(xiàn)色彩的詞“紫”。因為紫與被道教奉為教主的老子有關(guān):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遂去。至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尹看到有紫氣從東邊徐徐而來,便知道有圣人前往,定睛一看是老子騎著青牛。關(guān)令尹高興地對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后來,老子寫下《道德經(jīng)》以銘其志,由于紫帶有祥瑞的美好寓意,后人將“紫”作為道教和道人的象征。韋應(yīng)物的《答東林道士》寫道:“紫閣西邊第幾峰,茅齋夜雪虎行蹤。遙看黛色知何處,欲出山門尋暮鐘。”這里的“紫閣”便是指道教的意象,在道家的精神世界里,瑰麗奇譎的意象比比皆是,比如瑰麗奇譎的山、丹、桃等意象交互使用,相融相合,在詩人神奇的排列組合中,創(chuàng)造了飄渺、虛幻、高遠的意境,顯示了道家人的避世、閑適、超然、恬靜、清高。對于競爭日益激烈的久居嘈雜都市的人們來說,紫砂“瑤臺紫閣壺”無疑能使人得到一種回歸自然的輕松和寧靜?!艾幣_紫閣”激發(fā)了制壺藝人創(chuàng)作紫砂壺的藝術(shù)靈感和想象力,從而潛心制作出這款紫砂“瑤臺紫閣壺”。
藝術(shù)貴在變化,紫砂“瑤臺紫閣壺”把瑤臺紫閣的美融入壺器的設(shè)計中,將壺器的意境之美表現(xiàn)到了極致。紫砂“瑤臺紫閣壺”博采眾長,積極吸收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又符合現(xiàn)代人對回歸質(zhì)樸生活的理想。剛?cè)嵯酀?,壺小乾坤大,萬事萬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于一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