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鈺婷
福建寧化,這片客家祖地擁有濃厚的修譜傳統(tǒng),木活字印刷術(shù)也因此得以傳承至今。當?shù)厝肆晳T將用木活字修族譜的人稱作“譜師”,他們大多以“堂”為單位,在村莊間游走修譜。然而當我們造訪寧化時,這里仍以木活字為主業(yè)的譜師只剩邱恒勇一位,傳統(tǒng)漸逝,譜師們早已各奔東西。
八年前,“木活字印刷術(shù)”被列入聯(lián)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全國僅剩福建寧化縣和浙江瑞安東源村仍在使用這項傳統(tǒng)技藝。外界大多認為寧化木活字能保留至今,皆得益于客家人有修族譜的習慣,他們敬祖穆宗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更是將修宗祠、修族譜視為宗族大事。直至今日,在這片客家祖地上,每個宗族依然擁有世代流傳的族譜,泛黃的玉扣紙上詳實地記錄著歷代世系圖譜,更有甚者,能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的衍祖。
在濃厚的族譜氛圍下,寧化出現(xiàn)了一群被稱為“譜師”的人,他們游走在大小村莊間,用一手祖輩傳承的木活字技藝,將世世代代的生死入冊。今年八月,當我們顛簸了五個小時的大巴來到寧化縣城時,當?shù)啬芊Q為“譜師”的人只剩下五位,在這之中,邱恒勇是唯一一位尚未轉(zhuǎn)行、以木活字為生的人。
譜師,為世代流傳的族譜而生
在寧化,譜師并沒有所謂“傳內(nèi)不傳外”的規(guī)矩,大多是自立堂號廣納桃李。邱恒勇作為“文林堂”的第四代傳人,自20歲起就從父親手中接過堂號。雖說譜師的手藝不分內(nèi)外,但宗族理事會在聘請譜師時卻看重師承。不僅要探清堂號,更要到修過族譜的村莊里打探消息。如此這般,請來的譜師自會得到全族人敬重,無論男女老少都敬稱一句“先生”,遇上關(guān)于族譜的難決之事,也大多會請譜師幫忙定奪。
按照客家文化,族譜每三十年一修,是許多人一輩子只能遇上一兩次的大事。所謂“修譜”,其實就是重印、更新族譜,每逢修譜時,譜師就住在宗族祠堂中,短則一個月長則一兩年,如此費時費力,皆因老族譜需用木活字印刷,從印刷到裝訂全部手工完成。譜師從雕刻木活字開始,揀字、排版、印刷,并手工裁剪、縫訂族譜,有時還需上山勘地,繪制宗族墳圖,用以標記歷代祖先的安身之所。族譜修成后,要等到正月才能舉辦“發(fā)譜”儀式,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宴請親朋好友,是族中最熱鬧的時候。此后,每年清明全族人便會聚在祠堂看族譜、添新丁,是以“寧化孩子春節(jié)可以不回家,但清明一定要回”。
掐指算來,上一次寧化縣的修譜高峰期大概從1985年開始,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90年代初。時年十多歲的邱恒勇一放假就跟著父親到各個村里去修譜,同行的還有文林堂二十幾個徒弟,饒是如此,一年二十多個姓氏的族譜修訂,依然讓他們忙得沒有任何閑暇時間。轉(zhuǎn)眼三十年已過,自2015年起,本應(yīng)是邱恒勇成為譜師后的修譜旺季,然而他指著工作室墻上的譜師名錄告訴我們,如今傳統(tǒng)漸逝,譜師們早已經(jīng)各奔東西。
字庫,就是祖先留給他的家當
“這些(譜師)里面除了我和我徒弟,第三個給人家修鎖配鎖做了20多年,第四個現(xiàn)在當木工,幫人做家具,第五個平時給人做小工,有集市就去擺攤刻章……”雖說長達三十年的修譜間隔,致使譜師們在淡季轉(zhuǎn)行以維持生計,但如今寧化譜師的消失速度,幾乎令人瞠目。邱恒勇慶幸自己修譜刻字的手藝從沒間斷過,雖然也曾做過副業(yè),但只要有修族譜的單子,他一定二話不說丟下手頭的活,回歸譜師的身份。這二十多年來零零碎碎的小單,讓他好歹度過了生意最冷清的那幾年。
在他看來,譜師的手藝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最明顯的莫過于寫字、刻字的基本功。寧化木活字大多采用紋路細密、質(zhì)地較硬的山梨木進行雕刻,譜師需要在長寬不足一厘米的木胚上,用毛筆寫下老宋體的鏡像反字,用刻刀刻出字形后,再統(tǒng)一在印刷盤上排字,行間以竹片隔開,排滿一版后即可涂墨鋪紙刷印。單是這一手寫反字的功夫,就足以讓人驚嘆。而老宋體那遒勁有力的勾畫,也在刻字時成了最讓人頭疼的阻礙,一個字刻下來,費神費眼,即使是邱恒勇這樣經(jīng)驗老道的譜師,也需要刻幾個字就稍作休息。木活字刻成之后,大約可以使用一萬次,因此譜師家里大多有自己的字庫,像文林堂這樣的譜師世家,更是保留了幾萬個祖輩刻下的木活字,這套字庫連同一幅印有譜師祖師爺字樣的木雕版,就是祖先留給后輩譜師的所有家當。
一般認為,北宋畢升發(fā)明了泥活字印刷,元初農(nóng)學家王禎創(chuàng)制了木活字。而寧化的譜師們則將發(fā)明文字的倉頡、發(fā)明雕刻技藝的鐵筆馮道先、制定修譜格式的歐陽修和蘇洵視為自己的祖師爺。自族譜“開刷”之日起,印有祖師爺字樣的紅紙就要用雞血撒花、貼在祠堂墻上,日日不可斷了香火,直到發(fā)譜后才能“送走”。這樣的習俗一直保留至今,是客家人修譜的重要儀式之一。邱恒勇翻開手機相冊,讓我們看他五個月前參加過的一場“開刷”儀式,那是他今年接到的第一單修譜生意,明明應(yīng)是修譜旺季,但“現(xiàn)在一年只有一個姓氏的族譜可修”。
木活字,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
親歷過這二十多年,邱恒勇將轉(zhuǎn)折點設(shè)在2008年,在那之前,還從未聽說過有用電腦排版打印族譜的事,但在那之后,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包裝更精美的打印版族譜突然涌現(xiàn),幾乎要斷了譜師們的生路。
以前宗族理事會要修族譜,請幾位譜師來“貨比三堂”,如今邱恒勇到理事會去,卻要跟電子打印族譜的人分庭抗禮。他當著所有人的面,說:“木活字印刷的族譜放上一百年字跡都不會脫落,而且它是傳統(tǒng)的東西,有收藏價值?!钡诟叱鋈谋兜某杀久媲埃瑐鹘y(tǒng)族譜的吸引力已經(jīng)微乎其微。族中掌握話語權(quán)的老一輩對手工族譜早已見怪不怪,遠不及電腦排版讓人耳目一新。反倒是年輕人越來越看重傳統(tǒng)技藝,更堅持用木活字印刷來印制族譜。邱恒勇發(fā)現(xiàn),寧化木活字似乎也走向了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的命運。十年前獨立紀錄片導(dǎo)演鬼叔中跟拍邱恒勇及徒弟修譜的過程,完成紀錄片《老族譜》,使譜師這一職業(yè)首次有了影像記錄,四年前策展人左靖印制《黟縣百工》時同樣找到他,用木活字印刷技藝制成別冊,最終這本書榮膺“中國最美的書”。
修譜的生意淡了,邱恒勇想方設(shè)法將木活字往外推。2012年,完全沒有經(jīng)驗的他摸索著開了一家名為“寧化木活字作坊”的淘寶店,原指望靠網(wǎng)絡(luò)挽救生意,卻被泛濫的“機打木活字”一朝打回原形。純靠人工制作的傳統(tǒng)木活字,始終逃不出成本高、速度慢的困局,若是站在比拼實用性的舞臺上,無論如何也贏不過現(xiàn)代技藝。到底要怎么靠木活字活下去?直到現(xiàn)在,他依然沒有答案。