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娟,熊佳,朱培成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450;2.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廣州510120)
大皰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其特征為表皮下形成大皰,基底膜帶有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沉積[1]。BP可合并多種惡性腫瘤。2011~2017年我科共收治83例確診為BP的住院患者,其中6例患者合并惡性腫瘤?,F將6例BP合并惡性腫瘤患者報道如下。
男 4例,女 2例;年齡 66~89歲,平均(79.7±8.19)歲;BP 病程 19 d~6 個月,平均(3.8±2.81)個月。6例患者住院期間曾行皮膚病理及免疫病理,符合BP診斷標準,惡性腫瘤均經臨床及病理檢查確診。其中2例BP患者住院期間經相關檢查后確診肺癌,1例胃癌(低分化腺癌)合并肺轉移的患者于確診惡性腫瘤后1個月出現BP,1例乙狀結腸癌患者于術后6年后出現BP,1例鼻咽癌患者于化療后10年出現BP,1例宮頸癌患者于全宮切除術后20年出現BP。
5例BP合并惡性腫瘤患者,包括1例合并肺癌、1例胃癌合并肺轉移、1例合并乙狀結腸癌、1例合并鼻咽癌、1例合并宮頸癌,均有皮膚損害,皮疹面積均超過全身50%,表現為軀干、四肢散在紅斑、水皰、大皰,較大者直徑約1 cm,皰壁緊張,皰液澄清,尼氏征陰性,部分水皰、大皰破后形成糜爛,無外陰、口腔黏膜損害。4例患者伴中重度瘙癢,影響睡眠;1例患者伴輕度瘙癢,不影響睡眠。
另外1例BP合并肺癌的患者同時出現皮膚及黏膜損害,皮疹面積超過全身70%,軀干、四肢有散在紅斑、暗紅斑,紅斑基礎上多個大小不一的水皰、大皰,較大者直徑約1 cm,皰壁緊張,皰液澄清,尼氏征陰性,部分水皰、大皰破后形成糜爛、痂皮,包皮龜頭處可見紅斑、糜爛,伴重度瘙癢,影響睡眠。
1例BP合并鼻咽癌患者通過四環(huán)素(2000mg/d)、煙酰胺(600 mg/d)治療;另外5例患者通過中等量激素[0.4~0.7 mg/(kg·d)]控制病情,其中3例患者分別聯(lián)合環(huán)孢素(200 mg/d)、米諾環(huán)素(100 mg/d)、多西環(huán)素(200 mg/d)治療。平均控制病情時間為(11.5±2.07)d。
出院后隨訪發(fā)現除1例BP合并鼻咽癌患者隨訪7年BP、惡性腫瘤均無復發(fā),其余5例患者出院后1年內死亡。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BP合并腫瘤的報道越來越多。2003年曾建英等[2]回顧性分析60例類天皰瘡患者中有10例合并惡性腫瘤。2007年Iwashita等[3]發(fā)現115例BP患者中12例合并腫瘤。2010年Jedlickova等[4]發(fā)現89例BP患者中13例合并腫瘤。亦有 BP 合并肺癌[5-6]、腎細胞癌[7]、宮頸癌[8-9]、非霍奇金B(yǎng)細胞淋巴瘤[10]等的相關報道。文獻均提示BP與惡性腫瘤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因此有學者提出了副腫瘤性類天皰瘡(PNBP)的概念,屬于副腫瘤性皮膚病,指BP患者體內可能存在良性或惡性腫瘤,且腫瘤的病程可影響著皮疹,呈動態(tài)平衡關系[11]。
根據現有研究,有以下幾種理論解釋BP與惡性腫瘤之間可能的關系:①針對惡性腫瘤細胞特異性抗原的抗體可能與基底膜區(qū)域的抗原(如BP抗原)形成交叉反應,形成水皰[12];②腫瘤細胞可能分泌一種類似激素的物質,能夠產生抗基底膜抗體,以損傷表皮基底膜[13];③有理論假設某種外部因子,如病毒或其他因子,有致瘤性,且同時誘發(fā)基底膜的損傷[14];④這兩種疾病都有遺傳易感性,有研究發(fā)現BP合并惡性腫瘤患者中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13比僅有BP的患者更為常見[15]。
本報道中,3例BP患者合并有肺癌,1例BP患者合并鼻咽癌,1例BP患者合并乙狀結腸癌,均為中醫(yī)肺系相關的惡性腫瘤,且2例BP患者住院期間才確診為肺癌,均為高齡、皮疹泛發(fā)、預后差的住院患者。中醫(yī)“肺主皮毛”、“肺開竅于鼻”、“肺與大腸相表里”等相關理論,為解釋BP與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內在聯(lián)系可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本文所報道的6例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存活1年以上,提示BP合并惡性腫瘤患者的存活率低,預后差。對于年齡大,皮疹范圍廣,水皰或大皰數量多,伴有中或重度瘙癢,甚至影響睡眠者,應進行全面的篩查以排除是否合并惡性腫瘤。本文報道的病例數少,關于BP與惡性腫瘤的內在聯(lián)系與發(fā)病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