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 達 赤峰市發(fā)改委糧油質(zhì)檢中心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在糧食儲藏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黃曲霉毒素這一問題,嚴重影響糧食產(chǎn)品的安全性。通過深入分析糧食儲藏過程中黃曲霉毒素的檢測及去除方法,有利于對黃曲霉毒素進行有效防控,使糧食安全得到保障,為我國人民提供更加優(yōu)質(zhì)的糧食產(chǎn)品。
在糧油及去制品的黃曲霉毒素檢測工作中,可以選擇高效液相色譜法對其進行定量篩選和確認。在實際的檢測工作中,需要利用熒光檢測器,做好樣本的提取、凈化、衍生及測定等各項操作。該檢測方法體現(xiàn)出靈敏度高、檢測速度快、操作方便等優(yōu)勢,且能夠同時對多種黃曲霉毒素進行分離,實現(xiàn)對大批量樣品的分析。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分析和總結(jié),可以借助三氟乙酸柱前衍生與C18色譜柱進行高效液相色譜分離,之后利用熒光檢測器對樣品進行測定,并建立AFB1柱前衍生-HPLC檢測方法,既能夠保證黃曲霉毒素檢測過程的精確性,也能夠避免重復性的檢測工作[1]。
在糧食儲藏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糧食霉變的情況,若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導致動物誤食這些糧食,糧食中的黃曲霉毒素被動物攝取后,通過乳汁將黃曲霉毒素排出,進而影響到乳制品的安全性,對嬰幼兒的健康成長造成一定威脅。一般在牛乳及乳制品的黃曲霉毒素檢測時,普遍都是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工作,其主要就是借助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反應,將其與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結(jié)合,進而測定黃曲霉毒素的含量。然而就實際情況來看,整個檢測過程很容易受到重金屬離子、脂肪及pH等各種因素的不利影響,進而出現(xiàn)假陰性、假陽性等不良情況。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做好樣品的預處理工作,利用甲醇-水、三氯甲烷分別進行樣本的提取和凈化,使黃曲霉毒素檢測中的假陽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物理去除法是比較常用的黃曲霉毒素去除方法,其中包括高溫法、吸附法、剔除法、輻射法及加工法等。
高溫法。主要就是利用高溫對黃曲霉毒素進行分解,為達到較好的黃曲霉毒素去除效果,需要結(jié)合糧食的種類及污染程度對加熱的溫度及時間進行合理控制。
吸附法。主要就是利用水合鋁硅酸鈉鈣和活性炭作為吸附劑,對粉末狀糧食中的黃曲霉毒素進行吸附清除。
剔除法。主要就是以人工挑選的方式將顆粒狀糧食中的變質(zhì)顆粒挑選出來,這種方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及簡便性,但是要充分考慮耗時問題。
輻射法。主要就是利用離子輻射、非離子輻射對黃曲霉毒素的化學結(jié)構(gòu)進行破壞,實現(xiàn)良好的輻射降解效果。
加工法。在稻谷、玉米等糧食的儲藏過程中,其表面存在黃曲霉毒素的污染情況,此時可以利用機械加工進行脫皮或脫胚操作,使糧食表面的有害物質(zhì)得到有效清除。
在黃曲霉毒素的去除過程中,臭氧熏蒸法、氨氣熏蒸法、堿處理等等都是比較常用的化學去除法。比如在氨氣熏蒸法的運用過程中,其主要就是利用專門的試劑與黃曲霉毒素發(fā)生反應,使黃曲霉毒素得到降解,之后利用單因素試驗對氨熏溫度、氨氣濃度、蒸熏時間及糧食含水量進行觀察和控制,實現(xiàn)最好的降解效果。這種方法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性,且比較方便操作,在黃曲霉毒素的去除領域中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
比較常用的生物去除法包括了微生物降解和酶降解。其中微生物降解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霉菌、細菌、酵母菌對黃曲霉毒素進行降解處理。通過相關研究可知,吸附時間及環(huán)境溫度對吸附強度的影響不大,但是可對菌濃度進行有效控制,能夠提高吸附作用,使黃曲霉毒素的降解效果得到提升[2]。而酶降解就是利用自然界生物所產(chǎn)生的酶對黃曲霉毒素進行分解,使黃曲霉毒素的含量得到有效降低。
綜上所述,黃曲霉毒素的存在是糧食儲藏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安全問題,若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檢測和處理,勢必會影響我國人民的飲食健康,甚至威脅我國人民的生命安全。為保證糧食產(chǎn)品的安全性,使糧食儲藏過程中的黃曲霉毒素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需要根據(jù)不同情況對不同的檢測方法進行有效運用,對黃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的運用要充分考慮到糧食的種類、數(shù)量及實際條件,以此保證糧食儲藏過程中黃曲霉毒素的去除效果,使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