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相序
(宜興 214221)
設計,是一種把思想通過合理的途徑,用合適的形式傳達出來的過程。創(chuàng)新設計,建構在“自由想象”與“現(xiàn)實可能”之間,無邊無際的靈感依賴于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態(tài)勢,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熏陶下積淀而成的。即使面對的事物相同,各人所產(chǎn)生的思想也未必相同。就像莎士比亞所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設計亦是如此。
乍暖還寒之時,偶遇路邊石縫中的一叢迎春花,星星點點的花朵雖不起眼,卻在寒風中傲然挺立。自古以來,歌頌梅花傲霜斗雪的詩詞不在少數(shù),相比鐵骨錚錚、枝椏堅硬的梅花,迎春花這種枝長纖細、婀娜多姿的小型灌木,能在冰天雪地中一展芳姿,頗讓人稱奇。“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比绱丝磥恚夯此迫崛?,實則堅韌,剛柔之度在它身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石縫中點滴鵝黃激發(fā)出的天馬行空,需要一個載體讓無形的思想通過有形的方式呈現(xiàn)給大眾。從思想層面來說,設計沒有邊界,但從實際出發(fā),設計又沒有無限的自由,兩者不相矛盾,在這其中,材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若尋找到合適的材料作為設計的依托,必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誰將百煉鋼?化為繞指柔。”要說最能體現(xiàn)迎春花剛柔之道的材料,莫過于紫砂泥。紫砂泥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很強,可以塑造成任何器物與自然生物的樣子,讓其既千姿百態(tài)又穩(wěn)重端莊。從礦層開采出來的紫砂泥,外形如同塊狀巖石,經(jīng)過長時間的風化,待泥塊松散至小塊時進行篩選,加水調和、捶打成“熟泥”。紫砂泥在燒制的過程中,能夠形成獨特的雙重氣孔結構,因其材料的特殊性,使之具有文人墨客、玩壺人、普通用戶贊美的各種優(yōu)點。一把壺的成型,溯其本源,從堅固的礦石開始,歷經(jīng)風化捶打為泥,融合設計與思想,加之幾百年來匠人們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獨特全手工成型手法,經(jīng)過上千度的窯火淬煉,完美詮釋了“剛與柔”的含義。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紫砂匠人們通過一拍一打、一錘一捏,將自己的思想與靈感注入紫玉金砂中。古樸的紫砂器皿,靜靜地訴說著屬于他們的故事。紫砂壺的靈魂,在于其思想;紫砂壺的氣質,在于其精、氣、神。成就一把好壺要注重其思想、設計、取材、制作、燒成、使用這幾大要素。確立了思想與材質,開始具體的設計取材和制作?!坝簤亍保ㄒ妶D 1)的設計定位質樸、明麗、積極、開朗,因此在取材上深淺明暗搭配,在器型上要便于把玩,在使用上要酣暢淋漓。
圖1 迎春壺
按此定位,“迎春壺”的造型是基于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主體選用上乘的原礦紫泥,色澤渾厚、瑩潤如玉;壺身線條圓潤流暢,棱角之處皆柔和過渡,彰顯花之柔美;壺把、壺嘴運用粗線條,給人沉穩(wěn)大氣之感,壺嘴微微彎曲,就視覺而言,似迎春花隨意彎曲的枝蔓;渾圓的壺鈕與飽滿的壺身相呼應。整把壺有曲、有弧、有正,點、線、面過渡自然,端莊卻又不失活力。一把壺的成型,裝飾過程同樣是關鍵的步驟,不同泥料的配比、不同顏色的搭配,會因為礦泥本身不同的屬性而產(chǎn)生不一樣的效果,每一次的創(chuàng)作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新的嘗試?!坝簤亍毖b飾部分選用由段泥調制的鵝黃色,將迎春花呈現(xiàn)得栩栩如生,點綴上紅泥制作的絲絲花蕊,平添了幾分靈氣,讓原本深沉的紫砂壺變得明亮又生機勃勃。深淺不一的泥條,層層疊疊的花瓣,迎春花枝從壺身延伸到壺蓋,纖細婉轉、生動逼真,仿佛恰巧一陣風吹過,曼妙的迎春花枝條在迎風飛舞,飄逸自在。壺身寓意堅硬的石塊,頑強的迎春花總能在縫隙中找尋到生命的陽光,不畏嚴寒、不擇風土,絢爛綻放。
紫砂壺作為泡茶器皿,要考慮的不僅僅是造型與美觀,更要考慮其實用性。紫砂壺同時作為藝術品和收藏品,設計中一定要考慮把玩的屬性。一把實用的紫砂壺,容量要適中,不僅投茶要方便,茶葉在壺中也要充分使其舒展,出水時更要流暢,另外也要拿捏方便、舒適,便于把玩。壺把、壺蓋設計符合人體力學功能,提壺倒茶輕巧舒適貼體,出水流暢的同時保證壺不燙手。無論是單手握壺,還是提壺倒茶,“迎春壺”總能給使用者以舒適的手感。
儒家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之說,道家講究“致虛極,守靜篤”,迎春花與紫砂泥的結合,折射出關于“剛”與“柔”的思考。獨一無二的紫砂材質,賦予了“迎春壺”獨特的質感,“迎春壺”的創(chuàng)作思想、全手工制作中人和泥的高度磨合和融合,以及在使用和把玩中人、壺、茶、水的相互滋潤,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感。紫砂壺用得久了,浸潤了用壺人對茶的喜好與執(zhí)念,原本的泥胎也沾染上了茶的靈氣,茗韻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