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棄水
方灶軍在2016年正月回老家花樹下過年時,橫路村的書記呂東輝,與他有過一晤?;湎率菣M路村下屬的一個自然村,方灶軍是村里的博士,現(xiàn)在還是博士生導(dǎo)師,是村里飛出去的金鳳凰。方博士告訴呂書記:“明年可能工作崗位會從上海調(diào)往寧波了?!碑?dāng)時方灶軍還是中國科學(xué)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副研究員,現(xiàn)在是中國科學(xué)院寧波材料技術(shù)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了。呂書記問他,你是那條路來的?他說:“當(dāng)然是從三陽過來的呀。”
三陽是安徽歙縣的一個鎮(zhèn),處在杭徽高速的沿線,還有一個高速出口。橫路村離三陽就35至40分鐘車程,如果他們走縣城上高速,要二個小時。呂書記告訴我說:“我們村里人出遠(yuǎn)門,80%都是走三陽上高速直達(dá)杭州或黃山?!币簿褪钦f,橫路村與安徽是毗鄰鄉(xiāng)鎮(zhèn),接觸反而更為方便,這邊村莊與那邊村莊的距離更像是鄰居,聯(lián)系也更為緊密,甚至方言的相似度也很高。這種情況,是王阜獨特地理景物帶來的結(jié)果。
王阜給外人的第一感覺是:遠(yuǎn)。從任何一條路走,都是遠(yuǎn)的。因為它與其它地方都保持著距離,所以,在心理上這“遠(yuǎn)”的體驗更為強(qiáng)烈。過去東翻云嶺去屏門,西翻長嶺去威坪的公路,都有三十和接近三十里的純爬坡里程。這兩條嶺一個叫“云”一個叫“長”,不是隨便叫叫的,它們恰恰形容了:高與遠(yuǎn)。順?biāo)虏皇强梢酝〞硢??奇怪就奇怪在這里,與下游宋村鄉(xiāng)之間有個“廿五里青山”,就是二十五里沒人家,還是峽谷絕壁的地形。所以,這個源里外出主要是翻兩個嶺,而與下游交往反而不方便。整個王阜還有一個地理特點,就是海拔高,全域比周邊高出一截。長嶺兩邊是350比190,相差160米,云嶺兩邊相差60米;全境最下游的劉店村海拔330米,最源頭的板橋村海拔1000米,估計是全縣平均海拔最高的鄉(xiāng)了。
“遠(yuǎn)”是可想而知的了,走出王阜不是翻越高高的長嶺就是翻越云嶺,從前沒通公路時代,往東不走云嶺還可走胡坑嶺路程短些,走的人會更多些。陡峭的二十五里峽谷基本沒人走的,峽谷猶如把去下游的路給封死了。所以,自古以來把你扔在王阜如同把你扔在一個封閉的竹節(jié)中,這個地方倒是自給自足、自得其樂,顯得十分安全,家的感覺不想自來。副鄉(xiāng)長伊建華調(diào)到王阜鄉(xiāng)已經(jīng)4年,我問他對王阜最大的體會是什么?他說:王阜就像一個遙遠(yuǎn)的家。
源頭兩形態(tài)
云源港的源頭部分是分岔的,分岔處在仙人潭(此潭隨嚴(yán)家水庫的建立而消失)。東源似乎是主源,方灶軍住在西源的一個小村莊花樹下。花樹下坐落在仙人潭的上方,紅廟溪的口子上。過去溪水再往下躍下二十多米的懸崖后與主流相匯合,這一躍就躍出了迷人的瀑布,瀑布之下有一個圓圓的深深的潭,這個潭就是仙人潭,現(xiàn)在紅廟溪的水直接流進(jìn)了水庫,水已漫過了仙人潭?;湎逻@個美麗的村名來源于村中的一棵合歡樹,因為它的存在村莊才叫花樹下,現(xiàn)在古樹早已不在,村名仍舊保留著故事。他自從上大學(xué)以后,每次回家基本是走三陽這條路。三陽在安徽歙縣,那就是說紅廟溪是從安徽流過來的,換句話說安徽基本“獨霸”了西源或者說紅廟溪流域。其實三陽不在此流域,而是在山的那邊,真正處在紅廟溪流域的是歙縣金川鄉(xiāng)的一大部分。所以,說到這云源港的源頭地理,不得不從王阜之外的金川鄉(xiāng)說起。
這源頭兩流域像一棵樹的兩個枝椏,西面的這個屬安徽。當(dāng)時不知如何這樣分配的,金川鄉(xiāng)的面積是跨流域的,它既占據(jù)著云源港的西源頭,又占據(jù)著山那邊的部分。這種布局的邊界在淳皖邊界線上,不是絕無僅有。在本縣的中洲,有安徽休寧、歙縣的三個鄉(xiāng)(璜尖、白際、獅石)都是跨流域管到武強(qiáng)溪的源頭。但那都是巍峨高山,綿亙百里,沒有山岙可通行,只有山崗一排橫置,他們?nèi)タh里要翻過高高山嶺,甚是不便。過去黃山市、休寧和歙縣領(lǐng)導(dǎo)要去這幾個鄉(xiāng)視察工作都要借道淳安才能到達(dá),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之前安徽的糧站也辦在與之相鄰的中洲余家。但奇怪就在這里,金川翻過去,去歙縣的嶺并不太高大,這個叫二望嶺的山嶺也不算特高,所以金川去他們的縣里很方便,公路也直達(dá)無阻。這個源頭鄉(xiāng)倒成為兩省交界的橋頭堡,來來往往極為頻繁。
讓我們看一組數(shù)據(jù),金川鄉(xiāng)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11498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王阜鄉(xiāng)面積168平方公里,人口18148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9人。人口密度金川鄉(xiāng)比王阜鄉(xiāng)要高出一倍還多,這說明什么呢?說明金川里面比王阜的地形更為平緩,土地更為養(yǎng)人。換句話說,這個最源頭的地方存在著與王阜不一樣的地理狀況。在金川穿行,感到與王阜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金川的山比王阜的山要收斂得多,一個個低坡度的山包既星羅棋布又錯落有致,公路繞過一個山坡又繞過一個山坡,這山坡一頭長在西邊的山脈上,一頭突出成獨立的壟崗。村莊就繞著這壟崗布局,天然的街巷味道。小村一個挨著一個,村莊之間的距離十分近,有的就相差一個彎或一個崗。這樣的密集與形態(tài),使村莊的集聚效應(yīng)出現(xiàn)了,那便是有著別致的城鎮(zhèn)味道。雖然在山里穿梭,但這山崗的街道氣息濃郁,這整個的地形是街道里的山村還是山村里的街道?無論怎樣都形成了“市”的氣象。
金川境內(nèi)平均海拔883.5米,比王阜的平均海拔應(yīng)該還要高,也是歙縣平均海拔最高的鄉(xiāng)。由于地勢高,在金川不太看得到巍峨聳立的高山,站在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前方的山是一望無際的綿亙不絕的起伏不定的山包與山群。除了與東源頭交接的山像一堵墻隔開外,并沒有太高的山聳立境內(nèi)。在金川鄉(xiāng)的水塘村,我們下車停立在村口一個很大的空地上,這空地像曾經(jīng)的一個操場。在一棵柏樹旁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擱船尖由此去。我問村里人,擱船尖在哪?一個潘姓大叔說:就那邊。他帶著我往北走了幾十米,并指給我看:前方遠(yuǎn)處就是擱船尖。我順著他手指方向看去,在目及的遠(yuǎn)方橫亙著一脈山。這山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高大巍峨,威武壯麗,這山很是低調(diào),整個形狀也是平緩規(guī)矩,表面也沒有嶙峋的氣勢。我測了測海拔,我站立的水塘村有700多米,也許正因為山腳海拔也高,雖然擱船尖有1477米高,但看不出特別高大的感覺。與在左口金紫尖腳看金紫尖的感覺完全兩樣,金紫尖氣勢雄偉,高聳入云。在水塘村看擱船尖是一個好地方,這個方向正好是此山的橫向,山上感覺沒有特別大的樹,好些地方看過去好像只長著草或者是稀疏的小灌木。潘大叔說:“這山形狀如同翻過來匍在地上的船形?!苯?jīng)他這一說,確實如此,頂部平平的,長形如一條匍匐在地的船,兩頭削去,橫側(cè)看過去如梯形。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光明頂。擱船尖的來歷就是因為如此,擱船尖是海拔很高的一座山,它在安徽歙縣的金川與淳安王阜交接處,它的東邊沿就在淳安境內(nèi)。據(jù)介紹,它是歙縣第二高峰,如果它可以算在我縣境內(nèi),那也是第二高峰,比磨心尖低46米。
擱船尖的東邊挨得最近的一個村,就是板橋西北方向的一個小小村深灣里。那是云源港出發(fā)的地方,是東源頭最里面了。與西源頭差不多是同一個地方,都是擱船尖出發(fā)的澗水。它們沿著不同的溪床,最后在仙人潭相匯合。
大自然的造化就這樣奇特,它把完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兩個地理環(huán)境安裝在云源港的源頭,形成了不同風(fēng)格的兩個源頭部分。如同一棵樹通過嫁接,一椏是桃子,一椏是李子,如此的不同,也成為一種風(fēng)采。東源頭這帶與西邊的紅廟溪流域是完全相反的,這里的山比那邊的山要高調(diào)得多,或高聳峻峭,或萬仞絕壁,或直入云霄。站在山谷向上看,山頂?shù)臉湓谔焐献鳟?。這山是不間斷的綿亙不絕,基本沒有獨立的山包,沒有平緩的坡度,都是比較陡峭的。
東源頭的特點是:
高——山的絕對高度高,氣勢超群。從茶園坪開始,山的絕對高度就讓人嘆為觀止了。大多山是高聳云霄的,上半部分特別陡峭,在快到山腳時有一點點·。在這·上建有幾幢房子,從山腳望去,嶄新的房子閃閃發(fā)亮,房后的山垂直而上,直到天際,因為房子,這房后的山就顯得特別高大。
峽——其實整個王阜都是峽谷地形,就連形狀都十分的配合峽谷樣態(tài),長長條條像一把劍。從南到北最長距離28.5公里,從東到西最寬不過11公路。特別是從仙人潭往里就特別的狹窄了,在金家岙處達(dá)到了頂峰。從地圖上看也是如此,到了東源頭就感到狹窄掉了很多。東源頭的峽谷,品質(zhì)高超,樣子驚人,直到源底才出現(xiàn)另類樣子。
陡——陡峭是這東源頭的基本特點,以金岙幽谷為中心的山,更為突出。這兩邊山勢高大,崇山峻嶺綿延不絕。好多村莊就在這陡峭山勢的上面,也就是山的半腰。我們走到這村莊里,抬頭前眺,隨意就能看到對面的山村。感覺觸手可及,其實都隔著深深的山谷,下山再上山才能到達(dá)對面。
東源頭到底就是板橋村,到板橋村如同到了一個死胡同底部。它的北邊是海拔1460米的雨傘尖,山的那邊是臨安,雨傘尖是昱嶺山脈的一部分。它的東邊是海拔千米以上的楊柳樹尖和大嶺塔,它的西邊是有名的擱船尖,只剩南邊有出口,那就是云源港,它們成了出發(fā)之地。這是山成堆重疊之地,所以把板橋隆起到1000米,前后左右都是山,堵住了此源成就了山村。但真到了板橋,卻是一個高山的緩坪。板橋像一個對半剖開的窩的形狀,村莊就在窩沿之下周邊,看上去很有型。幾十戶人家成弧形按水平帶狀布局,梯次而上或梯次而下。下午的陽光從西南方向照進(jìn),讓村莊涂上了亮色,呈現(xiàn)少有的光芒。
梯次而下到從前的村口,那里其實是一個突然垂直而下的地形,被茂密的古樹覆蓋,現(xiàn)在這小路都不太有人走了。公路是從東邊翻過山崗而入村,所以梯次而下。就在這村口,從前有個庵堂,叫石橋庵。這個庵的出名不是因為法事佛光,而是在1930年代成了淳安縣委的地址。就在這邊上去年有了一家估計是全縣最高最遠(yuǎn)的民宿:云上菊廬。
“菊廬”,那是菊香的茅棚。這名字既有古典韻味又十分應(yīng)景,這個小山村聞名之一是因為種紫菊。我打老書記詹木英門口經(jīng)過時,他正在翻曬他的菊花。我與他寒暄了幾句,我說多年前采訪過他。他嘿嘿笑了笑,他已經(jīng)忘記。已經(jīng)十七年了,2001年建黨80年之際,我們?nèi)ミ^此村拍過淳安縣委舊址。這個村的菊花燦爛,跟此有神秘的聯(lián)系嗎?
“云上菊廬”民宿的主人帶我逛了逛她的三幢房子,這些老房子經(jīng)過收拾很成樣子,既有山村民居的特點又有現(xiàn)代人們對居宿的體現(xiàn)。她說周末客人不錯,但到了冬天,客人會少甚至空白,因為這里氣溫太低,冰與雪成為板橋的重要標(biāo)志。她叫羅梅桔,是胡家坪人,翻過幾個高高的山村就到了,管理起來還算方便。
離開時,我在詹木英房子的邊上看到了一塊牌子,上面寫有四座可去的山,其中一處叫:擱船尖(光明頂)。擱船尖與此相鄰,在西源頭的底部,這就是東西兩源頭的聯(lián)系。
高山有家園
胡家坪所管轄的幾個小村更有地理特色,從他們的名字中就能感受到有機(jī)的氣息:陰巖下、上塔、塘里、切切灣、上源、下源等。就是胡家坪本村也處在一個半山腰的緩坡處,村莊梯次而上,東北方的一座山像一堵墻一樣,在這堵墻上有一個豁口,像古代的城門。這“豁口”一半是自然,一半是人工。使這個處在半山的村莊更顯莊重、大方與底蘊,使村莊具有“隱與顯”氣質(zhì)。這個半山腰海拔有680米,如果在山腳的遠(yuǎn)處,視角沒問題,所看到的胡家坪,如同一幅畫貼著山的傾斜面,很有視感。這個村莊的羅氏,是490年前從安徽黃山呈坎村遷居過來的。有這么久的歷史,讓我自然想起十幾年前去該村的一次拍攝。
那是為了拍攝一部有關(guān)茶葉及其歷史的紀(jì)錄片,想找一個特別有型的山村,而且是老山村,有人文沉淀的老山村。有人向我推薦了這個胡家坪,我們從村頭的“豁口”進(jìn)入。當(dāng)年那種古樸的氣息迎面而來,基本上以石材為主的路、臺階、擋土墻、墻基,那種青褐的色彩顯得很厚重?!盎砜凇边M(jìn)入恰恰是村莊的中間地帶,也就是說在梯次的中間部分。我們在村莊的中央找到了一塊平地,支起一個鐵架,掛上一把煙炱層層的老銅壺,點起了柴火。用這銅壺里燒開的水泡起茶來,整個過程都是老山村待客與喝茶的老樣子。一位懂山歌的老人,喝著茶唱起了山歌,那味道古樸悠揚,隨茶香飄蕩。合著霧水流嵐在山崗、山間彌漫,漸漸消沉到泥土又隨樹木成長。
古老的房舍,塌圯的門樓做前景,以藍(lán)天白云做背景,湛藍(lán)與純白的優(yōu)美畫面留了下來,成為了影像資料,供好多片子使用。
塘里、切切灣、上源、下源這幾個小村的水是流進(jìn)屏門的金陵,也就是說是另一個流域的源頭、山巔,所以,胡家坪村所管轄的7.44平方公里面積里,其實有好幾個源頭的出發(fā)地,是山巔的次坡。隨村里的胡長木書記,我們來到了塘里與切切灣之間的一個山岬。站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地,眼前是深深的溝壑,這溝壑不算寬敞,是金陵的源頭,在這源頭還居住著4個小山村。對面是更為巍峨的一排山:排排尖?!芭排偶?,切切灣”多么對稱的一對呀。我們站立的地方與排排尖的直線距離到底多少,我目測不準(zhǔn)??傆X得那山讓我想起了這么個成語:排山倒海。取了這么個名,那么有氣勢,一排山綿延幾里,像一堵巨墻。筆直又不單調(diào),在斜面上是一壟壟均勻的小山,氣勢恢宏。排排尖的反面是水竹坪向西而去的那個山岙,那邊雖然也直,但要低矮得多。排排尖是一座獨立的“山墻”,西邊是深溝萬仞,東邊是岙塆小憩,一座墻隔開了兩種地理、兩種風(fēng)情。我想到,圍著排排尖做個游步道,供登山愛好者使用。又如同西藏的佛教儀式,轉(zhuǎn)山,不是很好嗎?
胡家坪的西背面,就是金家岙村。這個村轄16個自然村,這些小小自然村大多是高山村,在金岙幽谷兩岸的半山腰,對岸之間,不敢說雞犬相聞,也是舉目眼前、伸手遙遠(yuǎn)。東邊的何公塔,西邊的峰嶺,看似相對,實則相差較遠(yuǎn),因為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對不上面。
從山腳到何公塔有4.5公里,這么一段路要放在山腳平地那是很短的路程,但是去一個僅有28戶人家的小山村且是盤山公路,那還是有點遠(yuǎn)的。特別是車在陡彎、狹窄、險要的公路上慢慢向前,還是有點驚險,這驚險又拉長了路程。何公塔海拔770米,基本處在次山巔,這是一個稍緩的·上,而且是一個微微凸起的地方。到了村里還是十分不錯的,面朝西南,視野廣闊,可以看到群山起伏的遠(yuǎn)方。這個村現(xiàn)在是潘姓居多,但此村是何氏開埠的,所以村名仍保留“何公”,可見潘氏后裔對何氏的敬重,懂得感恩。
一戶潘姓在杭州做生意多年,賺了不少錢,現(xiàn)在年屆七十,回到何公塔建了百萬元的別墅,回鄉(xiāng)養(yǎng)老,生意交給子女了。這樣的房子,佇立在這山凸上,很是顯眼,乍一看覺得與周邊的環(huán)境很不般配。但房子的周圍都是花壇密布,花花草草生機(jī)勃勃。有不少是山上挖來的野蘭花,他的這種生活方式也在漸漸影響著村里其他人。山里既是勞力者的工場也是養(yǎng)生者的夢場。一個在都市待膩了,熱鬧與喧囂浸飽了的人,何以選擇這么高的次山巔安度晚年?回歸故鄉(xiāng),回歸山鄉(xiāng),回歸謐靜,回歸森林的家?
峰嶺倒是另一種風(fēng)情,整個村莊不在斜凸面上而是在微凹的橫面上,村口是陡陡的山,似無石頭的準(zhǔn)懸崖。在這村口是無數(shù)的古木,蓋住了陡勢的恐懼。其中有一種樹,我沒有見過,它叫沙糖樹。樹上長一種果子,叫沙糖,很甜很甜。6月上旬的時候果子還是很小很小,一個中年男人走過來告訴我:“成熟的沙糖比山核桃略大,口感很好”。他小時候,就會拿著沙糖果向外村人炫耀。這個只有90多人的村莊,卻是那一帶詹氏的始住地,所以詹氏宗祠就建在峰嶺村。周邊好些詹氏村莊人口已經(jīng)超過峰嶺,但幾百年來還是有到這個村來祭拜祖宗的習(xí)慣。
詹氏祖先何以選擇這高高的山腰做落腳地,而不選擇山腳。其實看看這里的地理條件就十分明了,在金岙幽谷長2公里路左右的地方基本山谷無平地,甚至說是山谷都勉強(qiáng),就是一條溪勉強(qiáng)沖出來的一條細(xì)縫。所以,這里的村莊都在山上,或山巔或山腰。真所謂:溪岸兩片山,山上皆村莊,看看在前方,走走十里場。
橫路村的村莊布局與金家岙村剛好是相反的風(fēng)格,一個是溝壑的兩岸,一個是山的周邊。橫路村的中心點,就在韭菜坪,韭菜坪是這座山的山巔。這座山雖然不是孤立的山,但它南北兩個方向與其它連接處并不是很厚,所以它呈現(xiàn)出的周邊并非四周,但也顯得很多類似四周。橫路有22個這樣的自然村,韭菜坪、外凸、大柱岙、大柱坑,這四個村基本占據(jù)著山巔的一大片岙地。讓人覺得稀奇的是這一帶有三個地方的水是分兩邊流入不同的流域的,是好多小溪的出發(fā)地。在這個山巔擰出了非常超凡的地理特點,往西可走威坪的黃石潭,往南可去本鄉(xiāng)的另一流域何坪村,往東可去到本鄉(xiāng)的大舍坑,往北可去本村的水竹塢、花樹下、畢家源,往西北可去本村的上龍門、沙塔。橫路村的書記呂東輝帶著我去看了三處水往兩邊流的地方,從這個特點可以看出韭菜坪的復(fù)雜與奇特。在那個岙里穿梭,有種四通八達(dá)的感覺。這個山巔是另類的十字路口與山路的樞紐,可以走出多方向的出口與去處。
呂書記說,韭菜坪是這一帶眾多小村的中心,坐在村中的老年食堂就有這種感覺,從不同方向來的車不時在門口停留。呂書記就是在老年食堂說到許多有關(guān)這個村的人文地理的,他解釋村名“韭菜坪”的來歷更有說服力。明末清初時期,韭菜坪一帶眾小村,出了九個才子,所以叫“九才坪”,久而久之就諧音成“韭菜坪”了。這里并沒有關(guān)于韭菜的傳說與演義,是“九才坪”也。
關(guān)于韭菜坪還有一句話是這樣表達(dá)的:八都八個坪第一韭菜坪。能有這樣的俗語,哪怕是自詡也是有很多值得驕傲之處的。韭菜坪往南翻個嶺到了另一個流域,還有兩個屬橫路的村:三坪與外塔。與它們相鄰還有一個坪:何坪。這個“坪”是何包山與坐馬坪合并后的叫法。三坪與外塔的水是往銀川溪流的,所以它們是真正的最源頭。銀川溪的出口在楊家畈,繞大路離橫路有四、五十里路。銀川溪流域是一個另一種樣式的流域,是一個偏源冷塢,高高抬起,峽谷深深。這條源里的幾個村都是在半山腰以上,俯視村前的銀川溪。
銀川溪從北而南,到了馱嶺上的下方向東拐了個90度的彎流入云源港,這個出口縮得非常小。這個地形是兩座山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一座叫銀山,一座叫千只山。銀山是這條小源何以成源的標(biāo)志山,從北到南一字排開,巍峨高聳,雄壯如城,氣勢磅礴。千只山從南環(huán)弧到西,迫使從北而來的銀川溪拐了彎。從楊柳塘和馱嶺上看下去,有150米的垂直高度,銀川溪在縮成一線后消失,好似兩座山在此打了個“折筧”形成了漏斗狀。漏斗的上方是越上越大越廣闊,在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空間,環(huán)出了大面積的山地。在這巨大的空間里,孕育出了兩個村:楊柳塘與馱嶺上。雖然沒有寸土耕地,但因為有山場,兩個村繁衍了870多號人,給空寂的山間以人的鬧熱、喧囂,與鳥語花香合成別樣的合唱與彩裝。這兩個村,都是值得一說的村,地理特點非常突出,要是不到現(xiàn)場,很難用語言精準(zhǔn)地描述出它們來。兩村坐落處恰恰是相反的地形,一凹一凸如此對稱如此別致。
楊柳塘岙在一個凹處,原先有七處塘現(xiàn)在還有三個,這個村是為山村景致的出眾與特別專門設(shè)置的,天生就是寫生與拍照的“自然模特”。村口是30米的瀑布,飛流而下。而整個村莊是在燕窩里,這燕窩又是楊柳塘燕窩,別具一格,左右還有獅象把門:睡獅猛望與大象馱物。這兩個詞都有動感,很是形象。楊柳塘的八景可以看其一斑:
石縫春花
筆倚山峰
山浮煙海
龍門飛瀑
鳳嶺翠珠
屏崗紅葉
雪迎千壑
虎山松濤
從這八景里面,可以帶給我們怎樣的精彩,是對想象力的考驗。
與楊柳塘相距一里光景的地方就是馱嶺上,一條公路在山間橫過,楊柳塘在路上馱嶺上在路下。山上長出一個橫排面,向前方凸出規(guī)則獨立的山崗。在這崗子的上方是較為平緩的樣子,村莊就坐落在這上方的平緩處。這樣的地形做村莊基本不存在,沒有回旋空間,像一個孤立的小島,也像一個山上向前延伸的懸空的觀景平臺。若碰上云霧繚繞的天氣,霧氣把腳下的山給遮擋了,村莊就如懸在空中,似海市蜃樓,象人間仙境。我站在村里的懸欄上,頭腦中出現(xiàn)了兩個問題。像這樣凸出的橫排面在馱嶺上的西邊還有一個,差不多大小,那里只有開墾出來的山地,滿崗都是山核桃樹,但為什么那邊沒住人,這邊卻是個300多人的村莊?村莊坐落在這個孤立的山崗上,獨立無援,為什么能抵得住狂風(fēng)?
第二個問題,我在眺望前方的時候想到了。高高的銀山擋住了東北風(fēng),環(huán)弧的千只山擋住了西南風(fēng),村后的大茂山更加高又大。把這個空間圍成溫柔之鄉(xiāng),風(fēng)平浪靜,像大海中優(yōu)良的港灣。事實上根本沒有風(fēng)去肆虐馱嶺上,只有微風(fēng)習(xí)習(xí)。
我緊接著問出了這么個問題,像你這個村沒溪沒河,甚至山澗也沒有,過去怎么解決吃水問題呢?55歲的呂先理說村里有口井,就是那口井解決村民吃水用水問題,我趕緊叫他帶我去看看。說井也不完全對,其實是一個井一樣形狀的泉眼。這泉水終年不斷,夠一村人使用。這井的下方有兩個塘,估計是一個洗衣一個洗菜用的。如今泉水依舊清冽,但村里人都用上了從遠(yuǎn)處山澗里引來的自來水。我立馬想到了旁邊那個凸出的橫排面為什么住不了人,估計那里沒有這樣的井。
在懸欄上往深深的谷底看,那“漏斗”處有著復(fù)雜的山形地貌,有馬頭山有狗頭山。這些復(fù)雜給“漏斗”增添了隱蔽與神秘,正是在那里有個古亭子。古亭子重修過,有意思的是亭子正對著一座石拱橋。這橋的石頭古樸形大,橋面很寬,相當(dāng)于當(dāng)今的通村公路的橋。從前這里是一條“車水馬龍”的跨源通道,而今已空寂無音。這條道現(xiàn)在已基本無人走了,頂多也是楊家畈村干農(nóng)活的人走走。那天我們從出口處走到了亭子,只在接近出口處碰到一位騎三輪電瓶車的干農(nóng)活的村民,車上還有一條狗,擦身而過時狗發(fā)出了很大的吠叫聲。但亭子那一帶倒存在著濃郁的古典意境:一亭,一橋,一小溪;石板,人影,空孤寂。
何包山其實就坐落在銀山里段的山·上,山腳基本上是村莊的出口,村莊從傾斜面開始,所以進(jìn)村就要拾階而上。走進(jìn)村里,很有特色?;旧鲜乔鄺l石為主的建筑,很有歷史感。由于現(xiàn)代洋房基本沒有,所以很少看得到水泥。盡管只有80戶人家,但在村街上走著總讓人感到是在一個袖珍的古鎮(zhèn)子里穿行。這個村已經(jīng)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包氏祖先包希華來此定居,他是在當(dāng)時的抗金隊伍,后被朝庭追殺,一路南逃西進(jìn)。這支包氏還是包公的后裔,包希華第一站是威坪河村、后到長嶺再到現(xiàn)在的何包山。一路往山里鉆,直到何包山這不能再往里鉆的地方生根,途中留下了兩個地名,河村有個包家畈,長嶺臨頂處有個包家?guī)X,這地名所指并沒有村莊,只是一個普通地名,是一種痕跡。據(jù)《淳安縣地名志》記載:“何包山”何氏始居,以姓氏取名“何家山”,后包氏遷居此地,遂以兩姓合稱易名為“何包山”。
何氏早已消失,但村名中還包涵著歷史演進(jìn)的信息。村里的陳鳴并不姓包,但對何包山的歷史地理如數(shù)家珍。他是外甥過繼給娘舅的,但姓一直未改。我問他你為何一直不改姓,他笑笑:“改不改不都一樣嗎?我的兒女都姓包了”。他今年70歲了,除了不在此村出生,其它一切都是何包山人了。他不姓包但比村里大多數(shù)包氏更融入了包氏血脈,扯也扯不開了。
他跟我講了一個地理奇觀,在離村莊一公里處有幾個有趣的地名:徐洪州、九子府、埠溪縣。一個普通的山里居然有看起來像“州、府、縣”一個古代行政區(qū)劃系列的地名,還有一座像公雞一樣的山,在這個“公雞”的頭上建了一座廟。故留下了這么一句話:徐洪州九子府埠溪縣,公雞頭上找神殿。這個殿里祭奠著“方吳陳”三個祖先,他們當(dāng)年是方臘的追隨者,失敗后逃到此地。人們造殿紀(jì)念他們,此殿也成了遠(yuǎn)近“陳吳方”后裔的膜拜場所。
何包山是在銀川溪的東面,坐馬坪、馱嶺上、楊柳塘都在銀川溪的西面,且高出銀川溪很多。從村里往下看,就是深深的山谷,這谷底就是一個窄窄的竹筧,沒有一點平緩之地。夏天的時候村里的孩子,對水特別向往,住在坐馬坪的翁愛新說:“禁不住誘惑跑到谷底去玩?zhèn)€水,來回要一小時,但回到家時又滿身大汗了”。
峽源向南去
云源港從擱船尖與雨傘尖山麓出發(fā)一直到廿五里青山宋村鄉(xiāng)交接處,在王阜境內(nèi)流經(jīng)百里,因為這條溪與這些山的共同作用,使王阜的地形別具一格??赐醺返貓D就是一截棍子,或者一把糙糙的刀,南北長東西窄,有成一條直線的樣態(tài)。雖然溪不完全成直線,但在山的彌補(bǔ)后基本還是成直線的,正宗的南北走向,不偏不移。這樣的地形給整個源里造成了峽谷面貌提供了基本的山水形狀,缺少河谷平地,除山水無它。
這溪的東源走到金岙幽谷,是峽谷的第一高潮。這里是除了谷沒有其它的地方,就是人工斧劈也不見得能劈出這樣陡峭的樣子。從鄭家坦開始到牛關(guān)下這一兩公里的核心峽谷,基本上只有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來形容。穿越那谷地如同在一個巨型的水渠里走過。沒有開公路之前,估計人工步行道一定是在山上過去。公路把行走搬到了谷底,人們在石頭上鑿出了路。這一段溪兩岸都是懸崖,東邊更為突出,基本上是刀削的垂直平面。在這平面上前后有三個豁口,其中金家岙村就在中間那個豁口里。在豁口里的弧形地表上,梯次而上到頂,極為山村極為風(fēng)景極為儒釋道。部分房屋就在那垂直懸崖的頂端,從山腳向上望像極了道觀的選點。
在懸崖之后的山·空間里布滿著房屋,擠下了銀塢里、麻園菜、金家蠶、石門嶺、石門坑、牛關(guān)下這么多小村,石門嶺、石門坑之下恰恰就是那里真正的石門。溪的東西兩邊石懸對凸,西邊因為開了路打掉了不少,走過時頭頂?shù)氖卤闵w過來,有點像隧道的一半。這一對石門,你可以想象得到,在遠(yuǎn)古時期是連在一起的,不過經(jīng)過水的萬年沖洗才擠出了一條小小的縫,成了一條小溪。我在這石門底下走,感到切骨的涼意與陰沉。我透過石門向北望,剛剛看到牛關(guān)下小村的幾幢房子。那小村就在石門框定的空間里,我以這個角度拍了張照片。很有味道:山谷、懸崖、懸崖里的村莊,以此組接的樣子。
小溪的西邊并非刀削般的懸崖,但也是陡峭無比,石頭為主泥土為次的結(jié)構(gòu),也鑄就了陡陡的樣子。這個谷地與外面兩源頭相匯處的仙人潭構(gòu)成這一帶的優(yōu)質(zhì)地理景觀,就不奇怪了。
當(dāng)云源港流到馬山時,向東拐了一個大彎。但從地圖上看邊界的山勢并沒有向東突出,基本保持直的面貌。這個彎很大程度上因為西邊擠出了一個偏源,銀川源而出現(xiàn)的。在馬山與何包山之間有座銀山,這銀山把云源港往東擠出了一段距離。這溪的三角地帶出了地的三角地也帶出了路的三角地,這里爬云嶺或隧道去屏門,使馬山成為三岔路口。王阜、山川、馬上這三角地帶,又使這條源里空間最大的地方,天空最寬耕地最多的地方,也是整條源的中心點。這里的水田基本占全鄉(xiāng)水田的一半以上,全鄉(xiāng)僅有水田1200畝,人均0.066畝。
東邊的山塢普遍較淺,從云嶺腳下的杜坑到金川再到陰塢/曹家塢,這幾個塢里面都有田有地?zé)o坡度。像金川現(xiàn)在都是一塢的山核桃,陰塢的王氏最早住過來時其實就在金川,后因水不夠才住到現(xiàn)在的陰塢。陰塢與曹家塢其實是一個塢,不過王姓住外面叫陰塢,管姓住里面叫曹家塢。這兩個村現(xiàn)在并成了一個村叫山川,很有氣勢的一個名兒。怎么來的呢?2007年行政村區(qū)劃調(diào)整時,這兩個村合并了。叫什么呢?在他們兩姓家譜上,陰塢叫象山莊,曹家塢叫錦川莊,各取一字叫山川。既有傳統(tǒng),又有意思,王管兩姓都能接受。這個村名倒是十分應(yīng)景,很符合云源港與兩岸群山。
鄭中是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但也是峽谷很深處,云源港在這里寬了不少,但都在兩山之間,沒有淤出平地。屋前對岸的山筆豎,屋后的山高大層疊。一小溜溜小平地都被人占據(jù)建了房,鄉(xiāng)政府也在高高的山坡上。從地圖上看,好多山澗小溪的流入處都指向鄭中,只是有的在外圍有的直接入村前的云源港。
從東邊流入在里口自然村出口到云源港的那條小溪,在山上是跳躍而下的。事實上它來自東邊的三座高山,從北到南分別是:大角尖、十畝尖、金紫尖。大角尖與十畝尖下來的水先相匯,然后走了一程又與金紫尖下來的水相遇,再走一程然后匯入云源港。沿著水的方向他們向東可以翻嶺到屏門的塔上村,可以去金紫尖,可以去桐木嶺。桐木嶺還有鄭中的一個小組,插花在左口。去桐木嶺在中途有一個叫雪洞的地方十分有名,這雪洞還是從前鄭中人建的,是一個供人歇息的地方,因為去桐木嶺有25里路,走走半天有余。這些小路現(xiàn)在越來越?jīng)]人走了,雜草柴火成了主角,霸占了空間。這些小道無人走了,但大道還在鄭中降落,無論是長嶺下來還是銀川源下來,都是從山頂?shù)缴罟鹊倪^程。
峽谷一路綿延,云源港一路蜿蜒。到了劉店,山越來越高大,兩山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緊密,溪越來越塞滿谷地空間。除了鑿出來的一條公路,峽谷之間找不到任何一塊平地。在此接收了從金紫尖流下的幾條山澗水后,向廿五里青山流去,然后穿越宋村流入千島湖。
責(zé)任編輯/張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