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華
【摘要】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綜合體現(xiàn),閱讀方法與技巧是提升閱讀能力的必要途徑。想要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就必須注重閱讀,尤其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與技巧。
【關鍵詞】現(xiàn)代文閱讀 ?綜合素養(yǎng) ?方法 ?技巧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103-01
在現(xiàn)行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充實多樣,他們用畢生的精力致力于教學工作,但就學生的學業(yè)來看,成績下滑很快,卷面上閱讀題部分出現(xiàn)大片空白,這對在語文課堂上施展渾身解數(shù)講解的老師和埋頭苦讀的學生無疑是個極大的諷刺,所教知識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尋其根本,就是語言基礎不扎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非常缺乏,寫作中缺乏鮮活的素材。為此,筆者只對現(xiàn)代文閱讀的一般性方法與技巧做一些粗略的歸納。
一、如何整體感知作品的內容
1.要明白整體感知哪些內容。學生讀完一篇文章之后,它總會心中留下一些綜合印象,但讓他們具體進行梳理,又覺得有些困難,為此,在閱讀中應有意識地關注如下內容。
①本文講的是什么事或就什么事情闡述道理,抒發(fā)感情,即主要內容是什么。
②本文作者的立場、觀點、情感、態(tài)度是怎樣的,即什么立意。
③本文作者為表現(xiàn)主題,采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即文章的構思、手法。
④本文按照什么思路、運用什么順序來組織段落的,段與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2.掌握整體感知的一些途徑,以最快的速度瀏覽完材料的標題、作者、內容、寫作時間、文段出處、內容注釋和主要信息。具體作用是:
①標題,一般文章的標題就是文眼,它常?;蛳薅ㄔ掝}、或點明線索,或概括事件,或明確對象,或抒發(fā)情感。如魯迅的《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一篇很典型的標題中點明寫作線索的文章;光未然的《黃河頌》,其標題就點明了本文的情感基調及歌頌的對象。
②注釋補充材料?,F(xiàn)代文閱讀需要一些背景材料作為依托,通過背景材料能獲取許多理解文意的信息,更好的把握文章主題。如高爾基的作品《海燕》。只有了解相關背景、材料,我們才能了解海燕的象征意義及文章深刻的思想。
③重點語句。對含義深刻的句子和在結構方面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應該多加注意。主要包括:切綱提領的總領句、歸納總結句、過渡句、議論句等。
二、要把握文章的主旨
1.看標題。有些文章的標題就已點名了文章的范疇,如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想和做》,就是從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革命家談他的“說”和“做”的特點。
2.看開頭,有些文章開頭就直奔主題,提出觀點,切中論述要害。如《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開頭的一道幾何題就是直接告訴讀者本文的論點就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3.看結尾。有些文章,作者在末尾總收全文,昭彰顯志、畫龍點睛,進而升華主題。
4.看結構。部分課文的中心隱含在人物、事件或課文各段落之中,這就要先概括每段段意,再歸納中心,再由局部到整體概述。
5.看背景。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己》這一課中不了解寫作背景,就很難把握其“批判封建教育”這一主題。
6.看反復出現(xiàn)的論證性句子。文章的主旨句大都集中在議論性語句中,是作者觀點的體現(xiàn)之處。
三、掌握一些常見的解題規(guī)律
1.從文體特點入手尋找解題思路。如議論文從其三要素入手——論點出現(xiàn)的位置、論點的句式特點;論據(jù)的形式及作用;論證方法的種類、特點及作用。小說從人物、故事情節(jié)與環(huán)境三要素入手——主人公、線索人物、敘述人的作用;故事情節(jié)四段的劃分;環(huán)境的作用等。還有記敘文、說明文、散文,只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遵從各類規(guī)律,有意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考點的訓練,那么一般考題學生都能解決。
2.從答題方法入手。如賞析一個句子時先從句式特點、所用修辭等表面特點入手,再細細揣摩重點詞的妙用,所表達的意思或情感,最后再探究該句對主題的作用,觸類旁通,此類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3.從一般文章的重難點問題入手。如表現(xiàn)手法、重點句的作用、結構形式、語言特點等這些知識點都是教師在語文課上引導學生反復訓練的重點,這也是各級各類語文考試中的考點。
4.閱讀之后有何體會、見解時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我們的課本所選的課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有意設置一些問題,通過具體的課文例舉,讓學生一節(jié)課中學到具體的知識,也讓學生改變“課堂上所學內容與考試題目無關”的錯誤看法,從而讓我們的課堂更具有實效性。
總之,上面所講的這些方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現(xiàn)代文閱讀,但只要是文章,就一定有符合一般要求的章法,只要我們掌握了一般的方法,會對我們的閱讀理解有或多或少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胡正宏.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指津[J].文教資料,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